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中歐拉定理是什麼
在西方經濟學里,產量和生產要素L、K的關系表述為Q=Q(L,K),如果具體的函數形式是一次齊次的,那麼就有:Q=L(ðQ/ðL)+K(ðQ/ðK),換句話說,產品分配凈盡取決於Q能否表示為一個一次齊次函數形式。
因為ðQ/ðL=MPL=w/P被視為勞動對產量的貢獻,ðQ/ðK=MPK=r/P被視為資本對產量的貢獻,因此,此式被解釋為「產品分配凈盡定理」,也就是所有產品都被所有的要素恰好分配完而沒有剩餘。因為形式上符合數學歐拉定理,所以稱為歐拉定理。
⑵ 經濟學上有哪些定律
奧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認為只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你錯了。 事情總是朝著復雜的方向發展,復雜會造成浪費,而效能則來自於單純。在你做過的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有效的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事物中。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活動,成功並不那麼復雜。
奧卡姆剃刀:如無發要,勿增實體。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深化為簡單與復雜定律:把事情變復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復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復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48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段「蘑菇」的經歷,但這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都剛剛開始的時候,當上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而對一個組織而言,一般地新進的人員都是一視同仁,從起薪到工作都不會有大的差別。無論你是多麼優秀的人才,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中的這一段,從中盡可能吸取經驗,成熟起來,並樹立良好的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49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決定了整個組織的水平。
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質部分往往又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而「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它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如果你在一個組織中,你應該:
1、確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
2、避免或減少這一薄弱環節對你成功的影響;
3、如果不幸,你正處在這一環節中,你還可以採取有效的方法改進,或者轉職去謀另一份工作。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0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幾乎在任何組織里,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他們到處搬弄是非,傳播流言、破壞組織內部的和諧。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它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乾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人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鍾就能毀壞掉。如果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你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0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華盛頓合作規律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復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 ,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動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我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業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2 1世紀將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真誠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學習合作。
邦尼人力定律:一個人一分鍾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種卻挖不了一個洞。
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0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零和游戲原理
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游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 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
這正是「零和游戲」的基本內容: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
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游戲」場。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但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後,「零和游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但從「零和游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1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彼得原理
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雇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個人在某一個崗位級別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崗位。不要把崗位晉升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有時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職工的獎勵,反而使職工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對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惟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游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1 回復此發言
--------------------------------------------------------------------------------
8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這取決於三個因素。
1、價值觀。關於價值觀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2、個性和氣質。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如一個好交往的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現實的處境。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斗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而奮斗。「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奮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來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定時的肯定和贊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欲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2 回復此發言
--------------------------------------------------------------------------------
9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什麼是"南風"法則
"南風"法則也稱"溫暖"法則,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則寓言形象地說明了一個道理:溫暖勝於嚴寒。領導者在管理中運用"南風"法則,就是要尊重和關心下屬,以下屬為本,多點"人情味",盡力解決下屬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下屬真正感受到領導者給予的溫暖,從而激發出工作的積極性。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2 回復此發言
--------------------------------------------------------------------------------
10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什麼是馬蠅效應
林肯少年時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馬很懶,慢慢騰騰,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時間馬走得飛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頭,他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馬身上,他就把馬蠅打落了。看到馬蠅被打落了,他兄弟就抱怨說:"哎呀,你為什麼要打掉它,正是那傢伙使馬跑起來的嘛!"
