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考點
★(1)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2)商品的價值量:商品的價值量是商品價值的大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價值規律的作用: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生產部門的分配(調節作用、棒子作用);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刺激作用、鞭子作用);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淘汰作用、分化作用)。最終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從根本說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具體地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5)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這是我國的分配製度;這是由生產力水平、所有制結構決定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6)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和開放性;
(7)國家的宏觀調控:由於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且市場調節可以廣泛發揮作用的領域,市場也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和缺陷(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因此需要國家的宏觀調;宏觀調控是國家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控制和調節,其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手段有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企業經濟效益是是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等;途徑主要有兩條(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使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
(9)企業經營者的素質: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又要具有經營的專業知識、才乾和能力。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對企業的競爭至關重要;企業的信譽和形象集中表現在產品和服務質量上,保證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應當在市場上開展正當競爭,反對和抵制不正當競爭。
★(10)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進步與發展的保障;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後,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道路(靠政策、靠技術、靠投入、靠產業化經營、靠發展鄉鎮企業、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等)。
★(11)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指現代機器大工業):必須大力發展支柱工業(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因為一個國家能否實現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產業的發展水平;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要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發展工業必須走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12)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必須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地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增加勞動就業,保持社會穩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3)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過實現勞動者的權利和履行義務體現出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是統一的;其主要權利(略)和主要義務(提高職業技能—勞動者的技能水平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技術實力甚至生產力的水平、遵守職業道德)。
(14)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依據一定的法律法規,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而提供救助和補貼的一種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標志;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原則(既要有利於生產,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企業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必要條件、增強企業活力的客觀要求、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15)國民收入的分配:不是由人們的主觀願望決定的,而是受客觀經濟條件的制約。
(16)財政收入和支出:財政收入是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集中起來的資金(稅、利、費、債);財政支出就是國家對集中起來的財政資金進行分配的過程,財政支出規定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國家的財政是通過瞀實現的。
(17)財政的巨大作用: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調節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為了使財政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關鍵是大力增加財政收入,要增加財政收入,必須努力發展經濟,增加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
(18)稅收的性質和作用:我國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社會主義新型稅收;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9)銀行的分類及其職能:我國的銀行主要有中央銀行(是國家機關,是我國政府的組成部分;其職能是依法制定實施貨幣政策、管理人民幣流通、經理國庫、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商業銀行(企業法人)、政策性銀行(目的是建立健全國家的宏觀調控體系)。
(20)銀行的作用:為我國經濟建設籌集和分配資金,是再生產順利進行的紐帶、能夠掌握和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住處為企業和國家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
(21)商業保險:是一種針對風險本身的投資方式,是建立在商業原則的基礎上,是參與保險人個人意志的體現,是把分散的社會資金集中起來,用以彌補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損失的一種措施,為企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生活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市場交易原則:市場交易原則是保證市場交易活動有序,按規則進行的基本條件,其內容主要包括自願(基本原則,是前提)、平等(是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也是市場交易的重要原則)、公平(是市場交易原則的重要內容,是市場交易原則的靈魂,是衡量市場交易活動是否有序、是否規范的試金石)、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發展商品服務市場,必須堅持市場交易原則,這是遵循市場運行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
