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克思<1844年政治經濟學手稿>相關問題
馬克思來的這段話說的是創造與欣賞的源辯證關系。
(1)創造是主體對客體的信息的輸出,是主體對客體進行控制、改造的活動。主體對客體施行改造而使其滿足本身的需要,使客體朝符合主體要求的方向變化、演進,將主體的意識、理想輸向客體。
(2)欣賞是客體對主體的信息的輸入,是客體對主體的制約過程。客體以其特徵來滿足主體的要求,反作用於主體,造就符合自己欣賞水平的欣賞主體,給予主體的意識和理想以一定的限制。
(3)因此,欣賞與創造是主、客體間相互聯系、首尾銜接的兩條交流渠道。創造和欣賞的關系是一對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矛盾關系。主體通過其創造活動賦予客體以自身的主體屬性,客體又通過欣賞活動,將本身獲得的對象性來限定和促進主體發展。主、客體正是通過這對矛盾不斷演進、提高。
㈡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核心核心內容是
那核心的種類什麼都還別簡單,通過不斷的咨詢就可以知道了,產品的核心內容那種。
㈢ 《1848年馬克思哲學經濟學手稿》全文的內容
內容我有,但我想是樓主把時間給搞錯了,《1848年馬克思哲學經濟學手稿》版應該改為《權1844年馬克思哲學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在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寫的,因原文內容太多,我發不上來,給你一個網址:馬克思主義文庫,你就點開看看吧: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01/marxist.org-chinese-marx-1844.htm
㈣ 馬克思1857年經濟學手稿是本書嗎
全名:《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
《經濟學手稿(1857-1858)》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的繼續,與第30眷屬同一單元。本卷一開始刊載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一1858年手稿》的後半部分。這部篇幅龐大的手稿的前半部分已收入第30卷,它開始時是第11章《貨幣章》,接著是第Ill章《資本章》。《資本章》又分為三篇,第一篇《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篇《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篇(資本作為結果實的東西。利息。利潤。《生產費用等等》)。手稿的最後是第l章《價值》的開頭部分和關於金稱量機的摘錄。本卷收文從第二篇《資本的流通過程》的結尾部分開始。除這部手稿外,本卷還收入了馬克思在這之後寫的同樣屬於1857~1858年期間的兩篇經濟學手稿,即《七個筆記本的索引(第一部分)》、即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刪第二章初稿片斷和第三章開頭部們。在這之後,本卷收入的是1859年正式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接著是馬克思在1859一1861年期間寫的三篇經濟學手稿,即《資本章計劃草稿》、《引文筆記索引》和《我自己的筆記本的提要》。
㈤ 《1844年經濟學手稿》是作者是誰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在年輕時代總結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問題而寫的一個未完成的手稿,由三個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著作。但是,在「異化勞動」和「共產主義」兩個部分里卻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美學思想,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美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盡管《手稿》在一些問題的表述中還留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是《手稿》第一次從生產勞動實踐的觀點來闡述美和美感的起源,為美學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說,《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光輝起點。
㈥ 求經濟學手稿(1857-1858)pdf版
您好,以下是您要的資源,希望喜歡,謝謝!
