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電影業為什麼如此發達用經濟學解釋,包括歷史原因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意思,我個人認為首先得追溯美國電影的源頭。
1853年,當時的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到1870年,這里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1886年,房地產商哈維·威爾考克斯在洛杉磯郊區買下了一塊了0.6平方公里的地。韋爾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時聽到她旁邊的一個人說她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加州後,她將蘇格蘭運來的大批冬青樹栽在這里,將她丈夫的農庄改稱為「好萊塢」(Hollywood),於是有了好萊塢這個名字。在英語中這個詞是冬青樹林的意思。
威爾考克斯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小城,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區政府正式注冊此名。在他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今天的好萊塢大街做為城市的主街,在這條大街和其它大街的兩旁種了胡椒樹並開始出售產權。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為了使好萊塢名符其實,他們還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但這些植物在加州的氣候下沒有存活很久。
到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只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1902年,今天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1903年,此地升格為市,參加投票的177位有選舉權的居民一致贊同以「好萊塢」為之命名。當年下的兩條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99年6月,洛杉磯的地鐵終於開到了好萊塢。2002年,一些好萊塢居民發動了一個讓好萊塢自主獨立,不再是洛杉磯一部分的運動。好萊塢市政府決定讓所有洛杉磯居民投票表決。獨立運動被以絕大多數否決。
看了上面的東西,我覺得你也應該有數了吧,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歷史原因,發展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成熟了完善了。這就跟瑞士的鍾表一樣,專心所以專業。
從經濟學上講這叫雙贏,電影創造了價值,而電影創造的價值又反過來支持了電影工業的發展,直到他形成產業,有了產業鏈條,有了特定的發展模式,產生了更大的價值反過來再次推動其自身的發展,周而復始而已。這是經濟的必然規律,沒什麼太深的經濟學問題。
『貳』 好萊塢經濟學,用所學理論對這一貿易現象分析
經濟學難以解釋的成功
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與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好萊塢在全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可以以20世紀90年代為例,看看這些驚人的數
1/10頁
字。1990年,歐洲共同體國家電影票房90%的收入為美國影片佔有。1992年,歐洲進口的影視產品價值達到37億美元,而歐洲自己只出口2億8千8百萬美元的影視產品。1993年,全世界100部暢銷影片中,美國片共佔88部,穩穩占據壟斷地位。1994年,在美國影視娛樂產品高達180億美元的年收入中,80億美元(44.4%)來自出口,同年,美國電影票房在海外市場的收入第一次超過本土市場。1995年,美國電影佔全球票房的60%.毫無疑問,洛杉磯的影視文化(地理位置上的「好萊塢」)和以紐約市為中心的國際金融業聯手,壟斷了全球的娛樂產業,包括電影、電視、音樂、廣告、衛星、網路、出版甚至體育。
然而,好萊塢的成功是傳統經濟學難以解釋的一個現象,因為美國每年生產的影片中,票房虧本的數字經常超出盈利的數字。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這些巨額的預支與影院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製片廠和電影院的供求關系與電影產品的定價(票價)也不可能平衡。換言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那麼,好萊塢是如何解決票房的拮據,而最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呢?對這個「秘密」當然有種種不同的解釋。第一是好萊塢文化產業的規模與財力,只有大財團支撐的集團公司才能在每年幾部大片虧損的情況下依靠其他影片和產品扭虧為盈;第二是好萊塢靈活的管理文化,不時創新金融系統,不斷調整營銷策略,使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可以用來解釋好萊塢的成功。比如語言因素:20世紀英語逐漸成為國際通用語言,這為好萊塢從默片到有聲片的過渡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再如文化因素:作為一個由眾多民族組成的移民國家,美國多元文化的特性要求好萊塢採用相對應的文本策略,大批生產能讓不同階級、種族、文化背景的觀眾都喜聞樂見的影片,這樣的長期實踐,形成了一整套比
2/10頁
其他國族電影更具世界性的敘事和影像模式。還有藝術因素:「經典好萊塢」風格的創立,既為觀眾提供令人滿意的視覺消費與重復觀賞的慾望,又為廠家設定有規律可循的技術生產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