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宏觀經濟學中、各個字母代表的意思齊全的。
名義GDP: (網路文庫找的)
實際GDP:
GDP:國內生產總值.
GNP:國民生產總值
NDP:國內生產凈值 (NDP=GDP-折舊)
NNP:國民生產凈值 (NNP=GNP-折舊)
NI:國民收入(亦可用Y表示)
PI:個人收入
DPI:個人可支配收入
C:(消費)居民消費支出
I:(投資)企業投資
G:(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
T:(稅收)政府稅收
TR:政府轉移支付
NX:凈出口(X-M;X:出口,M:進口)
GDP=C+I+G+(X-M)=C+I+G+NX(支出法)
N:就業量
U:失業量
L:勞動力總量 (L=N+U)
u:失業率 (u=U/L)
n:就業率 (n=N/L)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
GDP縮減指數
c:消費
i:投資
s:儲蓄
t:稅收
g:政府購買
x:出口
m:進口
y:可支配收入
APC:平均消費傾向
MPC:邊際消費傾向
APS:平均儲蓄傾向
MPS:邊際儲蓄傾向
Ki:投資乘數(+)
Kg:政府購買乘數(+)
Kt:稅收乘數(-)
KB:平衡預算乘數(KB=Kg+Kt=1)
Ktr: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Kx:出口乘數(+)
Km:進口乘數(-)
(第65頁)
K:資本存量 (ΔK=i )
R0:現值或本金
Rn:第n年的未來收入或終值本利和
r:年利率
Rn=R0(1+r)n
(第66頁)
Pk:資本品的供給價格
MEC:資本邊際效率: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資本。
R1,R2,R3,...,Rn:某項投資從第1期到第n期各期的收益
d: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
e: 自發性投資
α:邊際儲蓄傾向
β:邊際消費傾向
I:投資
S:儲蓄
L:貨幣需求
L1: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
L2:貨幣的投機需求
L1(y):交易貨幣需求量
L2(y):投機貨幣需求量
M:貨幣供給(名義)
m:貨幣供給(實際)
k:交易貨幣需求量對收入變動的反應程度
h:投機貨幣需求量對利率變動的反應程度
A:技術水平
W:實際工資額
P:實際工時
❷ 經濟學中avc什麼意思啊,還有供給的符號
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變成本
還有供給什麼?
❸ 經濟學中的租金到底是什麼意思書上說供給者用他的經濟租金來支付賦稅消費者沒有支付更高價格,那麼供
經濟租金是指從要素的所有收入中減去那部分不會影響要素總供給的要素收入的一部分要素收入,它類團做伍似於生產者剩餘,等於要素收入和其機會成本之間的差額。例如一塊土地種大豆可得收入1200元,但若改種小麥可胡嫌得收入1000元,則其差額200元就是經濟租金。
長期來看,經濟租金實際上就是利潤(經濟租金=要素收入-機會成本)。由於在完全競爭市場,長期不塌或存在利潤,因此經濟租金一定來源於壟斷。
❹ 經濟學中需求,供給曲線,大神幫忙解釋一下圖的意思
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點對應的就是均價,對應的產量就是均量
❺ 經濟學中的i表示什麼意思 比如i等於s(總需求等於總供給) i大於s(總需求大於總供給)
I代表投資 S代表儲蓄,在兩部門(居民和企業)經濟中,總需求包括居民戶的消費需求和廠商的投資需求,供給是全部勞務和產品的總和,也即是各種生產要素供給的總和,即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的總和,生產要素供給的總和可以用生產要素取得的收入來表示即為工資、利息、利潤和地租,即為居民的收入總和,居民的收入可以分為消費和儲蓄兩部分.因此:
總需求AD=C+I 總供給AS=C+S 總需求=總供給時即C+I=Y=C+S I=S
因此,兩部門國民經濟均衡的具體表現:投資=儲蓄
I=S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當S<I時,說明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或供給不足,這時在國民經濟中容易導致超前消費,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當S>I時,說明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或供給過剩,這時在國民經濟中容易導致物價下降,產品滯銷,企業開工不足和設備閑置,出現失業;所以,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即S=I,這時才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和失業.在國民收入均衡中,儲蓄可以看作是經濟中一部分貨幣的暫時離開,對國民收入具有收縮作用,是漏出因素.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刺激作用,能使國民收入擴張,是注入因素.如果注入小於漏出,國民收入收縮;注入大於漏出,國民收入擴張;注入等於漏出,國民收入實現均衡.
