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多恩布希的《宏觀經濟學》中提到的「甚長期」的具體含義是什麼謝謝!
就是超長期,或者說是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中的長期的意思。
經濟學中的短版期是權指有些生產要素是固定不變的,比如廠房,因為它的興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而長期是指所有的生產要素都可以改變,這就是較長的時間了,一般稱為長期了。但是,在發展經濟學中,長期的時間更長,也就是它還考慮了經濟周期、技術進步的發生,一般認為,這個時間比前者還要長。
多恩布希在介紹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的時候,設計到了這個概念
Ⅱ 談談我國近幾年的宏觀經濟政策
1、深化改革。2014年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將緊緊圍繞制度建設、體制改革,即將短期政策融入長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觀調控與重大制度建設相結合。
2、宏觀調控穩中求進。宏觀調控仍將保持穩中求進的基調,即「明確區間,穩定政策,重在改調,長短結合」。
3、積極財政政策。2014年財政政策結構性色彩將更濃,將從總量性的政策轉向結構性的政策,從單純的經濟政策轉向經濟社會政策。結構性減稅以及支出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力度會越來越大,政府將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務,通過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來提升社會的公平正義,財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長期結合,服務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4、穩健貨幣政策。既要保持經濟增長平穩,又要化解金融領域風險,還要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間。因此,央行工作會議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是 增強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協同性。
5、區域政策。實行區別對待仍是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的基本方向,完善並創新區域政策,縮小政策單元,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提高區域政策精準性。
6、擴大內需。2014年,擴大消費的重點將在信息消費領域。信息消費具有結構層次高、綠色無污染、帶動作用強的特點,是近年來各個國家重點培育的新興消費熱點,也將成為我國擴大消費的重要著力點。
7、新型城鎮化。著力優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培育並引導城市群發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結構,強化綜合運輸交通網路的支撐,優化城市群內部的城市分工協作。
8、土地政策。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要求,研究起草《不動產登記條例》、《不動產登記辦法》等規章制度,整合建立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台,做好國家層面有關不動產登記銜接工作。
Ⅲ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閑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斗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發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閑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干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為閑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拚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斗,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為一個職業人,能夠盡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准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復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二)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裡面學到一些誒東西。在這里,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為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為什麼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為什麼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么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盡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
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為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麼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么誇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為什麼那麼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對於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麼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為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為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才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三)
曼昆教授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即開宗明義的提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涵蓋經濟學的各個方面,從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到人們如何進行貿易,直至整個經濟如何運行,層層推進,構成了經濟學的整體。
原理一雲:人們面臨權衡取捨;原理二雲: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機會成本。原理一和二是相關的,舉例來說,甲有5K人民幣,他可以選擇買一台筆記本電腦或者外出旅遊(當然他可能還有其它的選擇,比如買股票),那麼這個時候他就面臨取捨。這種取捨我們幾乎天天面對,今天中午吃午飯還是面條?天冷了,用取暖器還是開空調?買國產車還是買進口車?一個國家也類似如一個人,也需要做出取捨:該發展重工業還是輕工業?側重發展國防還是民用工業?是進口核電設備還是自主研發?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的東西。如上例中甲選擇買筆記本電腦,那麼他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外出旅遊(當然,其它的選擇也是他的幾乎成本)。也就是說甲決定花5K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他就不能再用這5K作其它的花費。
機會成本是極其重要的,考慮兩個人A和B,他們開個雜貨店,假設每天均能盈利200元。而A又是個程序設計人員,他如果在某公司上班,每天可以賺250元,那麼他開雜貨店的機會成本是較大的;而B是個卡車司機,如果他開車,每天可掙120元,他的機會成本要小。自然,A會關閉雜貨店而B會選擇繼續經營,這也解釋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職業多樣性以及人們的選擇的差異。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里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人就是在機會成本既定的條件下,人們會系統而有目的做可以達到其目的最好的事。在上列子中,同樣是一天時間,A會選擇做程序員工作,B會選擇開雜貨店,他們都是理性人。所謂邊際量,簡單舉例說,買9雙襪子花費18元,如果再買一雙,那就再加2元,那麼多買一雙襪子就得多花費2元,那麼這最後2元就是增加的這雙襪子的邊際價格。邊際量是經濟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可以解釋喜歡喝可樂的人為什麼不會把所有的錢都用來買可樂,可以解釋一個工廠不可能無限大。那麼所謂的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就很好解釋了,一個喜歡喝可樂的人,他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巨大的,但是再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可能會降低,顯然繼續買的話,他的滿足感繼續下降甚至會到反感可樂的地步。也就說,每多買一瓶,可樂的價格不變,但是他的邊際滿足感是下降的。
原理三是很具有實用性。假設你回家坐汽車正常的車票是50元,但是在汽車即將啟動時如果還有3個空位的話,最後上的一個人可以花40元坐車。因為最後一個人上車對汽車所有者的邊際成本是很小的,也就說帶上這個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是邊際收益卻比較大(也就是相對不帶這個人,額外賺取了40元)。但是如果有10個人想坐這個車的話,司機可能就需要重新考慮了,他必須考慮其所得和所失,如超載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前面買票的顧客的不滿而導致的投訴等等。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所謂激勵,就是某種刺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一旦外界有激勵存在,人們就會做出反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超市對商品打折,人們會爭先恐後的去買。汽油漲價,更多的人會選擇不開車或者購買小排量的車,汽車公司會研發節能汽車,而石油公司會選擇提高產量。經濟學家甚至宣稱,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而所有經濟學內容就是對此的解釋。
Ⅳ 長時間在車間工作會導致哪些健康問題
一:什麼是996?
