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宏觀經濟學中的失業曲線中的勞動力數量為什麼用N表示而不用L(labor)
在中文版布蘭查德的勞動力市場中,介紹U/L=L-N/L=1-N/L時,提到的就業只提及了Natural level of employment, 緊接著就說就回業量用N表示。自然就業水答平Natural level of employment, 具體定義為當失業達到自然失業率時形成的就業水平。但是在下文中有提及了一個Nn自然就業水平,這里的就業量就不能理解為自然就業水平了,文中沒有明確說明,可以暫時理解為Number
② 勞動經濟學,勞動力供給理論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各自影響因素以及相互作用關系的經濟學分支。勞動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包括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就業、工資、人力資本投資、失業、收入分配等。
中國勞動經濟學興起相對較晚,研究水平與國際同行存在著較大差距,國內專門從事這個學科研究的單位很少,不能適應於經濟建設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轉型,中國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失業、勞動力市場發育等問題成為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③ 勞動經濟學中的勞動力包括什麼()A,外來
一般勞動用L表示(Labor),可能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是資本家的活化資產Asset.
④ 宏觀經濟學勞動力的問題
您混淆了兩個概念。您對失業人口的理解是正確的,失業人口是指沒有工作且在近期(美國統計局U3界定此處的「近期」是指近四個月內)積極尋找工作的人。但勞動力是指所有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一般認為是處於勞動合適年齡且未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沒錯,大學生不屬於失業人口,但絕對屬於勞動力。
⑤ 如何理解勞動、勞動力、勞動力市場、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
體面勞動含義: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想通過促進就業、加強社會保障、維護勞動者基本權益,以及開展政府、企業組織和工會三方的協商對話,來保證廣大勞動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嚴的條件下工作。社會學家、民俗學家艾君在著文探討「體面勞動的社會意義」時認為,如果從社會意義上去理解,「體面」,實際上是人類在社會或者組織中能在展示自己的行為和容顏上獲得愉悅的一種自我滿足心態或者受到社會贊譽的文化審美比較的結果社會反映。他從社會意義分析後對「勞動」也進行了界定,勞動是指人類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創造社會財富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活動。艾君認為,通俗地講,「體面勞動」也就是有美麗的「體」有榮耀的「面」的勞動。他從社會意義將「體面勞動」界定為,「體面勞動」,實際上指勞動者能夠自願自豪榮耀地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政治、物質、文化等方面需要而有尊嚴地從事社會有目地創造財富的活動。「體面勞動」的本質是一種社會光彩活動,它集中體現著人的價值觀、勞動觀和社會需求,它的內涵包含著自我勞動價值觀和社會認識觀的雙重性。
勞動力有三種含義:⑴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⑵ 勞動力是指由勞動能力的人⑶ 勞動力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從事社會勞動的全部人口勞動力市場的含義與作用:勞動力的產品化,最主要的功能是減少了交易的成本。 勞動力的產品化意味著勞動力的水平將有一定的標准。比如,不同的服務行有不同的證書,擁有這些證書的人,可以非常容易的告訴僱主他們的勞動力水平。 同樣,僱主在僱用員工時,可以根據他們的證書來進行選擇,只僱傭那些擁有自己需要的技術的工人。而不必花心思在人群中,選擇人才。 對於僱主和雇員來說,勞動力的產品化都可以極大的減少他們的交易成本,因此在客觀上促進勞動力市場的發展。
⑥ 經濟學勞動力使用量計算公式
關於實物來量關系分析,薩繆爾森曾源被認為是斯拉法先驅。薩繆爾森攻擊和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言論曾喧囂一時,但作為這種攻擊和否定理論基礎的薩繆爾森的實物量關系分析,並沒有在學術界產生多大的影響。實物量關系分析,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受到學術界的重視,還是在1960年斯拉法的該書出版以後的事情。斯拉法在《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中提出實物量關系分析體系,作為「經濟理論批判緒論」,矛頭直指新古典經濟學。斯蒂德曼從斯拉法的實物量關系分析體系出發,得出了勞動價值論是「冗餘的」的結論。本文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價值生產理論,對斯拉法和斯蒂德曼的實物量關系分析體系及其錯誤的結論進行分析批判。
⑦ 政治經濟學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 怎麼理解
首先,你要知道勞動力、使用價值和勞動的定義。
1、勞動力:是指人體內蘊專含的某種能力,即體力和屬腦力。它是一種「能力」而能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2、勞動的定義:是指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通過消耗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造自然的「活動」。是一種具體的活動,是看得見的。
3、使用價值:就是物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然後,問題就好理解了。
一種看不見的能力(勞動力)如何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使用價值)呢?那就只能通過具體的勞動了。
不知道這樣你能理解不,希望能幫到你、、、
⑧ 西方經濟學中,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別
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過程。