❻ 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是什麼意思
供給學派是 20 世紀 70 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
該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
該學派的先驅者是加拿大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芒德爾。 70 年代初,他多次批評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提出同凱恩斯主義相反的論點和主張。 1974 年他反對福特政府徵收附加所得稅控制物價的計劃,主張降低稅率、鼓勵生產,同時恢復金本位、穩定美元價值來抑制通貨膨脹。
芒德爾的論點引起拉弗和萬尼斯基的注意和贊賞,拉弗進一步研究並發展了芒德爾的論點。當時的美國國會眾議員肯普也很重視芒德爾的主張,他任用羅伯茨為他擬定減稅提案,聘請圖爾進行減稅效果的計量研究。
供給學派認為, 1929 ~ 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並不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當時西方各國政府實行一系列錯誤政策造成的,薩伊定律完全正確,凱恩斯定律卻是錯誤的。
供給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以後,進而確認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在生產要素中資本至關緊要。資本積累決定著生產增長速度,應當鼓勵儲蓄和投資。
供給學派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都是為了謀取報酬或利潤。因此,對報酬和利潤的刺激會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實際工資的刺激將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對儲蓄和投資報酬的刺激會影響資本的供給和利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能夠使生產要素供需達到均衡和有效利用。應當消除不利於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因素。
供給學派指出,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刺激因素,其中財政政策最為重要。在分析經濟政策對行為的影響時,供給學派反對凱恩斯主義只注意政策對經濟主體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強調政策對生產活動的作用。
供給學派著重分析稅制對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效果。他們指出,經濟主體從事經營活動所關心的並不是獲得的報酬或利潤總額,而是減去各種納稅後的報酬或利潤凈額。在累進稅制條件下,邊際稅率又是關鍵因素。因為經濟主體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儲蓄和投資,要看按邊際稅率納稅後增加的凈報酬是否合算。
他們認為稅率影響經濟主體行為是通過相對價格變化實現的,稅率提高,納稅後凈報酬減少。就勞動力看,這意味著休閑對做工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會選擇休閑而不去做工,勞動力供給就會減少。就資本看,這意味著消費對儲蓄和投資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樂意把收入用作消費而不用作儲蓄和投資,資本供給就會減少。此外,經濟主體為了逃避高稅率,還把經濟活動從市場轉入地下。這些都會使生產要素供給減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產下降。
供給學派進而分析稅率與稅收的關系。因為稅收是稅率與稅收基礎的乘積,稅率變動既然影響生產,就必然影響稅收。拉弗首次把稅率與稅收的關系製成模型,畫在直角坐標圖上,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線。
供給學派認為,政府支出不論是公共支出還是轉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著阻礙生產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費資源,有些雖然對經濟有益,但效率很低。社會支出阻礙生產的作用較為嚴重。失業保險津貼使人們寧願失業而不去尋找工作或從事報酬低的工作。福利補助嚴重削弱人們儲蓄的積極性,滋長人們的依賴性,不僅不減輕反而擴大貧困並使貧困永久化。因此,他們主張大量削減社會支出,停辦不必需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計劃,降低津貼和補助金額,嚴格限制領受條件。
供給學派認為,政府管理經濟的法律條例多數具有阻礙生產的效果。首先是加重企業負擔,提高產品成本。其次是企業為了遵守法律條例,不得不縮減研究開發支出和生產性投資,停止技術改革。更嚴重的是挫傷企業的創新精神和風險投資,造成生產率增長停滯。政府應當放寬對經濟的管理,增強市場機制。