㈦ 1844經濟學手稿類是怎樣闡述類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正確性在於專:(1)它表明人的本質屬不是先天的、天賦的,而是在後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特別是生產實踐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的社會關系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麼永恆不變的一般的人的本質。恰恰相反,人的本質是隨著社會關系的改變而變化的。(3)由於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人們的社會關系不同,本質也就不同。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揚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質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破除了以往思想家關於先天的、永恆不變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質的觀點,從勞動、從人的社會關系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
㈧ 韓秉新導言摘自1857 1858年經濟學手稿介紹之一
《<導言>(摘自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介紹(之一) 《<導言>(摘自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介紹 韓秉欣 一九八五年二月 《<導言>(摘自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在1857年8月~9月間,為當時計劃要寫的政治經濟學巨著起草的「總的導言」,這是一部沒有最後完成的著作。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資本主義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在西歐各主要國家確立了統治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劇,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也日趨尖銳。這時,無產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革命斗爭的實踐迫切需要有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作為理論指導。馬克思在領導國際工人運動,親自參加革命實踐的同時,根據革命的需要,從1843年底在巴黎開始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他詳盡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研究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文獻,寫了大量的筆記和手稿即專題論文。1851年他打算把多年來經濟問題的研究成果寫成一部系統的政治經濟學巨著。但後來他又感到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還必須加以解決,而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更長時間、更緊張的研究工作。關於這一重要階段馬克思自己說過:「英國博物館中堆積著政治經濟學史的大量的資料,倫敦對於考察資產階級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最後隨著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資產階級社會似乎踏進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切決定我再從頭開始,用批判的精神來透徹地研究新的材料。」①直到1857年7月,馬克思的工作首先還是搜集和批判地吸收各種不同的經濟理論材料,以及直接研究英國和其它國家經濟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事實。1857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預示著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已經臨近,馬克思決定在革命開始前完成自己計劃中的經濟學巨著。1857年8月底,馬克思終於在15年來各方面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開始了寫作。對這部巨著馬克思打算首先從總的方面作個說明。為此,他用了約一周的時間起草了這篇著名的手稿《導言》。《導言》是馬克思系統地撰寫經濟學巨著的開始,《導言》中論述的問題,也就是這一巨著計劃的要點及其最一般結論。 《導言》在馬克思在世時,始終沒有最後完成和發表。1859年初馬克思在提到這篇《導言》時說:「我把已經起草好的一篇總的導言壓下了,因為仔細想來,我覺得預先說出要證明的結論總是有妨害的;讀者如果真想跟著我走就要下定決心,從個別上升到一般。」②直到1902年才在馬克思的遺稿中發現了這篇《導言》。1903年由《新時代》雜志首次在柏林發表,最早收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中。這篇《導言》是為原計劃的經濟學巨著寫的總的導言,因此,原翻譯出版時稱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不夠明確,現已改譯為《<導言>(摘自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收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冊中。 《導言》雖然沒有最後完成,但它卻包含著極其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在《導言》中,馬克思比在他的其它任何著作中都更為集中和全面地論述了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的見解;深刻而精彩地分析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一般關系;強調了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政治經濟學必須聯系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來研究生產關系的基本思想;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一般原理。為創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體系確立了方法、擬定了綱目,為深刻地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實質奠定了基礎。 把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看作客觀歷史過程,這是貫穿《導言》的基本思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歷史的產物,必然要在歷史過程中沒落。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所有這些都在以後相繼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四卷《資本論》中得到了最詳盡地發揮和體現。直到今天《導言》作為打開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一把金鑰匙,在整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並沒有失去其特殊的理論意義和極大的獨立的科學價值,而且有理由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占據一個卓越的地位。
採納哦
㈨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手稿論文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
[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
