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濟學原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濟學原理

發布時間:2020-12-06 00:27:34

『壹』 一鼓作氣 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出處:《曹劌論戰》

【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話釋義:

打了勝仗後,魯庄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濟學原理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庄公十年》。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

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

稍後,魯庄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庄公殺死公子糾。魯庄公十年春天,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文章賞析:

曹劌「取信於民」的見解,得到了庄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庄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於魯國反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於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於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

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後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後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中魯庄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的中心,留待後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說明了魯庄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於捕捉於反攻和追擊的時機。

寫兩軍交戰的實況。這一部分作者筆墨不多,但是魯軍如何進攻、追擊,齊軍如何敗績、潰逃的情形歷歷在目。曹劌適時選擇出擊、追擊的時機,他採取了後發制敵、以智取勝的戰術。當齊軍未動魯庄公急於搶先攻擊時,曹劌制止道:「未可。」

直至齊軍三鼓之後,軍士勇氣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魯軍一鼓作氣挫敗了齊軍。在追擊的問題上,曹劌確察虛實而後動,制止了庄公的魯莽,待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的軌跡、登軾瞭望齊軍麾幟旌旗之後,才果斷地表示:「可矣。」此戰魯軍大獲全勝。

來自鄉間的曹劌以出色的才智幫助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強大的齊國。為後世留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見。對此曹劌做了這樣的解釋「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枯竭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

第一次擊鼓士氣會大大增加,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會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就沒有士氣了。主要說的就是氣勢最初時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的。

『貳』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具體意思是什麼

第一抄次擊鼓士兵的銳氣會大大增加,第二次擊鼓士兵的銳氣就會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就沒銳氣了,主要說的就是氣勢最初時最旺盛.
道理: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的.

『叄』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會造成負面影響的。

『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啟示

這個成語中的「鼓」指敲戰鼓;「作」振作;「氣」勇氣。在原文中它是指作專戰時第一次屬敲鼓最能激起士兵們的銳氣,多敲幾次鼓銳氣也就慢慢減弱了。現在我們經常用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一鼓作氣」來形容作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不要虎頭蛇尾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和信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用絲毫的鬆懈和懈怠,否則一時的疏忽怠慢將與成功失之交臂!

『伍』 「一鼓作氣,二而衰,三而竭」是什麼意思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擂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擂兩通鼓,士氣就衰弱了:擂三通鼓,勇氣就完結了。

『陸』 有句名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什麼你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第一次擊鼓士氣會大大增加,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會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就沒有士氣了。主要說回的就答是氣勢最初時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的。做任何是都要一鼓做氣去完成,事不過三!!

『柒』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是什麼意思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回的士氣就耗盡了。答
【出處】曹劌論戰
【作者】左丘明
【釋義】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賞析】
主要說的就是氣勢最初時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的。做任何是都要一鼓做氣去完成,事不過三!!

『捌』 一鼓作氣 再而衰 三而竭說明什麼!!!

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衰落,第三次擊鼓,士氣竭盡。
這個成語中專的「鼓」指屬敲戰鼓;「作」振作;「氣」勇氣。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戰時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們的銳氣,多敲幾次鼓銳氣也就慢慢減弱了。現在我們經常用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一鼓作氣」來形容作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出處】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大意】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提示】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做個鑒賞家,也要多觀察實物,紙上談兵是不行的。讀書要破萬卷,下筆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

『玖』 為什麼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可以簡單的這么理解:
體力的分配
信心持續的時間

閱讀全文

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濟學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