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師布置的作業:什麼是新古典經濟學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觀點請大家幫我解答一下!
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在經濟學中是作為對經濟理論的學派名詞,在中國,由於翻譯上的原因並未能完全對應英語中的學派分類。在一般的經濟學文獻中,對應於中文的新古典派經濟學是兩類不同的學派分類。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繼承了19世紀以來英國庸俗經濟學的傳統,兼收並蓄,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這是繼密爾之後庸俗經濟學觀點的第二次大調和、大綜合。
馬歇爾用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並在這個核心的基礎上建立各生產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佔份額的分配論。他頌揚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範。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編輯]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編輯]
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B. 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是誰
新古典經濟學派,也就是「劍橋學派」,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創建。由於 馬歇爾 和他的忠實門生庇古、羅伯遜等長期在英國劍橋大學任教,所以被稱為劍橋學派。又由於其創始人馬歇爾提出的「均衡價格論」既繼承了這個時期的庸俗經濟學傳統,以生產費用解釋價值決定,又融合了19世紀70年代後以邊際效用解釋價值決定的庸俗學說,故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 這個學派所傳播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在馬歇爾於 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該書繼承19世紀初以來的英國庸俗經濟學傳統,兼收並蓄,用折衷主義的方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經濟學體系。 該書一出版,就被吹捧為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 「 里程碑 」 ,與 斯密 的 《國富論》 和 李嘉圖 的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相提並論。馬歇爾的學說,通過其忠實門生,特別是庇古,在教學和著作中加以闡發和傳播,形成學派,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界佔有支配地位。 所以,新古典經常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
C. 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等經濟學前面加的「古典」二字表示什麼
古典經濟學簡介
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大約從1750--1875年這一段回政治經濟學創立時答期內的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其起源以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有關著作出版(1752年)為標志,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為奠基。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D.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三個學派是什麼 由誰提出 及各個學派的理論分別是什麼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GE MING」、「凱恩斯GE MING」和「預期GE MING」等所謂三次大的GE MING,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GE MING」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 「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GE MING。
「凱恩斯GE MING」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GE MING」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GE MING」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後,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採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正當古典經濟學的危機即將來臨之際,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經濟理論只強調了生產和成本,卻忽視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經濟學的大樹分出了枝幹:一個枝幹是以馬克思為傑出代表,繼續沿著勞動價值論這條線索,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剝削性質,並成為號召廣大無產階級投身GE MING,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GE MING綱領,對於這些理論,大家要比較熟悉一些,這里就不多費篇幅。
另一個枝幹就是通過對需求和效用的認識,建立在「邊際效用論」和「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因為新古典主義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所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現在有很多教科書仍把這部分理論叫做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1.薩伊(1767—1832年),法國人,他與英國的李嘉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斯密學說的態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二是商品的價值又是這個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得和支配的勞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斯密進一步說,這種購買到的能支配勞動的生產物,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除工人應得的工資外,還要給資本家以利潤,給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李嘉圖繼承了前者,提出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成為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石。而薩伊則繼承了後者,重點從交換價值即價格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效用」,並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的。以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薩伊進一步創立了「三個統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市場理論(即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巨大的「薩伊定律」)。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十分巨大,長達一百多年時間,作為自由放任經濟的理論基礎,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GE MING」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給恆等於生產者的貨幣收入;生產者的貨幣收入恆等於他們的貨幣支出,貨幣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給等於商品需求,國民經濟會自動實現均衡。
