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產業經濟學影響

產業經濟學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07 14:57:01

① 產業經濟學將來能做什麼呢

產業經濟學的就業范圍比較廣的。
1、政府部門。
2、金融證券機構。
3、管理咨詢公司。

② 產業經濟學的作用有哪些

促進產業內和產業間的資源有效配置,這是目前微觀經濟學不能充分解決,和宏觀經濟學不加關注的~
但是我覺得,其實主要是中國現在很多產業都在成長期,所以在中國比較熱門~

③ 關於產業經濟學的幾個問題

「庫茲涅茨之謎」就是「庫茲涅茨假說」,即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內庫茲涅茨在1955年一篇經容典論文中指出:「在從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極為快速轉變的經濟增長早期,不平等擴大;一個時期變得穩定;後期不平等縮小。」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增長早期會出現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到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後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就變得穩定最後開始減小。

④ 研究產業經濟學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有著什麼樣的區別

實踐意義可從微觀方面分析,而現實意義更應該著重宏觀層面。且實踐意義內中包涵現實現實和容長遠影響,產業經濟學主要研究對象是三大產業經濟狀況,故此現實意義中也含有實踐意義和針對產業經濟未來應該做出怎樣的構想。

⑤ 產業經濟學發展是怎樣的

一、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與發展階段
在經濟學中,產業通常被定義為生產同一種(嚴格說來是具有較強替代性)商品的企業集合,此時,產業與「市場」是同義詞,因為只有為同一市場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才能構成同一個產業,而同一產業內的各個企業都是在同一市場上相互博弈,展開競爭並追求其最大化利潤目標的(馬廣奇,2000)。當然,這里的市場指的是狹義的局部市場,而非廣義的一般市場。因此,產業經濟學最初只是以特定產業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產業組織、產業的規模經濟、產業內企業間的競爭壟斷關系,後來逐步被經濟理論界擴展到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政策等方面,並形成了相應的理論架構。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是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演進的規律性;①產業關聯理論是從技術經濟的角度來描述產業之間的關聯性;產業政策理論研究的是有關產業的結構政策、組織政策、技術政策、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從研究范圍來看,在歐美國家,產業經濟學實質上是狹義的產業經濟學,即圍繞產業組織研究的產業組織學,它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場經濟為前提條件,較少考慮體制性因素對產業組織的影響。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相互關聯的三個方面:不完全競爭下的 SCP範式,企業的目標、規模和組織,與產業組織相關的管制與反壟斷等公共政策。在日本和中國等亞洲國家,其經濟理論界把產業結構、產業關聯和產業政策也囊括在產業經濟學中,從而使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得到擴展,並且習慣上稱其為廣義的產業經濟學。
從發展軌跡來看,產業經濟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和深化階段。
(一)萌芽階段(1930年以前)
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說,產業經濟理論的研究根源於社會分工的發展與新產業的不斷產生。隨著社會分工和社會化商品生產的發展,產業之間、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系日趨復雜,客觀需要理論界對其運行規律進行研究。實際上,這種研究的需要早已隨社會分工的深入演化而得到強化,理論界順應這種客觀需要也早已開始了其研究進程。這樣,產業經濟學萌芽的歷史自然比較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Smith, A., 1776)那裡。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後人所推崇的兩個原理:一是市場競爭機制理論,二是勞動分工理論。這兩個原理都論及在自由競爭的市場體制下廠商的市場行為問題,這對後來的產業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之後的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1890)吸取其理論營養,首創性地提出「產業組織」概念並引入到經濟學中。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討論生產要素時,豐富了薩伊的勞動、資本和土地生產三要素理論,提出了第四種要素即組織,指出資源配置效率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企業內部規模經濟與外部競爭活力的問題。他認為,追求規模經濟必然導致壟斷的發展,而壟斷會阻礙和破壞價格機制的作用,使價格受到人為因素的控制,從而扼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自由競爭,使經濟運行失去活力,破壞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因此,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之間的內在矛盾,被後人稱為「馬歇爾沖突」(Marshall Conflict)。
馬歇爾所處的時代仍然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占統治地位,壟斷現象並不常見。但是到了20世紀初,壟斷性的經濟組織逐步形成,20世紀30年代張伯倫、羅賓遜提出了不完全競爭理論,對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市場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盡管如此,此時的產業經濟學還處於萌芽狀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經濟學還未形成。
其間,產業結構理論也開始萌芽。早在17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 Petty)就在其《政治算術》中論述了三次產業之間相對收入上的差距(即農業小於製造業、製造業小於商業),並指出,這種差距是勞動力在產業之間流動的重要原因。這為後來的產業間關系以及產業內結構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形成階段(1930-1970年)
20世紀30年代,美國處於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階段,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以及企業組織的替代對市場競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梅森和貝恩為代表的產業組織研究小組在哈佛大學成立,他們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總結美國幾十年來產業組織政策的實踐,運用經驗分析、案例分析和經濟計量方法,分析了大規模生產條件下的價格與成本,大企業對市場價格的影響以及可競爭市場的條件,形成了產業組織理論的完整體系。其標志性成果是貝恩的《產業組織》(1959年)一書的出版,在該書中,貝恩明確了產業組織的含義,把產業組織概括為產業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各種類型的市場關系,即它們的交易關系、資源佔有關系、利益關系、行為關系;提出了市場結構(Narket structure)、市場行為(Market conct)和市場績效(Market Performance)三個基本范疇,分析了三者的相互關系,並以研究市場結構為重點,構成了「SCP」分析範式。這就是後人所稱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此後,謝勒的《產業市場結構與市場績效》(1970年)一書的出版,提出了更為完整的SCP範式,使產業組織理論更加成熟。
