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的書籍推薦
經濟學書籍的推薦。1 微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包括: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市場結構、博弈論、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外部性、公共產品、非對稱信息)幾個部分。各教材基本都含有這幾部分,理論的爭議性不大,區別主要在於布局和分析深度上。
微觀經濟學可以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劃分依據比較簡單,就是根據對數學工具的應用程度。
初級微觀基本不涉及數學,至多會在附錄或注釋處附註簡單的一次微分和積分,更多的是用圖形,大量的文字敘述解釋,案例豐富,可讀性、趣味性較強。
中級微觀經濟學則會運用一些簡單的微積分的知識,尤其是最優化的廣泛運用,不會超過一般的高等數學教材范疇。
高級微觀經濟學大量運用數學分析工具,並且不局限於微積分學,往往大量運用向量,矩陣抽象地分析工具,最優化問題也不再局限於線性規劃。幾乎沒有什麼案例,課後題充斥著大量的證明推理題。相較於中級、初級微觀,不同的高微教材爭議較大。
1.1初級微觀經濟教材:
1.1.1 人大版《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
人大版《西方經濟學》(高鴻業版)是國內使用最廣泛的經濟學入門教材,大部分的國內大學將它作為教材或參考書目,前幾年很多學校也將它作為考研的必須的參考書目。微觀部分體系完整,包含微觀經濟學的各個部分(第5版增加了博弈論的內容),全書敘述流暢,通俗易懂,非常適合作為建立經濟學直覺的入門教材。
『貳』 求計量經濟學的實證分析小論文(如果可以多給幾篇)
已經發到你的郵箱~~記得查收~~
希望幫到你~~
『叄』 如何評價一篇經濟學實證論文
怎麼給你呢。
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內於後人追蹤容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引言
(三)論文——引言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肆』 經濟學實證報告論文題目有哪些
1、廣泛收集參考文獻,決定計劃的目的和范疇:
•決定所要解釋的現象是什麼?
•決定所要檢驗的假設或理論是什麼?
•決定所要預測的趨勢是什麼?
•決定所要評估的政策是什麼?
2.建構實證計量模型;
•除研讀相關經濟理論之外,應比較三至五篇有實證分析之文獻中的實證計量模型:
確認計量模型中解釋變數和應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causality);
釐清各模型的異同及優缺點,思考改進文獻中現存模型的可能;
最後決定實證計量模型雛形;
•初步調查是否有相關的資料,若無則實證模型設計的再好也無用。
3.收集相關資料;
•對數據的精確性一定要嚴格查核,對錯假漏數據要仔細修正;
•使用電子表格軟體對數據列表繪圖,以驗證數據的邏輯合理性,對不合理的數值要有所處理;
•不論要用的是橫斷面數據或是時間數列,數據數目越多越好,追蹤數據(PanelData)尤佳;
•對資料數值作一些整理,表列各種基本統計量(樣本平均值、變異數、變數間的樣本相關系數等)、變數之間的兩兩交互列表、做一些初步圖解分析。
計量方法的執行:
1.計量方法不應太簡單(例如只做到最簡單的OLS),但也不必過於復雜,應針對問題採用恰到好處的計量方法。若採用了比較復雜的計量方法,則要說明為什麼簡單的方法不適合。計量方法的好壞不在其復雜程度,而在於它是否能夠幫我們得到正確的估計值,以了解數據中所包含的真正信息。
2.除了估計值以及對應的t檢定外外,也可做一些F檢定之對多個系數的假設檢定。
3.回歸模型的設定,尤其是解釋變數的取捨,可在估計過程中不斷的修正。對應變數和解釋變數均可嘗試諸如對數、指數、冪函數等不同的轉換。這些轉換方式的決定,以經濟理論上的考慮最為重要,不能單只為了提高模型的配適,而盲目的做一些不合理的變數轉換。
4.選取解釋變數時,應有如下的考慮:
•解釋變數和應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一定要正確,也就是說,解釋變數是原因在先,應變數是結果在後,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尤其要注意,有些變數數值的產生很可能是和應變數同時決定的,或是因果關系不很明確(也就是說,相對於應變數而言,這些變數是內生的),則在選取這些變數作為解釋變數時,便要非常小心。解釋變數的內生問題常常是研究被批評的主要原因;
•要注意解釋變數的同構型,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將一大堆彼此相關性很高的變數(包括相同變數的不同轉換、或是幾個變數間的各種交乘項)放進回歸式內,造成嚴重的線性重合問題;
•經濟理論所牽涉到的變數常常是無法觀察到的,因此在做實證研究時必須採用替代變數(Proxy),研究者要對所選用之替代變數的合理性詳加說明。由於數據總有些缺失,常有人在束手無策之下,採用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替代變數;
•虛擬變數的定義要清楚而合理,使用要小心;
•要探討解釋變數不足、觀察值有誤差等數據缺失所可能造成的計量問題。
『伍』 實證經濟學的介紹