供給學派雖然同意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在控制貨幣數量增長的目的和措施上同貨幣學派大相徑庭。供給學派認為,控制貨幣數量增長的目的不應只是與經濟增長相適應,而是為了穩定貨幣價值。貨幣價值保持穩定,人們的通貨膨脹心理就會消失。在安排貨幣收入時,人們就樂意保存貨幣,不去囤積物資;選擇生產性投資,不做投機性投資。同時,貨幣價值穩定又是保證財政政策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如何保持貨幣價值穩定,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堅持必須恢復金本位制。
供給學派的論點和主張受到西方經濟學界各方關注。凱恩斯主義者薩繆爾森認為,它既沒有經濟史上的有力證據,又缺乏理論分析上的合理推斷。
考慮稅率變動的影響時,片面強調對生產的效果,忽視對需求的影響,從而誇大減稅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對於供給學派所說減稅不會導致出現財政赤字,即使發生赤字對經濟也無任何妨礙,赤字會自行消失,認為純屬無稽之談。評論者一致指出降低邊際稅率是為富人謀利。因為全面降低累進稅率,高收入階層獲得減稅的好處要比低收入階層多。削減社會支出則使低收入階層直接受到損失。據美國城市研究所研究, 1981 年美國總統里根實施全面降低所得稅率和削減社會支出後,美國家庭收入分配不均程度顯著加大。評論者引用美國普查局公布的關於貧困線下人口連年猛增的統計,證明美國社會貧困加重。
政府幹預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並非政治家任意設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在資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經濟穩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預和調節,對經濟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制訂生產安全、環境保護等法律條例,雖然增加了企業負擔,但保護了社會利益。
恢復金本位制將大大縮減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使經濟陷入長期衰退。指出貨幣歷史表明金本位並不能保證物價穩定。
❼ 經濟學里的那些字母都代表什麼意思
經濟學里有很多字母都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列舉如下:
P:價格 Q:數量 D:需求 S:供給 E:均衡(或期望) e:彈性
es:供給的價格彈性 exy: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 U:效用 TU:總效用
MRTS:邊際技術替代率 C:成本 STC:短期總成本 TFC:總不變成本
AC:平均總成本 MC:邊際成本 LTC:長期總成本
LMC:長期邊際成本 SMC:短期邊際成本 TR:總收益 AR:平均收益
PS:生產者剩餘 MP:邊際產品 VMP:邊際產品價值
MRP:邊際收益產品 MFC:邊際要素成本 r:利率
❽ 經濟學中的供給剛性具體是什麼含義
剛性需求指商品供求關系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這些商品包括日常生回活用品、家用耐耗品、魚答粉等等。也可理解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品和必需品。
剛性供給類似剛性需求里剛性的含義,是指變化量很小的供給部分,基本上整個的量不會變化
❾ 經濟學中的供給剛性具體是什麼含義
剛性需求指商品供求關系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這些商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家用耐耗品、魚粉等等。也可理解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品和必需品。 剛性供給類似剛性需求里剛性的含義,是指變化量很小的供給部分,基本上整個的量不會變化
❿ 理解經濟學中的供給概念需要把握哪幾個方面的含義
供給指特定市場上在一定時期內,與每一銷售價格相對應,生產者願意且能供應的商品數量。
兩個條件:
願意供給、能夠供給。
影響供給的因素:
1. 商品的價格:在影響某種商品的供給的其他因素(如生產該種商品生產要素的價格)既定不變的條件下,商品的價格如果越高,生產者願意供給的產量當然會越高。
2. 其他商品的價格。這里會引出替代品的概念。
3. 生產技術和生產要素的價格。技術進步或由於任何原因引起的生產要素價格下降,將由於單位產品的成本下降而使得與任一價格對應的供給量增加。
4. 政府的政策。對一種產品的課稅將會使賣價提高,在一定條件下會通過需求的減少而使供給減少。反之,減低商品租稅負擔或政府給予補貼,會通過降低賣價刺激需求,從而引起供給增加。
5. 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如果廠商對未來的經濟持樂觀態度,則會增加供給。如果廠商對未來的經濟持悲觀態度,則會減少供給。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