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中的生產效率

經濟學中的生產效率

發布時間:2020-12-04 17:43:26

A. 微觀經濟學范里安和平狄克就生產和交易共同效率的觀點差異。

這兩個模型看起來很相似,但是還是有一些差異的。
首先是PPF(生產可能性邊界)。V的書里的PPF是社會中運用所有可能的生產能力所能達到的生產產量,除此之外不存在別的社會;與之相對應,P的書里的PPF是國際社會中一個國家所能達到的生產產量,但是國際社會中除了這個國家還有其它國家,只是沒有畫出來。你可以想像有很多國家,有的D在B右下方,有的D在B的左上方,有的D和B恰好重合。因此P的書中,整個世界的PPF應該是所有國家PPF的加總,在這里並沒有被畫出來。
還有就是無差異曲線.V的書裡面的無差異曲線是基於個人的效用畫出的,也就是經典意義下的無差異曲線。你說的沒有錯,個人的效用函數是不能直接相加的。但是P的書也並沒有錯。P的書裡面的無差異曲線是基於國家的利益所畫出的。比如兩個物品是黃油和大炮,(15,15)的組合可能比(20,5)的組合對於國家更有用處。那麼(15,15)就比(20,5)在更靠外的無差異曲線上。
如果假設世界上只有2個國家,那麼你把兩個P的PPF疊加起來(這個疊加的過程我就不詳述了,自己想想)(暫且假設兩個國家的經濟是規模不變的,即不存在兩個國家合作生產可以增加生產率的狀況),得出的新的PPF就是V的PPF。那麼P的模型也就轉化為了V的模型。
那麼P的模型哪裡涉及到了社會交換了呢?問題的關鍵在於所謂的「PPF擴張」之中。P模型中所謂的"PPF擴張「的原因並不是說國際貿易使得每個國家的生產率增加了,而是因為不同國家相對擅長的生產產品的交換所致。在生產上各有所長(即所謂比較優勢),但是自己所擅長生產的東西並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通過國際貿易可以使得每個國家可以取長補短,大量生產自己所擅長生產的東西然後出口以滿足其他國家的需求,較少生產自己不擅長生產的東西然後通過進口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舉個例子,比如奧地利盛產音樂家而不常出美術家,比利時盛產畫家而不常出音樂家,並且兩個國家的人民都是既熱愛音樂又熱愛繪畫。如果讓這兩個國家單獨生產音樂和繪畫,那麼奧地利為滿足國民的需要,就要花費大量的國家資源用於生產自己不擅長的繪畫,而比利時同樣要花費大量國家資源用於生產自己不擅長的音樂。但是如果允許國際貿易,那麼奧地利就可以專門負責生產音樂,同時來滿足兩國的音樂需求,而比利時相應的可以專門負責生產繪畫,同時來滿足兩國的繪畫需求。(這里用絕對優勢來舉例子是為了更加直觀,其實相對優勢的作用原理也是一樣的)

所以說,P的書里涉及到的社會交換在於不同國家生產能力的交換。奧地利用它擅長的音樂技能來和比利時擅長的繪畫技能進行交換,從而使得每個國家都從中收益。V的書裡面的模型研究的是一個社會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條件,研究的是一個社會整體的問題,其重點在於MRT=MRS1=MRS2。他的模型沒有畫每個人的PPF,也沒有強調不同人之間的比較優勢問題,因此也就不大適合解釋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的問題;而P的模型強調的是一個國家能夠通過國際貿易」取長補短」,利用其它國家的比較優勢更好的滿足自己國家的需要,研究的是國際社會中整體中的一個國家(社會整體中的一個部分)的問題,因此也不適合解釋V書中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兩個模型並不是矛盾的。

B. 微觀經濟學。當不同廠商面對不同的投入品價格時,生產不是有效率的。為什麼

達到生產帕累托最優時,要求市場上廠商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相等,而最優要素投入組合要求廠回商的邊際技答術替代率等於要素價格比.所以廠商面對的投入品,即要素價格不同時,每個廠商邊際技術替代率不同,不滿足生產帕累托最優條件.

