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變革往往都是因為現實成了發展的桎梏,當發展超越了現存的條件,變革就是必然的、不可抗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讀後感《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
含奶嘴的時候可以穿褲襠,叼香煙的時候就該穿西裝。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第四節 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B. 《馬克思的20個瞬間》讀後感
《馬克思的20個瞬間》讀後感:
第一章講述的是童年的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凌晨時分,出生在德國的西南部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城特里爾布呂肯巷644號住宅。
當時的特里爾,因為拿破崙戰爭,成為了普魯士的殖民地,這個地區由於關稅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競爭導致工業不發達,經濟蕭條,社會治安不穩定,外出移民加劇,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在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馬克思,似乎從小就在心裡埋下了用批判的眼光觀察社會的種子,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屬於自己的歡樂時光,馬克思出生的家庭在特里爾當地算得上是條件很好的中產階級。
但偉大的馬克思沒有上過小學,對,你沒聽錯,馬克思沒有上過小學,他的父親是個思想開朗的猶太律師、學識淵博,精通各種語言,對古典文學和哲學都頗有研究,良好的家教,優渥的生活條件,加上從小就機智過人,處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小卡爾馬克思從小就想法獨特,從小就在心裡種下了與眾不同的擇業觀,你們猜到是什麼嗎?
第二、三、四章節,敘述了馬克思的求學生涯,1835年到1841年,短短6年時間,從中學到哲學博士,放到現在,也是個標準的學霸級人物,也許偉人的人生就是與眾不同,中學時的馬克思就對以後的擇業觀和人生目標進行了認真的權衡。
他的中學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就顯示出他驚為天人的寬廣胸懷,樹立了為人類的偉大目的而獻身的遠大理想。馬克思的大學時光既有「衣馬輕肥」,又有「書香醉人」。
開始,馬克思聽從家人的安排選擇了波恩大學法律專業,過上了「衣馬輕肥」的文藝青年生活,馬克思意識到他的大學生活發生了不小的偏差。
後來,他轉學到柏林大學的哲學專業,這里有思想巨人黑格爾,哲學家費爾巴哈,在這里,年輕的馬克思完成了對黑格爾思想的消化和吸收,從而在批判和繼承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之上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他的耶拿大學的博士論文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系之間的差別》,這篇論文在馬克思人未到場的情況下,獲全票通過,在此意義上,馬克思後來的社會政治學說就初見輪廓了。
一方面,馬克思要追求理想的社會,這個理想的社會便是共產主義;另一方面,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構想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盲目運動,而是建立在科學、嚴謹的分析基礎上的,建立在唯物史觀的科學真理基礎之上的,馬克思用畢生的精力從事革命的事業,目標就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建立理想與社會制度,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五到第十八章,寫了馬克思進入職場,走上社會後所面對的種種變化,偉人的人生與平常人一樣,一開始啃老,被母親趕出,後就職《萊茵報》,在這里,他通過關注和研究萊茵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可以觀察到一個真實的德國社會,他心心念念的願望就是研究、批判和改造德國社會,《摩塞爾記者的辯護》、《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等等文章的發表,使馬克思的才能被廣泛認可。
這期間,他辭職、和他愛人燕妮結婚、被驅逐,甚至窮困潦倒,都沒有改變馬克思對革命堅定不移的信念。
1844年在巴黎,馬克思遇到了與他「勢均力敵」的親密戰友恩格斯。在這期間馬克思也埋頭於不為人知的艱苦寫作之中,這些創作的手稿在八十多年後連同其他一些手稿被運往了蘇聯,通過後人的翻譯整理。
1845年,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第二本書《德意志意識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並號召年輕人擼起袖子加油乾的時候,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現,也同樣高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同實踐思想。1848年,馬克思起草了《共產黨宣言》,許多有志青年正是通過這篇宣言走上了追求共產主義理想的道路,毛澤東對《共產黨宣言》愛不釋手。
尤其是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成了表達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最經典文本,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等等,這些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對我國現行的經濟發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歷史唯物主義在科學的基礎上指明了人類發展的道路與歷史發展的方向。
1862年,馬克思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批判各種錯誤思潮。