今天要說到的996的意思是:早上9點鍾上班,晚上9點鍾下班,每天工作12個小時,一周工作六天。
沒想到這兩天網上有關996引起的大討論愈演愈烈。這一套工作制度顯然已經違反勞動法了。
勞動法明確要求: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個小時,每天不超過八小時,在這之外可以有加班,但是每月的加班不得超過36個小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二:為什麼反對996?
我有一個發小叫王達,是一個知乎大V,他在評論此事時用到了一個經濟學上的「墊腳效應」。
就是說你在劇場里看演出,所有人都坐著的時候,你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有一個人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站了起來,會導致其他人的體驗變差,也不得不站起,最後所有人都很勞累的同時又沒有獲得更好的視野。
且不論墊腳效應直接套用在這里是否合適,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大家普遍採取996的形式,健康會受到負面影響。
三:長時間工作對健康有什麼危害?
經常有人說熬夜的危害,甚至說它會致癌。這並不準確,簡單來說 —— 晝夜節律紊亂的輪班上班才是2A級致癌物。
因此准確地說:穩定的996並不屬於此列。
但是長時間的工作還是會帶來很多其他風險:
【心血管健康】
《柳葉刀》201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基於澳大利亞、美國和歐洲60萬人的研究發現,每周工作超過55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卒中風險會增加33%,冠心病風險會增加13%。
尤其卒中與工作時間是明顯呈現劑量反應關系的,哪怕在控制了其他的風險因素之後也是如此,每周共工作41到48個小時,風險是1.1倍,工作49到54個小時,風險是1.27倍。工作55個小時以上就是1.33倍了……
這還是盡量排除了年齡、性別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影響後的結果。
【心理健康】
還有研究顯示,每周工作超過55個小時的人和每周最多工作40個小時的人群相比,在詞彙測試、推理測試中表現更差。研究認為長時間工作可能對中年人的認知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另外也有研究提示,每周通勤時間超過六個小時,心理健康會受影響。
【可能的原理】
也有研究提示,每周工作60個小時以上的女性會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哮喘、關節炎的風險也會高得多,同時男性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也會高得多。
我個人對這些結果並不感到意外。
比如長時間工作也容易缺乏活動,這些人更可能大量飲酒,沒有時間和家人朋友們在
Ⅳ [微觀經濟學]行業長期均衡,超額利潤為零,為什麼指的是經濟利潤而不是會計利潤
沒有超額利潤表示型企業「不會」進入這個市場。當有超額利潤的時候,可以想想常說的那種暴利,有暴利就會吸引新資金的進入。
當市場沒有超額利潤的時候,市場內的企業可以維持成本繼續經營
Ⅵ 微觀經濟學里寡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有何區別壟斷市場的長期均衡為何有超額利潤
寡頭市場和復完全競爭市場的區別制:
1.廠商極少。市場上的廠商只有一個以上的少數幾個(當廠商為兩個時,叫雙頭壟斷),每個廠商在市場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其產品價格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2.相互依存。任一廠商進行決策時,必須把競爭者的反應考慮在內,因而既不是價格的制定者,更不是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價格的尋求者。
3.產品同質或異質。產品沒有差別,彼此依存的程度很高,叫純粹寡頭,存在於鋼鐵、尼龍、水泥等產業;產品有差別,彼此依存關系較低,叫差別寡頭,存在於汽車、重型機械、石油產品、電氣用具、香煙等產業。
4.進出不易。其他廠商進入相當困難,甚至極其困難。因為不僅在規模、資金、信譽、市場、原料、專利等方面,其他廠商難以與原有廠商匹敵,而且由於原有廠商相互依存,休戚相關,其他廠商不僅難以進入,也難以退出。
壟斷市場的長期均衡有超額利潤,主要是因為壟斷企業因為擁有市場所以又操控價格的能力。可以通過調節自身生產,來達到使利潤最大化的價格水平。
Ⅶ 為什麼《牛奶咖啡經濟學里》引用到《國富論》里的一句話說:從長期來看,產品價格不應當超過其生產成本。
長期均衡的競爭環境下,企業無法獲得超額利潤。比較基本的經濟學假定:價格=成本。版
經濟學中的成本,權內涵與平時我們談的生產成本或工業成本是有差的,一般是指機會成本。裡面還包含所有權益及負債的資金成本等。市場的機制,會引導資源向不同的行業部門進行配置,達到均衡條件價格=成本。
三言兩語難以解釋,想學的話,建議讀一些經濟學經典。
Ⅷ 微觀經濟學,壟斷廠商實現長期均衡時必定獲得超額利潤這句話為什麼是錯的
它就是知識點,也許我們這個社會永遠無法達到那樣的生產規模,固我們無法把長期成本控制到更低從而平均成本居高不下
Ⅸ (西方經濟學)長期均衡時,任何市場結構下的廠商都不能得到超額利潤。此說法是否正確。
不正確,長期均衡時。完全競爭廠商價格P等於平均成本AC,壟斷競爭行業也是如此,P等於AC。因為這時廠商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市場。因此其超額利潤為0.但是在壟斷行業時其均衡條件只為MR=MC,P>MC。如果長期均衡時長期邊際成本LMC>AC平均成本,廠商就會因虧損而退出行業。因此均衡時廠商LMC>AC,即P>AC,此時廠商能獲得超額利潤。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