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價格效應

經濟學價格效應

發布時間:2020-12-08 06:12:33

經濟學中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計算題

原題目是 x,y 開始價格都是 4元,樓主漏了x的原價格吧

這個思路就是 總效應好算,前後兩次求極值後對比下

中間一般是求替代效應,就是維持效用不變,達到原有的效用水平,需要的收入,以及x的數量了

然後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了

過程我復制別人的,他答的比較清晰的哈

----------------------------------------

(1)預算約束為 4X+4Y=144
將Y=36-X代入效用函數得:U=X(36-X)
效用極大化條件為dU/dX=-2X+36=0, 故X=18
代入預算約束得Y=18, 代入效用函數的U=324
(2) X的價格變化後的預算約束為9X+4Y=144
簡化後, 得Y=36-2.25X, 代入效用函數得
U=X(36-2.25X)
效用極大化條件為dU/dX=-4.5X+36=0, X=8
分別代入預算約束 和效用函數, 得 Y=18, U=144
(3)假設X的價格變化後,要維持最初的效用水平U=324所需的收入為m
那麼其預算約束為 9X+4Y=m
與已知的 XY=324 兩式聯解,得
m=9X+ =9X+1296/X
m的極小化條件為 dU/dm=9-1296X-2=0, 所以X=12
代入效用函數與 預算約束條件, 分別得 Y=27, m=216
也就是說,價格發生變化後, 若能將收入提高到216,分別購入12單位X和27單位Y, 便可恢復到最初324的效用水平。
(4)總效應:△X=8-18=-10
替代效應為:△X1=12-18=-6
收入效應為:△X2=△X-△X1=-4

註:參見《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同步輔導》(第4版)配高鴻業第四版 P49

------------------------

首先感謝stzfe的補充了

計算替代效應就要維持效用水平不變,因為圖形上,替代效應是繞著無差異曲線轉動的,收入效應是平移的(不過計算的時候用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

再次至於為什麼效用極大化條件為0

數學上,求極值的必要條件就是一階導數為0

當然,你也可以用拉格朗日求極值,原理一樣

因為這是個現實問題,所以求出來肯定是極值,就直接用了~~ 如果在數學里,求出導數為0的駐點,還需要進一步檢驗才行的

⑵ 經濟學里的利率效應

在宏觀經濟學中,將價格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反方向變動的情況,稱為利率效應或利息效應。

從通常的意義上看,價格水平越高,商品和勞務越貴,所需交易的現金就越多,支付的金額就越大。如果貨幣供給沒有變化,價格上升使貨幣需求增加時,利率就會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資水平下降,因而使總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利息率的高低,影響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或資本的供求關系。此外還有承諾交付貨幣的時間長度以及所承擔風險的程度。

(2)經濟學價格效應擴展閱讀

利率是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金融變數,幾乎所有的金融現象、金融資產均與利率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當前,世界各國頻繁運用利率杠桿實施宏觀調控,利率政策已成為各國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求,進而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合理的利率,對發揮社會信用和利率的經濟杠桿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合理利率的計算方法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⑶ 微觀經濟學中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具體計算

這道題一點都不簡單,中級微觀經濟學中才會涉及具體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計算。
需要用斯拉茨基方程。
斯拉茨基方程是一個恆等式,需求的總變動等於替代效應加收入效應。
某種商品價格的上升可能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使該商品相對於其替代商品而言變得更貴了,這會導致消費者減少對該商品的消費量,而增加對該商品替代品的消費量;另一方面,使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或購買力)下降,這也會導致該消費者減少(或增加)對商品的消費量。前一種影響即為價格變化的替代效應,而後一種影響即為價格變化的收入效應。斯勒茨基方程的作用在於它可以分解出某商品價格變動所引起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動中有多少是替代效應所導致,而又有多少是收入效應所導致的。
具體的推導需要利用反需求函數進行計算。
對商品1的需求的總變動Δx1,是在收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由價格變動引起的需求變動:
Δx1 = x1(p1』,m)- x1(p1,m)
我們看到,這個變動可以分解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Δx1 = Δx1s +Δx1n
x1(p1』,m)- x1(p1,m)≡[x1(p1』,m』)- x1(p1,m1)] + [x1(p1』,m1)- x1(p1』,m』)]
上面這個恆等式被稱為「斯拉茨基方程」。它表達的是:需求的總變動等於替代效應加上收入效應。

