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名詞解釋什麼是經濟學

名詞解釋什麼是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0-12-08 04:14:01

① 名詞解釋:經濟學理性是什麼。

1)經濟學「理性」的第一個涵義是「人的自利性」假設。這只是一個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的假設。在亞當·斯密那裡,人的雙重本性包括(甲)自利性(self-interest),(乙)社會性(socialaffectivity)。因此,在古典經濟學裡面原本沒有社會學與經濟學的對立。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奧地利學派的熊彼特(J.A.Schumpeter,其巨著《經濟分析史》最初是為韋伯《社會經濟年鑒》卷一寫的社會學論文)和社會學家韋伯(其主要教授職稱都是經濟學職稱)。但是,對目前最重要的一批經濟學家(例如貝克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艾智仁A.Alchian)來說,人的社會性歸根結底是基於人的自利性基礎之上的所謂「啟蒙了的利己主義」,(theenlightenedegoism)。而人的自利性是生存競爭和社會進化的結果。換句話說,經濟學家觀察到的社會競爭的倖存者都好象是按照「自利原則」行事的人;那些不按照自利原則行事的人已經消亡。(2)經濟學「理性」的第二個涵義是「極大化原則」(也可以表示為「極小化原則」)。這是馬歇爾《經濟學原理》所做的貢獻,也是奧地利學派(參閱馮·米塞斯VonMises,《人類行為》)發起的「邊際革命」的結果;它承接著邊沁(J.Bentham)關於「幸福與痛苦」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道德哲學,同時引進了實證主義的「行為」概念。個體對最大幸福的追求,或等價地追求最小化「痛苦」,導致形式邏輯上的「極大化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理性選擇」將幸福擴大到「邊際」平衡的程度:個體為使「幸福」增進一個邊際量所必須付出的努力,相等於這一努力所帶來的痛苦。但是,在馬歇爾(1902年《經濟學原理》第十版的序言)看來,決定人類行為的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力量是經濟的和宗教的。這一看法已經被現代經濟學遺忘了。在薩廖爾遜(P.Samuelson,1947年版FoundationsofEconomicAnalysis)看來,宗教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可以通過效用函數的參數來反映,從而一切人類行為歸根結底可以由極大化效用函數來解釋。(3)經濟學「理性」的第三個涵義,是每一個人的自利行為與群體內其他人的自利行為之間的一致性假設。這導致了「社會博弈」的現代看法。經濟學由此與社會學面臨著共同的基本問題。

② 名詞解釋:西方經濟學乘數

乘數是經濟學的一個固有概念,其含義是一個經濟自變數的變化導致因變數變化,因變數與自變數的比率。包括有貨幣乘數、支出乘數等。
貨幣乘數是指中央銀行每多發行一單位貨幣而使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的增量。
而支出乘數就是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支出的初始變化之間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k=y/J
,其中Y
表示國民收入的變化,J
表示支出的變化。例如,k=2,那麼,每年的支出流量比如說投資持續增加,將導致每年國民收入的流量增量為投資增量的一倍。支出乘數包括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等。
乘數作用可通過初始支出後的一系列事件來說明。以投資為例,投資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將有一部分花費在其他商品和勞務上,這意味著生產這些商品和勞務的人的收入增加,隨後他們也將花費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繼續下去,每一輪的收入總量越來越小。顯然,最終引起的收入緝雞光課叱酒癸旬含莫增量的大小取決於每一階段有多少收入用於消費,即取決於這一系列事件中有關人員的邊際消費傾向。投資乘數之值等於1
/(1-邊際消費傾向);或者,由於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之和等於1,所以乘數之值等於l
/
邊際儲蓄傾向。所以邊際儲蓄傾向越大,乘數之值越小。乘數是簡單的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一個基本特徵。

③ 經濟學基礎有哪些名詞解釋

資源:資源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們所發現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質、能量及其功能過程的總和,它們往往以原始(自然)狀態進入生產過程或直接進入消費過程以提高人類當前或未來的福利。

④ 名詞解釋經濟學――稀缺

經濟物品的顯著特徵之一,稀缺(scarcity),並不是絕對的數量多少,稀缺是指相對於人們無限多樣、不斷上升的需求來說,用以滿足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資源總是相對不足的。

簡介:

長時間的「供不應求」即為「稀缺」,而「稀缺」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商品或人才的「價格的不斷攀升」。如鑽石獨播劇場總是播出稀缺的古裝劇。稀缺是經濟物品的顯著特徵之一。經濟物品的稀缺並不意味著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費得到。要得到這樣一種稀缺物品,必須自己生產或用其他經濟品來加以交換。

(4)名詞解釋什麼是經濟學擴展閱讀:

原因:

1.數量的有限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等

2.人類獲取有用物品的能力有限性,如雷電、火山、風等自然現象中蘊含著豐富的能源,但是人類沒有辦法去完全利用他們

3.人口迅速膨脹,人口規模的擴大導致人均資源越來越少

4.人的慾望具有無限膨脹性 稀缺性的分類

⑤ 經濟學名詞解釋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邊際成本實際上是在任何產量水平上,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資、原材料和燃料等變動成本。
邊際利益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單位產品所帶來的利潤的增量

邊際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較,二者相等時為臨界點,也就是投入的資金所得到的利益與輸出損失相等時的點。如果組織的目標是取得最大利潤,那麼當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時,這一目標就能達到。

邊際分析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是打開經濟決策王國的鑰匙。可以認為邊際分析法與管理決策優化密切相關。

