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產業經濟學中的模型

產業經濟學中的模型

發布時間:2020-12-05 13:00:41

A. 產業經濟學 推導古諾和伯川德雙寡頭壟斷的均衡價格和產量的表達式

(來1)古諾均衡:1廠商總收益TR=Pq1=[a-(源q1+q2]q1-Pc1

邊際收益MR=a-2q1-q2-c1

q1=(a-q2-c1)/2類似2廠商的有q2=(a-q1-c2)/2

聯立以上兩個方程的q1=q2

古諾均衡解為兩條反應函數的交點

即均衡時12兩個寡頭廠商的產量相等q1=q2=(a-c)/3

(2)伯川德均衡是價格均衡,伯川德均衡結果價格p=MC。

用價格表示產量,仿照上述古諾均衡求解即可。

(3).斯塔克伯格模型都是從被動一方先分析。

對於2,1的產量是已知的為q1,2利潤最大化的條件與上一題相同a-q1-2q2-c2=0,

解得2的反應曲線:q2=(a-q1-c2)/2,

帶入到1的收益R1中,

求得邊際收益

令其等於邊際成本0,

解得q1和價格

B. 產業經濟學 伯川德模型的問題

(1)古諾均衡:1廠商總收益TR=Pq1=[a-(q1+q2]q1-Pc1

邊際收益MR=a-2q1-q2-c1

q1=(a-q2-c1)/2
類似2廠商的有q2=(a-q1-c2)/2

聯立以上兩個方程的q1=q2

古諾均衡回解為兩條反答應函數的交點

即均衡時12兩個寡頭廠商的產量相等q1=q2=(a-c)/3


(2)伯川德均衡是價格均衡,伯川德均衡結果價格p=MC。

用價格表示產量,仿照上述古諾均衡求解即可。


(3).斯塔克伯格模型都是從被動一方先分析。

對於2,1的產量是已知的為q1,2利潤最大化的條件與上一題相同a-q1-2q2-c2=0,

解得2的反應曲線:q2=(a-q1-c2)/2,

帶入到1的收益R1中,

求得邊際收益

令其等於邊際成本0,

解得q1和價格


希望能幫到你。

C. 如何根據投入產出模型分析產業間的關聯關系

南京農業大學525產業經濟學綜合知識2012考研大綱:
一、考試性質
產業經濟學綜合知識考試是產業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復試科目。其目的是為了科學、公平、准確、規范地測試考生的產業經濟學基礎知識及實際運用水平。本考試大綱力求反映產業經濟學的學科特點,注重測評考生的基本素質與運用能力,以利於培養具有全面、系統、扎實專業素養的產業經濟學高級人才。

二、考試要求
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了解產業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體系,尤其是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內容,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產業經濟相關問題。

三、考試內容
考試范圍:
廠商理論、市場結構、進入退出壁壘、寡頭市場結構、策略性行為、市場績效、產業結構、產業關聯、公共政策。
考試要求:
1. 理解產業、市場、SCP範式,以及產業組織的中心問題。
2. 了解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結構理論、產業關聯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3. 了解廠商的目標與內部組織。
4. 掌握市場集中度的含義、度量方法與影響因素,理解進入壁壘、退出壁壘,流動性壁壘和進退無障礙理論。
5. 掌握寡頭市場的主要模型,包括古諾(Cournot)模型、斯坦克爾伯格(Stackelberg)模型、伯川德(Bertrand)模型、豪泰林(Hotelling)模型。
6. 理解合謀的不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
7. 掌握價格歧視的含義、類型和成功實施價格歧視的條件。
8. 理解支持和反對垂直一體化的理由、垂直約束的效果。
9. 理解市場績效的含義及評價市場績效的主要指標。
10. 理解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因素、掌握礎擔壁桿撰訪辯詩菠澗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
11. 理解產業間的關聯關系,掌握投入產出基本分析模型。
12. 理解政府規制理論與反壟斷政策。