供你參考。

⑷ 什麼是經濟學中的「土豆效應」

土豆效應,又稱「土豆悖律」,是指在大蕭條時期,消費者舍棄高端奢侈品而轉向中低端產品,並導致對後者的需求上升,進而推高低成本產品的價格和銷售。

無論經濟處於什麼狀態,人總得吃飯,有錢吃好的、貴的,缺錢可以吃差些、便宜些的食品。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用於食品消費的錢會壓縮,但食品總消費量不可能減少。

土豆在食品中屬於低檔、便宜的食品,當人們收入減少後,就會去購買價格便宜的土豆,進而在整體上導致對土豆需求的旺盛,從而推進土豆價格的上漲。

(4)經濟學價格效應擴展閱讀:

源起

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最早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也稱「土豆效應」。

發生災荒的愛爾蘭,土豆是一種非常強的低檔商品。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並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

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根據需求法則,消費者對商品或勞務的購買數量一般隨著價格的上升,市場需求將減少。

吉芬商品指的是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最早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名的《經濟學原理》(1980)一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在分析中提及羅伯特·吉芬的看法,從而使得「吉芬商品」 這一名詞流傳下來。發生災荒的愛爾蘭,土豆是一種非常強的低檔商品。

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並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

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這樣就可以解釋 「吉芬難題」了,也稱「土豆效應」。

⑸ 經濟學上有個效應。

純收入效應,指的是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在消費者最優消費束上由於實際可支配收入發生改變而發生的效應。收入效應指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它表示消費者的效用水平發生變化。兩者之間的關鍵區別,在於純收入效應關注的是消費者的最優消費束上。收入效應考慮的范圍包括了最優消費束,也包括了其他消費組合。