沒有馬蠅叮咬,馬慢慢騰騰,走走停停;有馬蠅叮咬,馬不敢怠慢,跑得飛快。這就是馬蠅效應。馬蠅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人只有被叮著咬著,他才不敢鬆懈,才會努力拚搏,不斷進步。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3 回復此發言
--------------------------------------------------------------------------------
11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苛希納定律
著名經濟定律之苛希納定律:
西方管理學中有一條著名的苛希納定律: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兩倍,工作時間就要多兩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四倍;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三倍,工作時間就要多三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六倍。
苛希納定律告訴我們,在管理上並不是人多力量大,管理人員越多,工作效率未必就會越高。苛希納定律要求我們,要認真研究並找到一個最佳人數,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時間,降低工作成本。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3 回復此發言
--------------------------------------------------------------------------------
12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帕金森定律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4 回復此發言
--------------------------------------------------------------------------------
13 回復:經濟定律匯總
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盡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准,聽從它的指引行事。記住尼採的話:"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橋更容易些。"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擾很多人的是:他們被"兩只表"弄得無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該信仰哪一個,還有人在環境、他人的壓力下,違心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道路,為此而鬱郁終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矚目的成就,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你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作者: 沃爾頓家族 2007-5-22 13:54 回復此發言
⑶ 經濟學中的墨菲定律是什麼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內容:
一、內任何事都沒容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這句話迅速流傳。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論斷,亦稱莫非定律、墨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主要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⑷ 經濟學定律有哪些
經濟學的定律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知道經濟的一些運轉的法則和規模,這是最重要的
⑸ (經濟學)簡單的說一下科斯定理。
認為在某些條件下,經濟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談判而得到糾正,從而達到社會效益最大化。科斯本人從未將定理寫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試圖將科斯定理寫成文字,則無法避免表達偏差。關於科斯定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並且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那麼,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實現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最優
⑹ 什麼是經濟學十大定律
1、彼得原理
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於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
2、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4、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應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5、零和游戲原理
零和游戲是指一項游戲中,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
6、華盛頓合作規律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
7、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鍾,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8、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再簡單不過了,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忽視遺忘。不值得定律反映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9、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一段「蘑菇」的經歷,這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剛剛開始的時候,當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
10、奧卡姆剃刀定律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的歲月,奧卡姆剃刀已被歷史磨得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載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豐富、深刻的意義。
⑺ 微觀經濟學定理有哪些
經濟學——研究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類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一門社會科學。
