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是什麼
這兩抄本書是不一樣的,一個研究宏觀方面對國家經濟表現的研究以及政府為了改善經濟所採取的政策的研究,另一個是微觀方面對個人選擇的研究和對個體市場上群體行為的研究。因而,這兩本書不分好壞,都要讀的。一般的順序是先微觀再宏觀,宏觀問題是微觀上問題放大到1個國家的層面上來思考,這樣先微觀比較容易理解宏觀。
關於書的選擇,我比較偏向國外相關翻譯書籍,國內的都是用理論解釋理論,沒有聯系實際,我用的就是高教版的,讀起來沒意思,比較枯燥乏味。我自己從圖書館借了2本國外的翻譯書籍,感覺還不錯,每引入個概念都用一個實例,這樣比較讓人有個感知,方便理解,還有一些小的思考在後面,培養發散思維,這對經濟學習很有幫助的。這兩本書是:
《微觀經濟學原理》第四版 《宏觀經濟學原理》第四版
美 羅伯特·h·弗蘭克 本·s·伯南克(現美聯儲主席)編
李明志等譯
清華大學出版社
你可以去看看,和中國出的教材比較一下,選出你喜歡的教材O(∩_∩)O
ps:我用的教材是《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高教版 高鴻業編的
B. 微觀經濟學
什麼是微觀經濟學,簡單的來說之所以叫微觀,是因為研究對象往往是某一個個體,而專微觀經濟學研究屬的就是當研究個體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改變時,這個對象的供給和需求等經濟活動會發生哪些變化。簡單的舉個例子,今年蘋果豐收了,蘋果的價格會怎麼變。又比如,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那麼對於大米的需求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C. 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部分,它分析像消費者,廠商和資源所有者這些個體的經濟行為(宏觀經濟學與之相反,它分析像國內總產品這樣的經濟總體行為)。
D. 微觀經濟學問題
1.加快企業投資,加速經濟增長。財政通過減、免稅,投資抵免等稅收優惠措施和加速折舊,能刺激企業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快固定資產的更新換代速度,提高生產率和企業效益,使企業能更短的時間內加速資金的周轉循環。以戰後的日本為例。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趕超性,在短期內經歷了高速增長過程,其財政政策作用於企業的調整居功至偉。在經濟恢復時期,推出了特別(加速)折舊制度和稅收減免制度,實現了企業合理化和設備現代化。即使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也對鋼鐵、汽車、造船等行業企業實行特別折舊制度,並加大財政補貼、財政融資政策作用力度,加快了重化工業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企業經濟能在戰後的東方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B。
促進企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目標。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的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是新型工業化的內在要求和核心所在,也是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必要保障。財政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政策手段,引導企業增加投入,發揮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主動作用。政策優惠向不同產業、行業、產品的傾斜,驅動企業市場偏好的改變,使企業適應整體市場形勢和經濟趨勢發展需要。政府通過建立規范的反傾銷、反補貼機制,並在政府采購方面予以優惠,還可以支持重點行業企業的穩定運行。任何國家在走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都會遇到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和生態問題的矛盾,必須要求企業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轉變工業企業的增長方式。此時,財政政策的支持和財政資金的投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C。
促進企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加速高科技企業產業化發展。我國早在1996年,財稅政策在支持企業進步方面就有相關決定,對工業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列支、折舊的提取等方面作出了優惠規定,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方面投入的積極性。同時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實行稅收減免扶持政策、經費資助政策、政府獎勵政策,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加速了企業的科技化發展進程。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政府向企業所屬科研機構提供大量科研經費,對企業當年用於研究開發的經費予以一定稅款的扣除,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究開發。這使美國高端技術始終走在了世界前列。
(四)擴大企業對外貿易,拉動經濟增長。政府通過降低進口產品的關稅稅率,在一定范圍內給予相關項目和進口產品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可以刺激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國外投資。出口方面,通過加大出口退稅力度,採取多種退稅形式,對出口企業產品在生產過程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可以提升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以我國為例,2001年以來,以支持外貿出口,多次提高出口產品特別是主要產品退稅率;從2002年起,我國部分地區對生產型出口企業出口貨物實行了「免、抵、退」稅管理辦法。!「」!年,對生產型出口企業自營或委託出口貨物全部實行「免、抵、退」稅管理辦法。由於財政政策的強力支持,企業在外貿出口方面,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的勢頭,也直接起到了拉動整個國內經濟增長的作用。
三、政策效應的目標趨勢:促進經濟的內生性增長
內生性增長理論從決定經濟增長的要素出發,在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和定量分析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內生性增長理論認為:在工業化國家中經濟增長率主要並不是源於物質資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依靠技術進步的作用;又從教育形成人力資本的角度解釋了知識結構與增長率差異之間的潛在關系,將國民收入增長與要素投入貢獻之間的巨大缺口歸於人力資本的作用,還將人力資本知識作為內生變數引入到分析模型中,突出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換而言之,經濟的長期增長有賴於對新知識、新技術、人力資本
2.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地把某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小於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增加並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這就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經濟動盪的現在,在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中,邊際報酬遞減規矩能否適用呢?本人限於水平的限制,無妨通過數字模型,進行證明,只能通過簡單的類比,加以解釋。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主要適用在微觀經濟生產中,作為宏觀的國民經濟發展與 其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1.兩者的主體相同,都是組織機構;
