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稅收經濟學論述題

稅收經濟學論述題

發布時間:2020-12-07 23:44:26

經濟學論述題

以上論述題目實際上說的是凱恩斯「節儉的悖論」,「節約悖論」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儲蓄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但根據儲蓄變動引起國民收入反方向變動的理論,增加儲蓄會減少國民收入,使經濟衰退,是惡的;而減少儲蓄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是好的,這種矛盾被稱為」節約悖論」。
節約的悖論是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它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長期中或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在,節約的悖論是不存在的。
「節儉的悖論」這一命題的成立需要以下前提條件。首先,經濟中存在著非自願失業,即經濟處於非充分就業狀態。這就是說,當整個經濟具有過剩的生產能力 以及大量產品積壓時,居民消費的增加,會使積壓產品減少,從而降低了過剩的生產能力,由於積壓的產品並不計入國民收入的核算,所以積壓產品的減少必然會增 加以現存方法核算的國民收入的增加。節儉的悖論這一命題之所以被人們廣泛地接受,這其實是一種刺激蕭條經濟復甦的方法。當非充分就業的前提條件得不到滿足 時,這一命題便不能成立。
其次,凱恩斯「節儉的悖論」這一命題其實是針對靜態經濟而言的,即短期分析,從長遠來看,居民的消費是及其穩定的。刺激消費,只會使兩部門(消費品部 門和資本品部門)結構的調整,而不會改變總體國民收入。根據貨幣經濟學宏觀經濟模型,高經濟增長率來自於居民較高的儲蓄率、低資本市場投資比率以及銀行的 低准備金率(即很低的儲蓄過消費的改變只會改變兩部門經濟剩比率),從而導致高的利潤率,刺激投資,增加國民收入。從長遠來看,經濟會慢慢達到充分就業 的,那麼從長遠來看,奢侈浪費對經濟是很不利的,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時,盲目增加消費刺激生產的唯一結果是通貨膨脹。為什麼呢?
當經濟處於充分就業時,消費的增加會導致一下結果。a,一部分消費品的價格上升,部分消費者會持幣待購;b,資本由資本品部門向消費品部門的轉移,從而提 高消費品的成本(消費品部門工人的工資);c,消費品部門利潤率升高,資本品部門利潤率下降,從而相互抵消。由此可見,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刺激消費不會 改變整個經濟的利潤率,從而也不會改變整個經濟的國民收入,唯一的結果是使得消費品的價格上升,導致通貨膨脹。
所以,節儉的悖論是在蕭條經濟下提出來的發展經濟的論斷,該論斷在非蕭條經濟下是不適用的。

②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

1、失業的主要類型
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到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的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其主導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國際上一般將失業分為以下幾類:
(1)摩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
(2)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
(3)技術性失業,指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
(4)結構性失業,指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和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
(5)周期性失業,指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2、我國的失業問題分析
(1)經濟高增長與事業率高增長並存,就業彈性開始下降。所謂就業彈性系數,是指由國民經濟變動帶來的就業量的變動占國民經濟變動量的比例。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就業彈性是0.32,即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320萬人就業。但到2002年我國的就業彈性已經下降到0.10。這種現象不同於傳統的周期性失業。
(2)失業率不斷上升,再就業率不斷下降,失業回滯開始出現。失業回滯是指由於失業率長時間居高不下,自然失業率開始上升的現象。我國近幾年來的失業率(實際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再就業率卻逐年走低,從198年的50%降至2002年的15%。失業率上升與再就業率下降的共同作用導致就業弱勢群體出現 。出於就業若是的勞動者由於長期失業或者頻繁失業狀態,最終形成「失去信心的勞動者」,使得自然失業率上升,進而成為解決我國事業問題的一大障礙。
(3)失業與空位並存,結構性矛盾空前突出。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總量上明顯共大於求,另一方面,高級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等技術型勞動力則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結構性失業的存在造成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障礙,進而大大削弱了企業進一步吸收就業的能力。
(4)知識型失業出現。這一特點集中體現在2003年。這一年全國高校擴招後第一批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使得高學歷的勞動力供給突然增加,原來基本均衡的供求關系被打破,由此引發了高學歷低工資、高學歷低就業等許多非正常現象,並且最終造成60萬大學生不能就業,處於摩擦型失業狀態。

③ 公共經濟學論述題政府如何運作經濟手段調控經濟

1. 財政政策,包含稅收、轉移支付、財政補貼、直接投資。
2. 貨幣政策,包含准備金率、利率、公開市場操作。
3. 各種政策必須配合使用,才能發揮好的效果。
供參考。