D. 產業經濟學中的「波特五力模型」 包含什麼內容

簡介五種力量模型將大量不同的因素匯集在一個簡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個行業的基本競爭態勢。五種力量模型確定了競爭的五種主要來源: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來自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一種可行戰略的提出首先應該確認並評價這五種力量的大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業和公司的不同而變化。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詳解1.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 供方主要通過其提高投入要素價格與降低單位價值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與產品競爭力。供方力量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所提供給買主的是什麼投入要素,當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價值構成了買主產品總成本的較大比例、對買主產品生產過程非常重要、或者嚴重影響買主產品的質量時,供方對於買主的潛在討價還價力量就大大增強。一般來說,滿足如下條件的供方集團會具有比較強大的討價還價力量:- 供方行業為一些具有比較穩固市場地位而不受市場劇烈競爭困撓的企業所控制,其產品的買主很多,以致於每一單個買主都不可能成為供方的重要客戶。- 供方各企業的產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於買主難以轉換或轉換成本太高,或者很難找到可與供方企業產品相競爭的替代品。- 供方能夠方便地實行前向聯合或一體化,而買主難以進行後向聯合或一體化。2.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 購買者主要通過其壓價與要求提供較高的產品或服務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一般來說,滿足如下條件的購買者可能具有較強的討價還價力量:- 購買者的總數較少,而每個購買者的購買量較大,佔了賣方銷售量的很大比例。- 賣方行業由大量相對來說規模較小的企業所組成。- 購買者所購買的基本上是一種標准化產品,同時向多個賣主購買產品在經濟上也完全可行。- 購買者有能力實現後向一體化,而賣主不可能前向一體化。3.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在給行業帶來新生產能力、新資源的同時,將希望在已被現有企業瓜分完畢的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這就有可能會與現有企業發生原材料與市場份額的競爭,最終導致行業中現有企業盈利水平降低,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危及這些企業的生存。競爭性進入威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這就是進入新領域的障礙大小與預期現有企業對於進入者的反應情況。進入障礙主要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資本需要、轉換成本、銷售渠道開拓、政府行為與政策(如國家綜合平衡統一建設的石化企業)、不受規模支配的成本劣勢(如商業秘密、產供銷關系、學習與經驗曲線效應等)、自然資源(如冶金業對礦產的擁有)、地理環境(如造船廠只能建在海濱城市)等方面,這其中有些障礙是很難藉助復制或仿造的方式來突破的。預期現有企業對進入者的反應情況,主要是採取報復行動的可能性大小,則取決於有關廠商的財力情況、報復記錄、固定資產規模、行業增長速度等。總之,新企業進入一個行業的可能性大小,取決於進入者主觀估計進入所能帶來的潛在利益、所需花費的代價與所要承擔的風險這三者的相對大小情況。4.替代品的威脅 兩個處於不同行業中的企業,可能會由於所生產的產品是互為替代品,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行為,這種源自於替代品的競爭會以各種形式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首先,現有企業產品售價以及獲利潛力的提高,將由於存在著能被用戶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於替代品生產者的侵入,使得現有企業必須提高產品質量、或者通過降低成本來降低售價、或者使其產品具有特色,否則其銷量與利潤增長的目標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產者的競爭強度,受產品買主轉換成本高低的影響。總之,替代品價格越低、質量越好、用戶轉換成本越低,其所能產生的競爭壓力就強;而這種來自替代品生產者的競爭壓力的強度,可以具體通過考察替代品銷售增長率、替代品廠家生產能力與盈利擴張情況來加以描述。5.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 大部分行業中的企業,相互之間的利益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企業整體戰略一部分的各企業競爭戰略,其目標都在於使得自己的企業獲得相對於競爭對手的優勢,所以,在實施中就必然會產生沖突與對抗現象,這些沖突與對抗就構成了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常常表現在價格、廣告、產品介紹、售後服務等方面,其競爭強度與許多因素有關。一般來說,出現下述情況將意味著行業中現有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這就是:行業進入障礙較低,勢均力敵競爭對手較多,競爭參與者范圍廣泛;市場趨於成熟,產品需求增長緩慢;競爭者企圖採用降價等手段促銷;競爭者提供幾乎相同的產品或服務,用戶轉換成本很低;一個戰略行動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當可觀;行業外部實力強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業中實力薄弱企業後,發起進攻性行動,結果使得剛被接收的企業成為市場的主要競爭者;退出障礙較高,即退出競爭要比繼續參與競爭代價更高。在這里,退出障礙主要受經濟、戰略、感情以及社會政治關系等方面考慮的影響,具體包括:資產的專用性、退出的固定費用、戰略上的相互牽制、情緒上的難以接受、政府和社會的各種限制等。行業中的每一個企業或多或少都必須應付以上各種力量構成的威脅,而且客戶必面對行業中的每一個競爭者的舉動。除非認為正面交鋒有必要而且有益處,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場份額,否則客戶可以通過設置進入壁壘,包括差異化和轉換成本來保護自己。 當一個客戶確定了其優勢和劣勢時(參見SWOT分析),客戶必須進行定位,以便因勢利導,而不是被預料到的環境因素變化所損害,如產品生命周期、行業增長速度等等,然後保護自己並做好准備,以有效地對其它企業的舉動做出反應。根據上面對於五種競爭力量的討論,企業可以採取盡可能地將自身的經營與競爭力量隔絕開來、努力從自身利益需要出發影響行業競爭規則、先佔領有利的市場地位再發起進攻性競爭行動等手段來對付這五種競爭力量,以增強自己的市場地位與競爭實力。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意義實際上,關於五力分析模型的實踐運用一直存在許多爭論。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該模型更多是一種理論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實際操作的戰略工具。該模型的理論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假定基礎之上的:1、制定戰略者可以了解整個行業的信息,顯然現實中是難於做到的;2、同行業之間只有競爭關系,沒有合作關系。但現實中企業之間存在多種合作關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3、行業的規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過奪取對手的份額來佔有更大的資源和市場。但現實中企業之間往往不是通過吃掉對手而是與對手共同做大行業的蛋糕來獲取更大的資源和市場。同時,市場可以通過不斷的開發和創新來增大容量。因此,要將波特的競爭力模型有效地用於實踐操作,以上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三項假設就會使操作者要麼束手無策,要麼頭緒萬千。波特的競爭力模型的意義在於,五種競爭力量的抗爭中蘊含著三類成功的戰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化戰略。

