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新制度主義經濟學

新制度主義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08 12:11:34

① 新制度經濟學與近代制度學派的區別和聯系

新制度學派與早期制度學派的區別,只是時代的差別。早期制度學派處在壟斷資回本主義答發展階段,他們根據當時比較低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新制度學派在政策目標和價值准則問題上所涉及的范圍也要廣泛得多。新制度學派是在凱恩斯主義已成為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新正統派,但卻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的多種社會經濟問題的原因,並且提不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的情況下,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分析和提出論點的。這是新制度學派不同於過去的制度學派的新特點。
現代制度學派是在舊制度學派(19世紀的30年代)基礎上產生的。由於理論發展的歷史久遠,加之該學派以獨特的制度結構的研究方法區別於理論經濟學,所以,它是值得人們十分重視的經濟學學派。特別是近幾年來,現代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又以歷史分析的方法,探討產權制度變遷的理論,所以,該派至今仍然是西方經濟學界和中國經濟學派熱衷於研究的一個學派。

②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有制理論與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的區別及評價。

二者的比較分析:

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理論都是以產權和制度為研究對象的,兩種理論具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例如,二者都強調產權和制度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把產權結構和制度安排視為影響經濟績效的重要因素;都認為產權具有社會強制性,是以法律形式確定或界定的,以此來形成個人的各種行為約束;都認為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把產權關系看作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把利益問題當作產權關系的核心問題等等。
但是,從總體上說,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和西方經濟產權理論分屬於不同的經濟學流派,是兩個不同的產權理論體系和理論範式,二者之間還是存在主要區別的。

(一)研究目的不同
馬克思產權理論是以剖析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並揭露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中資本對僱傭勞動的剝削實質,進而揭示資本主義根本產權制度的本質,說明資本主義產權關系的虛偽性和不合理性,闡明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指出西方產權理論必然被更合理的產權理論所取代的必然性。
而西方產權理論的目的和任務是要表明產權的內容如何以特定的和可預期的方式來影響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它是為了維護完全自由的市場制度,並藉助於產權去解決市場運行中的問題,提高經濟效率。它的核心是考察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損益關系及其影響,探尋如何更好實現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二)理論基礎不同
馬克思主義的產權理論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關繫上的運用,既是指導制度研究的方法論,也是關於社會制度變化、發展的基本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把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演變看成是社會基本矛盾不斷發展的自然過程,分析了人類社會各種制度的演變,深刻地闡述其變化、發展的原因、動力、過程和將來的趨勢,構建了全面、系統的制度發展理論。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理論,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闡明產權起源的,詳細地分析了人類歷史上最初公有產權和私有產權的建立或起源。他認為,公有產權的產生是由原始共同體所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
而西方產權理論的理論基礎則是交易費用理論,它從交易費用出發,以交易成本為基本分析工具,根據交易成本的大小來確定和調整產權關系、產權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西方經濟學的產權理論大多是從外部條件入手研究產權起源的。他們認為,產權就是指私有產權,產權的起源也就是私有產權的起源。產權是在產權主體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經濟活動中自然演變產生的。甚至認為人類迄今為止只經歷了一種產權形態,即起源於中世紀晚期的私有產權。

(三)研究方法不同
馬克思產權理論的方法論是科學抽象法、邏輯與歷史統一法、有機整體方法論,馬克思的研究方法為產權理論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哲學背景,使產權理論形成了系統、整體、動態的理論體系。按這種系統、整體、動態的方法,一定社會的所有制形式和產權結構不是個人之間自由交易和自由契約的結果,而是社會結構的整體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產物,不是理性的個人自由選擇導致了產權制度的變遷。相反,是社會結構和產權制度的變遷決定個人的行為方式和選擇空間。因此,產權制度首先不是個人之間的一種交易關系,而是不同階級或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一種生產關系。
現代西方產權理論則採取的是個體主義的方法。西方產權經濟學家認為,產權關系首先是個人對財產的~種排他性的佔有關系,這種佔有關系在給經濟主體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產生交易成本;產權制度的形成和變遷是個人在交易成本約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進行自發交易的產物。可見,西方產權理論對產權問題的分析完全是建立在以成本一收益分析為核心的新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範式之上。