④ 宏觀經濟學論述題:目前經濟形勢,應該採用什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按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狀況,GDP總量突破90萬億元,增速約為6.5%,是全球可比大國中增速最高的,總體宏觀經濟狀況還是不錯的。但是,國際經濟狀況不容樂觀,美國的經濟增速3.8%左右,德國僅1.5%,而且由於全球商品已經呈現「供過於求」狀態,再依靠投資和擴大生產能力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常規做法已經無法持續,同時,我們是一個對外貿易依賴性很高的國家,一年的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0萬億元,但我們的全球主要貿易夥伴們的經濟狀況都不樂觀,這就更不利於我們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好在我們國內消費強勁,一年的商品零售總額超過40萬億元,這奠定了我們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石。也就是說,在這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只有國內消費是強勁增長,而那兩大因素投資與外貿都是緩慢增長,在國內整體通脹率只有2%多一點的情況下,在今後採取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方面,仍應以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一定的預算赤字,擴大政府采購量,即穩妥地刺激經濟發展。在貨幣政策方面,仍應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擴大新增貸款發放規模,繼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保持市場比較充裕的流動性,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傾斜力度,保持一個較低的貸款利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利於刺激經濟發展。相信在採取這樣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後,加上國家發改委保持較大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審批力度,中國的宏觀經濟在未來兩年或更久的時期內,以6%左右的合理的增速發展是完全可期的。(這是以我曾經在省級工業經濟管理部門工作過的體會作出的判斷,都是真實國家發布的數據。你可以放心用。)

⑤ 微觀經濟學_論述題_急!!!

1:增加反傾銷稅也就意味著出口後的產品價格增加,而產品價格增加會導致,需求減少,回供給增加,但是答(需要畫圖來說明,市場均衡的圖,但是,供給和需求曲線是要移動過的),由於需求減少的量大於供給所帶來的增加量,導致平衡點左移,最終價格是下降的,從而生產商沒有利潤,但是由於鞋子有可替代產品,所以對於歐盟的居民來說,損失不大,但是由於供給增加,鞋子銷售不到海外只能在國內銷售,結果就導致,供給大於需求,從而價格下降,國內需求增加。

2:由於農產品大部分不是彈性產品,所以當政府減免稅收時,盡管價格下降,但是(需要畫圖說明--非彈性需求曲線的圖)對於改變即增加的量來說是很小的,所以農民的收入實際上是減少的。(在圖形中,增加的面積是比減少的面積小,所以收入降低)

3:這個題和第二道題本質上是一樣的,,,用的知識點就是,護膚品是屬於高檔產品,也就是屬於彈性系數比較高的,接近於完全彈性,所以,當價格變化時,對於消費者的變化來說是很大的,所以廠家為了防止消費者的流失,所以價格基本上是保持不變的。用圖來分析會很直觀的。

⑥ 西方經濟學論述題

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通過改變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經濟中的貨幣供給量,可以影響總支出水平,從而影響就業、價格總水平、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實踐中,表現為財政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節。

財政政策是政府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作出的決策。財政政策通過變動政府的收支,對國民收入產生乘數作用,進而達到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目的。財政政策是逆經濟風向行事的。當經濟的總需求不足時,失業增加,政府通過削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總需求。反之,當總需求過高時,出現通貨膨脹,政府則增加稅收或削減開支以抑制總需求。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貨幣政策的實施也是逆經濟風向的。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和變動法定準備率等。具體地說,貼現率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變動給商業銀行及其他存款機構的貸款利率來調節貨幣供應量。貼現率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就會減少,准備金從而貨幣供給量就會減少;反之,降低貼現率,准備金從而貨幣供給量就會增加。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證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行為。變動法定準備率也能夠改變經濟中的貨幣數量。隨著經濟中貨幣量的改變,影響了經濟的總需求水平,進而達到影響國民收入,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目的。

我國現階段應以就業創造標准作為財政投資決策標准,理由如下:第一,從理論上說,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失業的存在是對戰略資源的不容寬恕的浪費;而且,就業增加一般都會增加產出。第二,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政府必須從全局戰略考慮這一資源的充分利用,財政投資項目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第三,即使不考慮產出增加,也有很多理由表明增加就業是必要的,原因之一是失業的社會影響。許多社會問題可能就導致大量失業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增加就業的社會意義遠遠超出了增加產出的意義。第四,財政投資的就業創造標准還有助於改善收入分配情況。要增加貧困家庭的收入,根本措施還在於增加就業。而增加就業規模首先要增加就業機會,增加貧窮者就業機會的一個途徑是擴大財政投資。特別是增加落後經濟地區的財政投資,使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

