『壹』 中國經濟行情衰退的案例
1、 這是正確的降息、還是錯誤的降息?
我們認為是正確的降息。所謂錯誤的降息,是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靠發錢來抵抗經濟下降。如果經濟下降是結構性的,印錢不僅不能提升經濟增速,還會造成通脹或者地產價格虛高(中國是後者),也就是滯漲情形。更糟糕的是,大水漫灌造成大量僵屍行業、僵屍企業僵而不死,阻礙了調結構的改革推進。出於這種情況的擔憂,央行在過去兩年,不管經濟滑坡多厲害,使勁咬緊牙關不降息、不降准。
但今天有三點不一樣:
第一、目前的經濟差,已經超出了總理能承受的范圍。目前經濟降速里,除了長期結構性的原因,可能也包含了短期周期性的原因。只要有周期性原因,就可以降息應對。目前經濟有多差?總理是不是知道我不敢說,但經濟學家肯定不知道,因為沒有可靠的GDP和失業數據。咱們的GDP和失業數據,只有誤差方向是確定的:經濟向上的時候數據做了向下的調節,經濟向下的時候數據做了向上的調節。今年增長最後還會是一個7.4%左右的數,市場(特別是私人部門)實際感覺都像5-6%。增長、價格、就業這宏觀三大指數里,我國只有一個數比較值得看,就是價格。現在PPI和CPI綜合起來基本是通縮壓力,那說明經濟實際增長在應有水平(學術語言叫潛在增長率)之下,是有周期性低潮的。
有一個情況是,今年經濟增長對基建投資的高依賴,已經達到了空前的2009年水平。2009年是什麼情況我們都清楚,2000萬民工返鄉,中央慌了。五年後的今天,勞動年齡人口少了,服務業可以吸收更多民工了,雖然就業不至於像09年那麼差,但GDP增速的下滑壓力估計是差不多的。換句話說,目前的情況就是,如果不是靠政府在拚命修鐵路修水壩,今年的經濟一定是垮掉了。而且明年(至少上半年)還會是這樣:下滑更大、政府更加賣命。我們判斷,明年經濟的主題和今年是一樣的:用向上的政府投資,對沖向下的房地產投資和製造業投資(經濟具體走勢怎樣,我們另外發郵件說明)。
問題在於,經濟應不應該這么差?我們覺得不應該。也就是說,目前的經濟困難,除了長期結構性下滑(根本原因在於勞動力格局變了,改革格局還沒變),我們認為還有一部分短期周期性的原因。顧名思義,周期性因素指的就是暫時性因素,一小段時間後會改變的因素,就可以用降息這樣的手段來對付。造成今年經濟超越結構性下行的周期性因素有:運動式反腐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對高端消費打擊很大(到明年才會企穩);外需復甦很不穩定,尤其是美國今年一季度的萎縮;當然房地產的下行是長期結構性的(朝著崩盤去了)、還是短期周期性的(軟著陸),目前有很多爭議。如果當下經濟下降有周期性因素,那央行就有義務放水來平穩周期。
第二、以前不敢降息、主要是怕錢又流入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現在這兩個制肘削弱了。房價已經降了半年了,對價格的心理預期已經發生了變化,地產商都在去庫存,拿地意願很低。以前不敢放水,怕房地產高燒不退,現在幾乎是怕市場太冷,這個制肘變了。至於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高燒初退,融資平台就涼了一半了,今年各級政府的賣地款比去年估計要少一半。再加上8月31日《預演算法》四審過會和9月21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43號文)的發布,地方舉債約束是越來越明顯。這個制肘也有些變了。這給了全面降息降準的條件。
第三、央行的「中國版QE」是黑箱子,現在也有必要回歸正路。今年以來央行眼花繚亂的創造使用了各種工具:PSL、SLO、SLF、MLF。這些工具,簡單地說,就是定向、定期發錢——跟美歐日搞QE,定向買某些金融產品,支持某個市場。據說通過這些渠道發出來的錢,比美歐日的QE只多不少。
定向寬松的邏輯是:中國不是總體錢不夠,而是錢流向不對,那我們就定向輸液。這聽起來挺好,但實際上有兩個大問題:第一個問題這是黑箱子,沒人搞得明白這些名詞,不能准確預測力度、評估效果。這個周末我見了高盛、小摩、德銀、海通、中信、巴克萊、美林、中銀的各位首席,我問他們在央行出這些名詞前,有人知道這些是幹啥的、能夠預測力度、評估作用嗎?所有人都默默地放下了筷子。第二個問題是,錢是流動的,定向輸液只是理想,做起來很可能既不公平、也很可能起不到作用。
2、 降息之後還有什麼?
