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在微觀經濟學里什麼是邊際成本和邊際利益
參考網路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 但是,考慮到機會成本,隨著生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可能會增加。還是這個例子,生產新的一輛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盡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產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增加一單位的產量(Output)隨即而產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稱為邊際成本。由定義得知邊際成本等於總成本(TC)的變化量(△TC)除以對應的產量上的變化量(△Q):總成本的變化量(Changes in Total Cost)/ 產量變化量(Changes in Output) 即:MC(Q)=△TC(Q)/△Q或MC(Q)=lim=△TC(Q)/△Q=dTC/dQ(其中△Q→0)
邊際利益:又作邊際效益、邊際收益,指每多消費一單位商品所帶來的利益。一般而言,隨著消費商品數量的增加,會有邊際收益遞減的現象。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利潤等於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廠商的產量變化都不會影響價格水平,需求彈性對個別廠商來說是無限的,總收益隨銷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邊際收益等於平均收益,等於價格。
2. 經濟學中邊際的概念
邊際在經濟學中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商品帶來的效用,這就是生產或消費的邊際。
回比如,邊際成本答指每一單位新生產商品的成本。通常邊際成本要低於平均成本,因為平均成本包括了固定成本。邊際收益指從每一單位新增商品中得到的新增效用。
簡單說邊際效用是消費者從每一單位新增商品或服務中得到的新增的效用(滿意度或者收益)。一般假設邊際效用隨著消費量增加而減少,所以某人某天里的第10個炸麵包圈得到的滿足要少於第一第二個。
其他的邊際概念:
1、邊際稅收率
2、邊際儲蓄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
3、邊際替代率
相關的一個概念是彈性,指的是某一應變數變化百分比與其影響因素變數變化百分比的比值。
3. 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是什麼
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數增加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的大小與慾望的強弱成正比,與商品消費數量的多少成反比,邊際效用在實際中可以是0甚至負值,但在理論分析中邊際效用不會為0或負值。
(3)經濟學中什麼叫邊際擴展閱讀:
邊際效用理論還可以解釋經濟學中著名的「價值悖論」。價值悖論又稱價值之謎,指有些東西效用很大,但價格很低,有些東西效用很小,但價格卻很高。這種現象與傳統的價格理論不一致。這個價值的悖論是亞當·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的,直至邊際效用理論提出後才給予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解釋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區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水給我們帶來的總效用是巨大的,沒有水,我們無法生存。但我們對某種物品消費越多,其最後一個單位的邊際效用也就愈小。我們用的水是很多的,因此最後一單位水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就微不足道了。相反,相對於水而言,鑽石的總效用並不大,但由於我們購買的鑽石極少,所以,它的邊際效用就大了。
根據邊際效用理論,消費者分配收入的方式是使一切物品的每元支出的邊際效用相等。人們也是根據這一原則來把收入分配於水和鑽石上的:鑽石的邊際效用高,水的邊際效用低,只有用鑽石的高價格除以其高邊際效用,用水的低價格除以其低邊際效用,用於鑽石和水的每元支出的邊際效用才能相等。
所以,鑽石價格高,水的價格低是合理的。或者說,人們願為邊際效用高的鑽石支付高價格,為邊際效用低的水支付低價格是一種理性的行為。「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正在於「稀」的物品邊際效用高。
4. 經濟學中所說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是指什麼
1|邊際收益復是指增加一單位產製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2|
邊際成本
是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也就是MC=△TC/△Q。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到總成本的增量。
5. 邊際的數學含義和經濟學解釋是什麼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經濟學認為,經濟事物總是在各種影響因素下不斷變動的變數,因此,邊際量就是理性人在做正確決策時的重要參考。這就是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這個術語來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調整。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來做決策。
邊際量是每增加一單位投入所增加的產量。
用拔河來做比喻,一方共有10個人,總拉力為300公斤。現在增加一個人張三,張三的到來使得這一方的拉力增加了25公斤,這個25公斤就是邊際量。又增加一個李四,李四的到來又增加20公斤拉力,這個也是邊際量。
總的說來,邊際量的增加往往是遞減的,還用拔河做例子。
假設每一個人的力量都是一樣的25公斤,當人數少的時候,大家配合的比較好,每一個人都能發揮25公斤的力量。
後來增加了一個人,大家一起使勁的時間就有點錯位,新增加的人實際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4公斤的力量。
繼續增加人的話,大家使勁的時間就有更多的錯位,他只能讓總拉力增加23公斤的力量。
隨著人數的增加,每個人帶來的增量(就是邊際量)都在減少,總拉力(就是總量)增加的速度越來越慢,直到最後再來一個人也不能增加為止,如果再增加人數的,就有可能帶來負的邊際量了。
6. 經濟學中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是啥意思啊希望有大神能通俗易懂的解釋一下,謝謝!