(23)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
(24)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商品服務市場上,消費者佔有重要地位,消費者在商品服務市場上享有廣泛的權利消費者也要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經濟秩序。
(25)經濟全球化:隨著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實行對外開放已成為全球性的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世界間的經濟聯系廣泛地滲透到各個領域,,其表現是(生產國際化、市場國際化、資金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國際化、信息傳播國際化)。
(26)世界金融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TO—專門協調國際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向會員國提供短期貸款等)、世界銀行(WorldBank—主要協調對發展中國家貸款和和投資的國際金融組織)
(27)世界市場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必然的(生產社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要條件);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已為世界各國的經驗所證明,也為我國的實踐所證明,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28)通過海關徵收的關稅對一國對外貿易具有重要影響(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調節進出口貿易,調節國內市場供求關系)。
(29)我國對外貿易的作用:可以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節約社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吸收、引進當代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接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和挑戰,促進國內企業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30)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原則: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則;在發展對外經濟關系中,既要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有益的東西,又要堅決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蝕。
❷ 請問政治經濟學中的 購買需求和有效需求 有區別嗎
當然是有區別的,購買需求,一般指的是買方市場或者賣方市場,有效需求則是等同於市場回供給和市場需求,答前者是動態的,後者則是作為分母固定的。
購買力通常有兩個因素組成,一是購買需求,二是購買力,而有效需求同樣要滿足這兩個條件。
有效需求就是在有支付能力的條件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
根據凱恩斯的觀點,有效需求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從而處於均衡狀態的社會總需求,它包括消費需求(消費支出)和投資需求(投資支出),並決定社會就業量和國民收入的大小。
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三條規律的作用。這三個規律涉及四個變數: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需求、貨幣供給。
❸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大學政治經濟學論述題,求全面解答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以市場為基礎手段來配置資源。
(一)市場的含義:
第一、市場是交換的場所;市場首先是一個空間概念,是人們彼此發生交換活動和經濟聯系的場所;
第二、市場是交換關系;在市場上物的交換背後,反映的是人們相互的利益關系。市場是各種經濟主體發生利益關系的綜合發映。
第三、市場是調節機制;市場交換所涉及的經濟利益的變化必然會對各種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產生調節作用。
(二)市場的功能:
1、聚集功能:市場把各種商品、各種資源以及商品和資源的需求者都集中到市場上來。
2、擴散功能:在交換的基礎上,把生產者和需求者通過交換而得到的各種資源擴散到各自的經濟活動中去。
(三)市場的作用:
1、配置資源: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就是通過市場把各種資源在社會范圍內進行安排。在市場作用過程中,人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必然把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投入到能夠獲得最大利益的領域中。
2、.調節經濟活動:市場具有的調節經濟活動的作用就是通過市場去影響人們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一、以調節生產活動來看,人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要受到市場的調節;二、以調節分配活動來看,人們的收入分配狀況和分配數量受到市場的調節;三、以調節交換活動來看,人們是否進行交換,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交換要受到市場的調節;四、以調節消費活動來看,人們的消費狀況和消費數量要受到市場的調節。
❹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包含哪些內容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應當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國國內市場與經濟運行方式的國民經濟學,二是研究世界市場與世界經濟運行方式的世界經濟學。《資本論》所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我們說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通常是就這一部分而言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世界經濟學部分是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的,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論稱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不論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來看,或者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需要來看,新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都應該包括以國際價值論為基礎、研究世界市場經濟的世界經濟學部分。 一、馬克思計劃寫作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通常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理論體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把用馬克思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成果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而這一部分又往往被當作是對馬克思經濟學的延伸和發展。 編寫新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首先應該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在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完整體系是什麼,二是如何隨著歷史的發展,用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當代經濟問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對於馬克思眼中的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其實許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在《資本論》開始寫作之前,馬克思對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和寫作有一個「六冊計劃」。 