(四)對於產權績效的評價不同
馬克思對產權績效的評價主要以生產力為基礎。認為不同所有制或產權結構的合理性只能到社會歷史運動的規律,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去找尋。馬克思強調所有制既可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也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如果財產關系和利益關系合理,這種合理的經濟制度必將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反之,則會阻礙生產力的進步。因此,應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要求,從而使產權制度發揮其最大的績效。
西方產權理論是以交易為基礎的,因而其對產權的經濟績效的評價主要是以交易費用的高低為依據的。西方經濟學的產權理論由於從抽象人性論出發,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合乎理性,私有產權能引導人們實現將外部性內部化的激勵,是最優的、最具效率的。而公有產權的不明晰必然導致公有產權的濫用,使資源配置達不到最優狀態。因為判定一種產權結構是否有效率,關鍵看它能否為它支配下的人們提供比外部性更大的內在刺激。在公有產權下,由於共同體的每個成員都有權分享共同體所具有的權利,人們在公有產權條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是公共財產的低效率。

(五)產權變遷的原因、動力不同
馬克思把所有制的產生、發展和變遷放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去考察,即放到歷史發展規律中去考察,認為制度變遷的原因或根源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社會制度變遷首先是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資料所有制又是其前提。當生產力的發展受到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時,就要求突破舊制度,建立起符合它的性質、適應它發展的新的產權制度,進而引起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科技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為主要標志的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性質的變化及其發展要求,是決定一種產權制度形成和演變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客觀條件。促使產權制度變革的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這種必然性通過代表新生產力、反映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階級加以實現。
西方經濟學的產權理論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論和個人主義方法論基礎上,他們根據成本一收益分析,從效率去尋找產權制度變遷的原因,以人們追求高效率,認知和選擇高效率制度作為產權制度變遷的動力。西方產權理論認為產權制度是人類的一種創造,當制度變革帶來的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時,行為主體便會推動制度變遷。因此,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財產制度不是歷史發展的產物,而是歷史發展的起點;不是生產發展的結果,而是生產發展的前提;不是客觀經濟條件生成的,而是人的自然本性規定的。

③ 新自由主義與新制度經濟學有什麼關系

  1. 自由抄主義思想最初形成於襲17世紀的英國,它是在古希臘等古代西方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對現代經濟思想、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 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自由主義思想被稱為古典自由主義,也稱為舊自由主義。

  3.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託—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企業理論、制度變遷理論。

④ 新制度經濟學從幾個溯源中主要吸取了哪些教訓和方法

自從我國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改革的目標模式以來,理論界和實際部門幾乎都一致認為,把國有企業轉變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和法人實體是改革成功的關鍵。然而...

