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看分期購物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短期刺激消費,刺激生產,促進經濟擴張
長期影響收斂
⑵ 1929年~1933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原因
以下摘自[美國]吉爾伯著《美國經濟史》699-702頁
經濟學界有各種各樣的商業循環理論,在分析大蕭條的原因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於蕭條原因最好的說明,也許就是一個或幾個社會集團支出減少的幅度 超過了其它社會集團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年,消費者購買了國民生產總值的72%,工商業者投資消費了18%,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於10%, 其餘的用於出口。
在1929—1930年,由於投資者和消費者減少了大約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支出,國民生產總值的支出約減少了一百四十億美元。政府支出雖稍有增加,但其 影響微不足道。反映投資和消費支出有所減少的是:勞動力市場上解僱和失業增多了,工商業的銷售額和利潤降低了。根據上述分析,可見只要查明消費者支出和企 業投資所以減少的來由,既能確定這次大蕭條的產生原因了。
今天,通過歷史剖釋,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經存在著當時被人忽視或漠視的若干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趨向。上面已經指出,農業一直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 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而且,所謂工業部門工資水平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這十年內,新機器的應用把大批工人排擠掉了。例如,在 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業工人人數卻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在工資水平很低的服務行業,工人增加最 多,其中毫無疑問也包括了許多因技術進步而失業的技術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資略有提高的統計數字,看來沒有把真實情況反映出來。由於工農群眾是基本消費 者,這兩類人遇到經濟困難對消費品市場一定會有影響。
在這些情況下,二十年代廣告的擴大和分期付款賒銷的增加就會產生不良後果。分期付款賒銷竭力膨脹消費品市場。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銷售售 額約從二十億美元增為三十五億美元,由此可見其增長率大得驚人了。無庸置疑,採用分期付款的賒銷辦法,增加了小汽車、收音機、傢具、家庭電氣用具等耐用消 費品的銷售額。然而分期付款銷售辦法的推廣使用,也表明這樣一個事實:不增加貸款,消費品市場就不可能容納工業部門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而且,從經濟觀點 來看,這種銷貸方式本身孕育著某種危險性;只要削減消費信貸即分期付款賒銷,消費者的購置就很可能減少。看來,1929年就發生了這種情況。
二十年代工業生產之所以能擴大,是由於對新工廠、新設備的巨額投資。這項投資使建築業、機床製造業以及鋼鐵工業等有關部門僱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資本 支出或投資一減少,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就會大批失業。到1929年,消費品市場容納不了增產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擴充廠房和設備了。例如,據估計 1929年美國整個工業的開工率只達到80%。在這些條件下,無怪乎投資額(用1958年美元計算)從1929年的四百零四億美元降為1930年的二百七 十四億美元,進而減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億美元了。投資的縮減則導致了生產資料生產企業的破產和工人的失業。這個問題因住房建築的減少而更加嚴重起來。 住房營造在1925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後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動工興建的住房只有五十萬幢(1925年約有一百萬幢)。1927年以後,汽車工 業也急劇衰落。
我們不想回答究競生產資料的生產先下降還是消費品的生產先減少達樣一個問題;顯然,兩者互有影響。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工人失業,會使消費品的銷售額減 少,從而導致消費品生產部門工人的失業。而消費品銷售額的減少又反過來使投資進一步縮減,這兩大部類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驅使生產日益下降,失業率不斷上 升。
甚至諸如低稅率和高利潤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長了危機自爆發。現在看來,那個時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數人或少數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魯金斯研究所發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經濟問題的論文這樣寫道:
「美國呈現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趨勢,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後是如此。這就是說,這個時期人民群眾的收入有所增長,而上層階層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 於隨著上層階層高額收入的實現,他們的收入中節約部分增加得比消費部分快,也就出現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積累的收入越來越多地作為投資的趨勢。」
從經濟觀點來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緊縮消費來增加投資的趨向。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消費者手頭錢多些,投資者手裡錢少些,國民經濟也許會穩定些。1929年在某種程度上由銀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場的繁榮也反映了資金過剩,使資本家投資於購建廠房設備無利可圖。
二十年代的繁榮,主要歸因於自然資源充裕,工農業生產增長,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消費擴大和對外貿易興旺。然而,許多美國人的貧困處境和國民經濟之存在某些薄弱環節,導致了大蕭條的爆發。盡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未,大多數美國人還盲目樂觀地相信繁榮仍將繼續下去。
評論:
一
美國1920年代是一個繁榮的時代,由於繁榮,所以消費需求是旺盛的。正是由於這種消費需求的旺盛,刺激了投資,並且借著旺盛需求的東風,生產者的投資與 產品促銷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就出現了規模驚人的廣告促銷與分期付款賒銷行為,這種使消費者「先花未來錢」的做法潛存著非常大的風險,一個是它刺激抬 升了資本投資的規模,另外一個是消費者能否最終付清賒銷款。如果不能付清款項,那麼投資就不能獲得合理補償,巨大的投資規模就有可能導致經濟陷於巨大的危 機。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分期付款賒銷的廣告促銷等手段進一步造成了旺盛的消費需求,而這種需求又必然刺激投資的迅速增長。而當這種消費需求最終衰弱下來時,這 些被消費需求抬舉進場的資本,就必然陷於危機的困境。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些旺盛的消費行為,就不可能有這么大的投資行為,也不就可能產生1929年的危 機。
市場經濟的每次危機,都是這樣,由高度的消費旺盛而引起,沒有這種消費旺盛,就沒有資本投入,也就沒有危機可言。
資本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的,但資本的這種目的及由此而引發的行為,必須要藉助於一定的外在條件才能實現出來,這個外在條件,就是消費需求旺盛的拉動。因 此,當社會經濟以消費為目的而形成一個熱潮時,資本則在這個熱潮中實施著自己的目的---利潤積累。在此,消費為社會整體的目的,而逐利則是資本方面的目 的---這是局部目的。
二
這個道理應該給當今的我們提供一個深刻的教訓:消費需求切不可人為抬升得太過頭。比如,中國的「擴大內需」政策切不可搞過頭。凡是超出社會與個人經濟能力 而擴大的消費需求,必定包含著危機的因素,因為這種消費需求是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的,這樣,在它的刺激下所形成的更大的投資就有可能變成危機的因素。就象 美國1920年代,通過信貸消費所刺激起一個龐大的投資,最終演變為大危機、大蕭條的因素。
⑶ 新手如何學習理財
理財有幾個最重要的理念新手們必須掌握:
1、現在的錢比未來的錢更值錢
有個成語叫朝三暮四,意思是猴子認為主人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自己是吃虧了。後來改成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猴子才高興。
新手們應多學習這些理財基本知識,平時學習致用就能很快的應用上手了。
最後就是可以試著去投資理財,像0經驗的投資者來說的話,還是缺乏理財知識,那麼就不要盲目的去做,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理財。可以做一些保守型的理財。
理財是日積月累的,不是一個瞬間就能擁有的。也是要根據自己不斷地去學習去積累出來的,在未來的投資理財道路上你會遇到很多問題,那麼就要對症下葯。在自己沒有把握的時候,不要盲目去做。看好想通再去做。
⑷ 什麼是保險
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專的事故屬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通俗來講,就是我們生活中會有很多不確定性的情況發生,比如疾病、意外等。我們提前用小額的費用來為不確定性的情況購買一份保障,以防特殊情況發生而導致較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