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大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B. 包含經濟學原理的諺語或者成語都有那些
包含經濟學原理的諺語如下:
薄利多銷——需求富有彈性
谷賤傷農——需求缺乏彈性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邊際效用遞減
有得必有失——機會成本(失者為得者之機會成本)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機會成本(魚與熊掌互為機會成本)
三人成虎——規模經濟
三個和尚沒水喝——搭便車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抵押
花盆裡種不出全世界糧食——邊際產量下降
手忙腳亂——效率增加成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風險成本
美名勝過美貌-----無形資產
棋錯一著,滿盤皆輸----機會成本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藍籌股
十年栽樹,百年歇涼----長期投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准備金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規模經濟
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呆賬
畫蛇添足:邊際效用為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經濟周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成本概念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共用品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管理能力,企業家才能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圍魏救趙——外部效應
三人行必有我師——相對比較優勢
有花堪折直須折----時間偏好理論
天有不測風雲:不確定性
C. 《經濟學原理》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
《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1. 人們是如何決策的。這其中包括四個原理:
原理一,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此原理典型的注釋 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某個你喜歡的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個喜歡的東西,因此,作出決策要求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或者幾個目 標之間有所取捨。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的重要,因為人們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選擇,才能作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當作出任何一項決策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帶來的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生活中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界稱這些調整為邊際變動。在許多情況下,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收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因此,在分析任何一項政策時,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激勵發生作用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它將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2、曼昆《經濟學原理》中的消費思想
一、關於消費、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
按照傳統的觀點, 儲蓄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消費和儲蓄, 從而和生產又是一對矛盾, 要想經濟高速增長, 就不得不壓低現期消費,增加儲蓄。許多人在講到儲蓄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時,往往以日本為例來論證這一觀點。日本的儲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許多人認為, 日本的高增長是因為它的高儲蓄帶來的,因此,「一個落後國家要想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就要像日本那樣實行高儲蓄的政策」,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曼昆在《經濟學原理》的「經濟增長與公共政策」一節中, 對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論述。
二、關於人力資本投資和教育消費
現代社會的發展, 主要已不是依靠物質資本,而是依靠人力資本。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中,十分強調人力資本的作用, 認為在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三、關於社會公平和擴大消費需求
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指出, 看不見的手並沒有保證每個人都有充足的食品, 體面的衣服和充分的醫療保健。許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稅和福利制度) 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
四、關於消費環境和經濟福利
D. 經濟學包括哪些專業
不少的考生特別是文科生在進行高考志願填報,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其實跟經濟學類相關的專業有很多,就業前景也很可觀,具體包括經濟學專業、金融學專業、保險學專業、投資學專業、財政學專業、稅收學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及經濟統計學專業等。下面小匠老師就跟各位考生和家長推薦3門就業發展前景較好的經濟學專業。
第三門:金融學專業
對於未來想要進入金融領域發展的學子,可以選擇學習金融學專業,這門專業主要培養具備金融基本理論和知識,以及金融實務專業技能的創新型金融人才,學習金融學專業,畢業之後就業發展前景也很客觀,畢業生可以進入證券部門或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從事相關的工作。
在小匠老師看來,數學基礎好,對於數字較為敏感的考生,其實選擇學習經濟類專業是有很大優勢的,因為跟經濟學類相關的專業,一般都會要求學子們掌握有關於數學運算以及數據分析的能力。
上面所介紹到的這三門經濟類專業就業發展前景很不錯,感興趣的考生可以選擇報考。
E. 物以稀為貴所包含的經濟學原理
「物以稀為貴」來這種現象在商源品經濟關系中主要是指供求關系對價格有影響,這是價值規律的具體體現。
價值規律(law of value)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經濟規律。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而等價交換又是通過價格和供求雙向制約實現的。所以,當供不應求時,就會使價格上漲,從而使生產擴大;供過於求會使價格下跌,從而使生產縮減。
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而等價交換又是通過價格和供求雙向制約實現的。所以,當供不應求時,就會使價格上漲,從而使生產擴大;供過於求會使價格下跌,從而使生產縮減。
(5)經濟學原理包括擴展閱讀:
價值規律形成
價值規律既然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所以,凡是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就必然會有價值規律。在人類歷史上,原始社會後期就開始出現了偶然的商品交換。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交換的范圍逐漸擴大,並且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