介紹人們在研究經濟學時,會有兩種態度和方法,若只考察經濟現象是什麼,為何會如此,其發展趨勢如何,至於經濟現象好與否,該不該如此,則不作出評價,這種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稱為實證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撇開或迴避一切價值判斷(即判斷某一經濟事物是好是壞,對社會有無價值),在作出與經濟行為有關的假定前提後,研究現實經濟事物運行的規律,並分析和預測這些規律下人們經濟行為的後果。它力求說明「是什麼」的問題,或回答如果作出某種選擇,將會帶來什麼後果的問題,而不回答是否應該做出某種選擇的問題。研究的內容具有客觀實在性。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內維爾·凱恩斯(凱恩斯的父親老凱恩斯(John Neville Keynes, 1852--1949, 英國邏輯學家和經濟學家)於1891年最早以「是否以價值判斷」為標志將經濟學劃分為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直至20世紀40年代才真正使用。經濟學實證化的突出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薩伊和英國的西尼耳。主要著作有弗里德曼的《實證經濟學論文集》(1953)等。
Positive Economics statement: A statement that can be proved or disproved by facts and figures.
『陸』 什麼是實證經濟學的說法
經濟學研究分為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
其中規范經濟學指「應該是怎樣怎樣的」
實證經濟學指「實際上是怎樣怎樣的」
AB都是規范的說法,是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判,只有C是實證的說法.
『柒』 經濟學家對的
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簡介: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經濟學鼻祖。 英國人,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1776年3月,他所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
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年) ,李嘉圖是英國產業革命高潮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經濟理論中的精華,使古典政治經濟學達到了最高峰,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他發表了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其比較優勢學說構成了現代貿易理論的基石。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 劍橋學派的創建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其供給與需求的概念,以及綜合邊際效用學派的觀點,提出均衡價格理論,構成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1890年發表《經濟學原理》,他的理論及其追隨者被稱為新古典理論和新古典學派。
瓊·羅賓遜
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1903~1983)(瓊·羅賓遜夫人),英國著名女經濟學家, 新劍橋學派的代表人物,與美國的張伯倫一起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瓊·羅賓遜著述甚多,除《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外,其他主要著作有:《就業理論引論》 、《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資本積累論》、《經濟增長論文集》、《經濟哲學》、《經濟學的異端》、《現代經濟學導論》等。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國人,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凱恩斯的代表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發表,被西方學者認為「凱恩斯是在致命危機威脅資本主義世界時挽救和鞏固了這個社會」。另外兩部重要著作是《論貨幣改革》和《貨幣論》。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人薩繆爾森和他的導師漢森是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稱為新古典綜合派,實質上是將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綜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在採取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調節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薩繆爾森的經典著作是《經濟學》,還有《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經濟分析基礎》。
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美籍奧國經濟學家,闡釋了經濟增長的根源——創新。管理大師德魯克稱他具備「永垂不朽的大智慧」。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從而聞名於世,影響頗大。也是最先研究經濟周期的經濟學家之一,其代表作還有《經濟分析史》。