在哈佛學派看來,市場結構主要包括集中度、產品差異、規模經濟、進入障礙和政府管制,企業行為主要涉及合謀和策略性行為、廣告和研究開發等方面,市場績效包括資源配置效率、利潤率、生產率等。他們認為,這三者之間存在遞進制約的因果關系,市場結構決定企業的市場行為而市場行為決定資源配置的績效。因此,為了獲取良好的市場績效,必須採取積極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以改善市場結構,進而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由於哈佛學派十分重視市場結構對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又稱為結構主義學派。
在產業組織理論得以形成的同時,產業結構理論也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費歇爾(A.G.B. Fisher)首次確立了三次產業分類法,把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物質資料的產業稱為第一產業,即廣義的農業;把對取自於自然界的生產物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產業稱為第二產業,即廣義的製造業 (其中包括礦業);把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所有經濟活動統稱為第三產業。此後,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C. G. Clark)在配第和費歇爾的研究基礎上,運用多個國家的經濟統計資料,進一步揭示了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分布與轉移的規律性,後被稱之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同時,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G.Hoffmann)還對工業內部各產業之間關系進行了研究,把工業又進一步細分為消費資料產業、資本資料產業和其他產業,論證了消費資料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的凈產值的比例,是隨著工業化的過程而不斷下降的。並通過計量分析,得出了消費資料工業的比重逐步減少、而資本資料工業的比重逐步上升的結論,這就是「霍夫曼定理」。到20世紀中葉,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S.S.Kuznets)運用20多個國家的資料,深入考察了國民收入在三次產業間分布結構的演變趨勢。列昂惕夫(W.Leontief)還創造了投入產出法,由此分析了產業之間的關系,對產業關聯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深化階段(1970年至今)
1970年以來,產業經濟學進入到全新的深化發展階段,以哈佛學派為代表創立的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一方面不斷獲得了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不斷受到批評和挑戰。因此,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分化成了兩條主線:
一條是代表主流學派,沿著SCP範式繼續前進的「新產業組織學」,其代表人物有考林(Cowling)、沃特森(Waterson)、鮑莫爾(Baumol)等人。他們在研究產業組織問題中顯示了以下幾個特徵: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運用數學方法以及博弈論建立一系列的理論模型,以此來研究企業行為;對經濟福利問題的分析較為深入,有許多獨到之處。與謝勒的SCP範式相比,新產業組織理論對企業行為給予特別重視,將市場的初始條件及企業行為看作是一種外生變數,而市場結構則被看作內生變數,而且彼此之間不存在反饋線路。這些可視為對傳統的SCP範式的修訂和補充。
另一條路線是以芝加哥學派為首的其他非主流產業組織理論的崛起。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Demsetz)、布羅茲恩(Y.Brozen)等人。其中,斯蒂格勒的貢獻最大,他在《產業組織》(1968年)一書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有:(1)探索了企業兼並的動因和根源,認為企業兼並的動因並不在於實現規模經濟,只要沒有顯著的規模不經濟,兼並仍會發生。(2)提出了產業生命周期理論,論述了企業內部分工和社會分工的關系,解釋了產業內的專業分工和垂直一體化現象。(3)討論了廠商的最佳規模。認為最佳規模取決於許多難以觀察和計量的因素,創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術」原則來確定最佳廠商規模的觀點:即,凡是長期競爭中得以生存的規模都是最佳規模。(4)深入研究了「進入壁壘」問題。傳統認為的規模經濟、資本需要量、產品差異等進入壁壘因素,在他看來不再構成壁壘,而政府管制是主要的壁壘之一。(5)創立了信息經濟學理論,並運用它來解釋市場組織問題。認為信息也可以產生收益,獲取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廠商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場中人的決策環境是以有限信息為特徵的,因此,沒有必要把完全信息作為實現競爭的必要條件,只要市場中廠商數目眾多,就能達到最佳競爭程度。(6)率先對政府管制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開創了「規模經濟學」的先河。之後,德姆塞茨 (1973)在其《市場集中研》一書中,實證研究了獲利能力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總結起來,芝加哥學派的理論特點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用嚴格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並強調對各種理論的經驗證明(泰勒爾,1988);反對強調「結構—行為—績效」的單向因果關系,而強調三者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對市場行為持自由放任主義觀點,反對政府對產業組織實施干預。
正當歐美對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如火如荼的時候,在太平洋的彼岸——日本,則非常重視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產業政策是政府對產業組織、產業結構實施干預的集中體現。1945-1955年是日本戰後經濟恢復的時期,通過實施產業復興政策和產業合理化政策,成功地實現了鋼鐵、煤炭、海運、電力、合成纖維等許多工業部門的產業重建和經濟復興之目的。之後,日本進一步通過產業政策的作用,使其經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獲得高速增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隨著日本經濟奇跡的出現,產業政策日益引起各國理論界的廣泛關注。1970-1972年,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發布14個成員國產業政策研究報告,促進了「產業政策」在全世界的普及。日本學者如小宮隆太郎、筱原三代平、宮澤健一等對產業政策、產業結構等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並囊括在第一本明確命名為《產業經濟學》的書中,標志著產業經濟學的正式誕生。

