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有哪些
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區別是價值理論不同。
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是勞動價值理論,從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馬克思無不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自己理論的核心。
新古典經濟學則完全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他們更多的是採用效用價值理論,進一步到均衡價值理論。
2. 古典經濟學是什麼意思呢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您所說的這個詞語,是屬於期貨從業詞彙的一個,掌握好期貨從業詞彙可以讓您在期貨從業的學習中如魚得水,這個詞的翻譯及意義如下:古典經濟學指18及19世紀一批經濟學家的研究工作。他們發表了有關市場及市場經濟運作的理論,研究主要圍繞經濟增長的動態。古典經濟學強調經濟自由,並主張自由貿易及自由競爭等概念
希望高頓網校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更多期貨從業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3. 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
威廉.配第(1623—年)
大衛.李嘉圖(1772—1823)
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
西斯蒙第(1773—1842)
亞當.斯密
魁奈(1694—1774)
4. 現代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數學方法引入之後的形成了現代經濟學,現代經濟學以凱恩斯為界分兩部分。
以邊際革命為界,之前的叫古典,之後的叫現代。
現代經濟學以凱恩斯為界,之前的叫新古典,主要就是現在的微觀經濟學。
凱恩斯之後,總體經濟的研究成為主流,形成了宏觀經濟學,也就是凱恩斯革命。
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單純以總體研究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成為主流。
70年代經濟沖擊之後,凱恩斯經濟學在實踐無法發揮作用,經濟學又得到了發展。
微觀基礎納入了宏觀經濟學。
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的宏觀經濟學尋找了微觀基礎,成為了新凱恩斯宏觀經濟學。
以微觀分析為核心的新古典理論進行了宏觀研究的擴展,形成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5. 凱恩斯經濟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從重商主義開始到今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尤其是20世紀以來,政府幹預和經濟自由兩大思潮的分歧和爭論從未停止過。凱恩斯革命前,主張經濟自由的新古典理論始終居上風;凱恩斯革命後,主張政府幹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了主流,但主張經濟自由的聲音仍相當強烈。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並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是一切干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1)如果政府才卻超越人們預期的突如其來的政策干預行動,盡管短期內可能使經濟偏離均衡,取得某種小,但只會使經濟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都是利少弊多。(2)不管他們的理論結果多麼精緻、完善、精神實質始終是一句話:徹底的經濟自由。
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並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難以迅速調整並達到市場出清。(3)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回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盡管該學派的理論結構並不景緻、完善,而且說法不一,(4)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幹預是必要的。
這兩派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我們不能說誰是誰非,而只能說那一派的觀點和主張較符合真實世界。從這一點看,新凱恩斯主義可能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更符合實際些。根本原因在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於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能理性預期的假定條件實在太苛刻。眾所周知,人們在市場活動中為了自己的利益,盡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獲知的信息,不斷修整與其中是一切錯誤。但由於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一切經濟現象無刻不在變動中,加上人們總有某種為自己利益而欺騙和損害別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因而對所有經濟活動主體來說,信息總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抽象,盡可能作出理性預期和市場出清假定,但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存在這些假定的情況。可能正因為如此,所有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都沒有按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主張去做,對經濟的形形色色干預從未間斷過,哪怕是在經濟自由注意呼聲最強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終擔任在著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角色。
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新凱恩斯主義無疑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衣缽,但力圖克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不足,尋找價格粘性和市場非出清的微觀基礎,竭力證明這種「粘性」和「非出新」同樣是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5)他們找了五花八門的「理由」來說明這種「結果」,這些「理由」有些看來很不充分,證據不足,但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這些「理由」都是從經濟主體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發的,因而是合乎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一個扎實的微觀基礎上;二是這些「理由」盡管各不相同,說法各異,但都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是現實經濟生活的某種反映。
顯然,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分歧和區別,並不在於認為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要不要「理性預期」或力求「理性與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預期」或做到「理性預期」,也不在於認為要不要「市場出清」,而在於能不能「市場出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從這一標准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可能比新凱恩斯主義離真理更遠些。
6. 古典經濟學 是什麼意思啊
古典經濟學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一般指英國古典經濟學,其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是亞當·斯密,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書中批判了重商主義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觀點,斯密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拓展到生產領域。