⑤ 經濟體制和經濟學是一樣的概念嗎

一.新自由主義的實質新自由主義實質上是以經濟學包裝起來的西方意識形態,是發達國家競爭戰略,和西方大國國家霸權主義理論。新自由主義起源於1985年「華盛頓共識」,西方大國逼日圓升值,把日本經濟和全球經濟拖入泡沫,樹立了美英的金融霸權。80年代末期美國哈佛大學薩克斯搞垮蘇聯陣營;90年代導致亞洲金融危機和拉丁美洲連鎖性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前者是由於盲目擴張出口而依賴於國際市場,後者是由於長期依賴外資而損害了民族產業,外部依賴性和內部腐敗性的結合,雖然在一定時期形成經濟高速度增長,但終究陷入危機不能自拔。新自由主義的第二個歷史性標志是1995年在美國召開的「世界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論壇,提出未來世界「20:80」的理論,認為現代化以資本力量統治世界,將把80%的世界人口和國家邊緣化,這是導致全球兩極分化和恐怖主義的根源思想根源之一。新自由主義之所以能達到核武器達不到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各個國家有自己內部的體制缺陷,一方面則是因為新自由主義是以經濟包裝起來的,有極大的欺騙性。長期占據國際經濟學主流地位的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其理論發展非常精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追求短期利益的需要,因此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所盲目仿效。新古典經濟學所鼓吹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效率第一,市場萬能,比較利益,自由貿易,金融深化等信條,在發展中國家應用時,由於與發達國家實力相差太遠,資源和體制環境都不具備,所以往往走向反面,成為撤消國家保護,瓦解戰略產業,製造經濟泡沫,培植買集團,製造社會分裂的理論依據。所以,新古典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學理論,而成為一種新型的西方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它同時又成為西方大國從事國際競爭,壓制和控制其他國家的戰略思想武器。二.張五常是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頭面人物張五常是美英右翼意識形態集團和情報系統最早安插在香港,以新自由主義理論誤導中國改革開放的頭面人物。80年代科斯勸說張五常到香港任教是這樣說的:「中國正在改革開放,即將出現意識形態真空,你懂得中文,可以影響中國的改革開放。」科斯通過當時的港英當局情報六處,推薦張五常到香港大學經濟學院當院長。他積極策動了中國1987年激進的「價格闖關」,並且在十六大前夕炒作新自由主義理念,講演上百次,吹噓他和弗里德曼,科斯的關系,稱自己是華人中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形成了社會性的「張五常熱」。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僅僅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還有新制度學派。在西方處於非主流的新制度學派,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盛行,是因為中國處於經濟體制改革時期。於是,科斯等人特地選擇了私有產權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為樹立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話語霸權,就需要貶低馬克思抬高科斯。張五常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最蠢還是馬克思。」他說:「關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概念,我曾經用過三招兩式,使它片甲不留。」「1984年12月我寫了《馬克思奄奄一息》,把勞力價值定律批評得一無是處。馬克思的理論不是過了時,而是從未對過。在馬克思和科斯之間的一場智力角賽中,無論是邏輯或實證科斯均全面勝出。」「科斯老早便體察到,產權的監察和市場的運作將會牽涉到費用及代價……從邏輯推理及實證兩方面,都否定了以摧滅私有產權來提高生產力的可能性。中國亦絕不可能例外。」「困難的還是馬克思自己,他是個術語的創造者,有理無理總是說不清。天下怎麼會有那樣高深的學問?所以我認馬克思是最蠢的。」三.張五常觀點的核心是腐敗私有化張五常認為,公有產權導致人權不平等,所以共產主義沒有出路。不健全的私有產權會產生尋租和腐敗,因此要徹底實行完全的私有產權制度,這是人類社會最優的產權制度。推行私有化的國家都是欣欣向榮的,這是「獨步單方」。他說:「市場經濟是基於私有產權的,這是科斯定律」,「中國大陸的共產經驗一敗塗地」,「私有產權是真正的市場的先決條件」,「私產的界定是市場成交的先決條件」,「唯一沒有經濟浪費的競爭准則是市場價值,這種准則只有在私有產權下才可以有效運用」,「中國改革的要點當然是要把資產轉為明確的私產……就是政府要盡量讓資金落在私人或私營機構手上」。「我曾經建議將某些資產乾脆地交給有較大特權的作為私產,讓他們先富起來,作為放棄特權的交換……我堅持中國的改革要急進,即使這樣做會引起混亂,也要冒險而行的」。張五常認為「貪污只有在管制的情況下產生」,「1987年,我大膽建議,國家要送資產給高幹,或者說,以適當補償他們因改革而受到的損失,誘導他們棄官從商。這樣做在道德上也許說不過去,但就經濟效益而言,卻是大為可取的。合乎經濟原則的制度,是資產要有明確的權利界定,而權利屬誰是不重要的,這是科斯定律的核心了。」張五常反對公平處理國有資產,反對腐敗私有化,他完成了新制度學派產權理論的中國化。記者問他:您認為,只在私有產權的情況下,價格機制才能起作用,若實行完全私有化又會引起混亂。改革進入了兩難境地。您對此有何看法?張五常的意思非常明確:把國有資產送給有權力的人就是了。四.張五常的惡劣影響張五常赤裸裸鼓吹腐敗私有化,休克療法,瓦解國有經濟和政府職能,在中國是有市場的,它符合了一小撮腐敗分子利用改革開放機會侵吞國有資產以至全民資產的需要。在他們的鼓惑和利益驅動下,許多地方政府限期把國有資產低價賣給企業經營者,並且通過擔保公司向他們發放銀行貸款。國家經貿委出台了經營者持大股的決定。在權錢結合腐敗猖獗的社會背景下,將演變成為一小撮人利用權力瓜分國有資產的狂潮,從不合法的偷竊演變成合法的瓜分。在外資大量進入的背景下,權力資本的惡性膨脹在國內不能取得合法性,必然向買資本演化並圖謀搞垮共產黨和國家。為此,就需要詆毀馬克思,社會主義,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張五常這方面言論非常猖狂,在青年學生中流毒甚廣,甚至滲入了國家機關,比如國家經貿委研究中心,兩次以高價請他講演;有專門的報紙如高小勇的《經濟學消息報》替他做經紀人,收取高價安排講座,在張五常被美國判罪之後,還連篇累牘發表他的文章。因此我們要求公開批判張五常,在理論上揭露新自由主義對中國的影響,制止對權力國有資產的瓜分。

