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寫關於此話題的兩千字論文 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分析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寫關於此話題的兩千字論辦
知道
『貳』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什麼是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是稀缺的。一方面,一定時期內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利用物品進行生產的技術條件是有限的,同時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稀缺是由生產要素的稀缺所決定的。個人期望得到許多商品和追求許多目標。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第一原則,一切經濟學理論皆基於該原則,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所以人類的經濟及一切活動需要面臨選擇問題,經濟學理論則圍繞這一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
(2)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分析擴展閱讀
資源特點
資源有限性與人們需要無限性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資源的有限性、人們需要的無限性及其它們之間的矛盾。
1、人類生存發展總是需要生活資料,人們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無限性。它是由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的,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需要,如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或者經濟需要、政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等等,這些需要形成一個復雜的需求結構,這一結構隨著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人們的需要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不斷擴充其規模。舊的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又產生了。從歷史發展過程看,人們的需要是無限的。
2、資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資源的有限性也叫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們的無窮慾望而言,經濟資源或者說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和勞務的資源總是不足的。
不平衡性有兩層涵義:相對於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結構和多樣化的需求而言是不平衡的,人們不得不做出選擇,分出輕重緩急,在滿足需求時分出先後順序;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的社會群體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總之,結構和分布失衡導致每一個體和群體都面對著資源稀缺性難題。顯然,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要的無限性便形成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人類世世代代奮斗不息;為了解決矛盾,人類研究、探索、創立和發展了各門科學。
『叄』 請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有剩男剩女問題
我覺得可抄以用微觀失業理論來分析。把女男的任何一個當做選擇者,剩餘那個是被選擇者。失業有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剩男剩女問題也一樣。自願形成的剩男剩女,原來以他們的條件,可以找不到,但因為對方的條件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所以他們自願成為剩男剩女。非自願的正好相反,他們的條件願意接受大多數的人,但是卻沒有那麼多人願意選擇他們,所以成為了剩男剩女。
『肆』 為什麼企業要進行品牌經營 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分析
1、存儲功能。品牌可以幫助企業存儲商譽、形象。「品牌就是一個創造、存儲、再創造、再存儲的經營過程。」
2、維權功能。通過注冊專利和商標,品牌可以受到法律的保護,防止他人損害品牌的聲譽或非法盜用品牌。
3、增值功能。品牌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它所包含的價值、個性、品質等特徵都能給產品帶來重要的價值。即使是同樣的產品,貼上不同的品牌標識,也會產生懸殊的價格。
4、形象塑造功能。品牌是企業塑造形象、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基石,在產品同質化的今天,為企業和產品賦予個性、文化等許多特殊的意義。