C. 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經濟規律。因為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

D. 經濟學原理,為什麼稅收會降低社會生產效率

從理論上說,稅收相當於在供需均衡點上打入了一個契子,使得雙方無法內達到最優。你要搞清楚,稅收增容加社會平等這個命題本身就值得探討這是其一,其二增加平等不代表不會損失效率,因為追求平等本身這個是需要成本的。再者其實稅收降低社會生產效率這個是理論推導,網上你可以去查範式。但是在實踐中這個問題並不是這么簡單地,這所以才有所謂的最優稅制的研究。

E. (微觀經濟學)為什麼說壟斷是無效率的政府對壟斷應採取什麼措施

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廠商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廠商的壟斷程度越高;需求曲線越陡峭;壟斷程度越低,需求曲線越平坦。

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廠商的長期利潤為零,所以,在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時,向右下方傾斜的、相對比較平坦的需求曲線相切於LAC曲線的最低點的左邊;產品的均衡價格比較低,它等於生產的平均成本;產品的均衡產量比較高;企業存在著多餘的生產能力。

由於壟斷廠商在長期內有可能獲得壟斷利潤,從而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支付較高得價格,使社會福利產生損失,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對壟斷廠商征稅從而使壟斷利潤消失。征稅可以使廠商的總成本增加,壟斷利潤減少或消失。這一部分的壟斷利潤作為政府的稅收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從而增加社會福利。

(5)經濟學中的生產效率擴展閱讀:

壟斷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出現於資本主義社會,是競爭的對立物,又是競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列寧也指出,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說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因為幾十個大型企業彼此容易達成協定; 另一方面,正是企業的規模巨大造成了競爭的困難,產生了壟斷的趨勢。

在以自由競爭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為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必然會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並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的生產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

同時,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加速了資本集中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集中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意味著企業數目減少,1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它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共同操縱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可能。

由於少數大企業的存在,使中小企業處於受支配地位,少數大企業之間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必要性。

F. 請教經濟學問題

(一)理想的市場結構.

1._ 完全競爭市場的定義:交換和競爭沒有任何阻力和干擾的理想化市場

2._ 完全競爭市場的假定條件:

1)_ 每一個產品或服務市場都有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2)_ 每一項產品或服務是同質的

3)_ 所有產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內部化的

4)_ 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5)_ 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場的進入和退出都是無成本的

6)_ 所有產品和服務都處在成本遞增階段

(二)完全競爭市場與生產效率

1._ 生產要素的需求者面臨同一要素相對價格,在圖像中表現為預算約束線的斜率.

2._ 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隨市場需求而變化,直到供給和需求相等.

3._ 每一個生產者都追求生產成本最小化,其決策是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生產者等產量曲線的邊際技術替代率.

4._ 在市場均衡情況下必定有每一個生產者的產品邊際技術替代率都等於要素的相對價格,滿足生產效率的要求.

(三)完全競爭市場與交換效率

1._ 產品或服務的需求者面臨同一要素相對價格,在圖像中表現為預算約束線的斜率.

2._ 產品或服務的相對價格隨市場需求而變化,直到供給和需求相等.

3._ 在給定的預算約束條件下每一個消費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決策是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該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的斜率.

在市場均衡情況下必定有每一個消費者的編輯替代率都等於產品的相對價格,從而滿足交換效率的要求.

(四)完全競爭市場與交換效率.

1._ 在給定的產品數量和結構條件下,市場會產生一個均衡的產品相對價格.

2._ 在這個相對價格情況下,生產者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滿足產品的邊際轉換率等於相對價格.

3._ 如果生產者選擇的這個產品組合與消費者形成現有相對價格的產品組合不符,市場會調整相對價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對價格等於產品的邊際轉換率,從而滿足交換效率的要求.