《資本論》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始於19世紀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了。1857年8月,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導言」第3節「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即「五篇計劃」。 他寫道:「顯然,應當這樣來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於一切社會形式,不過是在上面所闡述的意義上。(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並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范疇。資本、僱傭勞動、土地所有制。它們的相互關系。城市和鄉村。三大社會階級。它們之間的交換。流通。信用事業(私人信用)。(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來考察。『非生產』階級。稅。國債。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國移民。(4)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5)世界市場和危機。」① 這是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寫作計劃。顯然,第四篇「生產的國際關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場和危機」明確地表明了馬克思將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納入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計劃。「五篇」計劃雖然前後三次進行了細節的修改,但是,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作為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這一點始終不變。 1858年2月,馬克思在寫給拉薩爾的信中,首次明確地提出他的政治經濟學寫作的「六冊計劃」:「全部著作分為六冊:(1)資本(包括一些緒論性的章節);(2)地產;(3)僱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世界市場。」② 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眾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冊計劃」。他寫道:「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在前三項下,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的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其他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瞭然的。」③ 很顯然,「六冊計劃」是以嚴密的邏輯聯結而成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體系中,馬克思是以「資本」這一最為抽象也是最為本質的經濟范疇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遵循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並且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和從簡單上升到復雜的分析方法來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總體的考察。必須注意到,馬克思用分號將這六冊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冊「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考察的重點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階級即資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階級之間的社會關系及其賴以存在的經濟范疇,後三冊「國家、對外貿易與世界市場」考察的重點則是世界各國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因此,馬克思始終都把對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考察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前三冊與後三冊之間的邏輯關系。馬克思「六冊計劃」中的後三冊分別是《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第四冊《國家》研究的是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內的總和,或稱為「生產者國家」。④在這里,前三冊所研究的三大階級結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國家」概括起來。同時,第四冊《國家》又是研究第五冊《對外貿易》和第六冊《世界市場》的邏輯起點。在《對外貿易》中,邏輯的發展上升了一個層次,研究作為各個行為主體的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即「生產者國家」跨出一國國界所發生的對外經濟關系,包括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資本輸入與輸出、匯率等內容。接著,在《世界市場》中,邏輯進一步發展,各個資本主義國家聯結成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在世界市場上,各國國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發展成為「生產者國家的關系」。⑤因此,在後三冊中,馬克思也是根據邏輯與歷史的發展行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來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過對外貿易而實現的在世界市場上的總體發展。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世界市場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邏輯結果。 同時必須看到,馬克思對於這六冊前後兩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別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給拉薩爾的信中寫道:「整個著作將分為六冊,不過我並不準備每一冊都探討得同樣詳盡;相反,在最後三冊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而前三冊專門闡述基本經濟原理,有時可能不免要作詳細的解釋。」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資本」、「土地所有制」和「僱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礎和本質特徵,這些經濟范疇的內涵及其相互聯系是政治經濟學的「精髓」,必須詳細地論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這些最本質、最抽象的經濟范疇,才能在此基礎上去研究較為具體和復雜的「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等其他經濟范疇。此外,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總和的世界市場總體上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還未最終形成,內在的各種矛盾尚未充分展開,因此,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論述」,但是,他認為,這樣「別人就容易在已經打好的基礎上去探討了。」⑦ 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以及後來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資本論》第二、三卷,從總體上看只是「六冊計劃」中的第一冊第一篇《資本一般》三章的內容演變而來的,但是,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論述了「六冊計劃」中其他各冊的內容。 