⑥ 產業經濟學到底學什麼的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是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應用經濟理論體系。
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布規律等。

⑦ 論述題,學習產業經濟學的意義是什麼

1宏觀價值規律的內容《2》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3.論述題《1》社會主義的基本這個超額利潤是由優等地和中等地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按劣等地個別生產。21簡答題簡述企業在產業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2簡述企業兼並的主要動機3簡析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4簡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異同5如何理解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與合理化6什麼是高技術產業?它有哪些特點2論述題1簡論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意義2試論選擇汽車工業和建築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的意義3產業經濟學考研真題能力有限哈(為你提供一點算一點--!)筆試:一、選擇題2×151、羅斯托關於經濟增長本質研究的角度是()A、從總量的變化過程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B、從部門的變化過程來研究經濟總量增長的規律C、從均衡競爭的假設條件來研究經濟增長D、從「次優論」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增長2、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專門對工業結構規律進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A、霍夫曼比例=消費品產值/資本品產值B、霍夫曼比例=資本資料工業產值/消費資料工業產值C、霍夫曼比例=消費資料工業產值/資本資料工業產值D、霍夫曼比例=資本品產值/消費品產值3、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A、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B、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C、促進各產業間協調發展D、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4、產業組織是指()A、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組織或市場關系B、產業中同類企業的總和C、企業與企業間的經濟關系D、市場主體間的市場活動的集合5、下列不是哈佛學派的觀點的是()A、反壟斷政策B、政府的產業政策應著力於維護市場結構C、一定的市場結構決定了企業的市場行為D、認為市場績效決定了市場結構6、斯坦克爾伯格模型7、日本的產業結構8、什麼指數越大,集中度越低()A、H.IB、E.IC、CND、基尼9、阻止進入定價10、下面那個行業中企業的廣告行為最有影響()A、耐用消費品行業B、工業品行業C、非耐用消費品行業D、壟斷行業11、關於後向兼並的問題(具體記不清,就是問一種企業兼並行為屬哪種)12、產業關聯分析的基本工具()A、投入系數表B、逆陣系數表C、投入產出表D、最小二乘法共15道題(其他記不清了哦)一、名詞解釋5×41、自然壟斷2、二級價格歧視3、筱原二基準4(忘記了!!)二、簡答題10×31、主導產業及其特徵2、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3、產業差異化形成的原因三、論述題20×1請論述產業結構優化理論,並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建議

⑧ 一下什麼是產業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經濟學科,目前仍在發展之中。雖然其完整學科體系的基本確立距離現在的時間尚短,但其思想的形成則是源遠流長,甚至可以迫溯到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代。比如戰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悝就已經提出「重農抑商」的觀念,而商鞅,荀子等則更是明確提出了「農本工商末」的思想,反映了我國古代思想家對農業與工商業這兩個經濟組織集團之間關系的認識。現在產業經濟學的各方面理論已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隨著對其研究的不斷深入,它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展,產業經濟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已越來越大,對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與應用已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
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軟體運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根本聯繫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構建由微觀開始、從而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知識體系和邏輯大廈。試圖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產業發展必然由非均衡趨向均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東部、中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必然東部會有」災難「,經濟危機對東部沖擊是最大的。產業經濟學是預測性較好的學科。

⑨ 產業經濟學和產業組織學有啥區別啊

產業經濟學和產業組織學的區別在於:

產業經濟學是針對產業經濟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層次的具體行為規律的研究;產業組織是指生產同一類產品(嚴格地說,是生產具有密切替代關系的產品)的企業在同一市場上集合而成的同一產業內各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結構,該結構決定了該產業內企業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與企業競爭活力的發揮之間的平衡。

⑩ 產業經濟學有發展前途嗎

畢業後可去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考研那時候,想報一所師范院校的產經來著。對於沒有開設金融專業的院校,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替代選擇。

閱讀全文

與產業經濟學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