首先是還會有後續的降准降息。上周五以後,全市場都在鼓噪還會降息、降准,我們也這樣認為。從現在到明年,再來個1-2次降息,2-3次左右的降准,也是應該的,時間窗口更可能集中在明年上半年,具體的頻率和幅度只看一個東西:房價下降有多快(房地產越差,降息降准力度就會越大)。
我們的三點邏輯如下:
第一、一次降息很可能作用不大。單靠這次降息,商業銀行很可能不會全力配合,把貸款利率弄下來。原因很簡單:這回的政策調整是這樣的:一年期存款的基準利率降了25個點(從3%下降到2.75%),允許自由上浮擴大(從原來的1.1倍上升到1.2倍)。一年期貸款的基準利率降了40點(從6%到5.6%),但貸款利率已經是自由浮動了。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商業銀行原來給出的一年存款利率,基準是3%,最高上浮到3.3%(1.1倍)。現在基準是2.75%,最高還是3.3%(1.2倍)!銀行吸存的成本是不變的。政策宣布後,中信、平安這樣的銀行存款利率還是保留在3.3%,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包商銀行、青島銀行、蘇州銀行不僅沒降,反而應聲上調了存款利率到3.3%。存款利率不下來,商業銀行要運行、要吃息差,有那麼強的動力,把貸款利率往下放嗎?我們覺得不會的。銀行惜貸,經濟只能更差,一次降息不起作用,政府怎麼辦?只能繼續往下降息。
第二、目前物價下降的速度可能要超過名義利率。現在生產資料的價格(PPI)是負增長(通縮)——PMI裡面訂單指數還在下行,而生活資料(CPI)的增長在萎縮(通脹放緩)——今年不過3%,明年不過2%。企業借錢的成本是要看實際貸款利率的。實際貸款利率等於名義貸款利率減去價格指數。如果物價在通縮或者通脹放緩,一樣的名義利率,實際利率是在上升的!造成融資成本越來越貴。所以明年的名義利率一定要降。
從企業的角度想,整體企業盈利是跟GDP走的,明年就算是接近9%吧(7%實際GDP增長+ 1.8%物價漲幅)。企業綜合借貸成本接近、甚至超過了這個數。這樣全社會企業為銀行打工的情況就沒有改變,企業會借錢擴大生產嗎?沒有人要借1塊錢,付一毛利息,賺9分錢盈利。
第三、降息之後,降准更加必要。美國在加息,我們減息,錢往哪裡流?海外。這樣反而會加劇國內資金的緊張。前面說了,存款利息不會下降,貸款利息不願下降,銀行息差減小,銀行也不幹。所以必須給銀行更多的錢。怎麼給銀行錢?以前1塊錢存款,央行要截留2毛錢准備金,如果通過降准截留1毛9,就給銀行放出了錢。什麼時候降?我們看春節以前最可能。明年春節比較晚,一月份的物價會比較低(實際利率高),銀行也需要准備一些流動性應付春節。
其次是「融十條」落實,比降准降息更有意義。這回非對稱降息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把存款利率自由化又推進一步,後面可能利率自由化會提速。我國銀行存貸比的規定簡單粗暴,調整是遲早的事。如果這回「融十條」說的同業存款計入一般存款落實,銀行一下子多出近10萬億的存款,貸款能力就相應增加了(但壞處是,這10萬億都要交存款准備金!銀行反而錢少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也要一口氣降3-4次准備金率)。銀行不願意貸款,那讓大家都上市發股票、發債直接融資行不行?「融十條」再次強調注冊制,沒有歷史包袱的新三板可能徹底些。中國金融不願意出錢,找外國金融機構出錢行不行?「融十條」說支持跨境融資,利用外面便宜的錢,然後說用外匯儲備支持中國經濟與裝備走出去。這些哪一條落實了,都是富有意義的變化。
3、這個事情為什麼這么重要?
稍微總結一下,這次降息效果有限,後面如果有幾把降准、降息,再加上修改存貸比、注冊制、放寬跨境這些,就有點意思了。它蘊含了未來好幾重的變化可能。
第一、連串寬松的前提是明年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很大,對應國企改制提速。在政府這邊,明年還是要靠基建,基建的錢哪裡來呢?原來靠賣地、靠地方融資平台、靠信託理財。這些明年都是不好的,有什麼新渠道? 不能靠加稅(基本是殺雞取卵),不能靠PPP(那基本是一廂情願) ,只能靠發債(國債和地方債),擴大赤字是明年要做的,但這有限;真正的解決只有一個:靠把國企賣掉。50萬億的地方非金融國企資產,大約有十幾萬億的凈資產,對應18萬億的地方債務,中國地方政府還有一次(也只有一次)重新清理資產負債表的機會。
說到國企,另外一點是,明年國企的行為乖張會更加暴露。經濟上行時,大家都在攻城略地,國企和民企的行為差別並不明顯。但經濟下行時,國企會越來越背離企業運行規律,行為會越來越不像正常企業。舉例來說,幾個月前,國家出了一個文,說可以固定資產投資加速折舊。這種政策在各國很普遍,經濟下行時,加快折舊等於減稅。咱們國家做就出了點麻煩:不少國企希望在經濟下行時,減少折舊。因為收入不行了,只有減少折舊才能把利潤做出來,才能完成國家的利稅任務。這兩個原因(地方融資需要 + 國企行為乖張)加在一起,我們的判斷是,至少經濟形勢上講,明後兩年大規模國企改制的浪潮有必要出現。 在二級市場上,國企改制的主題應該還是明年的炒作主題之一。
『貳』 國經經濟法案例求解2!
