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談你對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這一經濟學的哥白尼體系認識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也稱邊際效益遞減法則、邊際貢獻遞減) ,邊際效用遞減是經濟專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指在屬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換句話,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導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使得其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當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其新增加的最後一單位物品的消費所獲得的效用(即邊際效用)通常會呈現越來越少的現象(遞減),稱之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則。
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通俗的說法是: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少。用數學語言表達:x是自變數,y是因變數,y隨x的變化而變化,隨著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斷減小。這就是著名的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貳』 哲學領域的「哥白尼革命」是怎麼回事
發表教授就職演說之後,康德沉默了十一年,經過長期的艱辛探索,終於在1781年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他在該書的第二版序言里,把這部書的意義概括為哲學領域的「哥白尼革命」。這場革命的任務是為了解決哲學面臨的危機。在該書的第一版序言里,康德曾對哲學的歷史和處境做過生動的描繪。他說,在歷史上,形而上學號稱是一切科學的女王,「但是,時代變了,風尚變了,現在對形而上學只有無情的輕蔑;這位年邁的貴夫人備受譴責,慘遭遺棄」。形而上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懷疑論。「懷疑論者們像游牧民族一樣,厭惡一切固定的房舍。不時地摧毀著城邦社會」;尤其是近代的英國經驗論(康德稱之為「由著名的洛克創立的關於人類理智的生理學」):
(他們)好像把一切形而上學的紛爭都結束了,把形而上學堅持為王的合法性徹底否決了。但是,盡管這位自封的女王被追查出並非金枝玉葉,無非是普通經驗的庶孽,因而理應對她的僭越表示懷疑,可問題是,這個家譜實際上是她捏造出來的,她還是堅持她的主張,於是一切照舊,又再度陷入陳腐的獨斷論,陷入人們企圖使這門學問擺脫的那種備受輕蔑的狀態。
數學之所以成為一門科學,那要「歸功於一個人在一次試探中靈機一動,造成了一場革命」。以前人們總是「死死地盯著圖形」,在圖形中辨認它的特性;而產生數學的那場革命性的轉變卻要人們把自己先天地設想出來的東西歸於事物,並通過這個東西必然地推導出事物的特性。康德這里說的是對幾何圖形的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為幾何圖形是從事物的具體形狀中抽象出來的;另一種解釋認為幾何圖形按照先天的設想被構造出來,事物的具體形狀被那些先天構造出來的圖形所規定。康德認為,正是後面這樣的解釋,才造就了數學的科學性。物理學也是由於一場思想革命而成為科學的。康德說,物理學中那些具有決定意義的實驗,都是按照理性設計做出的,這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
理性必須挾著它那些按照不變的規律下判斷的原則走在前面,強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問題,決不能只是讓自然牽著自已的鼻子走。
數學和物理學領域的革命的共同點是這樣一個變化,即把從客觀到主觀的思想路線轉變為從主觀到客觀的。客觀即科學研究的對象,主觀即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概念。過去根深蒂固的觀念是:科學的性質是因它所研究的對象所決定的,科學的原則、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對象固有的客觀性。現在康德卻要反其道而行之,他把這一轉變稱為「哥白尼革命」。「哥白尼革命」不只是一個方法論的轉變。康德把它作為形而上學領域的一場革命,正如哥白尼所完成的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轉變一樣,哲學的革命也涉及到世界觀的轉變。康德像其他近代哲學家那樣,效仿自然科學的成功經驗,實行哲學領域的徹底變革。對此,他有這樣的解釋:
到現在為止,大家都是認定我們的知識必須依照對象,在這個前提下進行了多次試驗,……可是這些試驗統統失敗了。那麼我們不妨換一個前提試一試,看看是不是把形而上學的問題解決得好一些。這就是假定對象必須依照我們的知識。這個假定就比較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正是盼望能有一種關於對象的先天知識,對象向我們呈現之前,就確定了某種關於對象的東西。這個設想同哥白尼當初的想法非常相似,他原來認定整個星群圍繞觀察者旋轉,可是這樣解釋天體運動總是不能令人滿意,於是他就想到換一個法子試一試,假定觀察者旋轉而星群不動,看看是不是可以得到比較滿意的解釋。現在我們在形而上學里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在對象的直觀問題上試一試。
康德要進行的試驗並不局限於關於對象的直觀,他的設想是,人的直觀能力先於直觀對象,並且決定了他所能夠直觀到的內容;不僅如此,人的概念對直觀內容做出進一步的判斷,形成經驗知識。人的這種直觀能力和概念,都是先於、獨立於外在對象的,按照它們來認識對象即是康德所謂的「關於對象的先天知識」。康德用來表示這種知識的一般術語叫「先天綜合判斷」。
什麼是先天綜合判斷?