馬克思始終把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理論作為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把它作為《資本論》的一個「可能的續篇」。⑧他認為「世界市場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又是它的結果。」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場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⑩遺憾的是,馬克思本人來不及完成其宏偉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與寫作計劃,無法親自建立其所設想的世界市場經濟理論體系。 二、國際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第二基石 在馬克思的「六冊計劃」中,前三冊是以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研究對象,而後三冊則突破國家界限來考察各國在世界市場上所形成的經濟關系。因此,可以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以研究一國經濟運行為主要內容的國民經濟學,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場為主要內容的世界經濟學。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當然,這里所說的國民經濟學不僅僅指資本主義的國民經濟學,也應該包括社會主義的國民經濟學,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 毫無疑問,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學部分,其理論基石是馬克思在繼承和批判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勞動價值論。沒有勞動價值論,就不可能建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因此,我們把勞動價值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一基石。 那麼,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完整理論體系的另一個組成部分的世界經濟學,它的基石是什麼呢?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理論,應該是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基礎之上的。國際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運用與發展,是分析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和國際利益分配等理論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由於資本的本性,當國內狹小的市場限制了資本追逐利潤的慾望時,資本就會跨越國界,在世界市場上尋求自己的增殖空間。他指出,「資本一方面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的趨勢,同樣,它也具有創造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的補充趨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僅如此,他還認為,「只有市場發展為世界市場,才使貨幣發展為世界貨幣,抽象勞動發展為社會勞動。抽象財富、價值、貨幣、從而抽象勞動的發展程度怎樣,要看具體勞動發展為包括世界市場的各種不同勞動方式的總體的程度怎樣。」⑿因此,在世界市場上,生產以及它的每一個要素都表現為總體,才能獲得自身性質的充分發展。這里隱藏著一個深層的含義,即只有在「世界總體」或世界市場這一更普遍、更高層次的商品社會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現為人類無差異的抽象勞動的凝結,價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純粹的表現並具有普遍意義,國際價值是價值實體運行的最高層次。也就是說,價值作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在一國相對有限的市場范圍內和一國相對有限的產品系列中,並沒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開,只有到了世界市場這一層次,商品內含的抽象勞動才真正表現為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這種人類抽象勞動就構成了國際價值的實體。 與國際價值這一概念隱含的內容相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討論一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所使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形成的社會價值可以稱之為國民價值。與國民價值相比,國際價值是一個更抽象的概念,它不僅抽象掉了生產者個體之間的勞動差異,而且還進一步抽象掉國家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價值真正地體現為人類社會的一般的、無差異的抽象勞動。各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在世界范圍內經過再抽象,就轉化為世界勞動。這種世界范圍內的抽象勞動構成國際價值的實體。誠然,與國民價值的實現相比,商品的國際價值在世界范圍內的實現還受到諸多因素的阻礙,如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壁壘、國際金融制度、各國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這些因素並不能否定商品的國際價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響國際價值的實現。國際價值仍然是在國際分工的背景下,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質的社會屬性。 「價值」從個別價值,經過國民價值,最終到國際價值的邏輯演繹過程,始終遵循著馬克思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從復雜中的簡單入手,再從簡單到復雜的分析方法和敘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場為研究對象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自然就應該建立在世界市場層次上的「價值」即國際價值基礎之上。我們認為,國際價值論在本質上屬於勞動價值論在最高層次上的概括,它是勞動價值論在世界市場上的具體表現。馬克思來不及寫作完成的其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後三冊」,即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的理論大廈,應該也只能建立在國際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把國際價值理論稱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 三、關於新編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問題 建國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直是我國高校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一直是政治經濟學教材建設中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高校都在致力於政治經濟學教材的改革,出現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體系,例如將原來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與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合並,把側重點放在探討市場經濟一般,然後在此基礎上,結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特徵來探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規律等等。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也使理論更加接近於現實。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馬克思所設想的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同時考慮到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時代要求,我們將發現對政治經濟學教材的這種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體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完整理論體系,也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和理論本質。