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經濟學(下)》怎樣理解凱恩斯的"流動性陷阱"
凱恩斯流動性陷阱,主要是指經濟疲軟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增加貨幣供給專,欲提高投資屬,然而,人們得到了鈔票以後,卻不是投資,而是利用利率的變化來買進或賣出大量的債券,也就是說人們的投機需求變得無比龐大,政府無論增加多少貨幣,人們仍然不願意投資,而是坐等債券短期套現.
這樣,增加貨幣供給的政策就無疑是遇到了一種可怕的景象,這種景象像是個無底洞,其實這是一種困境:不增加貨幣供給,無法提供投資,而增加了,投資仍然不見增加.
Ⅱ 什麼是流動偏好陷阱(宏觀經濟學)
流動偏好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
當利率水平降低到足夠低時,債券價格只會下專降不會上漲屬,人們願意以貨幣形式保留 其全部金融資產,投機性貨幣需求曲線成為一條水平直線。投機性貨幣需求曲線平行於橫軸的部分被稱為凱恩斯陷阱。在凱恩斯陷阱時,貨幣政策無效,財政政策效果很大
Ⅲ 在宏觀經濟學高鴻業版中流動偏好陷阱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利率太低了,人們去買債券的風險是很大的,因為低利率對應了很高的債券價格,你買了回債券久答只可能等著債券價格下跌,導致虧損。所以人們有再多的錢也只願意拿在手裡。因此如果政府想要通過發貨幣刺激經濟的話是不可能奏效的。因為政府的意圖是通過發貨幣推低利率進而刺激投資。可是現在利率已經很低了,不可能再低下去,其次,人們也不會拿錢去投資。因此政府就陷入了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失效。
Ⅳ 宏觀經濟學說利率越高,投資量越少,可為什麼會出現流動性陷阱(利率低到一定水平投資量幾乎為零)
宏觀經濟學說利率越高,
投資量越少,
可為什麼會出現流動性陷阱(利率低到一定水平投資量幾乎為零)
Ⅳ 宏觀經濟學問題
流動性陷阱概述
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流動性陷阱的現代解釋:
流動性滯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業的現金窖藏;⑵、銀行的存差。
銀行的存差部分可以變為國債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國債部分可通過政府支出花出去,用於實體經濟部門,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則只能滯存於銀行系統內。至於企業和居民的現金窖藏,則明顯是流動性滯存。
窖藏還有另一種形式,就是當銀行存差過大時,銀行為減輕存款利息負擔,會降低居民和企業在銀行存款的利息率,進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對存款收費。在銀行不是通過貸款,而是直接通過存款來獲益的情況下,就相當於存款者通過銀行來窖藏現金,這與租用銀行保險箱類似。這時,銀行成了吸收資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動性陷阱就出現了。
流動性陷阱分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一般是從利率下調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來認識流動性陷阱的。按照貨幣—經濟增長(包括負增)原理,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改變利率。當貨幣供應量增加時(假定貨幣需求不變),資金的價格即利率就必然會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國內投資和消費,由此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如果利率已經降到最低水平,此時中央銀行靠增加貨幣供應量再降低利率,人們也不會增加投資和消費,那麼單靠貨幣政策就達不到刺激經濟的目的,國民總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調的影響。經濟學家把上述狀況稱為「流動性陷阱」。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人們對貨幣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組成。在流動性陷阱下,人們在低利率水平時仍願意選擇儲蓄,而不願投資和消費。此時,僅靠增加貨幣供應量就無法影響利率。如果當利率為零時,即便中央銀行增加多少貨幣供應量,利率也不能降為負數,由此就必然出現流動性陷阱。另一方面,當利率為零時,貨幣和債券利率都為零時,由於持有貨幣比持有債券更便於交易,人們不願意持有任何債券。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增加多少貨幣數量,也不能把人們手中的貨幣轉換為債券,從而也就無法將債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貨幣供應量不再能影響利率或收入,貨幣政策就處於對經濟不起作用狀態。
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無窮大的情況。
