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求微觀經濟學邊際效用
(1)X乘px+y乘py=120,MUx/MUy=px/py 聯立即抄可襲求出x和y
(2)求得的x和y帶入u=2x2y4,求的u就是總效用
(3)邊際效用MUx就是U=2x2y4對x求偏導數,
MUy就是U=2x2y4對y求偏導數。
『貳』 誰能幫忙理清楚一下大一經濟學原理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邊際效用等一系列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及公式的匯總
邊際的概念就是:沒增加一單位的東西(產品)。
邊際收益:每增加一單位的回產品獲得的答收益
邊際成本:每增加一單位的產品需要的成本
邊際效用:每增加一單位的產品增加的效用。
之間的公式:你先把名詞的定義理解清楚,用數學式子表示,他們之間的關系推一推就知道了
『叄』 經濟學里的邊際效用
MU1/P1=MU2/P2=MU3/P3=λ,其中λ為單位貨幣效用
可知MU1=2美元效用;MU2=0.5美元效用;MU3=1美元效用;
對於熱狗的邊際效用,只能給出范圍,就是小於1.5美元。
『肆』 微觀經濟學的知識,講到邊際效用和總效用,請問以下的公式如何解釋請詳細解答,謝謝。
約束條件是指:
收入都花到商品中
總收入=商品數量乘以商品價格
實現條件是邊際效用比上價格等於貨幣的邊際效用
MU1./P1>MU2/P2
說明Q2買多了,所以效用小了
故應該減少Q2的購買
『伍』 求助經濟學邊際效用計算
邊際效用的大小與慾望的強弱成正比;
邊際效用的大小與商品消費數量的多少成反比;專
邊際效用在實際中可以屬是0甚至負值,但在理論分析中邊際效用不會為0或負值。
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數增加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陸』 西方經濟學貨幣的邊際效用怎麼求
邊際效用計算公式:
MU=∆TU/∆Q
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版增加一單位所增權加的額外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額外增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額外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柒』 西方經濟學效用函數和邊際效用函數分別是
1 在現代消費者理論中,以商品價格向量P、消費束(商品數量向量)X、和消費者預算約束三者為自變數的效用函數形式有兩類:一類是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數」U(X);另一類是以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為自變數的「間接效用函數」v(P,m)。
直接效用函數U(X)的思想是:只要消費者購買(消費)各種商品的數量一定(而不管其他相關的經濟變數(如價格向量P)如何置定或變動),消費者的偏好或效用大小便唯一地確定。即,確定的消費束X對應確定的效用函數值U(X)。
間接效用函數v(P,m)是建立在僅以消費束X為自變數的直接效用函數U(X)的基礎之上的。其思路是:只要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一定,消費者在PX=m約束下,最大化其直接效用函數U(X)的值,此時的最大U(X)值即是間接效用函數v(P,m)的函數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消費者面臨的商品價格向量P和消費者預算約束m兩者確定,消費者最大化其效用水平的購買消費束X並不要求唯一確定(雖然大多數時候是唯一確定的),但這些不同的向量X所對應的直接效用函數U(X)的值卻必須是唯一的「最大值」。
從直接效用函數U(X)的定義,和間接效用函數v(P,m)函數的建立及求解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兩類效用函數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間接效用函數v(P,m)是建直接效用函數U(X)的基礎之上的。即:無論是直接效用函數U(X),還是間接效用函數v(P,m),只要消費者最終消費的商品數量束X一定,消費者便有確定的效用水平。對於直接效用函數U(X)而言,自變數X對因變數U(X)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這也是U(X)被稱為「直接效用函數」的原因。對於間接效用函數v(P,m)而言,自變數P和m對因變數——效用水平的決定作用,實際上必須通過消費者最終消費的、確定的商品數量束X(或商品數量束集合)來完成。所以,自變數P和m對因變數——效用水平是起「間接性的決定作用」。其求解過程表明,效用水平的大小實際仍由消費束X直接地決定。這也就是v(P,m)為什麼被稱為「間接效用函數」的原因。
2 邊際效益遞減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說的是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換句話,就是雖然其產出總量是遞增的,但是其二階倒數為負,使得其增長速度不斷變慢,使得其最終趨於峰值,並有可能衰退。
最明顯的詮釋,就是非線性函數,例如二次曲線。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例子:給你一個可愛多,你高興的亂跳以為賺了,接下來是第二個……可是一直給你,你會覺得開始惡心了。這有兩個原因:一,你吃飽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膩了,刺激受夠了。你希望有個機會表白自己「老大,給個哈根啊好啊?」