⑹ 效用的經濟學含義

效用的概念是丹尼爾·伯努利在解釋聖彼得堡悖論(丹尼爾的表兄尼古拉·伯努利故意設計出來的一個悖論)時提出的,目的是挑戰以金額期望值作為決策的標准。
丹尼爾·伯努利對這個悖論的解答在1738年的論文里,主要包括兩條原理:
1.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一個人對於財富的佔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數一階導數大於零;隨著財富的增加,滿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斷下降,效用函數二階導數小於零。
2.最大效用原理
在風險和不確定條件下,個人的決策行為准則是為了獲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額值。 效用理論是領導者進行決策方案選擇時採用的一種理論。決策往往受決策領導者主觀意識的影響,領導者在決策時要對所處的環境和未來的發展予以展望,對可能產生的利益和損失作出反應,在公理科學中,把領導人這種對於利益和損失的獨特看法、感覺、反應或興趣,稱為效用。效用實際上反映了領導者對於風險的態度。高風險一般伴隨著高收益。對待數個方案,不同的領導者採取不同的態度和抉擇。運用心理測定方法,可以測量出領導者對於各種收益和損失的效用值,並畫出相應的效用曲線:甲類型領導者對收益反應遲鈍,對損失反應敏感,怕擔風險,不求大利,謹慎小心。乙類型領導者對損失反應遲鈍,對獲利非常敏感,追求大利,不怕風險,大膽決策。丙類型屬於中間類型,完全以損益率的高低作為選擇方案的標准。效用是指消費者從消費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效用理論是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核心,效用理論按對效用的衡量方法分為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基數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數來衡量效用的大小,這是一種按絕對數衡量效用的方法,這種基數效用分析方法為邊際效用分析方法,序數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數來反映效用的序數或等級,這是一種按偏好程度進行排列順序的方法.基數效用採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序數效用採用的是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1、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總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消費一種或幾種商品所獲得的效用總和。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單位商品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加量。總效用與邊際效用的關系是:當邊際效用為正數時,總效用是增加的;當邊際效用為零時,總效用達到最大;當邊際效用為負數時,總效用減少;總效用是邊際效用之和。
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需求定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決定需求定理 :即需求量和價格成反方向變化。因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取得效用,對邊際效用大的商品,消費者就願意支付較高價格,即消費者購買商品支付價格以邊際效用為標准。按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購買商品越多,邊際效用越小,商品價格約低;反之,購買商品越少,邊際效用越大,商品價格越高。因此,商品需求量與價格成反方向變化,這就是需求定理。
3、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均衡是研究消費者把有限的貨幣收入用於購買何種商品、購買多少能達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費者的最佳購買行為問題。實現消費者均衡的條件:限制條件:P1X1 +P2X2 + ···+PnXn = M均衡條件:MU1 / P1 =MU2 / P2 =··· = MUn / Pn
4、收入效應、替代效應、總效應。替代效應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價格下降,一種商品價格不變,消費者會多購買價格便宜的商品,少買價格高的商品。收入效應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名義價格下降,可使現有貨幣收入購買力增強,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達到更高的效應水平。總效應是指其他條件不變,某一種商品價格下降後(如X)消費者從一個均衡點移到另一個均衡點時,對X商品數量的增加或減少。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X1X2=X1X3+X3X2 類別。 從西方效用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看,大體上有三條主線貫穿始終,即:從絕對效用價值論到相對效用價值論,從主觀效用價值論到客觀效用價值論,從基數效用理論到序數效用理論。值得注意的是,效用理論發展的三條主線不是不同時期相互獨立的,而是在各個時期三條主線有疊加、並存相互作用,從而推動著理論繼續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效用更多是一種心理感受,要准確計量非常困難,在絕對效用價值向相對效用價值轉變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條主線:即從基數效用理論向序數效用理論的轉變。基數效用論是以效用的可測量和可比較為前提的,邊際效用理論首先遇到難題就是作為主觀范疇的效用是不可能精確計量的。由於邊際效用論的內容是主觀的,而用來度量內容的數學方法是客觀形式。這種「內容和形式的矛盾」使邊際效用理論不能大規模應用數學方法,也限制了效用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帕累托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從消費者偏好某種商品的直接經驗事實出發,分析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態度,提出消費偏好的概念。在迴避效用在量上差異同時反映了效用的連續性。這樣,以消費者行為代替消費者感覺,帕累托為效用理論建立序數效用論。
帕累托把埃奇沃斯提出的契約曲線改造後,得到新的分析工具:無差異曲線。他認為,通過收集偏好隨物價變動的資料可以分析和研究消費者行為,當獲得足夠的數據時就可以畫出無差異曲線。他對效用最大化實現條件的數學分析與瓦爾拉的結果相比,內容和基本思想都已改變。希克斯和艾倫在一篇名為《價值理論的再思考》的著名論文中,運用「無差異曲線」對效用進行了重新詮釋,他們認為,消費者在市場上所做的並不是權衡商品效用的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間進行排序。希克斯在無差異曲線的基礎上提出了偏好尺度的概念。
根據偏好次序比較效用的大小,以「邊際替代率」代替了「邊際效用」、以「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替代「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把無差異曲線和預算限制線相結合。無差異曲線仍然招致了許多批評,許多反對者認為它還是以效用滿足的數量關系為前提的。對於這些反對意見,薩謬爾森作了無懈可擊的回答,他提出了新的消費者行為假定,形成了顯示偏好理論。於是,「根據顯示偏好的概念和對偏好的幾個假定,能夠相當確切地找到無差異曲線。」 然而,在「序數效用論」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主流範式的時候,黃有光、海薩尼和森等經濟學家,仍然堅守「基數效用論」的立場。事實上,只有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基數效用論」才能為效用理論、進而為整個經濟理論提供一種既可「證實」、又可「證偽」的「質料」,而它是科學「涅」的必由之路。因此,從基數效用論到序數效用論,有著深刻的革新意義。 1.「效用函數」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表示消費者在消費中所獲得的效用與所消費的商品組合之間數量關系的函數。它被用以衡量消費者從消費既定的商品組合中所獲得滿足的程度。運用無差異曲線只能分析兩種商品的組合,而運用效用函數則能分析更多種商品的組合。其表達式是:U=U(x,y,z,…)式中 x,y,z分別代表消費者所擁有或消費的各種商品的數量,公式左邊的U為消費這些商品組合的總效用。
2.效用函數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效用函數的定義是:設f是定義在消費集合X上的偏好關系,如果對於X中任何的x,y,xfy當且僅當u(x)u(y),則稱函數u:XnR+R是表示偏好關系f的效用函數
(2)F(X)稱為效用函數.加權P范數法的關鍵是權系數的確定.有2種基本的方法,一是老學習法[1,2],該方法依據目標函數的相對重要性來選取權系數
(3)一個人的效用應是財富x的函數,這個函數稱為效用函數,從理論上來講,它可以通過一系列心理測試來逼近得到每個人的效用函數.不同的決策者應有不同的效用函數.首先我們尋求效用函數所滿足的性質或某些特殊類效用函數所滿足的性質
(4)這是一種理論假設,他們運用的數學函數式所建立的模型稱為「效用函數」.按照這類模型,人都能被假設成為可以決定在每一種可能的時間分配中產生一定的利益水平,並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5)第i種運輸方式的費用,有時也稱為效用函數,u=ao+alx一+灸xC.丁—第i種運輸方式的出行時間.C—第i種運輸方式的運輸費用
(6)為了對控製做出評價,需要一套函數作為評價指標:J(t)=∑∞k=0kγU(t+k)=U(t)+Jγ(t+1)(2)其中U(t)=U[R(t),A(t),t]用以對每步控制進行評價,稱為效用函數.J(t)函數表示了從此刻開始的每步效用函數值的累積,稱為費用函數。
(7) 網路效用。和經濟學中的效用含義類似,是指分配網路帶寬給網路用戶後用戶的滿意程度(詳見網路效用最優化理論)。
西方經濟學家先後提出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分析消費者行為的兩種基本方法:基數效用論的邊際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數效用論者的無差異曲線分析方法。在19世紀和二十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普遍使用基數效用的概念,,到了20世紀30年代,序數效用的概念被西方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普遍接受。