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已存在了幾千年。但是,只有進入資本主義時期,當商品生產已成為社會生產的占統治地位的形式以後,人們才有可能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逐步地發現價值規律。
F. 經濟學原理主要有哪些內容
《經濟學原理》內容精要:《經濟學原理》全書共分為六篇。第一篇為「導言」,主要闡述經濟學的定義、研究對象、范圍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是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是研究個人在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經濟學在研究社會財富和經濟現象的同時,也對人本身進行研究。馬歇爾還強調從人的心理因素和動機兩個方面來研究經濟,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活動的動力和阻力這兩個方面。馬歇爾認為經濟規律就是對經濟傾向的敘述,它較自然科學來說是不精確的。他還指出研究經濟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獲取經濟知識,二是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對一系列的經濟學概念進行定義和解釋。在這一篇中,馬歇爾介紹的基本概念和范疇主要有財富、市場、消費、生產、勞動、收入、資本、利息和利潤等。他將人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稱為財貨,但並不是所有的財貨都是財富,所謂財富是指一切直接有助於人們獲得產業效率的精力、才能和習慣。他還認為並非所有的勞動都具有生產的性質。
第三篇「論慾望及其滿足」,主要研究消費及需求理論,具體理論有用貨幣間接衡量貨物的邊際效應、需求規律、需求彈性、消費者的選擇原則和消費者剩餘等。馬歇爾的需求理論是以人的慾望為出發點的,他的需求規律是:需求量隨價格的下跌而增大,或隨價格的上漲而減少。馬歇爾認為.消費者購買某物所得的滿足通常會超過他為此付出的代價及所放棄的滿足,從而在購買中得到多餘的滿足。如果對它進行經濟衡量,則是消費者為購買此物而願付出的價格減去購買此物實際支付的價格之剩餘額,這個剩餘部分就稱為消費剩餘。
第四篇「生產要素」,著重闡述了生產與供給學說。馬歇爾認為生產要素分為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四大類,其中組織指企業經營和工業組織。
第五篇「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主要論述了均衡價格理論。馬歇爾用需求、供給和價格三者之間的函數關系來論證他的均衡價格論,這種理論是經濟學中價值決定問題上供求論的另一種表述。馬歇爾將均衡價格按時間長短分為三類:極短時間內暫時的市場價格,短時期內正常市場價格,長時期的正常價格。除此之外,馬歇爾還討論了壟斷與均衡價格之間的關系,並對壟斷條件下的資本主義發展充滿信心。
第六篇「國民所得分配」,共分為13章,主要研究分配問題。這部分介紹了工資、利息、利潤和地租四種分配形式。在工資理論中,馬歇爾認為工資決定於勞動供求均衡,其大小由勞動要素的需求與供給來決定。利息是資本的價格,分為純利息和毛利息兩種,資本的價格指的是純利息。利潤是資本家經營管理企業的組織生產以及承擔風險的報酬,它包括三個方面:資本供給、經營能力供給、組織管理能力供給。
G.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原理分別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
物質資料生產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而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在人類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離開了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也就不存在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更不會產生反映生產關系發展變化的客觀經濟規律,因此物質資料生產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人們要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維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這些只有通過物質資料的生產才能獲得。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從事其他各種社會活動的先決條件。因此物質資料生產又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和因素,人們為了實現物質資料的生產而進行的勞動過程,必須具備三個簡單的生產要素:勞動者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就是生產資料,它是任何社會中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必備的物質條件。生產要素的內容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
生產力
生產力的構成,概括地說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並實現著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物的因素是生產資料,即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勞動資料重要構成部分的生產工具對於生產力的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勞動對象作為生產力中勞動加工的對象,它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人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進程,而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科學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越是廣泛的應用於生產,就越能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科學技術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變化。
生產關系
在社會生產中,人們結合起來進行生產,就形成了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就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也叫經濟關系。生產關系的內容,包括人們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所形成的,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
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辨證關系。在這個辨證關系中,生產居於首要地位,起著主導的決定的作用,一定的生產決定著一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而分配交換和消費並不是單純消極地由生產所決定,它們又積極影響和反作用於生產,促進或制約著生產的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而生產關系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它決定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發展,一種舊的生產關系向另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的過渡。關於這點分工和協作便是一種有形體現。一般來說,分工和協作是勞動過程的兩個側面,有分工就有協作,分工越是發展,生產專業化程度越高,協作也就越加發展和密切。分工協作的產生和發展,可以使生產資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節約,促進生產力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結合;意味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強,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而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經濟規律的特點和類型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制度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發展演變。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五種基本社會經濟制度,即五種社會生產關系,包括原始社會經濟制度、奴隸制經濟制度、封建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在五種經濟制度的更迭中,人們總結出一些特點及規律。