⑥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制度主義有何區別

新制度經濟需與新制度主義的區別有以下幾個:

1.新制度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是一個側重於交易成本的經濟學研究領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過程中,沒有被易主考慮到而損耗掉的成本,譬如討價還價花去的精力與時間,為防止受騙而採取的保險措施等,這些舉動花費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為其范圍涵蓋太廣泛,至今具體的定義仍有很多說法。

2.新制度主義:

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社會科學領域「重新發現」了制度分析在解釋現實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而形成了新制度主義分析範式。

制度一直是政治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但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受科學主義思潮和反理性思潮的影響,傳統政治學開始向現代政治學轉變。行為主義逐漸成為政治學的主流理論。制度被排除在主流政治學研究視野之外。

⑦ 傳統制度主義

新制度學派
neo-institutional school

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流派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制度學派的進一步發展。
新制度學派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以後有較大的發展。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國有J.K.加爾布雷思、K.E.博爾丁,在瑞典有G.繆達爾。新制度學派繼承了制度學派的傳統,又比制度學派更注意資本主義的現實問題,所提的政策建議更為具體,在政策目標上和價值准則上所涉及的范圍也廣泛得多。
新制度學派批評正統經濟學理論所慣用的數量分析具有較大局限性,忽視經濟中質的問題,忽視社會、歷史、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他們使用制度分析或結構分析等方法,進行權力分析(分析「決策的權力」的產生和分配)、利益集團分析(分析社會上各利益集團的地位和相互關系)、規范分析(分析人們動機和習慣的形成與變化及其影響)等。如加爾布雷思的二元體系分析。他們針對資本主義是病態的 、 畸形發展的社會 ,提出「 信念的解放」,要建立新的價值准則,即以個人的「獨立性」和「公共目標」為衡量尺度的經濟學新概念。他們強調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現存的各種權力分配不平等現象。他們對資本主義現行制度提出改良建議時,特別重視科學教育界和立法機構。

⑧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制度主義有何區別

其實他們無法放在一起比較。新制度主義是橫跨多個人文學科的思潮和分析路徑,而經濟學是應用這一路徑的其中一個學科。NIE之所以是N,主要是與古典制度主義有定義上的巨大分歧。經濟學的傳統制度理論分為德國經濟學歷史學派和美國老制度經濟學派。德國經濟學歷史學派主張經濟過程是在由文化與歷史因素塑造的社會框架中展開的,因此只有進行歷史的比較研究才可以洞悉某一經濟系統的獨特性,有了對比才有不同。此外,Gustav Schmoller還認為理性人假設是不合理的假設,而應該改進為更為現實的人類行為模型,可以看到,這一論斷實際上是在試圖動搖新古典主義的根基。美國老制度經濟學派的Thorstein Veblen則把制度界定為「常人共有的、固定的習慣性思維方式」這已經跟新制度主義有些神似了,但是老制度經濟學的研究低估理論分析的價值,因此一直沒有成為經濟學的主流。

有些人把科斯在1937年的研究作為新制度主義的起源。他在「公司的本質」中對新古典主義進行了批判,認為其太重視邏輯演繹而忽略了經驗世界,以至於偏離了價值體系本身。其中對市場交易成本的論述簡明易懂,是新制度主義初學者的入門概念。實際上Coase在提出交易成本理念之後,並沒有引起重視。直到Oliver Williamson提出交易成本的前提條件——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之後,交易成本理論才得以復興。