資源的稀缺性——指相對於人類無限多樣性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數量總是相對不足的,取用時要付出代價。
規范分析——研究經濟活動「應該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應該是怎樣解決的。
實證分析——描述經濟現象「是什麼」以及社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解決的。
需求——消費者在一定價格條件下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的數量。
需求量的變化——某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
需求水平的變化——在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變化。
需求定律——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示範方向的變動關系。
供給——生產者在某一時刻和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對某種商品或勞務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數量。
供給定律——商品價格與供給量成正比。
均衡價格——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的價格,即需求數量等於供給數量的價格。
均衡數量——需求價格等於供給價格時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稱為均衡數量。
需求價格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或勞務價格變動因其本身需求量的變動程度。
需求交叉價格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或勞務價格變動引起另一種商品或勞務需求量變動的程度。
需求收入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收入的變動引起某種商品或勞務需求量變動的程度。
蛛網模型——運用彈性原理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時發生的不同波動情況的一種動態分析理論。
蛛網穩定條件——供給彈性等於需求彈性,市場價格變動對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影響相同
。
效用——商品或勞務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或慾望的能力。
邊際效用——某商品的消費量每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減量。
消費者剩餘——消費者願意為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的價格與其實際支付的價格的差額。
消費者偏好——影響和制約消費者行為的重要主觀心理因素。
消費者均衡——在一定收入、一定價格條件下,共賣各種商品的一定數量的消費者所能
獲得的總效用最大的狀態。
無差異曲線——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所有組合的點的軌跡。
邊際替代率——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消費者增加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消費數量
時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量。
恩格爾系數——食物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
價格-消費曲線——連接所有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的軌跡形成的曲線。
收入-消費曲線——在消費者偏好和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收入變化所引起的消費者均
衡點的變化軌跡。
收入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的
變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替代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進而由商品的相對價格變
動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
吉芬品——指需求量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的特殊的低檔物品。
攀比效應——較為典型的連帶外部正效應,消費者的一種趕時髦的偏好,即想擁有一種
其他消費者已擁有的商品。
虛榮效應——較為典型連帶外部負效應,消費者想擁有隻有少數人才能享用的或獨一無
二的商品的偏好。
保留工資——
洛倫茨曲線——用縱軸表示社會財富百分比,橫軸上將所有人口按照從低收入到高收入
從左向右排列,將每一百分比的人口所擁有的社會財富的百分比積累起來,相應的點連
成的曲線。
基尼系數——是用來評價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標,是經濟社會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有
了可測性和可比性。為絕對均等線OY與洛倫茨曲線之間的面積與絕對均等線以下面積之
比。G=A/(A+B)
人力資本——指人們以某種代價獲得並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一種價格的能力或技能。
機會成本——生產者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其他可能的最大收入。或者
人力資本進行其他活動所創造的最大價值。
在職培訓——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形式,對已具有一定教育背景並已在工作崗位上從事
有酬勞動的各類人員進行的再教育活動。
一般培訓——職工經培訓後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及可以用於原廠商,又可以用於其它廠商
。
專門培訓——職工經培訓後的技術知識和技能只能用於原來的廠商。
生命周期儲蓄動機——人進行儲蓄的動機來自於對生命周期的理解,通常人們喜歡將收
入均軍分配在所有時期上。為了退休後能消費而儲蓄。
鍾型收入曲線——人在青少年和老年時期的收入低於平均水平,而在中年時的收入高於
平均水平,以收入為縱軸,年齡為橫軸形成的曲線。
永久收入理論——
目標儲蓄——
確定性前景——
不確定性前景——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連續將某一生產要素地投入量增加到一
定數量之後,總產量的增量及邊際產量將會出現遞減現象。
等產量線——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同一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組
合的軌跡。
邊際技術替代率——技術水平不變條件下,等產量線上一種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種投入要
素的比例。
產出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若其他投入量固定不變,單獨變動一