「先天綜合判斷」這個概念來自休謨關於綜合命題與分析命題的區分。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概括休謨的區分。從邏輯形式上看,分析命題的謂詞包含在主詞之中,比如說,「凡人皆有死」,「有死」的意思已經包含在「人」的意義之中;綜合命題則不同,它的謂詞不包含在主詞之中,比如說,「這些人坐著」,「坐」的意思並不是「人」這個概念所具有的。休謨進一步分析說,正因為分析命題的主詞和謂詞之間有著邏輯上的蘊涵關系,分析命題是必然命題;就是說,它之為真與經驗無關,而取決於詞義之間的蘊涵關系,在此意義上,分析命題又被稱為先天命題;這里「先天」的意義是先於經驗,獨立於經驗。綜合命題的主詞與謂詞之間沒有邏輯上的蘊涵關系,兩者是偶然地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是偶然命題。一個綜合命題的真或假取決於經驗事實;只有觀察到有的人坐著的時候,「這些人坐著」才是真的;如果這些人在跑,則那個命題就是假的。因此,綜合命題也被當作後天命題。總之,在休謨那裡,分析和綜合命題的區分等於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又等於先天和後天命題的區分。休謨做如此區分的目的是為了把傳統形而上學從人類知識領域排除出去。按照他的標准,傳統形而上學是關於實體的事實判斷,因此不屬於分析命題,而這些判斷又不以經驗為標准,因此也不屬於綜合命題。他把這些命題看做是「詭辯和幻想」,要把傳統形而上學和神學著作「投到烈火中去」。
康德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學,與傳統形而上學一樣,它的命題是必然的、先天的,而同時又是對經驗世界做出的判斷。為了使這種命題也能夠成為人類知識,他在休謨的兩類命題之外,又增加了一類更重要的命題,這就是他所謂的先天綜合判斷。他的理由是,分析和綜合命題只是邏輯形式上的區分,而不涉及判斷的內容和性質。所有的分析判斷在內容上都是先天的,在性質上都是必然的,這固然不假;但我們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所有的綜合判斷在內容上都是後天的,在性質上都是偶然的。一些採取了綜合命題的邏輯形式的判斷在內容上也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具有必然真理的性質。因為判斷的邏輯形式與它們的內容和性質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能混為一談。康德關於判斷的邏輯形式/內容/性質的三重區分可列表說明如下:
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
從哲學史上看康德關於先天綜合判斷的學說是對唯理論和經驗論兩種知識論的綜合。經驗論只承認邏輯的和數學的命題是先天必然真理,他們把綜合命題等同於後天的偶然命題;唯理論把天賦觀念作為知識的基礎,天賦觀念不僅表現為數學的和邏輯的命題,而且也表現為某些關於經驗事實的命題。康德不贊成經驗論把綜合命題歸於偶然真理的立場,因為這不啻於否認經驗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其結果是動搖了經驗科學的基礎,如同休謨的懷疑論所做的那樣。他於是和唯理論者一樣,認為某些關於經驗事實的命題也屬於先天的必然真理,但是,他所謂的先天綜合判斷不等於唯理論者所說的天賦觀念。康德看到唯理論者天賦觀念說的兩個缺點:第一,唯理論者所說的天賦觀念有任意性,每個唯理論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天賦觀念,他們沒有一個關於天賦觀念的統一標准,沒有交代為什麼有些觀念是天賦的,而另一些則不是;第二,他們把知識的基礎歸結為天賦觀念,卻沒有進一步考察天賦觀念的基礎何在,他們關於天賦觀念的假定是獨斷的。
為了避免經驗論的懷疑論和唯理論的獨斷論這兩種極端傾向,康德提出了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實質是在追問:經驗知識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最後依據是什麼?如前所述,康德認為經驗知識的普遍必然性表現為先天綜合判斷,先天綜合判斷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哪些命題屬於先天綜合判斷?它們為什麼能夠給予經驗以普遍必然性?