因此,我們認為,應該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結合當代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的理論成果,建立包括國民經濟學與世界經濟學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體系。按照我們的理解,新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具體內容和體系可以這樣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分析)。國民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商品為邏輯起點,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勞動價值論,遵循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從共性到個性的邏輯過程,研究一國國內的生產方式、市場運行機制及其內在規律。「國民經濟分析」部分可分為三篇: 第一篇,政治經濟學一般理論,包括商品、貨幣、資本和剩餘價值、資本積累、資本循環與周轉、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和流通、平均利潤和價格、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等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結合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以及當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新發展與結果,探討一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運行機制、運行規律及其發展趨勢。 第三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合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基本特徵,研究一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生產方式、商品流通方式與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內容。 第二部分: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分析)。世界經濟分析部分是以國際價值理論為基礎,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充分發展」及其運動方式,包括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等具體內容,從而揭示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以及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條件下,世界市場運行的一般規律。 「世界經濟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場經濟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分工的變化、商品的國際價值、決定商品國際價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形成及其表現形式等世界經濟學的基本范疇。 第二篇,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主要研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國際經濟關系,包括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金融等等理論。 第三篇,世界經濟運動的一般規律。在對經濟全球化現象進行深刻剖析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經濟運動的內在規律,包括國際分工、國際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場運行中產生的國際經濟矛盾及其協調機制等內容。 四、國際價值論的兩個基本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第二基石的國際價值理論,其核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於國際價值量的規定問題,二是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問題。 第一,關於商品國際價值量的規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資的國民差異」中說明勞動強度對工資國民差異產生的影響時較明確地談到了國際價值的量的規定問題。馬克思寫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中等的勞動強度,在這個強度以下的勞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質量的勞動。在一個國家內,只有超過國民平均水平的強度,才會改變單純以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價值尺度。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情形就不同了。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⒀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指出了商品的國際價值的量是由「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商品的國民價值是由一國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而商品的國際價值是「……由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⒁但是,具體地說,世界市場上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又是如何平均而來的呢?是各國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的算術平均,抑或是加權平均?如果是加權平均,如何確定各國的權數?尤其考慮到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蓬勃發展,區域集團內是否存在商品區域性的國際價值,它會對世界范圍的國際價值產生何種影響?最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戰略要求將一個商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分布於各個國家,然後將各個零部件進行組裝,那麼,這種全球一體化生產格局又會如何影響商品的國際價值?因此,研究馬克思的國際價值理論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到馬克思的本意,同時要結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對影響商品國際價值的因素進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關於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變化。馬克思在談到國際價值的作用時,曾經寫道:「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還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⒂在這里,馬克思強調,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上,價值規律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如此,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的作用表現出新的特徵。這種「更大的變化」產生的原因,馬克思把它主要歸結為「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 那麼,究竟哪些因素會影響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國內市場上,市場供求狀況和市場結構是使得市場價格背離價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場上,除了供求關系和市場結構之外,國家利益的獨立性與各國主權的神聖性也是影響國際價值規律自發產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的作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世界各國之間的利益分配。