新制度主義在後來進一步改變了對制度的最初理解。原本學界只是將其看成是一系列的規則、組織和規范等。但是後來諾斯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中將其定義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說,構成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這種制度定義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協議或是約束。比如婚姻是一種制度的約束、貨幣、公司、合作社、遺產法和學校等都是制度。作為一種規則,制度通常被用於支配特定的行為模式與相互關系。而社會學中的制度主義更是打破了制度與文化概念之間的界限,把它擴展為廣泛的意義上界定製度,融入了人的行動提供「意義框架」的象徵系統、認知模式和道德模塊。至此,就連文化本身也被界定為一種制度。價值、意識形態和習慣等就是成了制度。也就是說,尊老愛幼,父慈子孝,男上女下也都是制度的規范。

⑨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內部學派比較

制度經濟學派的發展已約有一個世紀的歷史,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不同制度學派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理論觀點上的原則性沖突。這一點不但在新制度主義學派同舊制度主義學派之間存在著,尤其在各自內部也存在著,尤其在新制度經濟學派內部尤為明顯。
1、經濟學方法論。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承襲了凡伯倫、康芒斯的傳統,普遍反對形式主義,不用數字模型和先進的計量學。他們對研究對象分析結論往往是與總結性的概念和對周圍制度背景的理解有關。而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不反對形式主義。
從研究對象上來看,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主張研究對象應放在一個整體的環境下,反對用個體來部分地解釋社會整體的本質和動力,認為個體主義研究方法范圍狹小,實際上應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及法學等。而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受古典自由主義的影響,其研究對象的出發點是從個體出發,認為所有經濟現象在本質上應根據個體的性質、稟賦、目標和信仰來解釋。
2、經濟學基本假設。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理性」的基本假設修正為「有限理性」。而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提出用「社會一文化人」來代替「經濟人」,同時也不贊同用「有限理性」對「完全理性」的修正。他們認為,這二者都沒有認識到人的心智結構是多層次的。他們也不排除理性,但認為理性是適應性意義上的,是逐漸調整過程。
綜上所述,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放棄了形式化方法一用數字或邏輯代替自然語言的表述,拘泥於描述調查、政策分析和規范性的研究方式,使其理論發展受到制約。由於制度的研究中又包含了許多不可度量的因素,所以單純用形式主義分析方法來處理紛繁復雜的經濟體系時也會受到許多的限制。除此之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單純的個體,而是社會性的個體,而其中文化、制度對個體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都是不完整的。

⑩ 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制度主義有何區別

(1)定義:老制度學派指以凡勃倫、康芒斯、米歇爾等為代表的美國舊制度經濟學(OIE)。新制度學派一般指以科斯、威廉姆森、諾思、張五常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NIE),主要包括產權經濟學、交易費用經濟學、新經濟史以及契約經濟學等分支,更廣義的新制度經濟學還包括奧地利學派和演化制度學派。
(2)相同點:都以制度為主要分析對象,都認為「制度是重要的」,都對新古典經濟學忽略制度的非中性以及過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滿。
(3)不同點:OIE和NIE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i)OIE幾乎完全忽略形式化,反對使用數學建模,並且沒有系統的理論,更多的是對制度的歷史性和材料性描述;NIE吸取了新古典的一些分析方法,比如理性人、最大化和邊際替代等,並且有自己系統的理論和假設檢驗。(ii)OIE更強調方法論的整體主義,強調社會制度對個人行為的影響,這點在凡勃倫和米歇爾的著作中表現得非常明顯;NIE更強調方法論的個體主義,這點與新古典經濟學是一致的。(iii)對待理性主義的態度不同。OIE始終把批評理性最大化行為假設作為其主要任務,更強調規范、習俗、文化的作用;NIE一方面部分接受新古典的技術方法,但是另一方面又對其有所排斥,比如以威廉姆森為代表的交易費用經濟學就拒絕完全理性的假設。

天下滔滔,我看到象牙塔一座一座倒掉, 不禁為那些被囚禁的普通靈魂感到慶幸, 然而,當我看到, 還有少數幾座依然不倒, 不禁對它們肅然起敬, 不知堅守其中的, 是怎樣一些靈魂?

閱讀全文

與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