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府政策經濟學復習題及總復習題
政府經濟學復習題一及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1、政府經濟學:是專門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管理規律的學科。2、競爭失靈: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也稱之競爭失靈。在現實經濟運行中,市場往往達不到完全競爭狀態,而是存在壟斷,即不完全競爭。至於壟斷的具體情況,還可進一步劃分,主要包括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3、俱樂部物品: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稱之為"俱樂部物品"。當消費人數低於擁擠點時,該物品是非競爭的,而當消費人數超過擁擠點時,這種物品的消費就變成競爭的。4、信息的不對稱:通常是指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易的雙方,由於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開展公平競爭,從而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5、自然壟斷:有時也稱之為天然壟斷,是與某些商品和勞務自身的特點有關,即這類商品和勞務在由一家企業提供時其成本比由多家企業提供時低,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供電、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特徵。二、單項選擇1、政府經濟的依據是(B)。A、道德勸說 B、社會公共權力 C、財產所有權 D、法律制度2、政府經濟的目的是(A)。A、滿足社會公共需要B、追求商業利潤C、滿足官僚享受D、維護階級統治3、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下產品的供給量和價格,與最優供給條件下的供給量和價格的關系是(C)。A、供給量偏高,價格偏高B、供給量偏高,價格偏低C、供給量偏低,價格偏高D、供給量偏低,價格偏低4、政府履行資源配置職能是使資源利用在(D)。A、生產可能性曲線上或內移動B、生產可能性曲線內移動C、生產可能性曲線外移動D、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移動5、我國現行收入分配政策是(B)。A、公平與效率兼顧B、效率優先、兼顧公平C、公平優先、兼顧效率D、公平與效率相機抉擇6、下列商品中性質屬純私人物品的是(C)。A、道路B、教育C、皮衣D、醫療衛生服務7、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費量上的區別是(A)。A、社會總消費量=每個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量。B、社會總消費量=每個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量之和C、社會總消費量>每個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量之和D、社會總消費量<每個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量之和8、在公共物品提供的過程中會出現(A)。A、免費搭車的問題B、逆向選擇問題C、委託代理問題D、劣幣驅逐良幣問題9、外部效應的產生是因為(A)。A、產品和勞務的成本、收益繞過價格機制,直接影響他人的利益B、產品和勞務的成本、收益通過價格機制,直接影響他人的利益C、產品和勞務的成本繞過價格機制,直接影響他人的利益D、產品和勞務的收益繞過價格機制,直接影響他人的利益10、下列屬於科斯定理解決外部性辦法的是(C)。A、征稅B、財政補貼C、排污權交易D、排污收費三、多項選擇(每題至少有兩個正確答案)1、政府經濟學的學習方法包括(ABC)。A、理論與實踐相結合B、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C、歷史分析與邏輯分析相結合D、矛盾的分析方法2、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之間的區別在於(AB )。A、消費的非競爭性B、消費的非排他性C、消費的競爭性D、消費的排他性3、政府履行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的目標包括(BCD)。A、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B、物價穩定C、充分就業D、國際收支平衡4、下列項目中屬於市場失靈的領域有( ABC)。A、公共安全B、醫療衛生C、法律秩序D、個人計算機5、政府經濟活動的效率要求包括(AB)。A、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資源的配置效率B、政府通過對市場和微觀經濟行為調節,引導全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C、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安全性D、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滿意性6、政府失靈的原因包括( ABCD )。A、政府決策信息的有限性B、市場及主體行為控制的有限性C、對政府機構控制的有限性D、政治程序實施中的有限性7、混合物品具體包括(ABCD)。A、無排他性或弱排他性,但有一定的競爭性的物品B、有排他性,但非競爭性的物品C、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D、無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物品8、下列行為屬於生產外部性的有(ABD)。A、興修水利 B、治理環境污染C、沿街居民在自家陽台上養花 D、安裝路燈9、非市場方式解決外部性的方法有(ABC)。A、罰款或收稅B、財政補貼C、公共管制D、產權界定和保護10、公共資源的特徵有(AB)。A、稀缺性B、使用不受限制C、充足性D、使用受到限制四、簡述題1、簡述科斯定理的含義、意義及局限性。科斯定理的含義是:在產權明確、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過市場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科斯定理」強調產權的重要性,認為解決外部性問題的關鍵是界定和保護產權。科斯定理」的結論,是建立在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基礎上的。然而,市場交易中存在成本,這是不容忽略的事實。在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界定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 2、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供給嗎?當公共物品滿足下列條件的時候,由私人供給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人供給的公共物品一般應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規模和范圍一般較小,涉及的消費者數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費上必須存在排他性技術。(4)一系列制度條件來保障。3、什麼是公共資源問題?其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公共資源有著如下兩個特徵:一是資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於使用上不受限制,沒有人對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應負責,使得公共資源的使用所帶來的社會收益小於個人收益,進而造成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資源問題。其產生的根源在於產權歸屬不夠明確。五、論述題1、怎樣認識收入差距與公平、效率的關系?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經濟活動所追求的目標,但要同時達到兩個目標,是較為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與效率之間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關系。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況。對於收入差距有個量的問題,一方面市場的效率要求必然會產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於對人們有關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將這個差距維持在人們意願的范圍之內。即基於對公平和效率的綜合考慮,收入差距既要滿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過大對公平帶來的沖擊。政府決策時可形成公平與效率的不同組合,如我國目前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2、試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經濟職能。(1)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是指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工具,參與一定時期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實現收入在全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以及各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合理分割,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在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過程中,政府需要運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稅收制度,稅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各項稅收特別是所得稅,實行累進稅率,收入調節功能很強,是各國政府實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為社會成員在喪失勞動能力、失業、疾病、工傷、生育等情況下,提供基本生活資料,保障其生存需要。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等內容。而這種制度保障應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與其所繳納稅的多少不完全對等;工資制度,政府公務人員和政府直接舉辦的公共事業機構工作人員的工資、津貼、獎金等工資性支出,由政府財政支出安排,其支出總額和支出標准,直接關繫到這部分社員成員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進而影響全社會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工資制度構成政府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其政策目標的重要工具;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是政府單方面的價值讓渡,屬轉移性支出,其目的是為了執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對企業、個人的某些特定行為給予資金支持,以影響相關產品和勞務價格結構,調節市場供求關系。而政府財政補貼數額、補貼對象,則直接影響有關企業、個人在收入分配中所佔比例和份額。(2)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是指通過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政府穩定經濟職能,還意味著實現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屬不同的概念,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經濟增長率或增長額來表示。而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包括產業結構優化、貧富差距縮小,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人們醫療教育文化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等。即經濟的增長,最終要有利於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重要職能。為實現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政府需要運用相應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主要有:運用財政、貨幣政策工具,保證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運用財政制度的自動調節功能,實現經濟穩定與增長(3)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是指通過政府經濟活動,引導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流動,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② 電大政府經濟學答案
1)B
2)偽命題,直接民主下不可能產生全體一致
3)1)政府支出=增加需求+擠出效應
2)可以短期提振需求,長期有鈍化可持續發展,惡化市場環境的效果
3)不同經濟結構和政體對於政府支出內容和方向及後果的不同論述
4)房價管控:抑制需求和投資,降低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