5、降低成本功能。平均而言,贏得一個新客戶所花的成本是保持一個既有客戶成本的6倍,而品牌則可以通過與顧客建立品牌偏好,有效降低宣傳和新產品開發的成本。
品牌建設分兩步走:
1、樹立企業品牌管理意識
沒有品牌就沒有競爭力。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沒有哪個企業能夠完全依靠產品而不依靠品牌成長起來並持續發展,品牌已成為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和生存基礎,並且是市場創新的動力源泉。沒有品牌競爭力的企業
或者現有的品牌經營策略不適應市場要求的企業,將很快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2、確定戰略企業品牌管理
以往營銷及廣告策略太過於強調商品本身的特點,而今天企業為了贏得穩定的市場份額,更注重企業品牌的市場定位。從各方面為產品培養一定特色,樹立企業市場形象,以求在顧客心目中以求在顧客心目中形成一種特殊的偏愛,贏得顧客的品牌忠誠,品牌形象能為產品加入一些凌駕於實用價值之上的獨特價值,而贏得顧客品牌忠誠的關鍵是品牌的市場定位。
選准市場定位,確定戰略品牌。商業企業通常經營的商品種類,少則成百上千,多則成千上萬。實施品牌戰略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發展這么多的品牌商品。而是經過市場調查,從本企業的實際出發,開發一、二個品牌。關鍵是開發的同質化商品,要體現出異質性。唯其這異質性才是品牌開發的成功之處,關鍵所在。這一異質性是要根據市場的消費需求來開發的。
品牌定位是經常向消費者宣傳的那部分品牌識別,目的是有效地建立品牌與競爭者的差異性,在消費者心智中佔住一個與眾不同的位置。在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的今天,要成功打造一個品牌,品牌定位已是舉足輕重。
認為品牌定位是技術性較強的策略,離不開科學嚴密的思維,必須講究策略和方法。
談工業品牌的建設
中小型企業為何需要進行品牌形象管理
『伍』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談一談,如何才能降低房
房價還是會持續上漲。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那就是從需求和內供給的角度來分析。隨著人容口增長,對住房的需求會一直增加。並且隨著經濟增長,買得起房子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對住房的需求也增加。而住房的供給量增加並沒有住房的需求增加那麼快(不考慮期貨房)。所以在近幾年,樓市還是屬於賣家市場,有樓盤,就算定個高價,也不愁賣。這樣就會導致房價的上漲。當然,還要考慮國家政策的因素,所以不能判斷大致呈放假上漲趨勢,而具體漲多少,多快,就沒那麼好判斷了。只用微觀經濟學的話,無從判斷。如果想要更具體地分析房價問題,還要考慮更多因素,比如人口增長率,工資增長率,社會資本效率等等...僅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結論不一定會正確,建議從多個角度去看。
『陸』 柯達從興盛走向衰敗的原因是什麼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
音樂公司屬於寡頭,之間會進行合作與競爭。現在收費的狀況是合作,因此寡頭就很容易回通過博弈的方法尋答找到共同利益,收費的情況是符合他們的利益的。前提是對消費者來說屬於賣方壟斷。而音樂消費群體主題是年輕人,而很大一部分屬於讀書學生,這些人沒有自己的收入的,如果對音樂收費肯定會排除一部分消費者!只有一部分對音樂發狂,或者經濟寬裕的消費者留下來了。其音樂市場必定減小。由於消費者的消費寡頭市場合作的狀態就接近壟斷,並且會把不同時間段的音樂分成不同價格,以此可以把消費者剩餘榨乾。因此,在不同市場價格的音樂當中肯定會有免費的音樂,以此來吸引還未進入該消費群體的消費者。這樣看來,收費是必然趨勢,只要音樂公司想賺錢。另一個,免費下載的時代不會終結,只是有限制,比如聽不到新歌之類的。
『柒』 微觀經濟學的五大基本原理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產生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捌』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簡單分析:我國主要城市房價上漲的原因。一定要從經濟學角度,比如供求啊什麼的。
相對於人類的無窮慾望而言,經濟物品,或者說生產這些物品的資源所需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這種資源的相對有限性就是稀缺性。其實經濟學中有很多種不同的定義,無法找到一種統一的,所以只要使用的比較多、或者比較合理就行了。
『玖』 微觀經濟學案例分析應從哪些角度分析
(1)需求的價格彈性是指某種商品需求量變化的百分率與價格變化的百分回率之比,它用來測度商品需答求量變動對於自身價格變動反應的敏感性程度。彈性公式為:Ed=-P*dQ/Q*dP。對於缺乏彈性的商品(即Ed1)降低價格會使廠商的收入增加,因為降價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於價格的下降率,所以降價對廠商是有好處的。本案例就屬於後者,即農民對電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所以電價下降使得農民需求大大增加。(2)替代商品是在效用上可以相互替代,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慾望的商品。兩種商品如果有替代關系,當其中一種商品價格不變時,另一種商品價格提高,就會引起對前一種需求量的增加,反之,另一種商品價格下跌,就會引起對前一種商品需求量的減少。在這里蠟燭是照明用電的替代品,所以電價下降,蠟燭需求量同時下降。互補品是在效用上相互配合,從而滿足消費者同一慾望的商品,如相機與膠卷,汽車與汽油屬於互補品。一種商品的價格與其互補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變動,家電和電是互補品,所以電價下降,家電需求量反而增加了、
