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微觀經濟學角度老解釋勞動力市場特點
勞動力屬於生產要素,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同樣遵循供求規律,一般情況下,供給專曲線向右上方傾屬斜,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但是,勞動力的供給不會一直增加,當工資足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時,人們寧願減少工作時間,而增加歇息與娛樂的時間,這樣勞動力的供給就會減少,這同樣解釋了勞動力供給曲線為什麼是向後彎曲的。
⑵ 根據微觀經濟學的觀點,勞動力的供給由以下哪一組共同決定
1.替代效應。工資率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消費閑暇的機會成本(閑暇的機會成本就是為獲得閑暇而放棄的勞動收入),因為現在如果多從事一個小時的市場工作,則能夠比過去從事同樣一小時的工作獲得更高的工資了,而現在享受閑暇就比過去享受閑暇的代價更大了,這種情況會促使勞動者減少閑暇時間的消費,轉而增加市場勞動力供給時間,從而獲得更高的收入。相反,在工資率下降的情況下,替代效應則會導致勞動者增加閑暇時間的消費,而減少市場勞動力供給時間。2收入效應,收入提高會使人拔根多時間用於閑暇。在工資率出現變化的情況下,勞動者最終是增加勞動力供給時間還是減少勞動力供給時間,要取決於何種效應的力量更大。當工資率上升的時候,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那麼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力供給時間減少;反之,如果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那麼,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力供給時間增加。與工資率上升的情況相對應,當工資率下降的時候,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那麼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力供給時間增加;反之,如果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那麼,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力供給時間減少。通常的情況是,在工資率比較低的時候,勞動者的總收入水平較低,因而他們的需要層次電相應地比較低,滿足物品或服務需要的願望比較強烈,工資率上升對勞動力供給所產生的替代效應在作用力度上比收入效應要大一些,此時,勞動者願意提供的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力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斜率為正;但是當工資率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隨著勞動者總收入水平的提高,他們的需要層次也會隨之提高,從而對閑暇的滿足看得比較重,這時工資率上升對勞動力供給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就比替代效應的作用力度更大一些,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工資率的上升,勞動者個人將願意增加閑暇的消費,而不是增加工作時間,這樣,勞動力供給曲線就向左上方傾斜,斜率為負。基於這種原因,個人勞動力的供給曲線就成了那種以工資率時的勞動力供給為轉折,向後彎曲的形狀。
⑶ 分析微觀經濟學中勞動力供給減少的因素
當工資很低的時來候,增加工自資,工人願意放棄閑暇而增加勞動的供給。但是當工資達到一定高度時,繼續增加工資,勞動不會繼續增加,而是減少。因為當工資達到一定水平後,工人開始注重閑暇,更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閑暇上,所以出現勞動力減少的現象。這個就是著名的勞動力背彎曲線。
⑷ 微觀經濟學的勞動市場計算題,將考試,求解答!
1.(1) 均衡工資 w=100 就業人數L=20*100-400=1600
工會的作用使就業人數和工資水平都有了提高。
(2)新廠商的進入,使市場上對勞動的需求增加
新的MRP曲線是兩家廠商的MRP曲線的加總,
L1=L2=3000-10MRP L=L1+L2=6000-20MRP MRP=300–0.05L
L=20W-400 W=20+L/20 MFC=W+L*W'=20+L/20+L*1/20=20+0.1L
MRP=MFC 300–0.05L=20+0.1L
L=1866 W=113.3
2. (1) VMP=10-L/40=MFC=L/40 L=200 W=L/80=200/80=2.5
(2) VMP=W 10-L/40=3 勞動需求L=280 勞動供給L=80*3=240 所以使用量為240
⑸ 用微觀經濟學知識回答-影響勞動力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樓主你好。
總結如下。
(一)勞動力的市場供求狀況
當勞動力供大於求時內,其市場價格呈下降的容趨勢;當勞動力供小於求時,其市場價格呈上升趨勢。所以,即使企業有了工資決策權,可以自主分配,職工的工資水平也不可能隨意決定,而必然由各工種的市場勞動力的供應與勞動力的需求均衡所決定,這是關鍵性因素。
(二)貨幣幣值的影響
勞動力價格既然要通過貨幣工資的形式表現,其標准水平就不能不受到貨幣規律的作用、當貨幣發行過多,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時,貨幣工資的名義標准就會提高;反之,貨幣發行過少,貨幣升值時,貨幣工資的名義標准就會下降。當然後者的可能性極小,如果出現此種情況,企事業單位會通過降薪裁員等途徑加以解決。
(三)其他因素的影響
諸如國家政策,綜合國力、企業效益差異等,對貨幣工資都會起到重大的影響,也是我們應當加以考慮的。
望採納哦!O(∩_∩)O~
⑹ 微觀經濟學(消費者行為理論)