在以利率為縱軸,貨幣量為橫軸的平面座標圖上,可以用貨幣需求曲線上與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對應的一段平行於橫軸的曲線來描述流動性陷阱。出現這種情況,增加的貨幣供應量將完全被投機性貨幣需求吸收,不再會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資的增加。這是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首先提出的,但將其命名為流動性陷阱的則是英國經濟學家D.H.羅伯遜。凱恩斯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同時受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支配,就是說,它既是國民收入的函數,也是利率的函數。由於利率的不確定性將造成債券價格升降,人們便有機會在持有債券和持有貨幣之間進行選擇。當市場利率降低(債券價格提高),且低於某種「安全水平」時,人們預期未來利率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從而願意多持有貨幣。反之,人們就會少持有貨幣而多購買債券。上述對持幣動機及對貨幣需求的解釋,實際上並未超出古典學派的視野。不同的是,凱恩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了一種特殊的情況,即當利率降至某種水準時,則根據上述理由,靈活偏好可能變成幾乎是絕對的;這就是說,當利率降至該水準時,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幾乎每人都寧願持有現金,而不願持有債務票據。此時金融當局對於利率即無力再加控制。他認為,金融當局對於市場利率,並不總能隨心所欲地加以調節;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後,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它下降。這種無能為力的狀況,恰如落入陷阱一樣。
流動性陷阱的存在,意味著運用貨幣手段來解決經濟蕭條問題可能是無效的。這一結論動搖了古典學派的理論根基。因此,圍繞流動性陷阱問題,西方經濟學界爭論很大。凱恩斯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國經濟學家J.托賓在其早期論文中,曾運用若干資料證明了流動性陷阱的存在,並明確得出貨幣政策不如財政政策有效的結論。然而,另兩位美國經濟學家M.布隆芬布雷納和T.邁耶同樣進行了實證研究,卻得出流動性陷阱並不存在的結論。貨幣主義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則持某種折衷態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動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市場利率不可能無限降低,因為人們需要以貨幣來替代其他金融資產的普遍願望會使利率的下降有一個最低的限度。
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的特點
從宏觀上看,一個國家的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主要有三個特點:
(1)整個宏觀經濟陷入嚴重的蕭條之中,需求嚴重不足,居民個人自發性投資和消費大為減少,失業情況嚴重,單憑市場的調節顯得力不從心。
(2)利率已經達到最低水平,名義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為零或負利率,在極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資者對經濟前景預期不佳,消費者對未來持悲觀態度,這使得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杠桿作用失效。貨幣政策對名義利率的下調已經不能啟動經濟復甦,只能依靠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支出、減稅等手段來擺脫經濟的蕭條。
(3)貨幣需求利率彈性趨向無限大。
需求曲線定義
需求曲線是顯示價格與需求量關系的曲線,是指其他條件相同時,在每一價格水平上買主願意購買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線。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觀測的。需求曲線可以以任何形狀出現,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線只可以是向右下傾斜的。
需求曲線通常以價格為縱軸(y軸),以需求量為橫軸(x軸),在一條向右下傾斜、且為直線的需求曲線中,在中央點的需求的價格彈性等於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價格彈性大於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價格彈性則小於一。
需求關系表達形式
需求關系有多種表達形式,如:敘述法,直接用文字描述;函數法,用需求函數demand function進行描述;圖解法,用需求曲線demand curve進行描述;表格法:用需求表demand schele進行描述。幾種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換。
需求曲線是用曲線方式表示需求關系、需求函數。需求曲線是需求函數的直觀描述,它抓住需求的主要因素,縱軸表示價格(自變數),橫軸表示產品需求量(因變數)。
最常見的表示是線性模型(linear form),注意理解(垂直)截距((vertical) intercept)、斜率(slope)水平截距(horizontal intercept)的經濟意義。
需求曲線的斜率
需求曲線的斜率反映需求量價格變化的敏感程度。斜率絕對值越大,曲線越平緩,敏感性越高。在管理決策中,應把敏感性高的產品作為管理的重點。
需求曲線種類
需求曲線可分為以下三類:
1、個人需求曲線(Indivial Demand Curve):單個消費者願意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系;
