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經濟學關於成本的表格,這個應該怎麼填
西方經濟學的成本主要是指工資+地租+管理費用(資本家的管理才能工資)
*當然,後來版的制度經濟權學還加入了一個交易成本費用。
總的商品銷售總額減去以上的這些費用就是利潤,而利潤就是資本的回報。
而馬克思是站在資本是如何壯大的方面去分割它們的。
馬克思從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發,資本和勞動這兩個是決定價值的核心因素。地租考慮在資本中。
這樣一來,資本和勞動應該要在價值中占什麼樣的地位呢?馬克思認為資本只不過是和土地一樣的應該成為勞動的客體,即資本的發展是是脫離了人的,(就是我們說的應該公有制了。)所以,資本+勞動生成的所有價值應該是為勞動者所有,資本家應該被消滅,而馬克思提出的剩餘價值就是為了說明資本家佔了真正的勞動者的價值和財富,所以才應該消滅。
這兩種理論之間有重合的地方,但不能簡單地譙剩餘價值就是西方經濟學的利潤,就好像你用勺子和用筷子吃同樣的東西一樣,價值的總量是一樣的,但是吃法不同。
價值的分法不同,只是因為分它的人出了不同的目的
Ⅱ 西方經濟學中生產成本與生產要素的區別
你好!
生產要素是指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這些在生產中投入的要素。
生產成本是內指在生產中廠商容需要花費的成本,可以近似的認為是生產要素的報酬。
比如在勞動(L)和資本(K)的兩要素的生產中,設勞動價格為w,資本價格為r
則成本C=wL+rK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Ⅲ 西方經濟學成本理論題目,求詳細解釋,還有步長是什麼啊
西方經濟學成本理論比較簡單,只涉及廠商行為,屬於局部均衡分析。
Ⅳ 西方經濟學:什麼是短期成本長期成本
所來謂短期,是指在這期間自廠商不能調整其生產規模,即在廠商投入的全部生產要素中,只有一部分生產要素是可以變動的,而另一部分則固定不變。例如,在短期內廠商可以調整原料、燃料及生產工人數量這類生產要素,而不能調整廠房、設備等生產要素。因此,短期內生產要素分為兩部分: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稱為可變生產要素;不能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稱為固定生產要素。
在長期,生產規模可變,機器、廠房、設備這些要素和勞動、原材料等共同組成變動要素,其支出也和勞動、原材料支出共同組成變動成本所謂的長期是指所有投入品都是可變的時間期限。在長期中廠商可以全部改變它所使用的資源。
西方經濟學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慨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
Ⅳ 在西方經濟學中,什麼是交易成本,給個具體
大體上 從時間上分是短期和長期 從衡量方便的角度上說 就有邊際成本 不變成本 變動成本 總成本 以及各平均成本 建議可以仔細閱讀下 高鴻業的 微觀經濟學 成本論
Ⅵ 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的成本函數是指經濟學的成本還是會計學的成本
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的成本函數是經濟學的成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回本都是包括機會成本的答,可能是你的那本教材沒講清楚。注意:成本這個詞在經濟學中的含義和會計學中的含義是不一樣的。經濟學所有的成本都是包括機會成本的。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資源的科學,它不研究具體的企業和成本,而是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抽象出一般的資源配置問題。經濟學中成本這個概念就是基於其稀缺性假設衍生而來的,只有在資源是稀缺的時候,人們在使用資源的時候才面臨一個權衡取捨的問題(用來做了這個就不能用來做那個),因而才有必要關注它的成本。例如,企業投資1000萬建廠房,它的固定成本包括會計成本,也包括這一千萬如果不用來建廠房而用來做其他的事情,例如投資股市,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機會成本)。如果企業擁有無窮大的資金,他可以獲得想要的一切,也就不存在在資本的不同用途之間的權衡取捨了。
Ⅶ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什麼是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機會成本涵蓋內容:
1、使用他人資源的機會成本,即付給資源擁有者的貨幣代價被稱作顯性成本。
2、因為使用自有資源而放棄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報的那個代價,也被稱為隱性成本。
(7)西方經濟學的成本是指擴展閱讀:
1、利用機會成本概念進行經濟分析的前提條件是:
資源是稀缺的;資源具有多種用途;資源已經得到充分利用;資源可以自由流動。
2、機會成本遞增法則:
機會成本遞增法則是指在既定的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每增加一單位一種產品的產量所產生的機會成本遞增,即要放棄更多其他產品的產量。
資源有限及要素間的不完全替代性是機會成本呈遞增趨勢的原因:
一方面,由於資源有限,隨著一種產品產量的增加,用於生產其他的經濟資源逐漸減少,造成該經濟資源相對稀缺,價格增加,在所放棄的其他產品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所放棄的最大收益即機會成本遞增;
另一方面,由於存在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即在維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當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不斷增加時,每一單位的這種生產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遞減的,換言之,機會成本遞增。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有時也稱為「凸性」)的原因。
Ⅷ 西方經濟學生產和成本理論主要講了什麼
生產論:主要講的是一種可變生產要素時,總產量,邊際產量,平均產內量之間的關系;容兩種生產可變要素時,等成本曲線和等產量曲線的關系。成本論:主要就是搞清楚總成本TC,不變成本TFC,可變成本TVC,邊際成本MC,平均成本AC,平均可變成本AVC,平均不變成本AFC之間的關系,然後就是怎麼通過短期的總成本,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推導出長期的總成本,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基本就這些了。
Ⅸ 西方經濟學總成本包括哪些舉例說明
總成復本(total cost,TC):指生產特定產量所制需要的成本總額,它包括兩個部分,即固定成本(FC)與可變成本(VC)。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內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生產費用,如廠房費用、機器折舊費用、一般管理費用、廠部管理人員的工資等。只要建立了生產單位,不管生產量多少,都需要支出固定成本。可變成本是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生產費用,如原材料、燃料和動力支出、生產工人的工資。這些費用在短期內是隨著產量的變動而變動的。其變動的規律是,最初,在產量開始增加時,由於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合理,不能充分發揮生產效率,故可變成本增加的幅度較大;以後隨著產量的增加,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趨於合理,其效率得以充分發揮,故可變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變小;最後由於可變要素的邊際收益遞減,可變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變大。這一變動趨勢正好同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所描述的總產量的變動趨勢相反。
Ⅹ 西方經濟學試題 什麼是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對投資項目將付出的成本和可能獲得的利益進行測定,並將成本和利益綜合起來加以合理分析,以在可供選擇的支出項目之間進行抉擇的方法。該方法有兩類標准,即效率標准和非效率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