2.馬爾薩斯(1766——1834年),英國人,牧師,後因結婚而失去神職,成為教授。人們都知道馬爾薩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論學家,但其實他後來主要由人口理論轉到研究經濟學。這里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人口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關於人口理論。可以用龜兔賽跑的寓言來理解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他說,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長只有按算術級數,而且因為收益遞減規律,土地上的食物產量增長會起來越慢,就象一隻慢慢爬行的烏龜;而人口的增長是成幾何級數(1, 2,4,8,……),就象一隻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和貧困,馬爾薩斯提出的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殘忍的。他說:「一個出生在已被佔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從他父母那裡獲得衣食,社會又不需要他的勞動,那麼他就沒有權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這個盛大的筵席上,是沒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離開」。這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在人類的體現。因此,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問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責和抨擊。中國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時候把馬爾薩斯劃入了「敵人」的陣營,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論,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便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關於經濟學理論。對於馬爾薩斯在經濟學界的成名,流傳有一段故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是同時代的英國人,當時,李嘉圖是經濟學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發現了自己理論中間存在著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價值規律和利潤的矛盾」及「價值規律與平均利潤矛盾」),又不便於推翻自己的理論,成天憂心忡忡,後來他想到馬爾薩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誰知馬爾薩斯很快就用化名把這個矛盾揭穿,李嘉圖一氣之下死了。這時候,馬爾薩斯又站出來承認那篇文章是他寫的,一夜之間,馬爾薩斯成名了,可後來李嘉圖的學生在整理他的資料時,發現了李嘉圖的日記正好記了他找到馬爾薩斯的事情,又引來一些人對馬爾薩斯人品的攻擊。馬克思批評馬爾薩斯是個「小人」。馬爾薩斯的理論主要是針對李嘉圖理論上的矛盾,從而否定了勞動價值規律,並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後來凱恩斯理論基礎)。
3.約翰.穆勒(1806—1873年),英國人,他是西方經濟學從古典主義向新古典主義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說是綜合性的折衷主義體系,其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是自資產階級經濟學出現以來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書,其流行時間為1848年—1890年,大致相當於馬克思定居倫敦的時期。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既沒有傑出經濟學觀點而又不得不令人關注的人物。
1870年前後,新古典學派正式與古典經濟學決裂,響亮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和「均衡價格理論」,為西方經濟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下面兩位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4.龐巴維克(1851—1914年),奧地利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故又被稱為邊際效用學派。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 「邊際」這個詞,人們一般都理解為「增加的」或「額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塊麵包時會得到一個與吃第一塊不同的效用,這個增加的效用就稱作「邊際效用」。龐巴維克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邊際效用論和時差利息論。
關於邊際效用論。這一理論有三個要點:第一,一種物品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人們對物品的主觀評價。第二,人們對物品的價值的主觀評價是以物品的稀少性為條件的。第三,物品的最終價值是由它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的,他認為人們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他得到結論是「物品的數量和物品的價值成反比,市場上同類商品數量越多,則價值越小,反之亦然。」
關於時差利息論。他這里的利息包括了資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潤等,他把物品區分為「現在物品」和「將來物品」,並提出現在物品與未來物品由於所處時間不同,它們的價值便有差別,並且「現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種和同一數量的未來物品更有價值」。這一理論就是現在理財學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論基礎。
5.馬歇爾(1842—1924年),英國人。馬歇爾可以稱得上新古典學派的標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將古典經濟學、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學說、約翰.穆勒的學說以及龐巴維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傑文斯為代表的數理學派、瓦爾拉為代表的洛桑學派等的理論兼收並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而建立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至今仍占據主要地位,後面介紹的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理論都源於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分配理論。
關於均衡價格論。他運用邊際效用理論說明了需求價格和需求規律,即「需求數量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上漲而減少」,又運用邊際生產費用理論說明了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即「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供給少」,最後,他把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結合起來形成均衡價格規律,即「當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需求量和供給量也相一致,就會形成均衡價格」,他還分別用曲線圖予以說明。
關於分配理論。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取決於各自的均衡價格,這些生產要素歸勞動、土地、資本、企業組織的所有者。
E. 西方經濟學萌芽時期的代表流派是
《西方經濟學流派》的目錄信息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一. 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思潮與流派 二. 科學認識和對待西方經濟學的不同流派 第二章理論的革命——凱恩斯主義 一. 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1. 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2. 「凱恩斯革命」的實質 3.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發展 二.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要理論 1. 凱恩斯的主要經濟理論 2. 新古典綜合派的主要理論 3. 新劍橋學派的經濟理論 4. 新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理論 三.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的政策主張 1. 凱恩斯的政策主張 2. 新古典綜合派的政策主張 3. 新劍橋學派的政策主張 4. 新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 四. 凱恩斯主義與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 現實的選擇——如何對待凱恩斯主義 2. 歷史的回顧——凱恩斯主義對中國經濟轉型的影響 3. 實踐的總結——立足國情, 靈活運用 第三章自由的復甦——現代貨幣主義 一. 貨幣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1. 貨幣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 2. 貨幣主義的思想淵源 二. 貨幣主義的主要理論 1. 現代貨幣數量論 2. 名義收入貨幣理論 3. 通貨膨脹理論 4. 失業理論 5. 貨幣主義與理性預期學派 三. 貨幣主義的經濟政策 1. 主張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 2. 提倡「收入指數化」的政策 3. 負所得稅政策 4. 就業政策 5. 取消固定匯率制, 實行浮動匯率制 四. 貨幣主義與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1. 有效的嘗試——貨幣主義理論在中國經濟改革和 發展中的運用 2. 積極的影響——貨幣主義與中國的貨幣政策 第四章短暫的影響——供給學派 一. 供給學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供給學派的形成 2. 