1866年,馬克思執筆的《資本論》第一卷完工,《資本論》的第二卷第三卷是由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之後接著寫成,資本論的偉大,並不僅僅是因為馬克思為它傾注了半生的心血,以及艱苦卓絕的寫作經歷,更重要的是馬克思關切人民疾苦的社會情懷、理論思想的光輝和對世界發展的影響,也是馬克思、恩格斯兩個人革命友誼的偉大見證。
現代人對資本論產生過疑問,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必將滅亡,共產主義必將實現,但資本主義這一個半世紀的發展依然存在,盡管如此,《資本論》的出版依然是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十九到第二十章,1883年,這個偉人與世長辭,他並未離場,只是永遠的睡著了,而且永垂青史。1917年,列寧將馬克思主義俄國化,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2018年5月5日,是馬克思逝世200周年。
現在不論我們是否贊同馬克思,他都已經塑造了我們對於社會的觀念,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鍥而不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2)讀政治經濟學批判有感擴展閱讀:
肖鵬著的《馬克思的20個瞬間》是關於馬克思生平中的二十個經典瞬間,在他一生的某個特定時刻,他經歷了什麼?他在思考什麼?他的經歷和思考對我們有哪些啟示?這些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回答。
本書以青年人的視角來解讀馬克思的生平與思想。選取了馬克思一生中的20個經典「瞬間」,細致刻畫了他在某個特定時間點,所經歷和思考的事務;同時,啟人心智:馬克思的經歷和思考對當代中國的年輕人有哪些啟示?
本書所呈現出的馬克思,不僅僅是那個高高在上、深諳理論、學術淵博的偉人,而且更像是我們信得過的大朋友,他那平易近人、接地氣的一面,彷彿給了普通人一股力量,讓大家相信: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馬克思能幫助我。這是一部「青年人寫給青年人看的青春版馬克思傳」。
C.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讀後感 1500字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讀後感
金融實驗
張帆
1857
年,爆發了席捲歐洲各國和美國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這次危機,促使馬克
思加快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寫作進程。
馬克思利用過去積累的材料
,
在
1857
年
10
月至
1858
年
5
月間寫出了總標題為
《政治經濟學批判》
的手稿,
《導言》是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
1859
年出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時
,
馬克思沒有利用這篇《導言》
,
另寫了一篇《序
言》
。他在《序言》中說:
「我把已經起草好的一篇總的導言壓下了,因為仔細想來,我覺得
預先說出正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讀者如果真想跟著我走,就要下定決心
,
從個別上
升到一般」
《導言》在馬克思生前未發表
,1903
年
3
月
,K.
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時代》
雜志上。
《政治經濟學批判》
導言開篇就指明了物質生產的重要性。
然而,
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很
清晰地認識到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總體中活動著的物質生產。
沒有認識
到生產是歷史的、具體的生產。人們緊緊把生產局限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去進行研究和分析。
馬克思針對當時存在這樣一種不夠客觀實際的觀點就指出了在研究一個時期的生產方式和
經濟形式時應該客觀地去加以分析。
應該把生產的發展看成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過程。
他在
這里批判了那種孤立個人觀點的膚淺性。馬克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認為的「生產是一般,
分配和交換是特殊,
消費是個別」這種三段論法的膚淺性。隨後就具體的、
分別地分析了生
產和消費、生產和分配、交換和流通之間的復雜關系。
《導言》
認為,
社會生產是一個整體,
它是由生產、
分配、
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
在生產和消費的關系這一節中,
馬克思主要闡明了生產和消費的同一性的觀點。
即生產直接
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在闡述生產直接是消費時,他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第一,
個人在生產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
也在生產行為中支出、消耗這種能力。
第二,
生產資料
的消費,生產資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燒中)重新分解為一般元素。因此,生
產行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來說也是消費行為。
在闡述消費直接是生產時,
他也是從兩個方
面進行解釋。
第一,
生產者通過勞動將其勞動行為主要是指其在勞動過程中消耗掉的體力和
腦力物化為勞動成果,即產品。
第二,生產者所創造的物人化。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產
品,
然後這些產品又為人們消費掉來維持消費者最基本的生活和再生產的需要。
除此之外,
他還進一步深刻的解釋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概括起來有下面幾種具體的解釋:
①生
產決定消費,生產什麼才能消費什麼;