G.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差距主要早哪些方面

宏觀經濟學
1 GDP的定義
2 如何用支出法核算,如何用收入法核算GDP
3 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凈值(NNP),國民收入(NI),個人收入(PI),個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間的關系.
4 實際GDP=名義GDP/GDP折算指數%
5 儲蓄-投資恆等式為什麼不意味著計劃儲蓄恆等於計劃投資.
6 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系,APC,MPC,APS,MPS 的含義及關系.
7 生命周期理論和永久消費理論的含義.
8 兩部門經濟中收入的決定.
9 乘數論:投資乘數,政府支出乘數,稅收乘數,政府轉移支付乘數,平衡預算乘數,這些乘數的含義及具體公式.
10 為什麼政府支出乘數的絕對值恆大於稅收乘數的絕對值,為什麼政府支出乘數的絕對值恆大於政府轉移支付乘數的絕對值?
11 資本邊際效率和利率的關系:資本邊際效率大於市場利率時,投資值得,資本邊際效率小於市場利率時,投資不值得.
12 IS-LM曲線:1 IS-LM的曲線具體公式 2 IS和LM曲線的移動和斜率
13 LM曲線的三個區域:1 凱恩斯區域 2 中間區域 3 古典區域,這三個區域各自的含義.
14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非均衡及IS-LM曲線的四個區域:1I<S表示有超額產品供給 2 I>S表示有超額產品需求 3 L<M表示有超額貨幣供給 4 L>M表示有超額貨幣需求.
16 擠占效應的含義及影響他的四個因素.
17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含義及他們如何使IS-LM曲線移動及他們的經濟效應.
18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工具有那些.
19 菲利普斯曲線的所有相關內容.
20 失業的分類.
21 傾銷的含義及特徵
22 實際匯率下降,即本國貨幣升值,本國產品競爭力下降,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反之亦然.
宏觀經濟最主要的就這些了,還有一些名詞解釋,大部分都是書上的黑體字部分.

微觀經濟學
1 機會成本,外部性,激勵的名詞解釋
2 絕對優勝與比較優勢的不同
3 使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有那些,需求定理的名詞解釋
4 圖文解釋天氣炎熱,台風發生分別對冰淇淋市場有什麼影響.
5 各種彈性的慨念及計算.對於不同需求價格彈性的商品提價與增收的關系.
6 什麼叫價格上限,稅收歸宿的定義
7 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的定義,消費者剩餘的計算
8 什麼叫無謂損失,圖文解釋稅收如何影響福利
9 圖文解釋進出貿易中進口國的得失,關稅的影響
10 科斯定理,什麼是外部性內在化
11 排他性是指什麼
12 稅收的縱向平等和橫向平等
13 什麼叫沉沒成本,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區別,成本曲線極其形狀
14 壟斷企業,自然壟斷,安全競爭市場他們的短期和長期.
壟斷者如何作出生產及定價的決策
15 市場結構的四種類型,什麼是囚徒困境及人們有時能合作的原因
16 壟斷競爭企業短期的生產決策和長期的生產決策
17 勞動邊際產量值及曲線
18 效率工資的定義

H. 關於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

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完全競爭市場成立的四個條件太苛刻了:市場上有大量的買者和賣者、市場上每個廠商提供的產品都是完全同質的、所有的資源都能完全自由的流動、市場信息是完全的。分析完全競爭市場的模型,可以得到關於市場機制和資源配置的一些基本原理,也能為其他模型提供參照,所以說,完全競爭市場主要存在於理論中,現實中只有接近於完全競爭市場的,而沒有完全競爭市場。從理論上說,一個市場競爭越多,資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
完全市場究竟能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大化,不可能用實際來證明。不過我們總是用一些有點像完全競爭市場,但卻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來驗證。在完全競爭市場,單個廠商和單個消費者都不能改變市場的價格,但我們舉得很多例子的競爭其實是惡性競爭,廠商通過價格戰來佔領市場。爭論完全競爭市場能不能實現效率最高,其實還是因為市場上存在規模效應,我們只體驗到了規模效應的好處,但是不可能體驗到完全競爭市場的好處,因為完全競爭市場不存在。而且不同的人對效率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消費者賣蔬菜,他認為價格低,是效率;一些消費者認為在大型超市購買方便是效率;而一些超市則認為自己提供一個集中的市場賺更多的利潤是效率。
下面摘自網路知道
(一)完全競爭市場可以促使微觀經濟運行保持高教率。完全競爭市場全面排脒了任何壟斷性質和任何限制,完全依據市場的調節進行運行,因而可以促使微觀經濟運行保持高教率。因為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生產效率低和無效率的生產者會在眾多生產者的相互競爭中被迫退出市場,生產效率高的生產者則得以繼續存在,同時,又有生產效率更高的生產者隨時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生產效率更高的生產者則在新一輪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因而,完全競爭市場可促使生產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行高教率的生產。