我們是從國民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出發的。我們採用了它的語言和它的規律。我們把私有財產,把勞動、資本、土地的互相分離,工資、資本利潤、地租的互相分離以及分工、競爭、交換價值概念等等當作前提。我們從國民經濟學本身出發,用它自己的話指出,工人降低為商品,而且降低為最賤的商品;工人的貧困同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成反比;競爭的必然結果是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積累起來,也就是壟斷的更驚人的恢復;最後,資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間、農民和工人之間的區別消失了,而整個社會必然分化為兩個階級,即有產者階級和沒有財產的工人階級。
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39。它把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放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後把這些公式當作規律。它不理解這些規律,就是說,它沒有指明這些規律是怎樣從私有財產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的。國民經濟學沒有向我們說明勞動和資本分離以及資本和土地分離的原因。例如,當它確定工資和資本利潤之間的關系時,它把資本家的利益當作最終原因;就是說,它把應當加以闡明的東西當作前提。同樣,競爭到處出現,對此則用外部情況來說明。至於這種似乎偶然的外部情況在多大程度上僅僅是一種必然的發展過程的表現,國民經濟學根本沒有向我們講明。我們已經看到,交換本身在它看來是偶然的事實。貪欲以及貪欲者之間的戰爭即競爭,是國民經濟學家所推動的僅有的車輪。[1]
正因為國民經濟學不理解運動的聯系,所以才把例如競爭的學說同壟斷的學說,行業自由的學說同同業公會的學說,地產分割的學說同大地產的學說對立起來。因為競爭、行業自由、地產分割僅僅被闡述和理解為壟斷、同業公會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強制的結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結果。
因此,我們現在必須弄清楚私有制,貪欲和勞動、資本、地產三者的分離之間,交換和競爭之間,人的價值和人的貶值之間,壟斷和競爭等等之間,這全部異化和貨幣制度之間的本質聯系。
不要像國民經濟學家那樣,當他想說明什麼的時候,總是置身於一種虛構的原始狀態40。這樣的原始狀態什麼問題也說明不了。國民經濟學家只是使問題墮入五里霧中。他把應當加以推論的東西即兩個事物之間的例如分工和交換之間的必然關系,假定為事實、事件。神學家也是這樣用原罪來說明惡的起源,就是說,他把他應當加以說明的東西假定為一種具有歷史形式的事實。
我們且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
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41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生產的不僅是商品,它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
這一事實無非是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在國民經濟學假定的狀況中,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42,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佔有表現為異化、外化43。
勞動的現實化竟如此表現為非現實化,以致工人非現實化到餓死的地步。對象化竟如此表現為對象的喪失,以致工人被剝奪了最必要的對象--不僅是生活的必要對象,而且是勞動的必要對象。甚至連勞動本身也成為工人只有通過最大的努力和極不規則的中斷才能加以佔有的對象。對對象的佔有竟如此表現為異化,以致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佔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
這一切後果包含在這樣一個規定中: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因為根據這個前提,很明顯,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自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人奉獻給上帝的越多,他留給自身的就越少。44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對象;但現在這個生命已不再屬於他而屬於對象了。因此,這種活動越多,工人就越喪失對象,凡是成為他的勞動的產品的東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東西。因此,這個產品越多,他自身的東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產品中的外化,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與他相異的東西不依賴於他而在他之外存在,並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意味著他給予對象的生命是作為敵對的和相異的東西同他相對立。
現在讓我們來更詳細地考察一下對象化,工人的生產,並且考察對象即工人產品在對象化中的異化、喪失。
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這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的手段。
因此,工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佔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兩個方面失去生活資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成為屬於他的勞動的對象,不成為他的勞動的生活資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給他提供直接意義的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
因此,工人在這兩方面成為自己的對象的奴隸:首先,他得到勞動的對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資料。因此,他首先是作為工人,其次是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夠生存。這種奴隸狀態的頂點就是:他只有作為工人才能維持自己作為肉體的主體,並且只有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是工人。
(按照國民經濟學的規律,工人在他的對象中的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笨,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
國民經濟學由於不考察工人(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而掩蓋勞動本質的異化。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痴呆。
勞動對它的產品的直接關系,是工人對他的生產的對象的關系。有產者對生產對象和生產本身的關系,不過是這前一種關系的結果,而且證實了這一點。對問題的這另一個方面我們將在後面加以考察。因此,當我們問勞動的本質關系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問的是工人對生產的關系。
以上我們只是從一個方面,就是從工人對他的勞動產品的關系這個方面,考察了工人的異化、外化;但是,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產行為本身中使自身異化,那麼工人活動的產品怎麼會作為相異的東西同工人對立呢?產品不過是活動、生產的總結。因此,如果勞動的產品是外化,那麼生產本身必然是能動的外化,或活動的外化,外化的活動。在勞動對象的異化中不過總結了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外化。