2、市場需求曲線(Market Demand Curve):市場上全體消費者願意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系。市場需求曲線可由行業內各個消費者的個人需求曲線橫向相加求得;
3、企業需求曲線(Firm Demand Curve):某企業的全體顧客願意向該企業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系。
市場行業需求曲線的斜率大於個人需求曲線的斜率;企業需求曲線的斜率小於行業需求曲線的斜率。
需求曲線的應用
需求曲線有如下應用:
1、當價格確定時,求商品可能銷售的最大量(the maximun amount of a good that will be purchased if a given price is charged);
2、給定商品數量下顧客願意付的價格(the maximum the consumers will pay for a specific amount of a good)。
Ⅵ 宏觀經濟學。 關於流動偏好陷阱。
基本是一個意思。
准確說流動性陷阱意思如下:
當利率降至一定的低水平時,因利息收入太低,致使幾乎每個人都寧願持有現金,而不願持有債務票據。√
此時金融當局對利率無法控制。一旦發生
這種情況,貨幣需求就脫離了利率的遞減
函數這一軌跡,流動偏好的絕對性使貨幣
需求變得無限大,失去了利率彈性,在利率低到一定水平後,投機所需要的貨幣幾乎是無限的,這個利率水平被稱為流動偏好陷阱或凱恩斯陷阱。√
供參考。
Ⅶ 美國的次貸危機的根源用經濟學上的一個理論來解釋的話就是流動性陷阱。可以告訴我這怎麼理解嗎!
貨幣流動性偏好是人們喜歡以貨幣形式保持一部分財富的願望或動機。
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貨幣通論》,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種原因,其中提出流動性偏好概念。根據凱恩斯的觀點,如果資本邊際效率不變,投資決定於利率,而利率又決定於流動性偏好和貨幣數量。貨幣的供給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如果貨幣供給既定,那麼,利率則取決於人們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
流動性偏好實際上表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們對貨幣需求量的大小。流動性偏好可以分為3種動機:
①交易動機。即為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於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數量越大,所需貨幣數量越多。
②謹慎動機。即為預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於個人對意外事件的看法,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同收入是密切相關的。
③投機動機。即人們為抓住有利的購買生利資產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生利資產如債 券等有價證券的價格隨利率升降而向相反方向變化,因此,利率低,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大,利率高,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小。這一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利率的高低。在利率極高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等於零,而當利率極低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將是無限的。也即是說,由於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放棄手中貨幣流動性的報酬,所以利率不能過低,否則人們寧願持有貨幣而不再儲蓄。這種情況被稱為「流動性偏好陷阱」。
凱恩斯認為,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而利息率下降是有限的,當前者等於或低於後者時,資本家就不願進行投資,從而會造成投資不足,並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他把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看作是使資本主義經濟經常處於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3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Ⅷ 宏觀經濟學里什麼是流動偏好陷阱
答:①流動偏好是指人們持有貨幣的偏好,即人們願意以貨幣形式保留財富,而不願意以有價證卷形式保留財富的心理;
②當利率極低時,證券給我們帶來的收益極低,手中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不會去購買證券;
③此時,流動偏好趨於無窮大;
Ⅸ 經濟學中的流動性陷阱是什麼
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1]。
呵呵,在網路找的,希望對你有用!
Ⅹ 西方經濟學流動性陷阱的形成原因
利率太低了,人們去買債券的風險是很大的,因為低利率對應了很高的債券價格,你買了債券久只可能等著債券價格下跌,導致虧損。所以人們有再多的錢也只願意拿在手裡。因此如果政府想要通過發貨幣刺激經濟的話是不可能奏效的。因為政府的意圖是通過發貨幣推低利率進而刺激投資。可是現在利率已經很低了,不可能再低下去,其次,人們也不會拿錢去投資。因此政府就陷入了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