2.兩者的目的相同,都是想社會提供產品,實現本身利益的最大化;
3.兩者的實施對象相同,都是各種不同的生產要素;
4.兩者操作手段相同,都是管理不同要素的投入數量與規模。
綜上,適用在微觀經濟中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可以適用於宏觀經濟;
當前,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要素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可以理解為三種可變得生產要素。目前的狀況是,投資的增加,消費停滯,出口下降。一直以來政府都是通過擴大投資的手段來保持GDP的高速增長,依照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這條路還能走多元?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房地產投資盲目擴大導致邊際報酬遞減所造成的,這種效果通過信貸的形式體現出來。
E. 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是什麼
宏觀經抄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最大的區別在於研究的點不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國民經濟的總量問題,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這兩者是經濟運行的兩個不同層次,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的良好狀況是微觀經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F.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解決的問題會別是
微觀主要研究的個人或單個廠商的經濟行為,
宏觀是研究社會整體消費者和廠商的總和的問題,
哦 以上都是研究方法
但是 輕率的說宏觀是微觀的加總是不正確的
總之他們研究的都是均衡問題,
G. 微觀經濟學 為什麼存在環境污染
人類一直以為地球上的水、空氣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不擔心把千萬噸廢氣送到天空去,又把數以億噸計的垃圾倒進江河湖海.大家都認為世界這么大,這一點廢物算什麼?我們錯了,其實地球雖大(半徑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圍內生活,而佔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間約3公里的范圍內,人們竟肆意地從三方面來弄污這有限的生活環境.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或超過了有害程度,導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環境污染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 環境自凈.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污染 .
環境污染會降低生物生產量,加劇環境破壞.
環境污染的分類
大氣污染按環境要素分 :大氣污染、
壞境污染(3張)土壤污染、固體污染.
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環境污染的危害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大氣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是呼吸道疾病與生理機能障礙,以及眼鼻等粘膜組織受到刺激而患病. 水體污染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國倫敦發生的煤煙霧事件死亡4000人.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據分析,這是因為那幾天倫敦無風有霧,工廠煙囪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廢氣煙塵彌漫在倫敦市區經久不散,煙塵最高濃度達4.46毫克/m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濃度竟達到3.83毫升/m3.二氧化硫經過某種化學反應,生成硫酸液沫附著在煙塵上或凝聚在霧滴上,隨呼吸進入器官,使人發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這也就是所謂的光化學污染.
由上例可知,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
環境污染與癌症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是癌症綜合預防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植物的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 白色污染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據觀測統計,在大工業城市煙霧不散的日子裡,太陽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沒有煙霧的日子減少近40%.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會導致人和動植物因缺乏陽光而生長發育不好.
②增加大氣降水量:從大工業城市排出來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氣凝結核的作用.因此,當大氣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條件與之配合的時候,就會出現降水天氣.在大工業城市的下風地區,降水量更多.
③下酸雨:有時候,從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這種酸雨是大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經過氧化形成硫酸,隨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製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塗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築物.
④增高大氣溫度: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於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做"熱島效應".
⑤對全球氣候的影響:近年來,人們逐漸注意到大氣污染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問題.經過研究,人們認為在有可能引起氣候變化的各種大氣污染物質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從地球上無數煙囪和其他種種廢氣管道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約有50%留在大氣里.二氧化碳能吸收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增高,這叫做"溫室效應".經粗略估算,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氣溫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溫度可以增高1.5~6℃.有的專家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現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後會使得南北極的冰熔化,導致全球的氣候異常.
