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語經濟學》之讀後感
[《成語經濟學》之讀後感]
在看了成語經濟學之後,我對原本枯燥的經濟學理論產生了一點興趣,《成語經濟學》之讀後感。這本書將成語聯系經濟學理論,講得很生動形象,更有利於我們理解那些原本難懂的經濟學理論。
舉個例子吧,書中關於和氏璧的經濟學解釋是這樣的。
和氏璧誕生的這一部分用經濟學來解釋,有幾點值得玩味。首先,可以從投資與收益的觀點出發考慮一下,對於這塊未經加工的石頭,楚王會怎樣去想。也就是說,楚王是在不知這塊石頭是不是寶石的前提下,來決定是否對這塊石頭進行雕琢。如果雕琢並成功了,這個雕琢的過程就算是一種投資。
從收益的角度來考慮,假設打磨雕琢之後,發現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投資就算失敗。當然,也不能去否定雕琢的過程,因為投資也不一定總能獲得成功,重要的是要看期望收益,即成功投資與失敗投資的平均數。也就是說,要明白雕琢一塊石頭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失敗,即磨成後發現石頭只是一塊沒有用處的普通石頭;另外一種就是成功,即石頭變成了寶石。將這兩種情況出現的概率綜合考慮得出一個平均數,這就是期望收益,通過這個期望收益,就能看出自己從投資中究竟能獲得多大滿足感。
接下來,看看投資成本又是一個怎樣的情況。投資的成本可以是打磨、雕琢石頭所花費的成本,當然也應該包括勞力與打磨工具。但這些成本在當時究竟是多少我們不得而知。反過來想,如果打磨的成本足夠低的話,那麼秦王就不需要對石頭進行鑒定,直接打磨所有的石頭就行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如果首先需要對這些石頭進行鑒定,才決定打不打磨,就說明對石頭鑒定的精確度是非常高的,或者是說明石頭數量巨大,但能打磨成寶石的數量卻非常少,所以才需要通過鑒定的方式來進行篩選。
卞和獻上的石頭經過兩次鑒定都出現錯誤,可能是因為當時不具備科學的鑒定方法,鑒定過程中有很多困難,鑒定的結果也不夠准確。我們還可以這樣考慮,如果古代帝王追求美玉寶石的慾望要比現代人對品牌所持有的信仰高得多,那麼即使是雕琢成寶石的概率相當低,這些帝王也會對這些石頭進行打磨。既然帝王們沒有這樣去做,而是通過鑒定來篩選石頭,那就說明當時打磨的成本肯定是非常高的,讀後感《《成語經濟學》之讀後感》。
打磨的成本很高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打磨寶石的工具器材非常昂貴。但是作為帝王,一般不會在乎金錢。況且,只要想做,即使不給工匠們支付費用,強制性地讓他們打磨也是可能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石頭的數量很多,而相比較之下技藝高超的工匠卻很少,所以也不可能做到對所有的石頭進行打磨。
在人力資源部招聘的例子當中,如果每個員工的錄用都關乎到一個大企業內部業績評估的問題時,情況就更復雜了。比如人力資源管理者分別對分配在各崗位的人員進行評估。如果某個人在某個崗位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出好的業績,人力資源部門就會考慮將其調配到其他部門,或許還有可能發揮作用。這種對在原來崗位上無法取得業績的人進行崗位調換的做法,從經濟學上來講是合理的。
但是注意,如果這個人被調到其他崗位後業績得到提升,那麼就存在兩種情況:第一,可能是原來的崗位不合適;第二,原來的崗位可能也合適,但人力資源管理者沒有人對該員工的業績做出正確的評估。像棒球這類職業,選手錶現好不好,用眼睛就能直接觀測出來,所以第二種情況出現的幾率不大。但是在企業內部進行業績評估時,第二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在涉及到經濟的、策略性的利害關系時,對事物的評價工作會產生一個策略性效果。用尺子去測量物體雖然有誤差,但這種誤差是很偶然、很客觀的誤差。但如果要去測量、評估某個人的話,就非常的復雜,因為這種評估包含著人因感情所產生的偏差。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也就無法用正確的方法去評價事物,評價結果也就不夠客觀。
這就是我對《成語經濟學》這本書具體的體會,它能創新地將經濟學原理與成語相結合,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去接受經濟學理論,既能引起人們對經濟學的興趣,又使得經濟學理論更易懂,更容易給人們所接受。
〔《成語經濟學》之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