種投入的數量時,這種投入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產量的相對變動。
生產力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統一比率變動
時的產出相對變動。
替代彈性——技術水平和投入價格不變的條件下,邊際技術替代率的相對變動引起的投
入碧綠的相對變動。
規模報酬——在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當廠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照統一比
例變動後產量變動的情況。
生產函數——一定時期內,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中所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
與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
技術進步及類型——能夠使一定數量的投入組合產出更多產品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過
程。分為資本使用性技術進步、勞動使用性技術進步、中性技術進步。
成本——廠商進行生產活動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或生產要素所有者必須得到的報酬或
補償。
隱含成本——應付給廠商自有生產要素,但實際上沒有付的報酬。
增量成本——由於某項生產決策而產生的相關成本,即總成本的增量。
經濟利潤——又稱超級利潤,廠商銷售產品的總收益減去按機會成本計算的生產成本的
余額。
學習曲線——也叫進步函數,是用來反映平均成本隨累計生產量增加而降低的成本變動
情況的一條曲線。
生產經濟區——在等產量途中,將分別代表要素投入的邊際產量等於0的投入組合點連接
起來的曲線即為脊線,脊線之間的區域為生產經濟區。
規模經濟——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趨勢。
范圍經濟——多產品企業的聯合產出超出單一產品企業產出的總和。即聯合成產超出分
別產出之和。
成本彈性——技術水平和價格不變的條件下,總產量沿擴展線的相對變動所引起的總成
本的相對變動。
企業——存在已久的經濟組織形式,是一個為了獲取利潤而從事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經濟
單位。價格機制的替代物,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組織。
交易成本——為了交換活動而耗費的成本。
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通過企業家的活動將一種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
生產體系。
利潤最大化——
現金——指企業庫存現金可以隨時用於支付的存款以及現金等價物,具體包括庫存現金
、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和現金等價物。
現金等價物——企業持有的期限短、流動性強、易於轉換為已知金額現金和價值變動風
險很小的投資。
損益表——
現金流量表——以現金為編制基礎,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現金的流入和流出,表
明企業獲得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能力。
委託-代理問題——指委託人和代理人均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並且兩者的效用最大化
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表現為道德風險、追求銷售收入最大化、在職高消費。是由於信
息不對稱、不確定性、不完備契約導致。
委託-代理理論——針對現代企業制度中顯示存在著的委託-代理問題產生的理論。
信息不對稱——指契約關系中的一些參與人擁有而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信息的狀況。
不完備契約——指一個契約不能准確描述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
每種狀態下契約雙方的義務。
剩餘索取權——企業收益在支付要素報酬和投入品價格之後的剩餘收入的索取權。
市場——一組為買賣某種商品而相互發生聯系的廠商和個人,或指同種商品由供求雙方
作用形成價格的「地方」。
市場結構——指某種商品或勞務在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影響其主要因素:廠商數目多寡
和產品的差別程度。
完全競爭——純粹競爭,不存在任何壟斷因素的市場情況,不受任何障礙和干擾的市場
結構。
停止營業點——市場價格為MC與AVC的交點時,只能收回可變成本,是停止營業點。
廠商短期供給曲線——完全競爭市場上,MC曲線位於AVC曲線最低點以上的部分。
平均收益——廠商出售一定數量商品後,從每一單位商品中得到的貨幣收入。
邊際收益——廠商每多銷售一單位商品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值。
邊際物質產品——生產技術以及其他生產要素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最後追加一單位要素
時總產量的增加量。MPP
邊際產品價值——最後追加一單位要素時增加的邊際物質產品的銷售值。VMP=P.MPP
邊際要素成本——最後追加一單位可變生產要素所引起的廠商總成本的增加量。
一般均衡——所有市場同時達於均衡的狀態。
帕累托最適度——生產資源的任何配置已不可能使任何一個人的處境變好,並使另一個
人的處境變壞,已使集合體的效用達到最大值的狀態。
壟斷——獨占,是市場處於完全由一家廠商所控制,市場上只有一個供給者的市場結構
。
壟斷競爭——廠商間存在著產品差別,競爭與壟斷因素並存,以競爭因素為主的市場結
構。
自然壟斷——某些產品需大量固定設備投資,規模經濟十分顯著,成為自然壟斷。
銷售成本——
尋租——通過尋求或維持在行業內的壟斷地位來尋求和維持業已存在的租金的活動。
寡頭壟斷——寡佔。壟斷與競爭因素並存,並以壟斷因素為主的一種市場結構。市場上
存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壟斷性廠商,進行著激烈的競爭。
古諾均衡——雙頭市場上的廠商反應曲線相交的點,稱為古諾均衡,各廠商在給定競爭
對手的產量時,實現了自己最大利潤的產量,此時任一廠商都不會有改變產量的沖動。
價格領導——一個行業的價格通常由某一廠商率先制定,其他廠商跟著定價或變價。
卡特爾——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如果少數廠商在統籌分配市場份額,決定出售產品的價
格或條件,控制出口的數量和質量,分享利潤或收益,交換技術、商標或專利等方面達
成公開的聯合協定。
差別定價——價格歧視,指廠商在相同時間內以相同產品向不同的購買者所取不同的價
格,或在充分考慮生產、銷售以及風險的變動後,相同產品的銷售價格與其邊際成本不
相稱。
撇油法——在開始階段採用高價的短期定價策略,以便將浮在面上的油先撇起來。
成本加成定價——所定的價格應能涵蓋取得或生產產品的成本,再加上足以使企業按目
標回報率獲得的利潤。
基本競爭模型——由以下三部分組成: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消費者;理性的
、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完全競爭的市場。
市場失靈——現實經濟運行中,市場機製表現出自身難以克服的許多缺陷,市場經濟沒
有達到經濟效率的運行狀態。