『拾』 從微觀經濟學角度解釋
你問的這個問題,給你個非常Perfect的答案,來自茅以軾的《中國人的道德前景》,我覺得挺好的,可以參考看看:
小說中關於君子國的描寫,提供給我們兩點思考。
第一, 雙方讓利和爭利都會引起爭論。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爭都是由各方偏袒自己的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錯誤的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過關心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里發生的事情,說明了以別人的利益作為自己行動的原則同樣會引起爭論,結果我們仍然得不到一個和諧的,協調的社會。
進一步的觀察還可以發現,在現實世界的商業往來中,雖然雙方都以牟利為目的,通過討價還價卻都可以達成協議,而無私的君子國里的討價還價則不可能。小說里不得不藉助於兩個路過的老翁,用強制性的辦法來解決矛盾。這里包含著一個極深奧而且非常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具有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都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可以達到和諧的,而利他卻不可能達到一致意見,其結果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這確實大大地出乎人們的意料。由於君子國內不能實現人與人關系的均衡,從動態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成「小人國」。因為君子國是最適宜於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得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使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亡,被「小人」國代替。
從這一點來看,人是自利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由此,人類才有了最終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如果人是利他的,則任何理想都不可能建立起來。
第二,君子國里每個人的動機是什麼?首先要問的是人們為什麼要交易? 不論是原始的以貨易貨,或是現代社會的用貨幣換取商品,交換的動機都是改善自己的處境,使自己的生活更方便些,更舒適些。如果沒有這一點動機,人們為何不辭辛勞的參加交換呢?我們每個人所得到各種物質享受,從針頭線到冰箱彩電,都是通過交換才得到的。如果絕對避免交換,每個人就只能到農村去種糧種棉花,用土坯房子,向土地索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品了,當然這樣也可以勉強生存下來,我們的祖先曾經一這種方式生存了幾萬年。但他們絕對不可能享受任何現代文明所提供的最起碼的成果。
君子國里的人已經有了國家,又有了市場,這就說明了他們已經擯棄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選擇了通過交換來改善自己物質生活的道路。既然如此,他們又何以要在交換的時候拒絕考慮自己的利益呢/當然,如果交換一開始就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利益增進他人的利益,「君子」們的行為或許還可能發生。可是每一個參與過交換,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參加交換,另一方面在交換進行的過程中卻反對自己的利益,這種前後不一貫的動機是矛盾的。」
雖然我也知道,很多人鄙視這個觀點~但是,在此特別說明的是,我個人對茅老並沒有特別的偏愛或是反對,即便有的話也認為在學術問題上不應該以個人感情去評價某些人的觀點~其實日本有非常多經濟學家的個性都不是很kind那種,但是大牛就是大牛,沒必要以為人或是個性來評價他們的學術價值,我比較不欣賞那種偏激地將個人性格特點與學術論點相聯系的人吧~不過提供上述分析也只是讓你參考一下而已~其實亞當斯密他們所提倡的理性人假說,個人追求自身利益能夠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此處的利益並非是狹義的金錢~就像今天的CSR研究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所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使自身整體績效提升,因此能夠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私人的利他行為可能正是利己的需要~所以應當拓展對經濟人自利這一概念的理解~我覺得上述的觀點還是i有一定道理的,值得參考看看。
至於樓上說的,有一點不認同的就是:之所以說其「罕見」,是因為這個市場沒有達到均衡的狀態,也就是說不夠穩定。其實我覺得這句話本身就不太對~經濟中的均衡才是罕見的,而不穩定才是常態~所謂的「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才是常態,而均衡只是存在於平均數當中。這就是為什麼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