經濟規律的特點:
(1)經濟規律是人們的生產關系運動的規律,和人們的經濟活動相聯系。
(2)經濟規律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和發生作用的,當這種經濟條件消失時,這些經濟規律也就隨之消失。
(3)經濟規律作為生產關系運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里。不同階級對發現和利用經濟規律的程度和態度是不相同的。
經濟規律的類型:
(1)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所共有的規律。
(2)幾個社會形態共有的經濟規律。
(3)某個社會形態所特有的經濟規律。
在一定社會形態中存在和發生作用的各種經濟規律,組成該社會的經濟規律體系。基本經濟規律在一個社會形態的經濟規律體系中,是起主導作用的經濟規律,它對該社會生產總過程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都起著決定的作用。
H. 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人們面臨選擇的過程,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當做一件事對自己的收益,大於另一件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比如午飯吃什麼,熬夜追劇還是早睡早起。再比如拖延,不作為,也許是當下所處環境中,對自己來說,最好的一種狀態。因為「懶」實在太特么爽了。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如果我周末的時間沒有出去玩,而是選擇宅在家裡睡覺,也就意味著我放棄了一次與街角美女邂逅的機會。
就如小時候作文選里寫的,比爾蓋茨掉地上5元錢都不撿,說的不是真不撿,而是說比爾蓋茨撿5元錢這個動作,所用的時間成本價值,遠遠大於5元錢。
剛畢業的時候,我很懷疑讀書的用處,以為高中大學多讀了那麼多年,畢業後賺得還不如初中輟學的朋友賺得多。我大學同學的想法,也基本和我一樣,以為讀大學不如早工作。隨著工作時間的沉澱和行業積累,讀過大學的朋友90%以上在各自的領域都小有成就,工資和職位都有所提升,生活質量也遠比初高中輟學的同學好。才逐漸意識到,讀書還真是有用。
所有為努力讀書付出時間成本&機會成本,都將在經過歲月的沉澱之後,有所回報。
那麼,是花一天時間邀請朋友砍價拼多多省錢的收益高,還是花一天時間去向朋友借錢,然後拉黑的收益高?我建議多去交朋友,多讀書。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說的是某種情況下,人的付出與回報並不總成正比,甚至會因為用力過猛,而造成收益減少。
一個實例,比如考慮一個只能容納3人的廚房出餐效率,在分工合理的情況下,1人2人做飯的效率要比3人做飯的效率低。當加入第4個人的時候,因為作業空間不足,工具器械不夠,廚房出餐的效率並沒有因為增加1人而增長,甚至可能由於場地限制,使實際效率減少。
否極泰來。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如原理一,選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趨利避害的過程,只是每個人對「利害」的解讀不同,而做出的表現不同。
拿午飯舉例,比如你想吃火鍋,你的朋友想吃烤肉,你因為你的朋友而選擇了一起吃烤肉。這個時候,表面看是吃火鍋的收益大於了吃烤肉的收益,內在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你更珍惜和朋友一起的時光,大於了吃火鍋的收益。
再拿興趣愛好培養舉例,比如小朋友第一次唱歌,無論好壞,媽媽都會說很棒,鼓勵繼續唱,那麼唱歌很有可能就會成為小朋友的興趣愛好。反之,媽媽說唱得真難聽,很可能小朋友一輩子都不會再拿話筒。
養成一種習慣的最好方式,是給予適當的激勵。
第二部分:人們如何相互影響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這絕對是一個刷新認知的原理,也是支撐現代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比如: A生產1gk牛肉需要2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0分鍾; B生產1gk牛肉需要60分鍾,生產1kg土豆需要15分鍾;
那麼假如兩個人都工作8小時,如何分配生產,使作業產量達到最大呢?
絕對優勢:一個生產者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比較優勢: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此原理說明了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讓強者越強,創造更多價值。然後通過再通過貿易交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變得更高。
對了,強者越強,也越來越累。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物以稀為貴,物以多為賤。在不受外力干擾的同時,每種商品會根據市場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相應調節價格,以使整個市場的供給量等於需求量。
比如食用豬減少,導致豬肉漲價,豬肉漲價,導致願意飼養豬的人增多,飼養豬的人增多,導致食用豬增多,食用豬增多,導致豬肉增多,價格下降(經濟周期)。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的一些政策行為,很多時候是影響了商品的供給量或需求量的變化,因而導致價格波動。
如一個地方只有一口井,那麼井的所有者(壟斷者)可以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可以隨意定價。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規定壟斷者收取的價格(限制最高價格),以使更多的人花最少的錢,喝到水,以提高經濟效率。或者再造一口或多口井,以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提高市場效率。
第三部分:整體經濟是如何運行的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一國的貧富差異,主要取決於其勞動生產率的差異。生產率高,意味著公民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參考供給需求原理,「看不見的手」會根據市場對整個經濟需要的貨幣力量進行調整,以達到貨幣量的供給與需求相當。當貨幣量增加時,而市場對貨幣量的整體需求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原來1元錢可以買1根雪糕,現在需要2元錢買一串雪糕,造成通貨膨脹。
當一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價值下降,比如國民時期用一麻袋錢,買半袋大米。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通貨膨脹意味著市場上流動的錢越來越多,當公民手中的錢大量流向企業,企業為了更高的利潤,會抬高商品價格,同時招收更多的工人,擴大生產。這個時候可以理解為通貨膨脹創造了就業機會。所以,一定程度上的通貨膨脹,其實是對社會發展有好處的。
當流向企業的錢越來越多,公民手中的錢越來越少,開始減少支出時,同時由於企業擴大生產和公民減少支出之間的供求關系存在一定滯後性,使得企業生產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導致生產力過剩,企業開始裁員,導致失業率升高,甚至爆發經濟危機。
所以,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時候,政府往往會通過刺激市場的貨幣量和流動性,或者加大國家基礎建設開支,促使企業增加工作崗位,緩解國民工作壓力,緩解危機。
從這個角度考慮,比如我們看到的一些工作、項目,或許毫無意義,但還是有人在做。那麼有些事,是不是單純只是因為需要有人「做」的過程,而並不需要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