E. 長期變數和短期變數如何構建一個計量經濟學模型(如三大產業的發展與cpi的關系研究)

用Enviews軟體輔助。

F. 產業經濟學的主體框架及具體內容

主體框架就是下面的七個大標題 具體內容就是每個大標題下的解釋

一)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是為了解決所謂的「馬歇爾沖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活力的沖突。

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主要是由張伯倫、梅森、貝恩、謝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理論範式(又稱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礎,以後各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SCP模式的繼承或批判基礎之上的。

二)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它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間的資源佔有關系、產業結構的層次演化,從而為制定產業結構的規劃與優化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產業結構理論一般包括:對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因素的研究;對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的研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對戰略產業的選擇和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產業結構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應用性的研究等。

三)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系理論,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解決。

能很好地反映各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這是產業關聯理論區別於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徵。

產業關聯理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產業的關聯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等),產業的波及效果(包括產業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依賴度以及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四)產業布局理論

產業布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也是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

產業布局理論主要研究影響產業布局的因素、產業布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產業布局的基本原理、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產業布局的指向性以及產業布局政策等。

五)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於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於企業根據這些規律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

六)產業政策研究

從縱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政策調查(事前經濟分析)、產業政策制定、產業政策實施方法、產業政策效果評估、產業政策效果反饋和產業政策修正等內容;

從橫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其作用特徵來看包括秩序型(或稱制度型)產業政策以及過程型(或稱行為型)產業政策。

七)「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它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麥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包括: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

你是在校的大學生嗎? 這些書上都應該找得到的 只要自己稍微總結歸納一下就行了 老師上課時應該有講到吧 板書上應該也有

G. 中南財大產業經濟學考研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

產業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應用經濟理論體系。
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布規律等。

研究內容:

它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於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

涉及到的學科領域:

一)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是為了解決所謂的「馬歇爾沖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活力的沖突。
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主要是由張伯倫、梅森、貝恩、謝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理論範式(又稱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礎,以後各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SCP模式的繼承或批判基礎之上的。
二)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它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間的資源佔有關系、產業結構的層次演化,從而為制定產業結構的規劃與優化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產業結構理論一般包括:對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因素的研究;對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的研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對戰略產業的選擇和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產業結構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應用性的研究等。
三)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系理論,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解決。
能很好地反映各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這是產業關聯理論區別於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徵。
產業關聯理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產業的關聯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等),產業的波及效果(包括產業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依賴度以及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四)產業布局理論
產業布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也是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
產業布局理論主要研究影響產業布局的因素、產業布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產業布局的基本原理、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產業布局的指向性以及產業布局政策等。
五)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於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於企業根據這些規律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
六)產業政策研究
從縱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政策調查(事前經濟分析)、產業政策制定、產業政策實施方法、產業政策效果評估、產業政策效果反饋和產業政策修正等內容;
從橫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其作用特徵來看包括秩序型(或稱制度型)產業政策以及過程型(或稱行為型)產業政策。
七)「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它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麥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包括: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