勞動沒有價值或價格的概念,
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所以勞動力具有價值和價格。
勞動力可以再生
⑨ 如何理解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勞動力的含義與特徵
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也是研究活勞動這一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效益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經濟問題的經濟學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勞動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包括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
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勞動和勞動生產率理論;勞動力管理理論;勞動組織理論;勞動報酬和勞保福利理論;勞動計劃理論及勞動經濟史等。
勞動力的含義與特徵:
是指人類圍繞各種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進行的生產活動和提供非物質形態的服務活動。
自覺性、目的性和創造性是人類勞動的本質特徵
⑩ 勞動經濟學的學術定義
定義簡介
是研究勞動這一生產要素投入的經濟效益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經濟問題的經濟學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勞動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包括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
形成發展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勞資僱傭關系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此相聯系,勞工問題(包括工資、失業、勞動時間、勞動條件、工傷事故與職業病婦女與童工勞動、勞資談判、罷工等)日益突出,勞工運動不斷發展。這是勞動經濟學賴以產生的社會背景。
19世紀中葉,勞工政策一詞開始在經濟學著作中出現。此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把勞工政策作為社會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力圖通過一定的勞工政策來緩和勞資矛盾,以保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勞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資標准及最低工資的制度,勞動時間的規定,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社會就業的指導,職業技術教育,勞動條件的監督,勞資糾紛的調解,工廠法、工會法、罷工法、勞資關系法,等等。
19世紀的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於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對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提出各種設想,並進行改善勞工處境的實驗。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論》、《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著作中,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勞工問題作了深刻的剖析,並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關系作出科學的預言。
20世紀初,一些專門研究勞動和勞工問題的經濟學著作相繼問世。美國管理學家F.W.泰羅(1856~1915)在工廠組織中進行勞動定額和以勞動定額為基礎的有差別計件工資制的實驗,並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1911)等著作,對微觀勞動管理具有重大意義。1925年出版的美國S.布盧姆的《勞動經濟學》,包括就業、工資、勞資關系、勞工運動、勞動立法等主要內容。1929~1933年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致使勞工問題極端尖銳化。此後,西方勞動經濟學有了較大發展。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和「非自願失業」概念的提出,對西方勞動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此外,西方現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為科學、工效學等學科的發展,也不斷豐富著勞動經濟管理的內容。
蘇聯的勞動經濟學的形成晚於西方的勞動經濟學。它是一門研究社會勞動組織和勞動政策的學科。如今,蘇聯的勞動經濟學著重研究與勞動技術組織相聯系的勞動的社會組織,其內容主要包括勞動生產率、勞動力再生產、勞動計劃、勞動組織、勞動定額、勞動報酬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勞動經濟學在中國已得到了初步傳播。1928年,日本北澤新次郎的《勞動經濟論》譯本在中國出版。1929年出版的陳達(1892~1975)的《中國勞工問題》一書,論述了中國勞工問題的歷史、現狀和解決途徑。1931年,朱通九的《勞動經濟》一書出版。朱通九認為,勞動經濟學是研究勞動者的經濟行為的科學。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還出版了一批有關勞工問題的社會學著作與法學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勞動經濟學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蘇聯的勞動經濟學傳入中國。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勞動經濟學在中國獲得了明顯的發展,有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勞動經濟專業,政府有關部門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建立了研究勞動經濟問題的機構。80年代以來,勞動經濟學在中國進一步獲得了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