從全球福利增進的角度看,應致力於消除限制國際價值規律作用的因素,促進全球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從各國的角度看,任憑國際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對於本國卻未必有利,對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 因此,國際價值量的規定性與國際價值規律的作用既是國際價值論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問題,也是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的兩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探討包括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利益分配的內在機制及其相互聯系,建立能夠正確反映國際經濟關系和世界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世界經濟學理論體系。 注: ①④⑤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頁。 ②③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頁。 ⑧《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頁。 ⑨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頁。 ⑩⒀⒂《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頁。 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頁。
❺ 政治經濟學作業:比較市場競爭和動物界的競爭
動物界中的弱肉強食,或是人類社會競爭的例子。
市場競爭(Market Competitio n)是市場經濟的基回本特徵 ,在市場經濟條件答下 ,企業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為取得較好的產 銷條件、獲得更多的市場資 源而競爭。通過競爭,實現企業的優 勝劣汰,進而實現生產要素 的優化配置。市場競爭主要包括商品競爭、 素質能力競爭、服務競爭、信息競爭、價格競爭、信譽競爭六項基本 內容。
❻ 政治經濟學 市場經濟學
發展主線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第一階段是重商主義盛行的時代,大概在14,15世紀萌芽,興盛於16、17世紀,衰落與18世紀。重商主義的經濟學家圍繞貨幣財富這一核心,針對進出口貿易、外匯管制以及產業政策等進行宏觀分析。主要觀點:金銀是財富的最佳形式、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積極干預、民族主義特徵下的殖民傾向、廉價勞動力與生產的重要性第二階段自由放任:18世紀,產業革命的興起使得市場經濟體制完全確立,亞當斯密《國富論》問世,自由放任理論盛行起來。從個人理性、市場自動調節的角度出發,強調市場作用和反政府幹預。主張:個人理性與經濟人假設,市場機制下社會經濟的自動調節與均衡,生產合理性與分配公平性的論證,崇信自由市場經濟、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第三階段凱恩斯主義是在20世紀30年代世紀經濟大危機下發展起來的。主要觀點:突破傳統就業均衡理論,承認資本主義的不完美性。否認供給自動創造需求,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第四階段新自由主義:20世紀70年代,西方各國經濟「滯漲」問題的出現給新自由主義的復興一次絕佳機會。主要觀點:個人主義價值導向,較為強調個人權利。特別推崇市場機制,強烈反對政府幹預,極力主張私有制,明確反對公有制。第五階段新凱恩斯主義: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非市場出清,理性預期,不完全競爭市場,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為其基本理論假設,提出理論觀點。主要觀點:價格黏性理論,勞動市場理論,資本供給限額理論,以粗調為特點的宏觀經濟干預政策。
❼ 市場的演化趨勢(政治經濟學作業)
目前的市場演變只是一次短期的超跌反彈還是探明大底後的一次較長時間的回升,這是我們所關心的。對於市場的中期演變,我們可以有多種方法進行分析和研判,本文僅以趨勢分析方法進行研判。
以具有中短期性質的周線趨勢來看,截至上周收盤再次轉換為回升趨勢。通常周線趨勢在轉換之後會持續5周或更長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在不失一般性的情況下,對未來5周的市場保有信心。……
進入11月份,那時候的周線是否還能維持回升趨勢我們不得而知,一般來說超過5周以後趨勢轉換的可能性就會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不過對於更長時段的趨勢我們還有月線趨勢。
月線趨勢並不為我們所經常提到,主要是因為月線趨勢涉及的時間較長,通常在一年內只有一到兩次的轉換,因而受到市場基本面影響會比較大,不過從歷史演變來看,月線的轉換對於我們把握中期趨勢來說還是具有積極參考意義的。
近一年來的市場演變表明,月線在去年的8月份進入回升趨勢,然後在今年的4月份進入調整趨勢,與上證指數的中期演變較為吻合。考慮到月線在不同市場位置的特殊性,在指標參數的選取上與周線有所不同,通常在研判月線轉換成回升趨勢的時候把參數定為4個月,而在研判月線趨勢轉換為調整的時候把參數定為6個月。……
月線趨勢的分析已經比較明朗,實際上就是趨勢轉換能否從12月份提前到11月份的問題。盡管就月線本身的演變我們還無法斷定11月份的趨勢是否會轉換,但前面的周線趨勢研判表明11月份處於回升狀態。在此背景下,最為悲觀的結論是上證指數在11月份進行周線的橫向整理,更為樂觀的預期則是上證指數再上一個台階,這樣月線的轉換就必然會提前到11月份。
一輪月線趨勢的持續時間通常在4個月或以上,即使從11月份算起也起碼可以延續到明年的2月份。不過從操作的層面上來說,還是應該以周線趨勢為主,月線趨勢只是提供一個更大的市場背景。
月線趨勢每次轉換所間隔的時間段是不一樣的,這就表明市場基本面以及宏觀基本面的變化已經反映在月線的趨勢和轉換中,接下來的這一輪月線趨勢的轉換實際上也已經得到了基本面的支持。供參考。
❽ 政治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一、政治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有3點不同:
1、兩者的該書不同:
(1)政治經濟學的概述:研究一個社會生產、資本、流通、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的學科。
(2)宏觀經濟學的概述: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
2、兩者的創始人不同:
(1)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第和魁奈。
(2)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3、兩者的作用不同:
1、政治經濟學的作用: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分配、消費規律的科學,為其他各學科提供了理論基礎。
2、宏觀經濟學的作用:宏觀經濟學建議採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宏觀經濟學首先關注一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是決定其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增長率的關鍵因素。
二、政治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聯系:
政治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均是經濟學中的重要分支。亞當·斯密認為是研究「國民財富的產生和分配」的科學,目前國際普遍用宏觀經濟學這個詞來代替政治經濟學。
❾ 《政治經濟學》我國要素市場存在的問題
生產要素市場尚發育不夠。我國國內統一大市場尚未形成,地方割據依然存在,一些部門及行業的行政性壟斷仍較突出,生產要素正常流通的障礙大量存在,因而尚不能實現生產要素在各市場主體間合理、自由的流動。
❿ 政治經濟學和市場經濟學有什麼區別
兩個說法差別有點大。
在現在中國來說市場經濟學基本就是西方經濟學。也就是國富論那發展來的,經濟學核心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
政治經濟學基本是指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從資本論那裡發展過來的,核心是勞動價值論,分析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
所以說差別大,所謂政治經濟學,政治並不是說政治影響,是指後來被馬克思的經濟學專享了。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