產業經濟學主要代表人物:

產業經濟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日本最先發展起來的。日本學者有筱原三代平、馬場飛雄、宮澤健一、佐貫利雄。 美國學者有麥克爾·波特等。

研究產業經濟學的意義:

一、研究產業經濟學的理論意義
有利於統一的經濟學體系的建立;
有利於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溝通;
有利於應用經濟學的學科建設。

二、研究產業經濟學的現實意義
有利於建立有效的產業組織結構;
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
有利於產業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H. 計量經濟學論文 期末論文啊~要有數據模型,最好有異方差共線性啥的。而且最好數據新一點啊。。

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

產業結構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
的實證分析

學號:2008324030924
學院:商學院
班級:財務管理0802班
姓名:王玉娟

產業結構變動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
的實證分析
(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 財務管理0802班 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經濟發展是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的,而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動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採用1981年至2010年的統計數據,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運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產業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從而得出調整產業結構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字:經濟增長;三大產業;最小二乘法;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

The change of in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stries; Least squares; In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對於經濟增長乃至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狀態及優化升級能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十六大報告提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十二五規劃綱要》又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於促進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設定及數據說明
1、模型設定
通過對數據觀察,根據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統計數據,建立模型。其模型表達式為:
Yt=α+β1X1+β2X2+β3X3+µi (i=1,2,3)
其中:Y表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率,X1、X2、X3分別表示第一、二、三產業的年增長率,α表示在不變情況下,經濟固有增長率。可近似認為,表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的加權和,而βi分別表示各產業部門在經濟增長中的權數;βi Xi則表示各產業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µi表示隨機誤差項。
通過上式,我們可以了解到,各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GDP)會如何變化。從而進行經濟預測,為產業政策調整提供依據與參考。

2、數據說明
以下數據來自財新網,見表1
表1單位:%
年度 GDP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年度 GDP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增長率 增長率 增長率 增長率 增長率 增長率 增長率 增長率
1981 5.2 6.98 1.87 10.42 1996 10 5.1 12.11 9.43
1982 9.1 11.53 5.56 12.98 1997 9.3 3.5 10.48 10.72
1983 10.9 8.33 10.37 15.17 1998 7.8 3.5 8.91 8.37
1984 15.2 12.88 14.48 19.35 1999 7.6 2.8 8.14 9.33
1985 13.5 1.84 18.57 18.16 2000 8.4 2.4 9.43 9.75
1986 8.8 3.32 10.22 12.04 2001 8.3 2.8 8.44 10.26
1987 11.6 4.7 13.69 14.36 2002 9.1 2.9 9.83 10.44
1988 11.3 2.54 14.52 13.16 2003 10 2.5 12.67 9.5
1989 4.1 3.07 3.77 5.36 2004 10.1 6.3 11.11 10.06
1990 3.8 7.33 3.17 2.33 2005 11.3 5.2 12.1 12.2
1991 9.2 2.4 13.85 8.87 2006 12.7 5 13.4 14.1
1992 14.2 4.7 21.15 12.44 2007 14.2 3.7 15.1 16
1993 14 4.7 19.87 12.19 2008 9.6 5.4 9.9 10.4
1994 13.1 4 18.36 11.09 2009 9.2 4.2 9.9 9.6
1995 10.9 5 13.88 9.84 2010 10.3 4.3 12.2 9.5

三、模型參數估計
運用eview3.1軟體,採用最小二乘法,對表一中的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對所建模型進行估計,估計結果見下圖。(圖1)
從估計結果可得模型:
Yt=0.6902+0.1869X1+0.4564X2+0.2875X3

