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洛陽紙貴這一典故包含哪些經濟學道理
這個成語說的是是西晉左思的作品《三都賦》,因為寫的好,大家競相傳抄,竟然導致紙張供不應求。。。個人覺得有一點誇張的成分,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紙的產量還不能和今天相比。
這個現象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規律:一件商品如果供不應求,價格勢必會上漲,導致銷量下降,物品囤積,造成供大於求,然後價格下跌,銷量提高,再次供不應求。。。如此往復的循環,這就是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其實,資源的稀缺性,還有供給價格彈性,在某個時候就是體現了大量采購出現的供求矛盾,導致價格暴漲
② 用經濟學分析成語典故洛陽紙貴
物以稀為貴
wù yǐ xī wéi guì
【解釋】事物因稀少而覺得珍貴。
【出處】唐·白居易內《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容滿月》詩:「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復句式;作賓語、分句;指物品因稀少而珍貴
【近義詞】物以希為貴、物稀為貴
【反義詞】屢見不鮮
【例句】高陽《胡雪岩全傳·燈火樓台》:「物以稀為貴,最難得的自然值錢。」
③ 用經濟學分析《洛陽紙貴》現象
供不應求……
④ 洛陽紙貴有關經濟學的總結50字
由於某部著名小說暢行,對於印刷紙的需求量突然增加;由於紙的生產能力具有剛性,短期內無法增加,於是導致需求曲線上移,紙的價格增加。由於紙價格增加,其需求量減少,從而形成新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