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南財經大學的消費經濟學怎麼樣是不是冷門
西南財經大學消費經濟學研究所是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掛靠單位,還掛靠中國首家省級消專費研究會四川省居民屬消費研究會,是國內消費經濟學研究重鎮。
對就業來說,第一,消費已經是整個國家關注的重點,擴大內需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第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和其他企業越來越關注對消費者的研究,因此對進入金融機構和涉及消費品的企業來說,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 第三,從發達國家來看,這絕不是一個冷門專業,而中國正在通往發達國家的路上。看美國,消費學科的畢業生主要就職方向便是金融機構、政府的消費者事務部、消費品企業等等
㈡ 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指什麼
經濟成本是項目的經濟成本指國民經濟為興建和經營某一項目而付出的經濟代價,即所投入的全部物質資源,包括政府負擔的代價也包括私人所花的代價。
經濟成本一般包括投資成本、運營成本和外差成本。經濟成本與財務成本有關。它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宏觀性,即反映宏觀經濟。它從國家或至少從區域的角度衡量國民經濟收入的減少、各種資源的分配和國民收入的可變性。
(2)不經濟學花費擴展閱讀
通過改進運行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固定資產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和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實行定額管理,減少人力資源,降低成本,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製造成本,加強預算控制,降低周期成本。全面實施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水平。
經濟成本比會計成本更廣泛、更豐富,經濟成本幾乎涉及到企業的所有業務內容和領域。經濟成本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總成本。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是我們不認識的,有些經濟成本項目不是作為獨立的成本項目來分析的,例如組織成本。
㈢ 經濟學裡面啥叫變動成本費用為什麼就是變的呢麻煩舉個具體的例子,沒學過經濟學,不理解啥是直接材料
變動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是隨著產量變化而改變的成本。我舉內個例子。比如容一家實行計件工資的工廠生產設備,廠房租金是固定的,這個是固定成本,不隨生產設備多少而改變。直接人工就是對那些直接生產的工人發的工資,生產越多,勞動越多,工資越高,直接人工費用越高。
直接材料就是組成設備的材料,生產越多,消耗越多,費用越高。
另外,嚴格說來,這些概念屬於成本會計學或者財務管理學的領域。
㈣ 經濟學里,消費和需求的區別
需求就是指消費者具有貨幣支付能力的實際需要。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消費者的實際需要。二是消費者願意支付並有能力支付的貨幣數量。前者取決於消費者實際需要的商品的價格(P) 和替代商品的價格(P )。後者取決於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I)和消費者的支付心理(E)。於是, 消費者需求可以用函數模型表示為:
消費者需求
Q =f(P、P 、I、E)
根據函數模型, 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消費者需求由消費者的實際需要決定。
2.消費者需求量總是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限制。做為理性的消費者總是希望用較少的錢去獲得盡可能多的商品。因此,商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比例關系。
3.消費者的收入增加,有利於消費支出的增加。但是理性的消費者絕不會願意用更多的錢去購賣與過去完全同質的商品。因此,只有提高商品的檔次,才能滿足收入增加後的消費者的實際需要。
4. 只要有替代商品存在,相互替代的商品的價格由商品的差異決定。需求是無限的,消費是有限的。
㈤ 宏觀經濟學消費理論有幾種
這句話肯定是放了很多種的,讓他們知道這樣是不太好的,所以說它可以分為很多種的,謝謝。
㈥ 宏觀經濟學不消費就是犯罪對嗎
這個問題要客觀的分析
從理論上說,影響消費的因素就是影響需求的因素。經濟學認為版,需求是消費權者在某一價格水平下願意並能夠購買的商品或勞務的數量。需求必須是既有購買慾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需求有兩個條件:一是購買慾望,二是購買能力。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由很多因素構成。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偏好和消費者對該商品價格的預期等。從社會宏觀層面看,一定時期的社會消費需求主要取決於一定時期的物價水平和人們的收入水平。因為人們的購買慾望和購買能力是受到物價水平和收入水平決定或制約的。所以可以說不消費就是犯罪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㈦ 最早提出消費需求不足的經濟學家是誰
闡釋經濟周期原因的理論不下幾十種,歸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1,消費不足成因理論
這種理論以消費不足為由說明經濟的周期波動.早在19世紀初期,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R.Malthus)和西斯蒙第(I.Sismondi)等人就提出了消費不足理論.
該理論認為,經濟活動中之所以會出現蕭條,就是因為消費需求的增加趕不上消費品生產的擴張,造成生產過剩,引起工業停滯,商業蕭條與整個經濟的恐慌.當其他原因再一次把工業和商業推向繁榮時,消費不足會再次成為主要矛盾,從而引發再一次出現經濟蕭條.