供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供給學派的經濟理論 1. 減稅理論 2. 經濟發展理論 3. 就業理論 4. 通貨膨脹理論 三. 供給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及其實踐 1. 供給管理政策 2. 反對國家干預的政策 3. 財政政策 4. 貨幣政策 5. 供給學派的政策實踐 四. 供給學派與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 1. 供給與需求——該選擇哪一個 2. 減稅是否能真正地刺激經濟增長 3. 增加儲蓄是罪惡還是美德 第五章觀念的兼容——弗萊堡學派 一. 弗萊堡學派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 1. 弗萊堡學派的形成 2. 弗萊堡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弗萊堡學派的經濟理論 1. 經濟秩序與「理想類型」 2. 競爭秩序理論 3. 社會市場經濟理論 三. 社會市場經濟的主要政策 1. 促進競爭的政策 2. 政府幹預的政策 3. 社會平衡的政策 四. 弗萊堡學派與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 1. 弗萊堡學派經濟理論的基本特點 2. 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核 心問題 第六章極端的自由——倫敦學派 一. 倫敦學派的產生和主要代表人物 1. 倫敦學派產生的背景 2. 倫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 倫敦學派的主要經濟
F.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三個學派是什麼由誰提出各個學派的理論分別是什麼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GE MING」、「凱恩斯GE MING」和「預期GE MING」等所謂三次大的GE MING,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GE MING」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 「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GE MING。
「凱恩斯GE MING」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GE MING」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GE MING」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後,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採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
正當古典經濟學的危機即將來臨之際,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經濟理論只強調了生產和成本,卻忽視了效用和需求。因此,經濟學的大樹分出了枝幹:一個枝幹是以馬克思為傑出代表,繼續沿著勞動價值論這條線索,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剝削性質,並成為號召廣大無產階級投身GE MING,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GE MING綱領,對於這些理論,大家要比較熟悉一些,這里就不多費篇幅。
另一個枝幹就是通過對需求和效用的認識,建立在「邊際效用論」和「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因為新古典主義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所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現在有很多教科書仍把這部分理論叫做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1.薩伊(1767—1832年),法國人,他與英國的李嘉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斯密學說的態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二是商品的價值又是這個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得和支配的勞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斯密進一步說,這種購買到的能支配勞動的生產物,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除工人應得的工資外,還要給資本家以利潤,給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李嘉圖繼承了前者,提出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成為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石。而薩伊則繼承了後者,重點從交換價值即價格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它的效用」,並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的。以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薩伊進一步創立了「三個統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市場理論(即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巨大的「薩伊定律」)。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十分巨大,長達一百多年時間,作為自由放任經濟的理論基礎,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GE MING」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給恆等於生產者的貨幣收入;生產者的貨幣收入恆等於他們的貨幣支出,貨幣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因此,商品供給等於商品需求,國民經濟會自動實現均衡。
2.馬爾薩斯(1766——1834年),英國人,牧師,後因結婚而失去神職,成為教授。人們都知道馬爾薩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論學家,但其實他後來主要由人口理論轉到研究經濟學。這里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人口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關於人口理論。可以用龜兔賽跑的寓言來理解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他說,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食物的增長只有按算術級數,而且因為收益遞減規律,土地上的食物產量增長會起來越慢,就象一隻慢慢爬行的烏龜;而人口的增長是成幾何級數(1, 2,4,8,……),就象一隻狂奔不止的兔子,因此,人類社會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和貧困,馬爾薩斯提出的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殘忍的。他說:「一個出生在已被佔有了的世界上的人,如果他不能從他父母那裡獲得衣食,社會又不需要他的勞動,那麼他就沒有權利要求最小量的食物,在大自然這個盛大的筵席上,是沒有他的座位的,大自然要叫他離開」。這就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在人類的體現。因此,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一問世就受到不少人的指責和抨擊。中國在正需要控制人口的時候把馬爾薩斯劃入了「敵人」的陣營,自然不能接受他的理論,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便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關於經濟學理論。對於馬爾薩斯在經濟學界的成名,流傳有一段故事。馬爾薩斯和李嘉圖是同時代的英國人,當時,李嘉圖是經濟學界的泰斗,但到晚年,他突然發現了自己理論中間存在著矛盾(即我前面已提到過的「價值規律和利潤的矛盾」及「價值規律與平均利潤矛盾」),又不便於推翻自己的理論,成天憂心忡忡,後來他想到馬爾薩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誰知馬爾薩斯很快就用化名把這個矛盾揭穿,李嘉圖一氣之下死了。這時候,馬爾薩斯又站出來承認那篇文章是他寫的,一夜之間,馬爾薩斯成名了,可後來李嘉圖的學生在整理他的資料時,發現了李嘉圖的日記正好記了他找到馬爾薩斯的事情,又引來一些人對馬爾薩斯人品的攻擊。馬克思批評馬爾薩斯是個「小人」。馬爾薩斯的理論主要是針對李嘉圖理論上的矛盾,從而否定了勞動價值規律,並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後來凱恩斯理論基礎)。
3.約翰.穆勒(1806—1873年),英國人,他是西方經濟學從古典主義向新古典主義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他的經濟學說是綜合性的折衷主義體系,其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是自資產階級經濟學出現以來的第一本流行的教科書,其流行時間為1848年—1890年,大致相當於馬克思定居倫敦的時期。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既沒有傑出經濟學觀點而又不得不令人關注的人物。