那麼,勞動的外化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願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此,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勞動的異己性完全表現在:只要內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外在的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最後,對工人來說,勞動的外在性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於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別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頭腦和人的心靈的自主活動對個人發生作用不取決於他個人,就是說,是作為某種異己的活動,神靈的或魔鬼的活動發生作用,同樣,工人的活動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動。45他的活動屬於別人,這種活動是他自身的喪失。
因此,結果是,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這些機能脫離人的其他活動領域並成為最後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
我們從兩個方面考察了實踐的人的活動即勞動的異化行為。第一,工人對勞動產品這個異己的、統治著他的對象的關系。這種關系同時也是工人對感性的外部世界、對自然對象--異己的與他敵對的世界--的關系。第二,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對生產行為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工人對他自己的活動--一種異己的、不屬於他的活動--的關系。在這里,活動是受動;力量是無力;生殖是去勢;工人自己的體力和智力,他個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如果不是活動,又是什麼呢?--是不依賴於他、不屬於他、轉過來反對他自身的活動。這是自我異化,而上面所談的是物的異化。
我們現在還要根據在此以前考察的異化勞動的兩個規定推出它的第三個規定。
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只是同一種事物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46
無論是在人那裡還是在動物那裡,類生活從肉體方面來說就在於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而人和動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的范圍就越廣闊。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來說,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2]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異化勞動,由於(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對人來說,它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類生活和個人生活異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個人生活變成同樣是抽象形式和異化形式的類生活的目的。47
因為,首先,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生活本身僅僅成為生活的手段。
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於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僅僅由於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異化勞動把這種關系顛倒過來,以致人正因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誠然,動物也生產。它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並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於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於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因此,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了他的生產的對象,也就從人那裡奪去了他的類生活,即他的現實的類對象性,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點變成缺點,因為從人那裡奪走了他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
同樣,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
因此,人具有的關於自己的類的意識,也由於異化而改變,以致類生活對他來說竟成了手段。
這樣一來,異化勞動導致:
(3)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
(4)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於人對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對自身的關系的東西,也都適用於人對他人、對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總之,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這一命題,說的是一個人同他人相異化,以及他們中的每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相異化。
人的異化,一般地說,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其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
因此,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按照他自己作為工人所具有的那種尺度和關系來觀察他人。
我們的出發點是經濟事實即工人及其產品的異化。我們表述了這一事實的概念:異化的、外化的勞動。我們分析了這一概念,因而我們只是分析了一個經濟事實。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應該怎樣在現實中去說明和表述異化的、外化的勞動這一概念。
如果勞動產品對我來說是異己的,是作為異己的力量面對著我,那麼它到底屬於誰呢?
如果我自己的活動不屬於我,而是一種異己的活動、一種被迫的活動,那麼它到底屬於誰呢?
屬於另一個有別於我的存在物。
這個存在物是誰呢?
是神嗎?確實,起初主要的生產活動,如埃及、印度、墨西哥的神殿建造等等,是為了供奉神的,而產品本身也是屬於神的。但是,神從來不單獨是勞動的主人。自然界也不是。而且,下面這種情況多麼矛盾: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跡越是由於工業的奇跡而變成多餘,人就越是會為了討好這些力量而放棄生產的樂趣和對產品的享受。
勞動和勞動產品所歸屬的那個異己的存在物,勞動為之服務和勞動產品供其享受的那個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
如果勞動產品不屬於工人,並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那麼這只能是由於產品屬於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動對他本身來說是一種痛苦,那麼這種活動就必然給他人帶來享受和生活樂趣。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
還必須注意上面提到的這個命題:人對自身的關系只有通過他對他人的關系,才成為對他來說是對象性的、現實的關系。因此,如果人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即對象化勞動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敵對的、強有力的、不依賴於他的對象的關系,那麼他對這一對象所以發生這種關系就在於有另一個異己的、敵對的、強有力的、不依賴於他的人是這一對象的主人。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動看作一種不自由的活動,那麼他是把這種活動看作替他人服務的、受他人支配的、處於他人的強迫和壓制之下的活動。