四、模型的檢驗
通過上述線性回歸得到模型,現在就其具體形式進行檢驗:
1、經濟意義檢驗
通過估計所得到參數,可進行經濟意義檢驗:
⑴α=0.6902,表示當三大產業保持原有規模,我國GDP仍能增加0.6902個百分點。這種結果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合理。
⑵β1 =0.1869,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一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增加0.1869個百分點;反之,降低0.1869,符合經濟現實。
⑶β2=0.4564,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增加0.4564個百分點;反之,降低0.4564,符合現實。
⑷β3 =0.2875,表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一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GDP增加0.2875個百分點;反之,降低0.2875,合理。
綜上可知,該模型符合經濟意義,經濟意義檢驗通過。
2、統計檢驗
⑴ 擬合優度檢驗
① 樣本決定系數
R^2的值越接近1,說明回歸直線對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越好;反之,R^2的值越接近0,說明回歸直線對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越差。
由圖1參數估計結果可得,樣本決定系數R^2=0.965032>0.8,可見其擬合優度不錯。
② 調整後的樣本決定系數
因解釋變數為多元,使用調整的擬合優度,以消除解釋變數對擬合優度的影響。調整後的R^2=0.960997>0.8,所以,其擬合程度不錯。
⑵方程顯著性檢驗
有模型可知總離差平方和TSS的自由度為29(n-1),回歸平方和ESS的自由度為3。所以,殘差平方和的自由度為26(n-k-1)。
H0: βi =0 H1: βi≠0
在H0成立的條件下,統計量
F= (ESS/k)/(RSS/(n-K-1))=239.1760
而在α=0.05,n=30,k=3時,查表得F0.05(3,26)=2.98<239.1760,由此可知,應拒絕原假設,接受H1,認為回歸方程顯著成立。
⑶參數顯著性檢驗
H0: βi =0 H1: βi≠0
在H0成立的條件下,統計量
Ti=(^βi-βi)/S(^βi)
當βi =0時,T1=3.970619、T2=15.04468、T3=6.837076;在α=0.05,n=30,k=3時,查表得T0.025(26)=2.056,得Ti>T0.025(16)=2.056,則拒絕原假設,接受備選假設,即認為βi顯著不為0 。
3、計量經濟學檢驗
⑴解釋變數之間的多重共線性檢驗
在這里採用Frisch綜合分析法,檢驗模型各解釋變數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問題:
① 通過做簡單回歸得到下表:
表2
回歸方程 Tα Tβ R^2 DW
Y1=9.4776+0.1292 X1 8.49 0.62 0.01 0.94
Y2=3.6885+0.5537 X2 5.87 10.95 0.81 0.79
Y3=2.5273+0.6727 X3 2.30 7.18 0.65 0.44

根據經濟理論和統計檢驗,X2最重要,從而得出最有簡單回歸方程Y= 3.6885+0.5537 X2 。
②將其餘變數逐一引入Y=3.6885+0.5537X2,從而得出Y=0.6902+0.1869X1+0.4564X2+0.2875X3為最優模型。
說明該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可能與選取變數為相對數有關,降低了其共線性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將其餘變數逐一引入
綜上所述,該模型不存在共線性問題。
⑵隨即擾動項序列相關檢驗
在給定α=0.05,n=30,k=3,查D-W統計表,得dL=1.21,dU=1.55。由DW=0.5372<dL=1.21,可知隨機誤差項存在一階正序列相關,即μt=ρμt-1+νt。
經軟體處理可得圖2,ρ1估計值為0.8643,並且T檢驗顯著,說明該模型確實存在一階序列相關。DW=2.2963,α=0.05,n=29,k=3,,查表得dL=1.20,dU=1.65, dU=1.65<DW=2.2963<4-dU=2.35,表明模型已經不存在一階序列相關性。因此,模型已消除序列相關性影響,經濟增長率與各產業增長率的回歸方程為:
Yt=0.4168+0.2506X1+0.4002X2+0.3852X3
由模型可知,當第一產業增長1個百分點時,我國經濟增長0.2506個百分點;當第二產業增長1個百分點時,我國經濟增長0.4002個百分點;當第三產業增長1個百分點時,我國經濟增長0.3852個百分點。
五、對策建議
根據模型得出1981-2010年,三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產業構成情況如下圖所示:
由圖可以看出,由前面對實證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高,其次是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三產業所佔比重逐年增大,其中,以第三產業增速最快,而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
下降。
1、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形成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的新局面,實現我國經濟可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2、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提高我國農業的科技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市場經濟建立以來,雖然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下降,但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逐年上升,說明科教興農、農業產業化、財政支持等農業產業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在提升,但就總體而言,仍是我國的弱智產業。加強農業財政投入,提高農業科技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應加大資本、技術等要素的投入,建立健全農村資本金融市場和生產要素流動市場,提高要素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農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時代感的社會主義新農民。
3、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著重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創新型國家,提高我國核心競爭力。
自建國以來,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工業內部結構、地區結構都存在差異。調整工業內部產業結構,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4、加快推進服務業發展,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
推進服務業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改變我國產業結構現狀,更能夠提高就業率,穩定民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推進服務業發展,重點是建立健全流通和服務部門,提高流通、服務質量;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⑴ 陳華.中國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J].統計與決策,2005,3
⑵ 劉雲峰.遼寧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4,9
⑶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⑷ 張潤清.計量經濟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⑸ 劉偉,李紹榮.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中國工業經濟2005.5,
⑹ 王憐.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商業現代化2007.5