弗里德里希· 馮· 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1899~1992), 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倫敦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極端的經濟新自由主義者。他的自由主義思想在西方國家學術界有重要影響。1974年他與瑞典經濟學家繆達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著有 《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物價與生產》、《資本純理論》、《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與自由》、《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自由秩序原理》。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芝加哥經濟學派和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1976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憑借在「消費理論分析、貨幣史和貨幣理論研究領域中的成就」和「對經濟穩定政策的錯綜復雜性的論證」。 重要著作:《實證經濟學論文集》、《消費函數理范》、《資本主義與自由》、《自由選擇》。
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1937~),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性預期學派的代表人物,率先將理性預期假說成功地運用於宏觀經濟分析,199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宏觀經濟模型構造、計量方法、動態經濟分析以及國際資本流動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著作主要包括:《理性預期與經濟計量實踐》、《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經濟周期模式》、《經濟動態學中的遞歸法》。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1923~),加拿大人,供給學派的代表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世界品牌實驗室主席、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奠基人,被譽為「歐元之父」,其著作包括《國際貨幣制度:沖突和改革》、《人類與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理論:世界經濟中的利息、通貨膨脹和增長》等。
道格拉斯·諾斯 (Douglass North,1920~),新經濟史學派代表人物,新制度經濟學集大成者,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華盛頓大學教授。同時,也是華盛頓大學新制度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奠基人。創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代表著作有:《1790—1860年的美國經濟增長》、《美國過去的增長與福利:新經濟史》、《制度變化與美國的經濟增長》、《西方世界的興起:新經濟史》、《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等。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1943~),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經濟學理論聯系現實的代表人物,信息經濟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世界上公共部門經濟學領域最著名的專家。與A.B.阿特金森合寫的《公共經濟學講義》,與D.M.G.紐伯里合寫的《商品價格穩定理論》。此外,他也同宇澤弘文(H.Uzawa)合編了一部書《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選讀》。
『捌』 讀《資本論》有感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一部與西方主流經濟學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西方主流經濟學撇開了現實社會中人們在財產、社會地位、特長等方面的差異,在一種人人平等、公平競爭的假設下,用一種把工人與物質生產要素相等同的辦法,推論出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是一種充滿和諧公正的經濟體制的結論。與西方主流經濟學不同,《資本論》是一部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的著作。由於《資本論》所論述的問題觸犯了主要憑借財產所有權獲得收入的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層的既得利益,在它誕生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國外的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給了它較高評價,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對它主要是採取用沉默來抵制、用批判來否定的態度。
《資本論》中所描述的階級沖突,與主流經濟學中所描述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利益和諧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流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是以存在無數財產相等的小業主組成的社會為假設前提的,《資本論》關於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論述卻接觸到了壟斷競爭的現象,為分析現代市場經濟中存在的寡頭壟斷結構提供了刺激。