(1)我國選取的是單一穩定幣值的目標:「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是在世界主導思潮影響下,針對我國現實做出的正確選擇。
(2)主導思潮的影響。大多數國家在戰後到70年代都以充分就業為首要目標,而「滯脹」促使它們轉為以穩定貨幣為主。
(3)其他目標不合適。①外匯和國際收支平衡。在經濟轉軌階段,國內外運行機制尚未高度融合,人民幣對內對外價值不統一是正常現象。在此情況下,貨幣政策自然難以兼顧幣值的對內穩定和對外穩定兩個方面。②關於經濟增長和就業。我國當今的就業問題很難指望貨幣政策予以解決。而經濟增長必須依靠貨幣供給來支持,就業問題的緩解也有賴於經濟增長。這樣,只有經濟增長目標可與幣值穩定目標並列。
(4)目前必須把穩定幣值放在首位。因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尚未完成,導致通脹的因素並未消除。①綜合財政赤字還很大;②經濟結構矛盾對增加貨幣的壓力仍然很大;③糧食減產引發物價上漲的可能性依然存在。④如果松銀根,宏觀調控的成果仍有喪失的可能

⑦ 經濟學論述題:請分析2011年來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趨勢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並提出對策。謝謝~!

1正面影響
1.1有利於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提高中國經濟的際地位
從國內與國際上看,一國貨幣的升貶主要與其綜合國的興衰密切關聯。在人民幣長期升值的趨勢中,國內外人民幣和中國經濟的信任將與日俱增。由此,人民幣作為堅挺的貨幣,必將進一步擴大在周邊國家乃至全球范圍的流通,並最終實現國際化,成為國際通貨。因此,人民升值是中國經濟綜合實力強、經濟形勢好的信號,有利於強國內外投資者的信心以及改變他們對政府行動和經濟行的預期,使投資者有投資意願,並使中國對外再融資更易,成本更低。
1.2人民幣升值有利於中國的進口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貿易條件是個大的改善。隨著貿易順差的加劇,我國貿易條件曾一度處於惡化的情況。根據商務部的一份調查顯示,我國進口商品的價格相對於出口商品的價格比值正在提升,這說明我國的國民福利正在向外流失,必須更多進口商品才能換回同樣數量的出口商品。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初級產品和製成品的美元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趨勢,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導致進口的需求在進一步上升。人民幣的升值會降低進口產品的價格,尤其是原材料和高級設備價格的降低,使得原料進口依賴型廠商的成本下降,有利於企業進一步引進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同時,由於大部分進口商品都用於復出口,隨著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得到提升,有助於我國企業向高端延伸,使得貿易條件有所改善,有助於我國更好地利用世界資源,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加國民福利。根據海關數據顯示,從今年5月份到7月份,人民幣匯率從682.80升值到677.50的過程中,我國的進口額也呈現著同步的上升趨勢,從1122.1億美元上升到1168.0億美元(統計數據見附件)。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決定進口的邊是很多的,不能把匯率這個變數的地位和作用強調過頭。
1.3人民幣升值優化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當前,我國貿易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的結構,多數企業都處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模式中,高新技術含量較少,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空間不大的問題,而真正體現科技水平的設備和商品要從國外進口,導致我國生產企業的加工收益絕大部分屬於國外。通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可以有效地減少技術含量較低、管理制度相對較差的企業,向符合我國產業結構的大方向發展。由於人民幣的升值會引起國內更加激烈的競爭,同時可以減少國外無效率企業的惡性競爭,另外,能夠加快企業走向世界的步伐。不難發現,德國、日本等大國的國際品牌都是在本國貨幣升值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可見,本國貨幣的增值可以讓本國企業在優勝劣汰的壓力下,不斷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2負面影響
2.1抑制中國的出口
人民幣升值後,將會對我國的出口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一方面我國出口企業成本相應提高,另一方面,以外幣表示的我國商品的價格會上漲,在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必然會出現上揚,從而削弱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而由於本國商品價格上升,國內也會增加對外國進口商品的消費,減少對本國商品的消費,這將對國內這種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的市場造成極大傷害。與此同時,專家強調,匯率在我國出口方面的影響作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影響和決定出口的變數很多,各個變數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對出口影響作用的地位也不相同,所以,應當注意的是不能過高估計匯率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2.2抑制外商直接投資
人民幣升值後,不利於吸引外資,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資將受到抑制。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外商在中國的投資成本如投資建廠、購置設備、在華勞動力的成本都需用人民幣支付,而人民幣的升值無疑也使他們的成本升值。其次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各類產品和服務中有相當部分是面向國際市場的,人民幣幣值的上升,同樣給這些企業的這些產品走向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打了折扣。
2.3加大國內就業壓力
