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如何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早期貢獻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於19世紀中葉。這時,資本主義經濟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和美國佔了統治地位,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經濟危機周期地發生。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工業無產階級日益壯大,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經濟理論作為思想武器,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絕大部分經濟學著作,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學因素,收集和研究了關於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文獻和資料,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真實運動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廓清了貫穿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迷亂。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和成果時,提出了狹義政治經濟學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區別。只限於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狹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生產方式,闡明人類各個社會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和消費的規律的政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廣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擴展到資本主義以外的社會經濟形態。 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占統治地位,發展到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帝國主義時期,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和深刻矛盾作了精闢的分析,揭示了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並依據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激化,闡述了在壟斷基礎上產生的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闡明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把壟斷組織和國家的力量結合起來,但它並不能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正好相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物質准備,它的出現只是表明社會主義革命快要實現。列寧在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特別是在提出用新經濟政策代替軍事共產主義以後,依據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提出並分析了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原則問題。列寧科學地分析了俄國的多種經濟成份和階級關系,創立了新的過渡時期的學說。他指明了生產資料國有化和社會化的聯系和區別,論證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經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計劃,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大意義和主要途徑;在重視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同時,強調了經濟建設中的經濟核算和物質利益原則,提出了社會主義階段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以及有關計劃、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原則。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發展的,他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是與軍事共產主義不同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新的模式。列寧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奠定了基礎。與列寧所處的時代大致相同,歐洲一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如K.考茨基、R.希法亭、R.盧森堡等,都提出過一些有益的理論成果,但也包含著一些錯誤的論點。在列寧以後的發展,斯大林進一步論述了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理論和社會主義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提出了蘇聯能在資本主義包圍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論證了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根據、速度和方法,探討了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斯大林還論證了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其特點,研究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目的的手段、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斯大林的這些研究和探索推進了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
除斯大林以外,蘇聯的經濟學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提出過一些有益的能啟發人們思考的理論觀點,但也出現過一些錯誤的理論。在中國的發展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根據中國的革命實踐,並在概括中國其他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區分了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並由此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論證了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後的經濟形態是包含多種經濟成份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這種理論分析,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對於社會經濟形態更替和演變的學說,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分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時期的多種經濟結構,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原則(見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並且採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把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結合起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許多開拓性的有益成果。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提出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觀點。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兩種基本社會矛盾。毛澤東還分析了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各種矛盾,提出了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等一系列理論原則。在這一時期,中國的一部分經濟學家,在正確對待人口問題,強調發展生產力,重視利潤和經濟效果,適當處理經濟發展速度和比例平衡關系,肯定商品生產、價值規律、按勞分配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提出過有益的、中肯的理論觀點。這些觀點都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成果。但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經濟工作上「左」的思想的干擾,使許多正確的理論觀點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錯誤的經濟思想逐漸占居主導地位。被日後實踐證明為正確的理論觀點不但得不到重視,甚至受到不應有的壓制和批判,以致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造成極大的混亂,使中國的國民經濟遭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結束,受到深刻教訓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其他馬克思主義者,開始總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正反兩面的經驗。在重申並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鄧小平和陳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廣大經濟學界,逐步開展各抒觀點的廣泛深入的討論,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理論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探討,取得了新的成果。 在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80年代又作出了新的開拓性的貢獻。主要是明確了:中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長達上百年時間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必須依據中國國情,改革嚴重束縛著生產力發展的僵化的體制。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首先以農村為重點、逐步轉向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40年代末,遲至60年代中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結合自己國家的具體條件和經濟實踐,力求擺脫單一的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重新分析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過程,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主張進行規模或較廣泛或有限度的經濟改革,以求得適合自己國家的生產關系的模式,加速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國家的經濟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關於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及其具體形式,關於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關於處理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關於認識社會主義經濟中投資和消費的特點,關於把數量分析引入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等等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的進展。他們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都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學者的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一部分經濟學家,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進行了自己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具有比較復雜的特點:①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越來越多地傾向於依據本國的國情,提出自具特點的經濟學說。②既存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本國實際相結合以促進工人運動的傾向,也存在脫離工人運動而進行學院性的理論研究的傾向。③有一部分人著重研究30年代以來新發現和發表的馬克思的一些手稿,強調「異化」概念在馬克思經濟理論中的地位。④有相當多的經濟學家,重視把當代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分析方法來闡述馬克思的經濟學說。⑤有一些經濟學家按自己的觀點或依據某種當代的哲學觀點,重建所謂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體系。以上的特點說明,這些國家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既有新的有益的發展,也夾雜有不少錯誤論點,需要結合實踐的發展來分析和辨認。