關於第一個問題,康德回答說,經驗知識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題都是先天綜合判斷。「先天」對於康德來說首先是一個邏輯概念,而不是一個時間概念。這就是說,先天命題並不一定是在時間上先於經驗而獲得的。如同天賦觀念那樣的東西,而是那些為經驗提供必要的前提的知識要素。康德明確地把「先天」定義為「普遍必然性」,因為只有具備了普遍必然性的命題才能成為經驗的前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先天的因素和後天的因素共同構成了人類可能具有的經驗。康德所說的經驗不是經驗論意義上的經驗,經驗對於康德而言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他把「經驗」作為「知識」的同義詞來使用,他說:「經驗知識就是經驗。」
作為經驗知識的普遍必然的前提,先天綜合判斷可分為三類:一是數學命題,二是自然科學的基本命題,三是形而上學的命題。
說數學命題是先天命題,這在當時沒有什麼異議。即使是經驗論者,也會在「普遍必然性」的意義上承認數學命題的先天性。康德與經驗論者的分歧在於,他把數學命題歸於綜合命題,而不歸於分析命題。他說,數學命題的要素之間沒有分析命題的主詞和謂詞之間那種邏輯蘊涵關系。比如,不管如何分析5+7的意義,也得不出12這個數;不管如何分析「兩點間的最短距離」的詞義,也得不出「直線」的意思。只有通過直觀,人們才能把5和7之和與12相等同,才能把「兩點間的最短距離」與「直線」相等同。當然,這里所說的直觀不等於感性經驗,否則我們得到的將只是後天的綜合命題,而不是先天的綜合命題了。如果我們繼續追問:那種賦予數學命題以普遍必然性的直觀是什麼樣的直觀?這就是在問:作為數學命題的那些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這是涉及到數學基礎的問題。康德把這個問題歸結為:純數學何以可能?
康德對形而上學的態度既是批判性的,又是建設性的。他的理想是把形而上學改造成一門科學,未來的科學的形而上學的命題當然也是先天綜合判斷,它將為人類的知識和一切理性活動提供堅實的基礎。構成未來形而上學的先天綜合判斷也有一個「何以可能」的問題,用康德的話來說,我們必須追問:形而上學作為科學何以可能?
綜上所述,康德把先天綜合判斷分為三類:數學的、自然科學的和形而上學的;「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問題也相應地一分為三:純粹數學何以可能?純粹自然科學何以可能?形而上學何以可能?最後一個問題又包含著兩個不同的問題:(傳統)形而上學作為人類稟賦何以可能?(未來)形而上學作為科學何以可能?
康德說,對上述「何以可能」的問題的回答是先驗哲學的任務。他明確區分了「先天」(a priori)和「先驗」(transcendental):一切先驗的東西都是先天的,即,都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反之則不然,因為有些先天命題並不是對「何以可能」問題的回答,相反,它們本身還面臨著「何以可能」的問題有待解決。「先驗」的意義是「可能性的條件」(condition 0f possibilities)。當人們在問知識何以可能的問題時,他們也就是在追問知識的先驗基礎問題,解答這些問題的命題是先驗判斷(同時也是先天綜合判斷),先驗判斷構成先驗哲學。康德的批判哲學就是先驗哲學的體系。這個體系圍繞著上述三類四個問題而展開。它分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兩個部分。理論哲學再分三個分支:《純粹理性批判》的感性論回答「純粹數學何以可能」的問題;知性論回答「純自然科學何以可能」的問題;理性論除了回答「形而上學作為人類稟賦何以可能」的問題,又部分地回答了「形而上學作為科學何以可能」的問題。這里回答的「部分」指形而上學作為科學的理論基礎這一部分,但科學的形而上學還有另外一部分,即道德形而上學。對道德形而上學何以可能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康德實踐哲學的主要內容。以下各節將按照這個順序,來講解康德的先驗哲學。
『叄』 哥白尼的生平以及做出的主要貢獻
哥白尼於1473年2月19日出生在波蘭西部維斯杜拉河畔托倫城的一個商人家庭。家裡兄妹四個,哥白尼是最小的。在他10歲時,父親去世了,舅父盧卡斯承擔起了撫育他的重任。
1489年哥白尼的舅舅當上了主教,他運用影響力幫哥白尼在義大利當上神父,並為他申請到一筆助學金讓他繼續深造,
1491年至1495年,哥白尼進入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克拉科夫是當時波蘭的首都,也是東歐最大的貿易和文化中心,有許多國家的留學生在這里學習。由於它地處東西歐交通要沖,所以比較早地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因此在這座古老的大學里,新興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和腐朽的封建教會的經院哲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哥白尼在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下,在心靈里埋下了向經院哲學挑戰的種子。在這里,他遇到了對他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布魯楚斯基(Brudzewski)教授。是這位教授的啟蒙教育促使哥白尼決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天文科學。