②消費同時也反作用於生產,
如果沒有消費,
沒有
消費對象,
那麼也就不會有生產這種消費對象的生產了。
③只有用於主體消費的產品才能
發揮其固有的價值,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稱其為商品。
④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和目的;同時生
產又為消費提供了對象,
沒有生產就無所謂消費。
⑤生產決定消費,
同時決定消費的性質、
方式。
生產對消費產生了限制。
人必須在生產的范圍之內進行消費,
脫離生產的消費就是一
種空想。
⑥生產創造出了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同時生產創造出來的產品也選擇了消費
該產品的消費者。
在生產和分配這一節中,馬克思也是首先批判了那種把分配作為獨立領域,從而把二
者並列起來的錯誤觀點。
他在這一節中著重闡明了生產是先於分配而出現的,
分配不能獨立
於生產而孤立的存在。
他指出生產的前提不是分配,
而是生產要素本身這樣一個觀點。
我們
不能把分配當做是和生產並列的兩個孤立的領域。
分配應該是生產的附屬物才對。
分配存在
於生產的過程之中,
存在於生產過程的始終。
過程中的分配表現為生產工具的分配和社會成
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
D. 讀 馬、列 原著 後有感 字數3000 謝謝!能是自己的最好!
學馬列經典原著有感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結晶,是馬克思、恩格斯等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研究極為詳盡的材料,經過非常嚴密的論證,用工人運動的實踐加以檢驗,從而得出的科學結論。作為當代大學生,雖然不需要我們把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著統統讀一遍,但卻有必要把重要的經典著作認真地讀一讀,否則就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過這學期馬列原著課的學習,不管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知識儲備和理解上,還是在學習的具體方法上,感覺自己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這篇文章我主要想談談自己在學習馬列原著過程中的一點小體會。
一 學馬列原著的必要性
首先,通過馬列原著的學習,我們可以掌握充分的馬列理論知識。作為一名馬列專業的學生,我深知馬列主義理論的重要性。不管是對現在的學習還是以後的工作、生活,它的影響都將是重大的。只有當我們認真閱讀了原著以後,才會深切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充分吸收這一思想理論寶庫的「養分」。
其次,通過原著的學習,我們才能夠辨別真假馬克思主義,做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現代社會,許多人打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旗號,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到處招搖撞騙。馬克思曾經說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所以我們只有在真正讀了馬列原著的基礎上,才能夠分清那些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那些是魚目混珠的假馬克思主義,最終才能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
再次,只有掌握了馬列原著的精髓,才能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指導實踐。回顧歷史,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結合中國的實際,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我們就不會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因為不能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不聯系中國的實際,只是教條式的照搬馬列理論,最終使革命遇到重大的挫折。比如: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差點讓中國革命斷送了「性命」。可見,只有在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礎上,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並把它用於實踐,與現實相結合,最終才能獲得成功。
最後,通過馬列原著的學習,我們才有力量與錯誤的思潮作斗爭。現代社會,許多人以批判馬列原著為榮,千方百計的尋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漏洞,對原著提出質疑,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已經過時了。比如:對於「兩個必然」的認識。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現狀,就有許多人否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於「兩個必然」的論斷。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現在不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而是社會主義面臨著滅亡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通過對馬列原著的深入學習、研究,從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去探討這一論斷,就會發現其實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不斷的爆發經濟危機,社會矛盾得不到調和的情況下,提出這一論斷是符合現實依據的。 所以只有擁有充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才能與「馬克思主義的敵人」做斗爭。
二 學馬列原著的現狀分析
現代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淡化和漠視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這些都是已經過時的東西,是僵死的教條。學馬列的人都是觀念陳腐,思想保守的書獃子。雖然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我們都沒有停止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但是又有幾個人是真正的學懂了馬列思想,真正的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呢?除了形式上的學習以外,收獲其實很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之所以在高校被忽視、淡化,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馬列原著已經過時。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我們所講的馬列原著寫於一百多年以前,無論從歷史背景上看,還是從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上看都遠離現在。近百年來社會天翻地覆的變化造成了巨大的差異,使學習馬列原著失去了現實主義,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學習一些新興學科的知識上。比如:計算機、英語……