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異化,都表現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那些與他不同的人所發生的關繫上。因此,宗教的自我異化也必然表現在世俗人對僧侶或者世俗人對耶穌基督--因為這里涉及精神世界--等等的關繫上。在實踐的、現實的世界中,自我異化只有通過對他人的實踐的、現實的關系才能表現出來。異化藉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因此,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他對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3]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而且生產出他人對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的關系,以及他對這些他人的關系。正像他把他自己的生產變成自己的非現實化,變成對自己的懲罰一樣,正像他喪失掉自己的產品並使它變成不屬於他的產品一樣,他也生產出不生產的人對生產和產品的支配。正像他使他自己的活動同自身相異化一樣,他也使與他相異的人佔有非自身的活動。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從工人方面考察了這一關系;下面我們還要從非工人方面來加以考察。
總之,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對勞動生疏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對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對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勞動的主人起個什麼別的名字--對這個勞動的關系。
因此,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後果。
因此,我們通過分析,從外化勞動這一概念,即從外化的人、異化勞動、異化的生命、異化的人這一概念得出私有財產這一概念。
誠然,我們從國民經濟學得到作為私有財產運動之結果的外化勞動(外化的生命)這一概念。但是,對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盡管私有財產表現為外化勞動的根據和原因,但確切地說,它是外化勞動的後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類理智迷誤的原因,而是人類理智迷誤的結果一樣。後來,這種關系就變成相互作用的關系。
私有財產只有發展到最後的、最高的階段,它的這個秘密才重新暴露出來,就是說,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藉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
這些論述使至今沒有解決的各種矛盾立刻得到闡明。
(1)國民經濟學雖然從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這一點出發,但是它沒有給勞動提供任何東西,而是給私有財產提供了一切。蒲魯東從這個矛盾得出了有利於勞動而不利於私有財產的結論。48然而,我們看到,這個表面的矛盾是異化勞動同自身的矛盾,而國民經濟學只不過表述了異化勞動的規律罷了。
因此,我們也看到,工資和私有財產是同一的,因為用勞動產品、勞動對象來償付勞動本身的工資,不過是勞動異化的必然後果,因為在工資中,勞動不表現為目的本身,而表現為工資的奴僕。下面我們要詳細說明這個問題,現在還只是作出幾點結論。49
強制提高工資(且不談其他一切困難,不談強制提高工資這種反常情況也只有靠強制才能維持),無非是給奴隸以較多工資,而且既不會使工人也不會使勞動獲得人的身分和尊嚴。
甚至蒲魯東所要求的工資平等,也只能使今天的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關系變成一切人對勞動的關系。這時社會就被理解為抽象的資本家。50
工資是異化勞動的直接結果,而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因此,隨著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2)從異化勞動對私有財產的關系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從私有財產等等解放出來、從奴役制解放出來,是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式來表現的,別以為這里涉及的僅僅是工人的解放,因為工人的解放還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的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後果罷了。
正如我們通過分析從異化的、外化的勞動的概念得出私有財產的概念一樣,我們也可以藉助這兩個因素來闡明國民經濟學的一切范疇,而且我們將重新發現,每一個范疇,例如買賣、競爭、資本、貨幣,不過是這兩個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開了的表現而已。
但是,在考察這些范疇的形成以前,我們還打算解決兩個任務:
(1)從私有財產對真正人的和社會的財產的關系來說明作為異化勞動的結果的私有財產的普遍本質。
(2)我們已經承認勞動的異化、勞動的外化這個事實,並對這一事實進行了分析。現在要問,人怎麼使他的勞動外化、異化?這種異化又怎麼以人的發展的本質為根據?我們把私有財產的起源問題變為外化勞動對人類發展進程的關系問題,就已經為解決這一任務得到了許多東西。因為人們談到私有財產時,認為他們談的是人之外的東西。而人們談到勞動時,則認為是直接談到人本身。問題的這種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問題的解決。
補入(1) 私有財產的普遍本質以及私有財產對真正人的財產的關系。
在這里外化勞動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互相制約,或者說,它們只是同一種關系的不同表現,佔有表現為異化、外化,而外化表現為佔有,異化表現為真正得到公民權。
我們已經考察了一個方面,考察了外化勞動對工人本身的關系,也就是說,考察了外化勞動對自身的關系。我們發現,這一關系的產物或必然結果是非工人對工人和勞動的財產關系。私有財產作為外化勞動的物質的、概括的表現,包含著這兩種關系:工人對勞動、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對非工人的關系,以及非工人對工人和工人的勞動產品的關系。
我們已經看到,對於通過勞動而佔有自然界的工人來說,佔有表現為異化,自主活動表現為替他人活動和表現為他人的活動,生命活躍表現為生命的犧牲,對象的生產表現為對象的喪失,轉歸異己力量、異己的人所有。現在我們就來考察一下這個同勞動和工人生疏的人對工人、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
首先必須指出,凡是在工人那裡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活動的東西,在非工人那裡都表現為外化的、異化的狀態。
其次,工人在生產中的現實的、實踐的態度,以及他對產品的態度(作為一種內心狀態),在同他相對立的非工人那裡表現為理論的態度。
第三,凡是工人做的對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對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對工人不利的事,他對自身卻不做。
我們來進一步考察這三種關系。
大約寫於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
第一次全文發表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歷史考證版第l部分第3卷
原文是德文
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89-103頁
㈩ 《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類本質與異化有什麼關系
在《手稿》中,「人的類本質」概念的內涵是:人就其本質而言,是回社會性的人,群體性的人。答以社會性、群體性為本質,意味著個人在本來意義上是和自己的群體、社會和諧地結合在一起的,而不是與群體、社會相敵對的、自我孤立的個人。所謂「類本質異化」說的就是,個人在私有制條件下失去了和自己的群體、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變成了彼此對立的、孤立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