⑵ 簡述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過程
發展主線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第一階段是重商主義盛行的時代,大概在14,15世紀萌芽,興盛於16、世紀,衰落與18世紀。重商主義的經濟學家圍繞貨幣財富這一核心,針對進出口貿易、外匯管制以及產業政策等進行宏觀分析。主要觀點:金銀是財富的最佳形式、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積極干預、民族主義特徵下的殖民傾向、廉價勞動力與生產的重要性
第二階段自由放任:18世紀,產業革命的興起使得市場經濟體制完全確立,亞當斯密《國富論》問世,自由放任理論盛行起來。從個人理性、市場自動調節的角度出發,強調市場作用和反政府幹預。
主張:個人理性與經濟人假設,市場機制下社會經濟的自動調節與均衡,生產合理性與分配公平性的論證,崇信自由市場經濟、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
第三階段凱恩斯主義是在20世紀30年代世紀經濟大危機下發展起來的。主要觀點:突破傳統就業均衡理論,承認資本主義的不完美性。否認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提出有效需求不足。
第四階段新自由主義:20世紀70年代,西方各國經濟「滯漲」問題的出現給新自由主義的復興一次絕佳機會。主要觀點:個人主義價值導向,較為強調個人權利。特別推崇市場機制,強烈反對政府幹預,極力主張私有制,明確反對公有制。
第五階段新凱恩斯主義: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非市場出清,理性預期,不完全競爭市場,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為其基本理論假設,提出理論觀點。主要觀點:價格黏性理論,勞動市場理論,資本供給限額理論,以粗調為特點的宏觀經濟干預政策。
⑶ 政治經濟學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在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後有了一些剩餘,於是,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交換數量日益增多,范圍也日益擴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因為被交換商品必須對雙方都具有使用價值,且商品價值又必須等量。而物物交換不可能永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最初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狹小的范圍內暫時地交替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自貨幣產生以來,其具體形式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變化,主要體現在貨幣材料的變化上。從貨幣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劃分為:
實物貨幣 指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非貨幣用途的商品價值相等的貨幣。如在中國歷史上,龜殼、海貝、蚌珠、皮革、齒角、米粟、布帛、農具等都曾作為實物貨幣被使用過。但這些以實物形態存在的貨幣,在交換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充當貨幣的物體,一般須具備普遍接受性、價值穩定性、統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輕便性等特點,因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實物貨幣逐漸為金屬貨幣所取代。
金屬貨幣 指以金屬為材料並鑄成一定形狀的貨幣。金屬貨幣較實物貨幣更具有充當貨幣物體的特徵,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是最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早在殷商時代,金屬貨幣就已成為貨幣的主要形式。由於金屬貨幣在流通中會磨損減重,加上人為實行的鑄幣變質政策,以及隨著商品交換規模不斷擴大,金屬貨幣特別是貴金屬貨幣流通量的增長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貿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長的需要,於是金屬貨幣逐漸被紙幣或信用貨幣所取代。
信用貨幣 廣義指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種信用憑證,包括銀行券、匯票、期票、銀行支票等。狹義指銀行信用貨幣,即銀行券和銀行支票。信用貨幣以票
據流通為基礎,直接產生於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信用貨幣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後果。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信用制度日益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日益深化,各種形式的信用貨幣遂得以產生和發展。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被迫放棄金本位和銀本位貨幣制度,紙幣不再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更有了長足發展。信用貨幣已成為當代幾乎所有國家所採用的貨幣形式之一。
紙幣 國家發行和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本身的價值大大低於它作為價值符號所表示的貨幣價值,所以習慣上認為紙幣本身沒有價值。紙幣產生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在流通中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作為媒介物的鑄幣,在流通中會發生磨損,成為不足值的鑄幣。但這種不足值的鑄幣在一定限度內仍然可以像足值鑄幣一樣充當流通手段,從而使鑄幣有了可用其他材料製成符號或象徵來代替的可能性。由於統治者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特點,降低鑄幣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賤金屬取代原來鑄幣,進而利用國家政權發行並強制流通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來代替鑄幣,強制流通使紙幣作為貨幣象
征或符號得到了社會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公元11世紀,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紙幣,它是由國家印製、強制行使的不兌現的貨幣符號。其後元、明、清發行的寶鈔,也屬於典型的紙幣。
存款貨幣 指金融機構的存款。由於存款人可以根據銀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開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場上轉讓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使銀行存款起到了貨幣作用,故在西方國家一般將銀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稱為存款貨幣或存款通貨。但支票本身並不是貨幣,只是出票人向銀行發出並要求銀行付款的票據。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貨幣,只要存款人在銀行活期帳戶上仍有餘額,可隨時提取,開出支票即可當現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國家在計算貨幣供應量時,根據資產流動性的標志,都把商業銀行活期存款視同現金,並加在一起計算,稱為M□,作為
狹義的貨幣供應量。
⑷ 政治經濟學是由哪個學派發展而來
「政治經濟學」的提法出現於17世紀初,源於希臘文中的」poniz「(原意為城邦、國家以及經濟)與「經濟學」組成的復合詞。而法國重商主義者A.蒙克萊田在1615年出版的《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先使用該詞,目的是說他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經超出了自然經濟的范疇。
1775年,盧梭為法國《網路全書》撰寫了「政治經濟學」條目,把政治經濟學和家庭經濟區分開來。可知,政治經濟學作為研究經濟活動的理論科學的名稱自17世紀就開始得到應用了。當重商主義者蒙克萊田最先使用政治經濟學這一名稱時,政治經濟學還只限於研究流通領域的個別經濟現象,因而還沒有形成為獨立的真正的經濟科學。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資產階級為了同封建勢力作斗爭,必然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優越性。這就產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圖為主要代表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生產領域和包括流通領域在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逐漸形成,並發展成為專門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規律的理論科學。所以,馬克思說:「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產生的。」
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麼產生與發展的
(1)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最早是資產階級創立的,代表資產階版級利益的資產階級政權治經濟學。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經逐漸成熟,無產階級作為新的生產力代表登上歷史舞台並進行強大工人運動的理論表現。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又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科學因素的基礎上,突然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根本變革的產物。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受實踐檢驗,並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
⑹ 政治經濟學的兩種發展範式有什麼特點相互之間又存在什麼關系
政治經濟學的階段性使命決定其範式的變化政治經濟學一般分為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根據與時俱進的要求,政治經濟學應該作這樣的階段劃分: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和處於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兩者均可包括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