簡單說:邊際收益就復是每做制一次買賣獲得的凈利;
邊際成本是分攤總成本後每次買賣的凈變動成本;
舉個通俗例子:在街邊賣熟雞蛋,
單純的情況:我買進三毛一個生蛋煮熟了賣五毛,毛利二毛,但我花了五十元在煮熟的過程,所以我必需賣250個才能打平煮熟的成本;
也就是250個之前每賣一個蛋邊際收益都是負數,第251個開始的邊際收益有二毛;
另一方面邊際成本就由第1個蛋的成本50.3到250個的0.5打平,第251個的邊際成本為變動成本0.3;
7. 宏觀、微觀經濟學中,邊際與彈性的區別是什麼
我感覺這段話沒什麼錯誤啊,不知道您是哪裡有疑問呢?
影響供給彈性的主要因素就是行業中增加生產的困難程度。程度大,即為缺乏彈性,反之亦然。
8. 請問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邊際效益是什麼意思啊
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出而增加的收益就是邊際收益。
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出增加的成本就是邊際成本。
9. 經濟學里的那些字母都代表什麼意思
經濟學里有很多字母都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列舉如下:
P:價格 Q:數量 D:需求 S:供給 E:均衡(或期望) e:彈性
es:供給的價格彈性 exy: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 U:效用 TU:總效用
MRTS:邊際技術替代率 C:成本 STC:短期總成本 TFC:總不變成本
AC:平均總成本 MC:邊際成本 LTC:長期總成本
LMC:長期邊際成本 SMC:短期邊際成本 TR:總收益 AR:平均收益
PS:生產者剩餘 MP:邊際產品 VMP:邊際產品價值
MRP:邊際收益產品 MFC:邊際要素成本 r:利率
10. 在計量經濟學中邊際和彈性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邊際,在線性模型當中,自變數(X)與應變數(Y)呈線性關系的模型里的自變數前系數。彈性,是線性模型當中,對數模型裡面,自變數ln(X)前系數。
2,特徵不同:邊際,是X每增加(減少)一個單位,Y平均增加(減少)系數值個單位。彈性,是X每增加(減少)1%,Y平均增加(減少)系數值%。
(10)經濟學中什麼叫邊際擴展閱讀:
邊際貢獻分析就是在對成本進行習性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在相關范圍內固定成本相對不變的特性,在決策分析時對這部分成本不予考慮,而只對產品所創造的邊際貢獻進行分析,通過比較各方案的邊際貢獻大小來確定最優方案的分析方法。
1,開發新產品的決策分析
前面敘述的只是利用企業剩餘生產能力分析研究究竟開發哪種新產品比較合適。至於通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擴大生產能力以發展新產品的決策,則屬於長期投資決策范圍。
2,是否接受追加訂貨的決策分析
這方面的決策可以採用差量分析法,也可採用邊際貢獻分析法。原則上只要對方客戶的開價略高於單位變動成本,並能補償專屬成本,即可接受。
3,虧損產品是否停產或轉產的決策分析
工業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往往會由於某些產品質量較次、款式陳舊等原因造成市場滯銷,倉庫積壓,發生虧損,這就引起了虧損產品是否要停產或轉產的問題。對於這方面的決策,通常可採用邊際貢獻分析法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