其次,馬列原著晦澀難懂,不學也可。當代許多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歐洲,原著無論在背景材料還是在論證方式上,甚至包括所使用的詞彙、語法、引用的典故,對我們說來都很生疏,難讀難解,尤其哲學原著更是如此,即使下功夫學也學不懂。我們學了原理課就夠用了,沒有必要學原著。另外,馬列原著給人一種晦澀難懂的「大部頭」形象,更是增添了學生的畏懼和厭倦心理。
再次,馬列原著內容空洞,現實意義小。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現在講原著是沒有什麼現實意義的,有種「無的放矢」的感覺。我們所講的馬列原著中大部分屬論戰性著作,現在論敵本身已經不存在了,他們的理論,如杜林、馬赫等人的理論對我們本無影響,只是通過學原著才對其有所了解。我們現在學習這些著作是虛設論敵再去批判,不能解決現實間題。
三 學馬列原著方法探討
對於如何學習馬列原著這個問題,在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我一直都沒能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但是通過這學期馬列原著課的學習,感覺收獲不小。老師教給了我們不少學馬列的方法,彌補了我在大學過程中的不足。其中,我的深切感悟就是在方法上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具體說來主要有一下幾點體會:
首先,馬列原著的學習,必須要在內容上完整准確的加以理解,同時要將理論緊密的與現實相聯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著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不能從理論到理論。我們主要要學習的是革命導師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而非斷章取義,背幾條結論性的理論總結。同時學習過程中既要了解正面的觀點,還要了解反面的觀點,最後站的客觀的立場上來加以評判,也就是用對比聯系的方法加以學習。
其次,在泛讀的基礎上,做到精選與精讀相結合。馬列原著內容眾多,對於我們來說不可能全部涉獵,所以就只能選擇經典的馬列文章來加以學習、研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就我們目前的專業知識積累,根本區分不出那些是適合我們精讀的文章,那些是適合泛讀的章節。而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就可以在這個方面給與我們指導,從我們的實際出發來引導學生學習。比如:這學期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學習了《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通過這幾篇文章的學習,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經濟學方面的內容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了解,不再只是泛泛的知道幾條結論了。另外,對於比較經典的文章,我們還需要反復的研讀,理解其精髓。比如:《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等。這些文章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性表述,且與當今現實關系緊密,對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再次,具體的方法上,面對一篇馬列原著文章,以前的我一般都習慣於只讀文章的正文部分,讀完後總是有一種不知所雲的感覺。通過這學期老師的指導,我覺得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通過第二手資料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這樣才能站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他的內容。第二,在閱讀過程中,首先要讀提要、讀目錄、讀序言、後記,然後翻閱全書。在此過程中,還必須讀索引、注釋、備注等。此外還要做好讀書筆記。對於不懂的地方要做好記錄,然後向老師、同學請教,互相交流溝通。這些步驟一步也不能少,否則就很難全面的理解文章內容。第三,對於要精讀的章節,我們還必須充分的加以理解閱讀,且要客觀、不帶任何偏見。
最後,學習完一篇文章以後,我們還必須通過交流、討論等方式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將文章的內容和方法與現實相聯系。尤其是對於當今社會熱點問題,我們還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思考,提出解決的辦法。將理論用以實踐,指導實踐,這樣的學習才後有意義。這點也是我們現在很難做到的。
馬列原著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想任何馬列理論方面的專家學者都不敢說自己已經將馬列原著完全學懂、看透了。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不懈,把讀馬列原著當成我們「畢生的事業」。只有這樣的學習才能有所收獲,才能真正領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最後,我想用老師上課時給我們說的一句話來結束全文—— 多讀、多看、多寫!
E. 資本論讀後感哪位大神幫個忙,要原創的,拜託了!
資本論讀後感
記得以前看到某個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話,說集權和極權內的區別在於,集權只容是一種形式上的專制,而極權則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專制,因為它深入人心,讓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從心裡認同這種專制獨裁。而現代社會,正是一個資本所統治的極權社會。
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看作一種歷史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是,資本家用一定量的預付資本,購買雇傭工人的勞動;雇傭工人為資本家勞動,從而以工資的形式取得自己勞動的報酬。這一過程表面看起來是非常公平的:資本家和工人,分別作為勞動力的買方和賣方,平等的出現在勞動力市場上、平等的交易;資本家可以選擇僱傭這個工人,也可以選擇僱傭那個工人,工人可以選擇受這個資本家僱傭,也可以選擇受那個資本家僱傭。表面上看來,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換的價值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