馬克思創立的政治經濟學,以《資本論》為代表,是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分析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並推導當時還不存在的未來的社會主義經濟,其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而處於社會主義現階段的政治經濟學則是分析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經濟是與社會主義並存的資本主義經濟,其使命固然有堅定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信念的要求,但基本思路是建設所處的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經濟學使命的這種轉變,決定了政治經濟學範式的變化,即從研究如何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轉向研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服從於建設新社會的要求,處於社會主義現階段的政治經濟學應關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所共有的經濟規律的分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空間中並存的兩種社會,許多經濟組織、方式、規則和秩序都有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的趨勢。無論對資本主義的分析還是對社會主義的分析,都是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只有在研究經濟規律、研究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研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方向的調整基礎上得出的政治經濟學范疇和原理,才能對現實的社會主義建設起到理論指導的作用。
⑺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麼產生與發展的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思格斯創立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逐漸成熟,無產階級作為新生產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並進行強大的工人運動的理論表現。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提供了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闡明了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的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第一次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指明它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根本最本質的關系,第—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蓋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科學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材料,詳細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運動規律。馬克思創建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學說,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秘密,揭露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根源。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和現實經濟運行的客觀要求。馬克思在研究和闡述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時,使用了大量的英國官方文獻和統計資料,也閱讀了大量有關的經濟學著作。他不僅進行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規范分析,也進行實證分析。馬克思從當時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英國,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多層面經濟關系的特點,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發展的規律,這對於一切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封閉的、靜止的、凝固的學說,也不是某種教條,它提供給我們的首先是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制度的科學方法。它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提出的某些具體論斷,在另外的歷史條件下就不能簡單照搬。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是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和經濟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不能用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實踐的科學,發展的科學。
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 ( ) A.揭示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科學 B.反映人與自然界相互關系的科學 C.為各階段共
必須是D 的啊
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麼產生與發展的
早期貢獻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於19世紀中葉.這時,資本主義經濟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和美國佔了統治地位,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經濟危機周期地發生.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工業無產階級日益壯大,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經濟理論作為思想武器,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絕大部分經濟學著作,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學因素,收集和研究了關於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文獻和資料,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真實運動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廓清了貫穿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迷亂.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和成果時,提出了狹義政治經濟學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區別.只限於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狹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生產方式,闡明人類各個社會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和消費的規律的政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廣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擴展到資本主義以外的社會經濟形態. 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占統治地位,發展到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帝國主義時期,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和深刻矛盾作了精闢的分析,揭示了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並依據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激化,闡述了在壟斷基礎上產生的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闡明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把壟斷組織和國家的力量結合起來,但它並不能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正好相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物質准備,它的出現只是表明社會主義革命快要實現.列寧在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特別是在提出用新經濟政策代替軍事共產主義以後,依據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提出並分析了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原則問題.列寧科學地分析了俄國的多種經濟成份和階級關系,創立了新的過渡時期的學說.他指明了生產資料國有化和社會化的聯系和區別,論證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經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計劃,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大意義和主要途徑;在重視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同時,強調了經濟建設中的經濟核算和物質利益原則,提出了社會主義階段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以及有關計劃、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原則.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發展的,他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是與軍事共產主義不同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新的模式.列寧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奠定了基礎.與列寧所處的時代大致相同,歐洲一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如K.考茨基、R.希法亭、R.盧森堡等,都提出過一些有益的理論成果,但也包含著一些錯誤的論點.在列寧以後的發展,斯大林進一步論述了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理論和社會主義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提出了蘇聯能在資本主義包圍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論證了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根據、速度和方法,探討了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斯大林還論證了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其特點,研究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目的的手段、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斯大林的這些研究和探索推進了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
⑽ 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的歷史背景、理論來源。
歷史背景:
19世紀中葉專,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屬制的矛盾日益暴露,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成為居於主導地位的社會矛盾。
a.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古典政治經濟學而居於統治地位;
b.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迫切需要無產階級的科學理論體系的誕生。
理論來源:
a.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b.空想社會主義。
2、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馬克思在科學上的兩個偉大發現:
a.創立了唯物史觀;
b.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
3、列寧、毛澤東、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重大貢獻
列寧:建立壟斷資本主義理論;
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綱領,創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