1.替代效應。工資率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消費閑暇的機會成本(閑暇的機會成本就是為獲得閑暇而放棄的勞動收入),因為現在如果多從事一個小時的市場工作,則能夠比過去從事同樣一小時的工作獲得更高的工資了,而現在享受閑暇就比過去享受閑暇的代價更大了,這種情況會促使勞動者減少閑暇時間的消費,轉而增加市場勞動力供給時間,從而獲得更高的收入。相反,在工資率下降的情況下,替代效應則會導致勞動者增加閑暇時間的消費,而減少市場勞動力供給時間。
2收入效應,收入提高會使人拔根多時間用於閑暇。
在工資率出現變化的情況下,勞動者最終是增加勞動力供給時間還是減少勞動力供給時間,要取決於何種效應的力量更大。當工資率上升的時候,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那麼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力供給時間減少;反之,如果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那麼,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力供給時間增加。與工資率上升的情況相對應,當工資率下降的時候,如果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那麼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力供給時間增加;反之,如果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那麼,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力供給時間減少。
通常的情況是,在工資率比較低的時候,勞動者的總收入水平較低,因而他們的需要層次電相應地比較低,滿足物品或服務需要的願望比較強烈,工資率上升對勞動力供給所產生的替代效應在作用力度上比收入效應要大一些,此時,勞動者願意提供的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力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斜率為正;但是當工資率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隨著勞動者總收入水平的提高,他們的需要層次也會隨之提高,從而對閑暇的滿足看得比較重,這時工資率上升對勞動力供給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就比替代效應的作用力度更大一些,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工資率的上升,勞動者個人將願意增加閑暇的消費,而不是增加工作時間,這樣,勞動力供給曲線就向左上方傾斜,斜率為負。基於這種原因,個人勞動力的供給曲線就成了那種以工資率 時的勞動力供給為轉折,向後彎曲的形狀。
⑺ 微觀經濟學的生產論中,短期生產的總產量達到飽和點時,為什麼產量會下降而不是不變
展開全部
微觀經濟學對短期與長期的區分主要體現在生產理論中。通過構建短期生產理論和長期生產理論,微觀經濟學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刻畫更為全面和准確。尤其是隨著生產力的大發展,現代生產這樣一種「迂迴生產」方式,採用了大量的機器設備,資本規模在一個較長的周期中保持穩定。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在短期決策和長期決策面臨的約束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要深刻分析企業的生產經營,分別構建短期生產理論和長期生產理論顯得非常重要。而對於微觀經濟學的學習,理解短期和長期的區分,更有助於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學習微觀經濟學通常會有的一個困惑就在於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很多的時候會覺得相關理論知識與生活中體驗的現實好像並不一致。例如,通過對完全競爭市場均衡理論或壟斷競爭市場均衡理論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每個企業長期均衡時的經濟利潤總是為零。
也就是說,長期均衡條件下,企業家能獲得的利潤恰好等於企業家本人去其他企業打工的工資收入,不會高於這一工資收入,當然也不低於。
競爭市場長期均衡時之所以經濟利潤等於零,是因為短期中廠商會因經濟利潤與虧損的驅動而進入與退出一個行業。
某一行業,短期中利潤大於零時,會有新的企業進入行業,從而導致行業供給增加,行業經濟利潤減少趨向於零;短期利潤小於零時,行業中會有企業退出,從而導致行業供給減少,行業經濟利潤增加趨向於零。
短期均衡時,企業經營的利潤可能大於零也可能小於零,而企業經濟收益依賴的是短期行為而不是長期行為。正是追逐短期經濟利潤的勇氣與實際能力,誘使了創業者投身創業大潮。也由於短期均衡時可能出現的盈利或虧損使得企業出現優勝劣汰。
⑻ 急求!在勞動力市場中如何提高工資水平(微觀經濟學知識解答)
1.企業可以抄通過培訓提高生存力。
2.政府可以給予培訓補貼。
3.政府可以提高最頂工資水平。
4.提高市場的勞動需求----這可通過
a)放鬆外企進入本地市場要求
b)讓創業更容易
只能想到這些了。純手打,望採納。
⑼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下 一個科學技術的提升對勞動力的影響幾何
勞動力需求增高了。勞動人數需求量不一定增高,很可能會下降。
具體來說,版科學技術提升,總體上權而言勞動力需求增高了,對勞動者的科技能力要求也相應提高,但是勞動者的科技能力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提高,也就形成了一定的「門檻」,因此存在一定范圍內的「失業」,即高科技含量的勞動力供給不足。但隨著教育等不斷發展,這時候就要看社會發展跟勞動者技能不斷提高這兩個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