在工資理論中,主流經濟學沈浸在田園詩般的幻想中,將工資說成是由附加一小時工作的「邊際非效用」決定的,就像為自己種田的農夫拄著鋤頭,在傍晚決定再干一小時多生產的產品是不是能補償自己多一分背痛一樣。相反,《資本論》卻看到了在真實的勞動力市場上,一無所有的勞動者是如何被無形的繩索捆綁在機器上的。
在主流經濟學看來,資本主義是能夠想像到的最好的經濟體制,盡管有時它也下意識地提到了它的某些不完善。對於《資本論》來說,對經濟體制的評價,是不能用「好」或「壞」來概括的,資本主義必須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盡管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它仍是通向一個更好世界的過渡階段。
《資本論》中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論等學說,揭示了市場經濟中的矛盾和沖突,觸到主要憑借財產所有權生活的人的痛處,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兩個理論會在經濟學家當中引起那麼多的爭議的原因。
里昂惕夫等國外經濟學家,還充分肯定了《資本論》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理論的實證性和科學性。里昂惕夫指出:「在試圖做出任何解釋以前,如果一個人想要了解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和工資實際上是什麼,那麼,他從三卷《資本論》可以得到的信息,會比他在十期《美國統計普查》、一打有關當代經濟制度的教科書,甚至我還敢說,再加上托斯丹· 凡勃倫的所有論文集當中,可以找到的信息都更真實也更有用。」
《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的論述具有現實意義,《資本論》關於未來社會的科學預見具有很高的價值。在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社會變化中,有許多變化本身是對《資本論》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的論述做出反應的結果。由於《資本論》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和運動規律論述的深度和廣度,不管人們對《資本論》抱有何種態度,都必須對《資本論》揭示的這些矛盾和規律做出反應。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資本論》,就沒有今天的世界。
《資本論》作為一部具有嶄新經濟理論體系的著作,包含著較多的對早期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制度和為這種制度辯護的經濟學說的批判,多數國外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無疑是一種比較容易陷入只為某一利益群體願望說話陷阱的學問,同樣地,只為某個利益群體說話的經濟學必然具有較大的片面性。不應該忘記,馬克思本人是承認經濟學中「非庸俗」的純科學因素可能存在的,因為他曾說李嘉圖不「庸俗」,換句話說,不只是一個辯護士。經濟學中的科學因素是不可能被黨派利益買到的,《資本論》作為一種代表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其科學性遠遠大於批判性。
《資本論》中的剩餘價值理論,還具有這樣的科學性。這個理論不是在主流經濟學供求價格理論而是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說明了超出投入的產出剩餘的創造過程。勞動者可以創造產出剩餘的事實,在封建社會是清晰可見的,但到了存在交換關系的資本主義社會卻變得神秘莫測。剩餘價值理論揭穿了這種神秘面紗,闡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產出剩餘仍然是勞動者創造的,不勞動者憑借財產所有權只是可以瓜分到這些剩餘的事實。剩餘價值理論所闡明的這種產出剩餘總是由勞動者而不是由非勞動者創造的事實,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本質規律,它是不會因社會經濟制度的不同而改變的。
『玖』 如何寫經濟學實證論文
一、整體寫作
之所以叫「整體」是因為寫經濟學論文必須有通盤考慮,否則寫出來的東西即使技術含量很高也難以發表。本文主要討論發表型論文(非學位論文),並且僅以實證研究為例。本段的重點是寫作,故而所有技術工作全部列入前奏部分。
1.前奏
實證的文章首先要有數據,沒有數據一切都是扯淡。所以,先把數據處理好。處理數據分兩個基本步驟,第一為數據清理;第二為數據計算。這里沒有統一的標准應當如何處理數據,但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做好Identification。技巧是,要麼你借用比較成熟的理論模型,由理論模型到計量模型。這樣ID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如果是自己構建計量模型,那麼ID的工作要自己嚴格按照統計和計量要求做,對模型的假設前提與限制有全面准確的理解。國內的實證文章,包括刊發在《經濟學(季刊)》、《經濟研究》等「頂級」期刊的,普遍存在ID不清的問題。
2. 研究問題
假設所有模型構建、數據分析、穩健性檢驗都完成了,這個時候你要動筆寫論文。在這個階段,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搞清楚自己在研究什麼問題!
其實,確認研究問題應該在處理數據之前,否則你很難想像連問題都不知道,你如何處理龐大的原始數據。我之所以把數據處理放在確定問題之前,主要是基於現實的情況。如果我們確認了問題,但數據處理的結果不支持我們的預設問題,那麼結果可能前功盡棄。所以,很多實證文章都是先做試驗後確定論題的。
但是,一旦有了結果,你就必須嚴格界定自己的研究問題。第一,你要用簡潔但准確的經濟學規范用語表達自己的問題。第二,注意表述中問題的導向性,確保讀者看到問題不會疑惑。第三,確認這個問題是新問題!