1870年前後,新古典學派正式與古典經濟學決裂,響亮地提出了「邊際效用理論」和「均衡價格理論」,為西方經濟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下面兩位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4.龐巴維克(1851—1914年),奧地利人,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是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故又被稱為邊際效用學派。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 「邊際」這個詞,人們一般都理解為「增加的」或「額外的」的意思,比如你吃第二塊麵包時會得到一個與吃第一塊不同的效用,這個增加的效用就稱作「邊際效用」。龐巴維克的經濟學說主要包括邊際效用論和時差利息論。
關於邊際效用論。這一理論有三個要點:第一,一種物品是否有價值,取決於人們對物品的主觀評價。第二,人們對物品的價值的主觀評價是以物品的稀少性為條件的。第三,物品的最終價值是由它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的,他認為人們最不重要的需要的效用即邊際效用。根據上述三個條件,他得到結論是「物品的數量和物品的價值成反比,市場上同類商品數量越多,則價值越小,反之亦然。」
關於時差利息論。他這里的利息包括了資本的利息,土地地租以及利潤等,他把物品區分為「現在物品」和「將來物品」,並提出現在物品與未來物品由於所處時間不同,它們的價值便有差別,並且「現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種和同一數量的未來物品更有價值」。這一理論就是現在理財學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論基礎。
5.馬歇爾(1842—1924年),英國人。馬歇爾可以稱得上新古典學派的標志性代表人物,他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將古典經濟學、馬爾薩斯和薩伊的學說、約翰.穆勒的學說以及龐巴維克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傑文斯為代表的數理學派、瓦爾拉為代表的洛桑學派等的理論兼收並蓄,集中了其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而建立了西方微觀經濟學的完整體系,至今仍占據主要地位,後面介紹的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和理論都源於此。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分配理論。
關於均衡價格論。他運用邊際效用理論說明了需求價格和需求規律,即「需求數量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隨著價格上漲而減少」,又運用邊際生產費用理論說明了供給價格和供給規律,即「供給與需求相反,價格高則供給多,價格低供給少」,最後,他把需求規律和供給規律結合起來形成均衡價格規律,即「當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需求量和供給量也相一致,就會形成均衡價格」,他還分別用曲線圖予以說明。
關於分配理論。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取決於各自的均衡價格,這些生產要素歸勞動、土地、資本、企業組織的所有者。
G. 西方經濟學的歷史
西方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可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階段: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李嘉圖、西尼爾、穆勒、馬爾薩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以斯密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經濟學體系,他標志著經濟學的誕生。代表性的教科書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流行了20年。
新古典經濟學階段:從 19 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傑文史、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說成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書。20世紀初期,張伯倫、羅賓遜和維克賽爾推翻了正統經濟學的三個假定前提,即排除了壟斷的完全競爭、排除了經濟危機的充分就業以及把貨幣因素置於從屬地位的實物經濟,從而促成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從混沌大一統狀態中裂變而出。
現代經濟學: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其中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們稱著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而薩繆爾森的1948年開始發行的《經濟學》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第三本好教科書。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在應對新自由主義學派尤其是其中的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對凱恩斯主義批評的過程中,斯蒂格利茨、布蘭查德、阿克洛夫和曼昆等人吸收了論戰對方的研究方法,維護了凱恩斯主義的理論與政策觀點,由此促成新凱恩斯主義的誕生和發展。西方經濟學因而在宏觀經濟學領域形成了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兩大學派並駕齊驅的局面。這兩大學派同屬主流經濟學,採用的分析方法是相同的,並且都主張將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以理性與自利為基礎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也都堅持理性預期理論。兩者的區別是,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從市場出清出發,得出市場機制穩定和政策無效的結論,而新凱恩斯主義從工資與物價的剛性出發,認為市場不能出清,因此經濟政策是有效的。
H.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有哪些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是價值理論不同。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勞動價值理論,從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馬克思無不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自己理論的核心。
新古典經濟學則完全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他們更多的是採用效用價值理論,進一步到均衡價值理論。
I. 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特徵是什麼
新古典經濟學
★對應於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對20世紀8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
★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
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紀以後,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所謂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先前的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徵,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認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 「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革命。
「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繫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數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革命」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後,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採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
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進行細化,而於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徵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新興古典經濟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於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並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於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
第四次「整合」
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