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重提此說,並加以充實和完善.關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消費不足 這一學派最有說服力的觀點是儲蓄過度.他們認為,收入中儲蓄增多,消費支出就會減少,從而導致消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儲蓄一般又用於生產性投資,消費品生產能力提高使得消費品供給過剩,加劇了消費需求不足現象.
(二)經濟周期的主要成因理論
2,投資過度成因理論
投資過度成因理論強調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本原因在於投資過多.該理論認為,投資的增加首先引起對資本品需求的增加,導致資本品價格上漲,由於資本品價格上漲,又會進一步刺激投資的增加,如此反復進行,推動經濟走向繁榮.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消費品的生產沒能得到同樣程度的擴張,消費品需求沒有隨著資本品需求的增加而同步增加,消費品價格沒有隨著資本品價格的上漲而同步上漲,資本品生產與消費品生產比例失調導致經濟結構扭曲,資本再繼續投資就愈加加劇經濟結構的比例失調,最終導致繁榮終止,經濟萎縮和衰退.
2,投資過度成因理論
(1)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出現是由於各種貨幣因素造成的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A.Hayek).哈耶克於1929年出版了《貨幣理論與經濟周期》,在書中系統地闡述用均衡利率與實際利率之間的關系來解釋經濟周期.
(2)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則強調非貨幣因素在經濟周期形成中的作用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C.Casse1),威克塞爾(K.Wicksell)和德國經濟學家斯皮托夫(A.Spiretuoff).該理論並不否認貨幣因素對引起投資過度的作用,但認為這種影響是次要的,導致投資過度的主要因素是新發明,新發現,新市場的開辟,以及農產品的豐收等.
㈧ 沉默成本為何是經濟學中最難處理的問題之一
沉澱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內「沉澱成本」容而不敢投入;對「沉澱成本」過分眷戀,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㈨ 經濟學關於消費的書有哪些
曼昆《經濟學原理》曼昆天才橫溢,屬新古典凱恩斯主義學派,研究范圍偏重宏觀經濟分析。該書為大學一年級學生而寫,主要特點是行文簡單、說理淺顯、語言有趣。界面相當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報刊文摘,與生活極其貼近,諸如美聯儲為何存在,如何運作,格林斯潘如何降息以應付經濟低迷等措施背後的經濟學道理。該書幾乎沒有用到數學,而且自創歸納出「經濟學10大原理」,為初學者解說,極其便利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閱讀。學此書,可了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常用的基本原理,用於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可知經濟學之功用及有趣,遠超一般想像之外。推薦入門首選閱讀。目前國內已經有某些教授依據此書編著《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書中出現「經濟學10大原理」一詞,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襲而來。薩繆爾森《經濟學》薩繆爾森,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為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他一直熱衷於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目前經濟學理論數學化大行其道,此翁實始作俑者。全書結構宏偉,篇幅巨大。可謂博大精深。滲透老薩數十年經濟學見解。字里行間,三言兩語,每有深意。其中諸如「熱情的心,冷靜的頭腦」、「相關未必因果」等言語,可謂經濟學之《老子》。讀完該書,可了解經濟學所探討問題在經濟學體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對經濟學有一個完備之認識框架。知識龐雜,有一體系框架,則適宜以後更進一步學習。學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盡管該框架在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方面仍有斷層,但不失為一個好框架。1948年初版,現已出第19版,16版之後是和諾德豪斯合寫。斯蒂格利茨《經濟學》前二者所涉及經濟學內容主要是以價格理論及邊際分析為基礎,不包括不對稱信息經濟學、不確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茨在信息經濟學成就甚高,此書可作為前二者的補充。說明盡管三位作者政策傾向不同,但教材體現凱恩斯主義的特徵稍多一點,總體上講,教材相當客觀和公允,很適宜做入門教材。建議讀英文原版,第一,讀英文會迫使你放慢速度,避免囫圇吞棗,第二,有些很有意思的表述經過翻譯就沒感覺了,第三,翻譯這事兒基本都是老師抓的一幫研究生一人一章搞定的,所以質量可想而知。越基礎性之教材越需深入淺出,將復雜抽象的道理聯繫到生活實際上,才講的透徹,又能調起初學者之興趣。國外教材市場競爭激烈,低手所寫教材很快被市場淘汰,因此市面上的基礎教材多為大牛之作。國內教材多為進階升職的湊數之作,閱讀有風險,購買需謹慎。至於考研專用的高鴻業教材,一是讀起來十分無趣,二是每一章的最後一節都是用來批評該章所教授的「西方」經濟學之「謬誤」之處,精神分裂有沒有!一上來就讀《資本論》《國富論》?還是等把基礎打牢了在跟大師交流吧。除了教材之外還有一些通俗一點的書,對於剛接觸經濟學的讀者應該蠻有意思的,推薦學界新星列維特的《魔鬼經濟學》(Freakonomics),據說赫茲利特的《一課經濟學》(EconomicsinOneLesson)是不錯的中學經濟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