邊際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的數學原理很簡單。對於離散discrete情形,邊際值marginal value為因變數變化量與自變數變化量的比值;對於連續continuous情形,邊際值marginal value為因變數關於某自變數的導數值。所以邊際的含義本身就是因變數關於自變數的變化率,或者說是自變數變化一個單位時因變數的改變數。在經濟管理研究中,經常考慮的邊際量有邊際收入MR、邊際成本MC、邊際產量MP、邊際利潤MB等。
邊際分析法體現向前看的決策思想,是尋求最優解的核心工具。主要應用如下:
1、無約束條件下最優投入量(業務量)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的確定:
利潤最大化是企業決策考慮的根本目標。由微積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潤最大化的點在邊際利潤等於0的點獲得。利潤(或稱凈收益)為收入與成本之差,邊際利潤亦即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之差,即:MB=MR-MC。
由此可以獲得結論:只要邊際收入大於邊際成本,這種經濟活動就是可取的;在無約束條件下,邊際利潤值為0(即:邊際收入=邊際成本)時,資源的投入量最優(利潤最大)。
2、有約束條件下最優業務量constrained optimization分配的確定:
對於有約束情形可以獲得如下最優化法則:在有約束條件下,各方向上每增加單位資源所帶來的邊際效益都相等,且同時滿足約束條件,資源分配的總效益最優。這一法則也稱為等邊際法則。
當所考慮的資源是資金時,有約束的最優化法則即為:在滿足約束條件的同時,各方向上每增加一元錢所帶來的邊際效益都相等;如果資金是用來購買資源,而各方向的資源價格分別都是常數,有約束的最優化法則即為:在滿足約束條件的同時,各方向上的邊際效益與價格的比值都等於一個常數。
3、最優化原則的離散結果:當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應該增加行動;當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時,應該減少行動;最優化水平在當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的前一單位水平達到。
4、提倡使用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邊際分析的變形。增量分析是分析某種決策對收入、成本或利潤的影響。這里"某種決策"可以是變數的大量變化,包括離散的、跳躍性的變化,也可以是非數量的變化,如不同技術條件、不同環境下的比較。比較不同決策引起的變數變化值進行分析。
在管理決策中應用邊際分析法相當於是建立了一套有利於決策的評價體系:不僅考慮變數的總值Total,也同時考慮變數的平均值Average和邊際值Marginal。總值、平均值與邊際值之間具有如下關系(total-average-marginal relationship):
1)邊際值的符號是總值上升或下降的信號;
2)當邊際值大於平均值時,平均值處於遞增狀態。
有可能的話對上述結論進行數學推導,細化結論的文字描述,這可以加深對結論的理解應用。特別注意4個重要點位:盈虧平衡點、邊際利潤最大點、平均利潤最大點、總利潤最大點。
應用邊際分析法還隱含著一個思想:充分利用與促進開發信息資源。
在應用邊際方法或最優化方法也應該注意如下復雜因素:
1、現實經濟管理問題總是千絲萬縷,存在多個變數,要爭取抓住主要變數,並在各個方向上滿足邊際法則;
2、決策變數與相關結果之間關系復雜,所選取的變數是否得當,必須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引結合,並進行方程回歸、曲線擬合、顯著性檢驗等檢驗處理;
3、注意所考慮問題存在各種各樣的約束條件和數學工具的應用條件;
4、注意決策問題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⑥ 經濟學名詞解釋

限制價格是政府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上漲而規定的這些產品的最版高價格。

最終權產品 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而在同期內不再加工、可供最終消費和使用的產品。

流量按統計時間不同分為瞬時流量和累積流量,瞬時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的流量,累積流量是指一段時間內的流體總量。...

規模經濟分為內在經濟和外在經濟兩種。內在經濟是指企業在生產規模擴大時,由自身所引起的產量和收益的增加。當一個企業由於本身生產規模過大而引起產量和收益減少時,就稱內在不經濟。而當整個行業生產規模擴大和產量增加後,有可能給中小企業或劣勢企業帶來產量或收益的減少,這種現象就是外在不經濟。

⑦ 經濟學名詞解釋是什麼

經濟學(economics)是
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其中經濟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的經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及與之有密切關聯的活動,在經濟活動中,存在以較少耗費取得較大效益的問題。經濟關系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經濟關系中,佔主導地位的是生產關系。

⑧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什麼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涵蓋內容:

1、使用他人資源的機會成本,即付給資源擁有者的貨幣代價被稱作顯性成本。

2、因為使用自有資源而放棄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報的那個代價,也被稱為隱性成本。

(8)名詞解釋什麼是經濟學擴展閱讀:

1、利用機會成本概念進行經濟分析的前提條件是:

資源是稀缺的;資源具有多種用途;資源已經得到充分利用;資源可以自由流動。

2、機會成本遞增法則:

機會成本遞增法則是指在既定的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一種產品的產量所產生的機會成本遞增,即要放棄更多其他產品的產量。

資源有限及要素間的不完全替代性是機會成本呈遞增趨勢的原因:

一方面,由於資源有限,隨著一種產品產量的增加,用於生產其他的經濟資源逐漸減少,造成該經濟資源相對稀缺,價格增加,在所放棄的其他產品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所放棄的最大收益即機會成本遞增;

另一方面,由於存在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即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的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換言之,機會成本遞增。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有時也稱為「凸性」)的原因。

⑨ 經濟學名詞解釋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

經濟學主要進行三點考慮:·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選擇行為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分析的中心目標。其首要任務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盡可能持續地開發成人類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閱讀全文

與名詞解釋什麼是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