1496年哥白尼前往義大利求學,先後進入博洛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和費拉拉大學學習和研究法律、天文學、數學、神學和醫學,他同時還學會了希臘文。
1497年,哥白尼就任瓦爾半米亞牧師的僧正。
1502年,哥白尼修讀完碩士學位之後,又到巴多瓦大學攻讀教會法律和研究醫學。 1503年,哥白尼獲得了教會法規博士學位。
1506年返回波蘭故鄉,擔任舅舅瓦克金路德主教的秘書兼教會的醫生
1510年後,他先後從事過管理、外交等工作。他是一個傑出的經濟學家,寫過《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他是近代第一個提出劣幣淘汰良幣理論的經濟學家。哥白尼醫術高明,他利用業余時間行醫,免費為窮苦人治病,是一位頗有名望的醫生,被人們譽為「神醫」。哥白尼還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他的巨著《天體運行論》附錄里,發表過他的球面三角論文。
從1512到1529年,哥白尼在這里進行了大量的天文觀察,並累積關於行星運行、日月蝕等大批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他可以完全確信「托勒密的地心說」是錯誤的。在這段期間哥白尼先提出一篇關於天體運動假設的論文《淺說》。
1515年,哥白尼開始寫作《天體運行論》一書。
1519年,條頓騎士團來犯,埃爾門蘭德地區的僧侶全給嚇跑了,而他卻勇敢的組織和領導了奧爾茲丁城的人民奮勇反擊侵略者,經過五天五夜的激戰,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反應出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盡管哥白尼總是事務繁忙,但他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把主要精力放在從事天文學的研究上。
1525年,哥白尼原來的女管家安娜衷心愛上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她不顧別人的流言蜚語,來到了被教會剝奪了結婚權利的哥白尼身邊。由於她的精心照顧和幫助,才使得《天體運行論》一書的寫作得以順利進行。
1533年完成了《天體運行論》的初稿
1543年5月24日,偉大的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病逝。
『肆』 西方經濟學的一本經典著作,被譽為「哥白尼在文學上,達爾文在生物學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創立了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原理,成為西方經 濟學中的經典著作。被西方經濟學者譽為一場象「哥白尼在天 文學上,達...
『伍』 哥白尼什麼成就
成來就如下:
1、哥白尼源是文藝復興時期波蘭著名的天文學家,是太陽中心說的創始人。他的太陽中心說的創立,從根本上糾正了地球中心說,揭穿了宗教神學偽造的謊言,對社會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哥白尼是一個傑出的經濟學家,寫過《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他是近代第一個提出劣幣淘汰良幣理論的經濟學家。
哥白尼還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他的巨著《天體運行論》附錄里,發表過他的球面三角論文。
3、哥白尼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當條頓騎士團瘋狂侵略波蘭時,他挺身而出,起來保衛自己的祖國。1519年,條頓騎士團來犯,埃爾門蘭德地區的僧侶全給嚇跑了,而他卻勇敢的組織和領導了奧爾茲丁城的人民奮勇反擊侵略者,經過五天五夜的激戰,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拓展如下:
哥白尼的地心說,認為地球靜止不動地居於有限的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圍繞地球運轉。教會藉助這種理論,說上帝創造了地球,並讓它居於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用於點綴宇宙的裝飾品。這個理論被教會奉為金科玉律,用來統治、愚弄人民,為他們自己服務。
『陸』 如何評價哥白尼在經濟學上做出的貢獻
作為經濟學家,哥白尼是一位很有趣的人。他的經濟管理才幹使他成為一位好主人和有能力的組織者,他還善於將這方面的實踐經驗應用到理論研究中去。他在理論上探討的問題,並不是脫離具體實踐的哲學投機,而是和可預見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哥白尼把經濟現象看做是客觀規律作用的結果,並採用科學研究方法探索經濟規律。哥白尼雖然是一位神職人員和法律學者,但在經濟研究中,卻擺脫了宗教和法學觀點的束縛和影響。他考慮的是廣大社會階層的經濟利益,而不單純是封建貴族階級的利益,因此哥白尼是當時先進的市民階層利益的代言人。當時市民階層反對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封建關系。他的改革設想是針對封建管理理論的,他努力用符合新經濟形勢的新理論去取代那些封建理論。在當時,他的經濟模式是先進的和富有創新精神的。在這種模式中他沒有考慮封建階級的利益,雖然他本人作為瓦爾米亞的神甫也屬於這個階級。他考慮的首先是手工業者和他常說的創造財富的人們的利益,而這些人正是封建貴族所蔑視的勞動者。他代表著主要由封建主組成的改革派,但他的主張並不是為鞏固封建主義服務的,而是為他出身的那個市民階層服務的。貧苦人尊崇哥白尼,並把他看做是自己的庇護者和代言人。作為神甫會財產管理人、封建主大人、神職人員和醫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貧苦人民服務了一生。