外部性——當廠商或者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他人,卻沒有得到補償或給予支付的情況
。
時間外部性——目前的某項經濟活動對未來時期可能造成的額外受益或損失。
空間外部性——某項經濟活動在一定空間上對周圍經濟主體造成的額外受益或損失。
貨幣外部性——能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的外部性。
技術外部性——不能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的外部性。
科斯定理——如果產權是明確界定的,而且談判協商的交易成本為零,則無論初始有哪
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資源的有效配置。
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場力量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有極
端正外部性。
准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競爭性,但可以排他,如消防、醫療、交通等。
公共資源——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益物品——政府強制消費的物品,如義務教育等。
公害物品——政府禁止消費的物品,如毒品。
污染許可證交易——政府對付污染造成的外部性的手段,使廠商擁有許可證才能排污,
但是許可證可以交易。
⑻ 經濟學經典定理
帕累托定理(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二八定理)
信息不對稱〈定理)
破窗定理
最笨蛋定理
恩格爾定理
⑼ 歐拉定理的經濟學
歐拉定理指出:如果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而且廠商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那麼在市場均衡的條件下,所有生產要素實際所取得的報酬總量正好等於社會所生產的總產品。該定理又叫做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還被稱為產品分配凈盡定理。如上所述,要素的價格是由於要素的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共同決定。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廠商和消費者都被動地接受市場形成的價格。 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是: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等於要素價格。即:
P*MPL=W (1)
P*MPK=r (2)
由式1和2可得:
MPL=W/P (3)
MPK=r/p(4
P為產品的價格,W/P和r/P分別表示了勞動和資本的實際報酬。因為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單位勞動、單位資本的實際報酬分別等於勞動、資本的邊際產量。假定整個社會的勞動總量和資本總量為L和K,而社會總產品為Q,由在市場均衡的條件下,所有生產要素實際所取得的報酬總量正好等於社會所生產的總產品,得:
Q=L*MPL+K*MPK(5)
式5稱為歐拉分配定理。它是由於該定理的證明使用了數學上的歐拉定理而得名。 假設生產函數為:Q=f(L.K)(即Q為齊次生產函數),定義人均資本k=K/L
方法1:根據齊次生產函數中不同類型的生產函數進行分類討論
(1)線性齊次生產函數
n=1,規模報酬不變,因此有:
Q/L=f(L/L,K/L)=f(1,k)=g(k)
k為人均資本,Q/L為人均產量,人均產量是人均資本k的函數。
讓Q對L和K求偏導數,有:
∂Q/∂L=∂[L*g(k)]/∂L=g(k)+L*[dg(k)/dk]*[dk/dL]=g(k)+L*g』(k)*(-K/L)=g(k)-k*g』(k)
∂Q/∂K=∂[L*g(k)]/ ∂K=L*[∂g(k)/∂k]=L*[dg(k)/dk]*[∂k/∂K]=L*g』(k)*(1/L)=g』(k)
由上面兩式,即可得歐拉分配定理:
L*[∂Q/∂L]+K*[∂Q/∂K]=L*[g(k)-k*g』(k)]+K*g』(k)=L*g(k)-K*g』(k)+K*g』(k)=L*g(k)=Q
(2)非線性齊次生產函數
1.當n〉1時,規模報酬遞增,如果按照邊際生產力分配,則產品不夠分配給各個生產要素,即:
L*[∂Q/∂L]+K*[∂Q/∂K]>Q
2.當n<1時,規模報酬遞減,如果按邊際生產力進行分配,則產品在分配給各個生產要素之後還有剩餘,即:
L*[∂Q/∂L]+K*[∂Q/∂K]<Q
方法2:設一個一般的齊次生產函數Q=f(L,K)為n齊次(即n任意的齊次生產函數,既可以是線性的,也可以是非線性的),則有:
Q=L *g(k)
將該函數對K,對L求偏導數,得:
∂Q/∂K=g』(k)
∂Q/∂L=ng(k)-kg』(k)
綜合上述兩式,有:
L*(∂Q/∂L)+K*(∂Q/∂K)=nL*g(k)=nQ
當n=1時,規模報酬不變,該式即為歐拉分配定理
當n〉1時,規模報酬遞增,故有:
L*[∂Q/∂L]+K*[∂Q/∂K]>Q
當n<1時,規模報酬遞減,故有:
L*[∂Q/∂L]+K*[∂Q/∂K]<Q 在技術經濟學中,歐拉定理屬於一次齊次函數的一個重要性質,它是說一次齊次函數的數值都可以表示為各自變數和因變數對相應自變數一階偏導的乘積之和。在理論上,這句話顯得很晦澀,可以用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來解釋。
假設有兩個人,他們一個有十個胡蘿卜的種子,另外一個有種胡蘿卜的經驗,他們打算合作,前者出種子,後者出勞力,用十天的時間來種植胡蘿卜。在這過程中,風調雨順,沒有什麼意外,種子全部茁壯成長,擁有種植經驗的人也盡職盡責,最後得到的胡蘿卜的產量是最大化的,有十公斤。而每個種子的在自然狀態下能產出0.5公斤的胡蘿卜,勞動者每一天能辛勞能使胡蘿卜在最終增加0.5公斤,所以最後的產量也是10=0.5*10+0.5*10,即種子(資本)的邊際產出乘以資本量加上勞動的邊際產出乘以勞動量等於總產出。
上邊是對歐拉定理在經濟學中一次齊次生產函數的解釋。但是它又有什麼深刻地含義呢?在宏觀經濟中,上述的歐拉定理可以被解釋為收入的分配,也就是在胡蘿卜的例子中,前五公斤的蘿卜是由資本所作出的貢獻,後五公斤是由勞動所作出的貢獻,如果社會這種很理想量化的貢獻來分配產出,那麼社會的分配時公平也富有效率的,也是能夠自動將產出出清的。
這樣看來,一個社會的產出如果能用歐拉定理將各種生產要素的貢獻清晰量化,按貢獻分配產出,那麼這個社會是如此的美好啊,至少每個勞動者,每個資本擁有者用了生產的動力,不會像人民公社中的按需分配的成員那樣隨處搭便車,產生囚徒困境的窘境,也不會像如今這樣勞動者到處訴苦說自己的貢獻在社會分配中被低估,而國家有制定最低工資制度,結果造成在位者的得利,失業者的痛苦。
也有人一定會指責歐拉定理的理想狀態,肯定會說,這樣的話整個社會的產出就被當期消費掉了,沒有留下盈餘成為資本來在將來擴大再生產,我們的後代怎麼辦?餓肚子么?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值得考慮的,吃光了的,甚至把種子都吃了,將來當然會一命嗚呼,但是盈餘讓勞動者,資本所有者們在當期享樂,總比把當期的盈餘變成各種「白宮」好吧?
⑽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回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答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10)經濟學湖定理擴展閱讀:
經濟學基本原理: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經濟學核心規律: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