6、FOB,該貿易條款的含義:運費和保險都由買方支付,風險在貨物越過船舷時轉移。
裝船前經過檢驗表明產品符合合同的質量要求,說明賣方已盡責。貨物越過船舷後,航行中由於貨物被雨水浸濕產生的損失,應該由承運人向買方賠償,買方也可以向保險公司要求支付保險金。
因此,賣方不承擔貨物越過船舷後產生的風險,所以也不承擔該風險造成的損失。
『叄』 國內那些企業是比較成功的跨國經營的案例
你想這樣在網上查詢可能會難,建議你去書店買《哈佛mba案例全書》,回那書上有詳細的,大量的答失敗與成功案例,涵蓋了從公司大體決策到新品上市的促銷策略,還有部分廣告創意,基本都是500強已經出名的跨國企業,當然也有部分不見經傳的公司
希望能幫助你
『肆』 國際經濟法的一個案例
1、中國國際經濟來貿易仲裁委源員會有權受理此案,因為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合同雙方當事人有權約定爭議處理的方式,所以只要雙方協商一致就可以選擇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處理。
2、 銀行不應該追回已付貨款,因為銀行的職責只負責審查信用證單證相符,單單相符的義務,所以銀行不對信用證真實情況負責,也就無需追回貨款。
3、 甲公司無權向銀行拒付貨款,因為信用證和合同相互獨立,根據信用證獨立原則,甲公司無權拒付貨款。
4、 乙公司抗辯不成立,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賣方應該對自己履行合同義務承擔質量擔保義務,乙公司根據商檢書並不意味著乙公司不對合同貨物質量負責。
5、 如果貨物在運輸途中遭遇風險而損失,此種風險應該由買方,也就是我國的甲公司承擔,因為CIF術語是「成本加運費加保險費」,風險自裝運港越過船舷時轉移,所以風險應該由甲公司承擔。
『伍』 國際經濟法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如下
2001年月,中國深圳某公司與德國一公司簽訂了6萬箱 蘆筍罐頭出口合同,合同約定:1. 價格條件為FOB青島;目的地為漢堡;裝船時間為2002年6月;2. 深圳公司負責聯系船舶,德公司開立以深圳公司為收益人的不可撤銷信用證。合同簽訂後,深圳公司依約備好貨物,德國公司也開立了信用證。但由於船舶緊張,深圳公司聯系不到運輸船舶,於是致函德公司要求派船;並稱:根據《 Incoterms2000》,FOB條件下,作為買方的德公司應自己來訂立 貨物運輸合同並承擔其費用。德公司回復:雙方合同並未約定適用《Incoterms2000》退一步講,即使適用,由於合同已明確約定深圳公司負責船舶事宜,這一約定應優先於Incoterms2000,深圳公司必須根據合同履行聯系船舶義務。雙方因而發生爭議,致合同未能履行。雙方均要求對方承擔 違約責任。
問題: (1)本案是否適用《 聯合國國際銷售合同公約》?為什麼?
(2)Incoterms2000可否適用於本案?為什麼?
(3)雙方之間聯系運輸船舶的責任應由誰承擔?為什麼?
答案:
1、適用。合同雙方沒有排除公約的適用,則公約自動適用於他們之間的買賣合同。
2、適用。Incoterms2000是國際慣例,雙方選擇了FOB,意味著雙方的合同適用通則。 3、按FOB,應由德國公司負責安排運輸,但合同雙方可以對其項下的內容進行不同的約定。從題中所述,雙方合同中已明確約定由深圳公司負責安排運輸,則這個約定是有效的,應該由深圳公司聯系運輸船舶。
『陸』 國際經濟與貿易通過相互作用提升各國經濟效益的案例有哪些
反23挨罵就算了,墊付還賺0.3
『柒』 國際經濟法案例分析 案例如下; 某國A公司以CIF價與中國B公司簽訂了向中國出口大豆的合同
得看以上幾方關系。1.承運方是誰僱傭的?2.保險公司投保受益人是誰?
『捌』 哪些國家借鑒了中國經驗、中國方案的案例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借鑒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比如說一帶一路上的許多沿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