3. 方法論
當你有了實證結果又確認了自己的研究問題是不是就萬事俱備了呢?不,至少,在這個階段,你還不能動筆寫論文。
你必須要明白,論文的成功不僅僅依靠「完美」的實證結果!任何實證結果都是大廚做出的菜,一位廚藝高超的師傅可以用普通原料烹制出美味佳餚。所以,「完美」的結果有時候只能蒙外行,卻不能欺騙審稿人。這里,我強調邏輯推理與闡述問題時的語言流暢性。不要小看這兩個問題,用什麼樣的敘事結構去組織文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的檔次。
每個人有不同的方法論,但在這里應該大致上趨同。被普遍接受的方法無外乎是「提出問題,解釋問題,闡述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突出你的貢獻」。在論文主體部分,應當注意,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必須嚴格按照邏輯順序,要有寫「小說」的心態,做好鋪墊,突出重點,善於總結。時時刻刻注意論文的走向,並且確保讀者(甚至是外行)可以通過你的引導輕松抓住文章的重點要點(即使他們未必理解所有經濟學術語和計量方法)。
4. 提綱與計劃
在解決了數據、論題、方法論之後,你可以開始制定計劃。這種計劃不是國內寫的那種空而無物的標題式提綱,必須在每一個段落明確寫作目的,明確所用模型(或其他方法)的假設與限制,明確寫作的要點。
完成計劃初稿後,不要動筆。兩天之後修改計劃。再兩天之後交給其他人修改。一周之後自己再修改,與導師(或者其他有經驗的同行)商議定稿。
5.寫作與發表
接下來,按照提綱擴充論文,具體步驟將在下一段中詳細展開。論文完成之後,不要立刻修改。等兩周,等自己把一些固有想法淡忘之後再復讀論文進行第一次修稿。將第二稿給同事修改,返回後再次修改。這個過程中可以舉行seminar或者workshop,一定要得到反饋意見。梳理和總結意見,進行第三(N)稿的寫作。
嚴格地說,在大修改之後,應該再次做presentation以確認修改是成功有效的。
隔一段日子,對論文重新進行修改,定稿。一般論文從初稿寫作完成到投遞刊物應該有3-6個月。投遞之後,如果通過初審那麼一般會要求作者再次修改(一次就刊發的稿子很少很少),那麼接下來就是漫長的修改與等待了。
二、細節與步驟
一般實證論文分為:「摘要、引言、理論框架、實證部分、總結」五大部分,其中實證部分可以分為「數據描述、實證模型、實證結果、穩健性檢驗」。
最後寫作摘要和引言,這是慣例。一般應該先寫作理論框架,隨後可以確定ID的方法,然後解釋模型的設定和數據情況,最後報告結果與穩健性結論。
這些問題一般國內談得比較多,也不需要太多的贅述。我想著重談談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應該包括(按順序):
問題的提出、文獻綜述、方法選擇、結果報告、文章結構安排
1、要提出問題,並且解釋問題的重要性。
2、告訴讀者現存文獻研究到了什麼程度,有什麼局限,你的研究有何種貢獻。
3、介紹方法,闡述清楚自己的研究思路。
4、簡單明了地把結果或者結論告訴讀者,如果他們有興趣會認真去看論文的主體部分,否則。。。
5、例行公事,要把後文的結構安排預告
不要在論文中單獨出現文獻綜述部分,除非是學位論文寫作,不然沒有必要。第一,沒有人去看文獻回顧,對於外行來說這就是天書,對內行而言這些都是廢話。文獻回顧的價值是突出自己研究的貢獻,告訴讀者你做了哪些前人沒有做的工作。
如果我們仔細去看國內所謂頂級期刊的論文引言,有一些真的寫得非常爛,根本不符合基本的寫作規范,也達不到引言的作用。首先,讀者不關心過於「宏觀」的事情(比如,彩旗迎風、鑼鼓齊鳴,xxxx發表講話),這種政治性高調在論文中沒有意義。其次,讀者不關心學派之爭,不要去批評某些和你不屬於一個流派的作者。最後,讀者關心論文的方法和結果,但很多作者在引言里隻字不提。
三、尾聲
實證性文章的結果是報告參數,但其實這些參數的具體值並不重要。這話也許很矛盾,既然我們的工作是圍繞著參數進行的,為什麼具體值又不要緊呢?
第一,這些參數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它們不是圓周率的pai值,也不是物理中的g值。就算你計算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又能如何呢?
第二,參數的解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經濟學問題或者現象。從這個角度說,解讀比數字本身重要。
第三,由於國別(或者地區)差異,很多參數並不具備普遍性,也很難真正解釋世界。不能誇大參數的作用,這一點國內研究做得非常不好。為了達到某種效果,無限誇大參數估計的力量,使得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小小的總結:
從結構看,摘要和引言最要緊。因為審稿人不看內容,單憑這兩部分就可以拒搞。
從內容看,數據描述和模型設定最重要。因為這部分往往是錯誤最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