(二)完全競爭市場可以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完全競爭市場可以促使生產者以最低成本進行生產,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因為在完全競爭市場類型條件下,每個生產者都只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因而他們要想使自己的利潤最大化,就必須以最低的成本進行生產。也即必須按照其產品平均成本處於最低點時的產量進行生產。生產者以最低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高產量的產品,這是一種最佳規模的生產,這樣的生產也就投有浪費任何資源和生產能力,因而,這樣的生產過程也就是一種促進生產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的過程。

(三)完全競爭市場可以增進社會利益。完全競爭市場中的競爭,在引導生產者追求自己利益的過程中,也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利益。這是亞當·斯密的重大發現及著名論斷。他認為,市場競爭引導每個生產者都不斷地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他們所考慮的並不是社會利益,但是,由於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能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例如,假若每個生產者都努力使其生產的產品價值達到最高程度,其結果必然使社會的年收額有很大的增長,從而也就促進了社會公共利益的增加。

(四)完全競爭市場可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資源能不斷地自由流向最能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商品生產部門,在資源的不斷流動過程中實現了資源在不同用途間、不同效益間和在生產過程中的不同組合間的有效選擇,使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用,從而也就會太大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與配置效益。

I. 微觀經濟學的生產論中,短期生產的總產量達到飽和點時,為什麼產量會下降而不是不變

展開全部
微觀經濟學對短期與長期的區分主要體現在生產理論中。通過構建短期生產理論和長期生產理論,微觀經濟學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刻畫更為全面和准確。尤其是隨著生產力的大發展,現代生產這樣一種「迂迴生產」方式,採用了大量的機器設備,資本規模在一個較長的周期中保持穩定。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在短期決策和長期決策面臨的約束條件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要深刻分析企業的生產經營,分別構建短期生產理論和長期生產理論顯得非常重要。而對於微觀經濟學的學習,理解短期和長期的區分,更有助於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學習微觀經濟學通常會有的一個困惑就在於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很多的時候會覺得相關理論知識與生活中體驗的現實好像並不一致。例如,通過對完全競爭市場均衡理論或壟斷競爭市場均衡理論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每個企業長期均衡時的經濟利潤總是為零。

也就是說,長期均衡條件下,企業家能獲得的利潤恰好等於企業家本人去其他企業打工的工資收入,不會高於這一工資收入,當然也不低於。

競爭市場長期均衡時之所以經濟利潤等於零,是因為短期中廠商會因經濟利潤與虧損的驅動而進入與退出一個行業。

某一行業,短期中利潤大於零時,會有新的企業進入行業,從而導致行業供給增加,行業經濟利潤減少趨向於零;短期利潤小於零時,行業中會有企業退出,從而導致行業供給減少,行業經濟利潤增加趨向於零。

短期均衡時,企業經營的利潤可能大於零也可能小於零,而企業經濟收益依賴的是短期行為而不是長期行為。正是追逐短期經濟利潤的勇氣與實際能力,誘使了創業者投身創業大潮。也由於短期均衡時可能出現的盈利或虧損使得企業出現優勝劣汰。

J. 我想問一個關於經濟學的問題:是關於邊際生產率和效率工資的

1、邊際相等的均衡不是預測,是經濟學基本原理,直接源於自私假設,承認自私假設而不承認邊際相等,是邏輯前後矛盾;
2、效率工資理論起於80年代,是錯誤的理論。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中的生產效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