目前,中國有效勞動力數量和質量都在快速增長,但經濟增長的速度並不足以抵消這種壓力。如果人民幣升值,經濟增長將更趨緩慢,勞動力市場由於供給過剩,競爭將加劇,工資不會上漲,這不利於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國的進出口企業為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做了很大的貢獻,但人民幣升值後將影響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況,這勢必對當前的就業環境造成沖擊。另外,人民幣匯率上升還會導致中國非貿易品(諸如土地、勞動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從而減弱國內需求,進而給就業市場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2.4影響央行貨幣政策調節的作用
由於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為使人民幣匯率可以保持基本穩定,央行不得不在外匯市場上投放大量基礎貨幣以購買外匯,而在市場中投放過多的基礎貨幣顯然與央行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和存貸款利率以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目標相左,從而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調節作用。
2.5外債規模進一步擴大
因為人民幣升值之後,外國資本會因為預期人民幣繼續升值而大量進入我國資本市場,並相應地增大我國的外債規模。
此外,人民幣升值還存在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增加財政赤字等負面影響。
4 針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影響提出的對策建議
目前人民幣升值壓力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經濟長期發展來看,中國必須適時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這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鑒於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以上諸多方面的影響,我國的許多學者提出了一些有參考作用的對策建議,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4.1改變對外貿易的傳統理念
中國對外貿易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存在著片面追求貿易順差,追求出口創匯的傾向。為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理念,由強調貿易順差向貿易平衡轉變。事實上,現代國際貿易的目標不是追求出口數量或金額,而是最大限額地獲取高額利潤。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演變過程來看,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出口基礎上的,換言之,逆差國家恰恰是世界強國,只有大國和強國才有能力大量進口。中國目前仍然處在一個較弱的歷史階段,要盡快渡過這一歷史階段,實現貿易平衡,並取得通過進口盡可能地獲得外部資源。
4.2適當增加商品進口,升級出口產品結構
目前,中國出口成品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技術含量有限,利潤率極低,因此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應加大對進口的扶持力度,增加重要原料和能源的進口,同時加大技術設備特別是高新技術的進口,這不僅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而且有利於改善產業結構,促使出口商品結構升級換代。在升級出口產品結構上,首先,要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改變進出口產品結構,應淘汰一批產品技術含量低、檔次低的企業,提高出口商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提高出口品中工業製成品的比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促進產品結構升級的保障,從而推動經濟由外向型向內需型發展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4.3適時調整匯率水平與匯率制度
從國際經驗來看,既然經濟大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面臨匯率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在人民幣未來的升值過程中,避免出現大幅度匯率調整極為重要。為此,要讓匯率始終能夠反映經濟基本面,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對人民幣匯率適時作出適當的調整,使匯率水平既能真實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又能避免未來人民幣快速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一點,有待於政府採取果斷措施。
4.4適當調整稅收政策
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中國貿易順差的保持得益於出口退稅政策,因此,可以通過改革出口退稅政策來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這一政策調整將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國對外貿易,特別限制出口,是化解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的應急措施,但它僅在短期內有效,而且只能是權宜之計。除此之外,國家應對某些自然資源輸出行業,尤其是中國將來可能出現短缺的資源,徵收出口附加稅,比如煤炭、某些礦產等資源,要使這些產品的出口綜合成本與國際上同類產品相當,避免被其他國家借傾銷之詞而徵收懲罰性關稅,同時又保護中國有限的寶貴資源。
4.5其他減輕人民幣升值負面影響的對策
在經濟基本面臨持續升值壓力情況下,人民幣小幅度的升值,有可能形成不斷強化的升值預期,因此要採取配套改革來穩定人民幣升值。針對出現人民幣升值對物價水平下調的壓力,以及對總需求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西部大開發的措施,擴大內需來解決。針對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儲備風險,我們要深入研究未來世界主要貨幣的變動趨勢,根據我們進口規模,適時調整中國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和總量規模。針對人民幣升值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我們可以大力發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增加投資、融資渠道。另外還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大力發展服務業,增加就業創造條件。

閱讀全文

與稅收經濟學論述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