H. 微觀經濟學
1、第一個問題我覺得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首先,正如你所說,L1點確實是最佳平衡點,過此點後每增一個可變生產生產的東西是沒以前多了,但要看到,MP線仍然是正的,也就是說邊際生產效率還是遞增的,只是這個遞增的幅度減小了,只要邊際產量是增的,則總產量是增的,雖然AP線是下降的,但是平均生產成本是減少的,到L2點後則達到產量最大點,以後MP線就是負的了,再增加只會導致生產效率的下降。關於你的疑問,我覺得要注意經濟學圖示中兩個經常容易搞混的區別,一是點與區間的區別,二是總量線與比值線的區別,該圖中AP與MP都是比值線。
2、個人認為答案應該是C,因為化妝品需求的減少有多種原因,比如A中收入減少,消費者手中錢不多了,導致購買的減少,比如B價格上升,導致消費者望而卻步,D價格下降,則會導致需求減少或增加,可能高端的化妝品價格下降很多忠實粉絲會不再購買,可能原來想買買不起的人會去購買,這個結果比較復雜。只有C與題干是同步的。
3、這個問題比較拗口。也許是配置學說講的是宏觀領域生產要素的分配,解決生產對象的選擇,組織生產要素並生產的方式,生產目的的問題,而生產多少則屬於微觀性如何使現有生產要素達到最優的過程。
以上是自己的一點理解,不知是否滿意,呵呵。
補充:關於選擇題2,你正確的答案可能是B,既價格上升而引起的減少。這里我也曾有過考慮,因為化妝品在經濟理論中是做為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來作為解釋的,因此如果題目考察的是這一點或者語境考核的是這一點,那麼答案B是正確的。但是,這里要注意一點,化妝品作為奢侈品我覺得在現今已經不太合適,比如在一些發達國家化妝品生產比較低廉,價格較低,也許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才算是奢侈品,一些化妝護膚產品也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須。另外,針對奢侈品與必須品以及化妝品是否奢侈品的爭論不是特別有意義,我想我們只需要在做題的時候理解它的考察要求,以及在生活中用經濟知識靈活解決以及看待一些問題。
關於第四點,一般利用彈性分析法分析一國貨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而其中,馬歇爾-勒納條件是彈性分析法的核心。你說的就是該條件中的重要的一個條件,關於是怎麼得出這個論斷的是怎麼證明的,不太清楚。
I. 微觀經濟學概念
外在經濟的定義為外在規模經濟,是由於廠商的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得到改善而產生的,如整行業規模和產量的擴大,使得個別廠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
外部經濟:外界的便利會節省該行業內各企業的生產成本.
規模報酬是指,當投入要素價格水平與當前技術水平不便條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變動,產出的變動狀況。
當產出增加比例超過要素投入比例時,為規模報酬遞增。當產出增加比例等於要素投入比例時,為規模報酬不變。
當產出增加比例少於要素投入比例時,為規模報酬遞減。
可以用下列式子簡單測量:
設f(X)為生產函數,y為產出,t為要素變動率,若
ty > f(tX) ,則為規模報酬遞增;
ty = f(tX) ,則為規模報酬不變;
ty < f(tX) ,則為規模報酬遞減。
范圍經濟是指,當一個企業能用同一個要素投入組合X,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出y1,y2...yn時,這種多種產品的生產帶來的效益,如單位成本節省等,就叫做范圍經濟。其原因在於,如技術、資源上的互補性,要素共享等。可以用生產轉換線Y(y1,y2,...,yn)=h(X)來衡量。該式表示由相同要素投入組合X能夠生產的所有產出Y的集合。如果它嚴格凹向原點,說明存在范圍經濟。
二者區別在與,規模經濟只討論了要素變動對於一種產出的影響情況,而范圍經濟則討論在同樣要素投入下,多生產幾種產品與少生產幾種產品的效益區別
J.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在哪裡具體的東西
經濟學家總是熱衷於研究政府的經濟政策,無論是微觀經濟還是宏觀經濟。微觀經濟政策包括:環境保護、對私營企業進行援助、反壟斷(即政府出面對市場上的壟斷和寡頭勢力進行打擊)、對壟斷和寡頭企業進行管理(即限制產品的價格和產量)、價格管理(在微觀領域內針對某個特定產業)。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政府債務的管理、價格管理(在宏觀領域內對大部分經濟體進行價格調控)。
有時候,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區別在某些問題上並不十分明朗。當一個市場的行為影響到了另一個市場的行為,這個事件既有可能屬於微觀經濟學也有可能屬於宏觀經濟學。但是,當市場逐漸擴大並達到一定規模(比如說農業和製造業)時,那麼這個問題很顯然屬於宏觀經濟學的范疇。
你也許沒想到,微觀經濟學的基礎比宏觀經濟學更加穩固。雖然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問題往往都比較「大」,而且對於整體經濟來說更加重要,但事實是,經濟學家在微觀經濟方面所達成的共識比在宏觀經濟方面更多。就我而言,我在大學里既教微觀經濟學,也教宏觀經濟學,但是我本人更傾向於微觀經濟學,因為我認為微觀經濟學能為我們提供更加實用的理解現實的方法。
由於微觀經濟學是研究個體行為的一門學科,因此擁有一個比較扎實的知識體系。家庭和企業都是由人來經營管理的,這些人在經營過程中需要作出各種決定,同時也受到這些決定的直接影響。因此若想知道家庭和企業會如何發展,我們可以研究它們的經營者是如何管理的,這是符合邏輯的一種研究方法。
與之相反,宏觀經濟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經濟實體,人們作的決定往往不會直接影響到他們自己。宏觀經濟不是直接建立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個體行為上的,因此缺少像微觀經濟那樣堅實的基礎。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宏觀經濟學家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搞清楚經濟到底是如何運行的(如經濟衰退、經濟擴張、通貨膨脹、失業率),以及對政府的經濟政策(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該如何評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