『柒』 對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這一經濟學的哥白尼體系的認識
來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源(也稱邊際效益遞減法則、邊際貢獻遞減) ,邊際效用遞減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指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換句話,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導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使得其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當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的總數量越來越多時,其新增加的最後一單位物品的消費所獲得的效用(即邊際效用)通常會呈現越來越少的現象(遞減),稱之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則。
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通俗的說法是: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少。用數學語言表達:x是自變數,y是因變數,y隨x的變化而變化,隨著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斷減小。這就是著名的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捌』 哥白尼生平
哥白尼生平
哥白尼於1473年2月19日出生在波蘭西部維斯杜拉河畔托倫城的一個商人家庭。家裡兄妹四個,哥白尼是最小的。在他10歲時,父親去世了,舅父盧卡斯承擔起了撫育他的重任。
1491年至1495年,哥白尼進入克拉科夫大學學習。克拉科夫是當時波蘭的首都,也是東歐最大的貿易和文化中心,有許多國家的留學生在這里學習。由於它地處東西歐交通要沖,所以比較早地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因此在這座古老的大學里,新興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和腐朽的封建教會的經院哲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哥白尼在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下,在心靈里埋下了向經院哲學挑戰的種子。在這里,他遇到了對他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布魯楚斯基(Brudzewski)教授。是這位教授的啟蒙教育促使哥白尼決定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天文科學。
1496年哥白尼前往義大利求學,先後進入博洛尼亞大學、帕多瓦大學和費拉拉大學學習和研究法律、天文學、數學、神學和醫學,他同時還學會了希臘文。1503年,哥白尼獲得了教會法規博士學位。
1497年,哥白尼就任瓦爾半米亞牧師的僧正。1510年後,他先後從事過管理、外交等工作。他是一個傑出的經濟學家,寫過《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他是近代第一個提出劣幣淘汰良幣理論的經濟學家。哥白尼醫術高明,他利用業余時間行醫,免費為窮苦人治病,是一位頗有名望的醫生,被人們譽為「神醫」。哥白尼還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他的巨著《天體運行論》附錄里,發表過他的球面三角論文。
哥白尼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當條頓騎士團瘋狂侵略波蘭時,他挺身而出,起來保衛自己的祖國。1519年,條頓騎士團來犯,埃爾門蘭德地區的僧侶全給嚇跑了,而他卻勇敢的組織和領導了奧爾茲丁城的人民奮勇反擊侵略者,經過五天五夜的激戰,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盡管哥白尼總是事務繁忙,但他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把主要精力放在從事天文學的研究上。1515年,哥白尼開始寫作《天體運行論》一書。1525年,哥白尼原來的女管家安娜衷心愛上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她不顧別人的流言蜚語,來到了被教會剝奪了結婚權利的哥白尼身邊。由於她的精心照顧和幫助,才使得《天體運行論》一書的寫作得以順利進行。
1543年5月24日,偉大的波蘭科學家哥白尼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