⑺ 經濟學中,什麼是下游效應

1,經濟學中並無下游效應這個概念。有經濟外部性這個概念。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的一個人或廠商無法補償的成本。外部不經濟是指某些企業或個人因其它企業和個人的經濟活動而受到不利影響,又不能從造成這些影響的企業和個人那裡得到補償的經濟現象,如江河上游造紙廠排放污水,造成下游農作物欠收、農業減產的情況。
2,反彈效應是指在下跌的行情中,價格有時由於下跌速度太快,受到買方支撐面暫時回升的現象。反彈幅度較下跌幅度小,反彈後恢復下跌趨的現象。
3,經濟非物質化理論主張以最少的自然資源實現人類的舒適生活。以最少的原料獲得經濟效益。其根本意圖就是削減消費.變供應產品為提供眼務。
4,脫鉤是指在某一時期,當環境壓力的增長比它的經濟驅動因素的增長(如GDP增長)慢時,就是環境退化與經濟增長的脫鉤。脫鉤分為絕對脫鉤和相對脫鉤。絕對脫鉤:環境變數穩定或下降,而經濟驅動因素繼續增長。相對脫鉤:環境變數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比經濟變數的增長速度要慢。

⑻ 大學經濟學:當價格上升時替代效應收入效應圖是什麼樣子啊

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
收入效應指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回平變動,進而由實際答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它表示消費者的效用水平發生變化。
因該種商品名義價格變化,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組合中,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之間的替代,稱為替代效應。

⑼ 微觀經濟學。怎麼計算替代效應,收入效應價格效應是總效應嗎

收入效復應和替代效應制是對總效應的分解,其目的研究產生總效應的原因,分析總效應中有多少是由「收入效應」產生,多少是由「替代效應」產生。
當購買20單位的X和10單位的Y在新價格下需要的收入:
Px=1, Py=1,MUx=Y,MUy=X
所以MUx/P= MUy/P ,即 Y=X 該消費者的預算結束方程為X+Y=30
由以上得:X=15,Y=15 所以Y價格下降的替代效應使他買更多的Y,多購買15-10=5單位
舉例說,你將蘋果、香梨兩種水果賣給我,我的預算不變,你把蘋果的價格降低後,我買的蘋果多了,這是總效應。
那麼,我為什麼會多買蘋果呢?我們可以這么分析:
一方面,蘋果價格降低,我手裡的錢升值了,相當於我的收入增加了,我可以買更多的蘋果,這就是收入效應;
另一方面,相對於香梨而言,蘋果更便宜了,買蘋果更加劃算了,於是我把一部分買香梨的錢挪過來買蘋果,這就是替代效應。以上供參考。

⑽ 如何理解經濟學里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價格效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