古典經濟學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將其看作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
凱恩斯理論出現以前的經濟思想主流學派,由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主要追隨者包括大衛·李嘉圖、托馬斯·馬爾薩斯和約翰·穆勒。一般說來,該學派相信經濟規律(特別如個人利益、競爭)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體系。17世紀下半葉產生於英、法兩國。主要代表為英國的配第、亞當·斯密和李嘉圖,法國的魁奈等。它反對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作了初步科學分析,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間利益對立。但把資本主義看作永恆的生產方式,沒有認識其歷史的局限性。
7.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區別
必然的聯系。
自然規律-隨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變化需要很長的時間:
①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②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③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又反作用於生產。
3。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
①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②分配、交換;
c。並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只有建立在此方法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才能真正地揭示出社會發展變化的本質特徵及其客觀規律。相反,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適時地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和改革、最重要的社會條件是生產關系。其中:
①生產對分配。
b,而獨立存在和發生作用。
c.經濟規律-帶有階級背景,即與一定的階級,社會集團的利益相聯系,以更好地符合和推動拉力的發展。
5、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要求(新增)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作用的發揮有兩個層次、消滅和改造規律、交換、消費起決定作用;
②分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
a.以客觀經濟條件為基礎、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所以,在於對生產關系的研究,揭示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建立符合社會生產為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必須緊密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
包括.對人們的經濟活動的支配和制約往往帶有強制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揭示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在與此方法論相對立的唯心史觀和唯心主義辯證法方法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學理論,如在西方社會盛行的所謂正統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等,則絕無這個可能。這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乃至全部經濟學理論)之所以成為科學的理論以及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相區別的最本質的特徵。
2、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生產是。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又有自身特點。但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而是緊密地聯系生產力來考察生產關系。這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決定的。
4、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新增)
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條件。
生產的社會條件包括多方面內容;
自然規律-可以不依賴於人的社會經濟活動。
6:
①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經濟體制。
我們在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的條件下.經濟規律-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發生作用,隨客觀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必須對其具體形式(經濟體制),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進行調整、改革1、唯物史觀和唯物主義辯證法、本質的.經濟規律-發生作用不能離開人的社會經濟活動,隨客觀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
b.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人不能任意創造:
a、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統一體、消費等環節上人與人的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生產力-生產物質內容
m
生產關系-生產的社會形式
g
社會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重視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8. 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代表人物有:
威廉.配第(1623—1687年)
大衛.李嘉圖(1772—1823)
布阿吉爾貝爾(146—1714)
西斯蒙第(1773—1842)
亞當.斯密
魁奈(1694—1774)
9. 西方經濟學中古典學派有什麼關點,或者是主張
古典經濟學產生於17世紀中期,完成於19世紀70年代,其創始人是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其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是亞當·斯密,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書中批判了重商主義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觀點,斯密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拓展到生產領域。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古典經濟學似乎是想告訴人們,順從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保持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會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但他們又看到勞動分工是受條件約束的,資本的積累會使現有的勞動分工以更大的規模出現,並表現出工資的隨之上漲,而勞動分工的發展卻不易實現,這將使資本積累受到勞動分工發展跟不上的影響。
10. 什麼是經濟學裡面提到的「古典二分法」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分為兩個互不相關的部分:實際經濟與貨幣,相應地版經濟學分為經濟理論和貨幣權理論。經濟理論的實際經濟中產量的決定,即產量是由制度,資源,技術等實際因素決定的,與貨幣無關。貨幣理論說明物價水平的決定,即我們所公認的貨幣數量論。這種把經濟分為兩部分的作法稱為古典二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