I. 求問計量經濟學中kim-marion模型和moreno模型在評價產業競爭力方面如何使用如何在SPSS上操作

有借鑒論文沒有,發來看看我就明白怎麼操作了

J. 如何做有關化妝品產業的經濟學報告

縱向約束
一般的,縱向約束是指非縱向一體化的廠商與上下游廠商簽訂長期的、具有約束力的合同,包括列明零售價格、銷售數量、銷售區域等條款或行為方式等。其目的是希望能達到一體化的效果,同時又能避免一體化的成本。

特徵方法
產品可以被定義為是一些特徵的組合,消費者對這些特徵具有偏好。對於不同類型的特徵消費者具有不同的偏好。
這一方法假定消費者的需求不是針對產品,而是針對產品的特徵,對產品的需求來源於對其特徵的需求。
對每一類產品可以列出一些關鍵特徵,並估計消費者對這些特徵帶來的效用的評價。

占優策略均衡
如果無論其他參與人選擇什麼策略,策略 都是參與人i的強最佳應對,那麼 就稱為優勢策略。
優勢策略均衡是由每個參與人的優勢策略所組成的策略組合。

撇脂定價
在離散時間里,均衡是一種遞減的價格序列,即所謂撇脂定價。這樣,壟斷者等於實施了一種跨時價格歧視。

所謂「撇脂定價法」又稱高價法,即將產品的價格定的較高,盡可能在產品壽命初期,在競爭者研製出相似的產品以前,盡快的收回投資,並且取得相當的利潤。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步降低價格使新產品進入彈性大的市場。一般而言,對於全新產品、受專利保護的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小的產品、流行產品、未來市場形勢難以測定的產品等,可以採用撇脂定價策略。

合謀
簡單的說,合謀是指競爭對手之間的合作行動。
合謀涉及許多形式,包括限制廣告費用或聯合廣告、合作確定服務質量水平、限定企業經營范圍等,但最常見的形式是限量供應或協議價格。

古諾模型
古諾模型又稱古諾雙寡頭模型(Cournot opoly model),或雙寡頭模型(Duopoly model),古諾模型是早期的寡頭模型。它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古諾於1838年提出的。是納什均衡應用的最早版本,古諾模型通常被作為寡頭理論分析的出發點。古諾模型是一個只有兩個寡頭廠商的簡單模型,該模型也被稱為「雙頭模型」。古諾模型的結論可以很容易地推廣到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寡頭廠商的情況中去。
古諾模型假定一種產品市場只有兩個賣者,並且相互間沒有任何勾結行為,但相互間都知道對方將怎樣行動,從而各自怎樣確定最優的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因此,古諾模型又稱為雙頭壟斷理論。

產業
所謂產業,是指提供同一或有密切替代關系產品、服務的同類企業市場關系的集合體(毛林根,1996)。
蘇東水:單個產業無非是一些具有某種相同生產技術或產品特徵的企業的集合,產業存在的基礎是這些企業及其組織(蘇東水,p474)。

掠奪性定價
掠奪性定價又稱劫掠性定價、掠奪價、有時亦稱掠奪性定價歧視,是指一個廠商將價格定在犧牲短期利潤以消除競爭對手並在長期獲得高利潤的行為。

三級價格歧視
利用關於需求的直接信息如年齡、職業和地域等進行市場區隔,並對不同的群體設置不同的價格。又稱為直接價格歧視。

閱讀全文

與產業經濟學中的模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