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剛來了要混個臉熟,所以拼盡全力在所不辭。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會這樣解釋:神秘莫測的心理學和社會學。
如果我們建立一個映射,使得各種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們定義跑得快比跑得穩好,這並非沒有意義,賽車界就是個例子),那麼在一個時間序列上,投入和產出(以及累積投入和累計產出)就可以作為模型。通過上面兩個例子可見,這個概念可以理解成兩個特點:一,t=0比t->無窮時候的產出大的多(這是序列函數的像)。二,t->T和t->T+1在T->無窮時候的變化不大(這是像的一階倒數)。前者說明總體趨勢遞減,後者說明遞減速度趨緩。
我們可以想想,邊際效用遞減式一個無處不在的規律,你想過四級,於是找了本寶書,從A背起,不錯,一會兒就背完呢(當然,本來A就不太多,我就是這種人),然後是B,然後是……B part2,然後是B part 2 1/2...級數的概念有了應用。當然你可以選擇從Z開始背回頭(當然,我也是這種人)。
可見,投入和產出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投入了就要求有產出,所以邊際效益遞減的逆仍然適用。
我們可以拓展到離開效用這個概念。讓我們看一個實際中的問題:
昨天打掃房間衛生,發現剛剛擦過的桌子一層灰又上去了,和旁邊的一個小支架看上去沒什麼區別。實際上,後者上次被美容的時候我還沒在南京……
一個東西從干凈到漲很快,可是從臟到很臟是一個多麼漫長的過程阿,指望考古隊?(盡管也有評價的因素)
大家還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點,「失去的才是真」。
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規律呢?經濟學的解釋是資源的最優配置。因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終的收益攤的太薄。再好的東西也有個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謂的各種高級操作都是某種程度上的吃力不討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當然一些數學上的游戲。
然而我覺得,這個現象的起源絕對是一個哲學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進步和發展。
想想,如果邊際效益遞增,我們還需要創新嗎?我們還需要堅持嗎?同志們,可愛多足夠了,不,涼水就行!魅力這個詞,永遠的就失去了意義。
『捌』 經濟學高手請進:邊際效用的計算
題目通抄常是假設的...
這個題目為了證明當P1和P2的消費在增加後效用是遞減的...
所以最高效用是在平均消費在個別商品...
所以為什麼是五...因為是假設的...如果設定假設的人放10就是10...
邊際效用是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效用...你這題是混合效用...沒法算給你...
『玖』 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是什麼
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數增加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的大小與慾望的強弱成正比,與商品消費數量的多少成反比,邊際效用在實際中可以是0甚至負值,但在理論分析中邊際效用不會為0或負值。
(9)經濟學邊際效用公式擴展閱讀:
邊際效用理論還可以解釋經濟學中著名的「價值悖論」。價值悖論又稱價值之謎,指有些東西效用很大,但價格很低,有些東西效用很小,但價格卻很高。這種現象與傳統的價格理論不一致。這個價值的悖論是亞當·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的,直至邊際效用理論提出後才給予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解釋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區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
水給我們帶來的總效用是巨大的,沒有水,我們無法生存。但我們對某種物品消費越多,其最後一個單位的邊際效用也就愈小。我們用的水是很多的,因此最後一單位水所帶來的邊際效用就微不足道了。相反,相對於水而言,鑽石的總效用並不大,但由於我們購買的鑽石極少,所以,它的邊際效用就大了。
根據邊際效用理論,消費者分配收入的方式是使一切物品的每元支出的邊際效用相等。人們也是根據這一原則來把收入分配於水和鑽石上的:鑽石的邊際效用高,水的邊際效用低,只有用鑽石的高價格除以其高邊際效用,用水的低價格除以其低邊際效用,用於鑽石和水的每元支出的邊際效用才能相等。
所以,鑽石價格高,水的價格低是合理的。或者說,人們願為邊際效用高的鑽石支付高價格,為邊際效用低的水支付低價格是一種理性的行為。「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正在於「稀」的物品邊際效用高。
『拾』 微觀經濟學:邊際效用公式怎麼理解
1.邊際效用的公式你最好看這個,MU=dTU(Q)/dQ,有可能你還沒有學高數。用你蘋果的例子,編輯效用是最後一個蘋果給你帶來的效用,這個概念來源於基數效用理論。你的公式▷TU/▷Q想表達的也是最後一個單位的意思,來源於比較淺顯的經濟學入門教程,體現的不是平均值。
2.基數效用理論中嚴格的效用圖像,的確邊際效用函數的圖像與橫軸的面積不應該是總效應,你做題發現不對可能是這題出的不嚴謹,他考察的是邊際效用的概念,讓你求邊際效用,平均效用神馬的,或者屬於序數效用理論等等,你不用鑽牛角尖,概念懂了就好。
如果你想把微觀學透,找本中級教材吧,平迪克就行,或者看高鴻業的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