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在宏觀經濟學裡面,儲蓄—投資恆等式裡面,GDP=國民收入啊,不是有間接稅,折舊之類的東西嗎
在宏觀經濟學文獻中,除非特別加以標明,國民收入是對GDP而言。在GDP意義上,一內國的總收入、總支出和總產量是相容等的。
一般在分析GDP構成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你的問題。Y=C+I+G+NX中得Y可以說是總收入(總支出),可以理解為GDP、GNP、NDP、NI等各個層次,只要等式兩邊表示的概念協調一致就行。
❷ 在宏觀經濟學中,怎麼理解I=Sp+Sg+Sr這個恆等式
宏觀經濟學研究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主要靠國民產出這一概念來衡量和表現。它包括五個總量: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凈值(NNP)、國民收入(NI)、個人收入(PI)和個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國民生產總值(GNP)。
只有家庭和企業的兩部門經濟
由於國民生產總值從支出看是y=C+I,從收入角度是y=C+S,因此有C+I≡C+S,即S≡I 。要注意,這一恆等式是由儲蓄和投資的定義而來的。
包括家庭、企業和政府的三部門經濟
從支出看y=C+I+G,從收入角度看是y=C+S+T。(這里,S仍是家庭部門儲蓄,也可寫作Sp,G是政府購買支出,T指政府稅收。)因此有C+I+G≡C+S+T,亦即I≡S+T–G。這里T–G可看作政府收入減去支出後的儲蓄,也可寫成Sg≡T–G。因此有I=Sp+Sg。
包括家庭、企業、政府和外國的四部門經濟
從支出角度看,y=C+I+G+X,從收入角度看,y=C+S+T+M(這里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因此有C+I+G+X≡C+S+T+M,亦即I≡S+T—G+M–X。在此,M–X可作是國外部門的儲蓄,因為M從外國立場看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從外國立場看是進口,即支出,因此,M–X是外國的收入減去支出後的余額,可看作是國外部門的儲蓄,可用Sr表示,因此有I≡Sp+Sg+Sr。
可見,無論從多少部門的經濟看,儲蓄投資易於恆等式總成立。
❸ 宏觀經濟學等式怎麼計算的
GDP=C+I+G+(X-M)
家庭支出為C,廠商支出即投資為I,政府購買為G,出口為X,進口為M
I:投資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的標的物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證券投資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演化分析,其中基本分析主要應用於投資標的物的選擇上,技術分析和演化分析則主要應用於具體投資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判斷上,作為提高投資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有益補充。
G:政府購買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轉移支付、公債等都不計入GDP.理由是政府購買是通過雇請公務人員、教師,建立公共設施,建造艦隊等為社會提供了服務,而轉移支付只是簡單的把收入從一些人或一些組織轉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組織,沒有相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交換發生。如政府給殘疾人發放的救濟金,不是因為這些人提供了服務,創造了價值,而是因為他們喪失了勞動能力,要靠救濟生活。
X:出口指向非居民提供它們所需的產品和服務,目的是擴大生產規模、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
M:進口,指向非居民購買生產或消費所需的原材料、產品、服務,目的是獲得更低成本的生產投入,或者是謀求本國沒有的產品與服務的壟斷利潤。
❹ 宏觀經濟學 如何理解這個等式 C+S+T=C+I+G 求大神詳細解釋
消費來+儲蓄+稅收=消費+投資自+政府支出,這是三部門處於均衡收入下的公式;
總收入AS:Y=C+S+T;總需求(AD)用總支出來度量: AE=C+I+G ;
已知y=c+s和y=c+i,(前者s是表消費之後y的剩餘,後者i是消費之後y的剩餘通過金融市場進行投資)
所以當I=S,T=G時,即上面的等式成立時,有均衡國民收入。
❺ 為什麼宏觀經濟學中有"投資等於儲蓄",I=S
投資等於儲蓄是推理出來的
首先Y=C+I+G+NX
投資等於儲蓄假設前提是NX=0
即沒有進出口。
然後私人儲蓄等於可支配收入減去支出。設私人儲蓄為S1。S1=(Y-T)-C
而儲蓄等於私人儲蓄加公共儲蓄。社公共儲蓄為S2
所以S=S1+S2
S2=T-G
所以S=(Y-T)-C+T-G此時代入Y=C+I+G+NX
得到S=(C+I+G-T)-C+T-G等到S=I
❻ 宏觀經濟學均衡等式題目
[1]Y=C+I+G=100+0.9YD+300+160
=560+0.9(Y-T+TR)
=500+0.9(Y-0.2Y+50)
=500+0.72Y+45
0.28Y=545,Y=1946.4
[2]各個乘數,給你推導一遍吧。封閉情況下,宏觀經濟可以由如下方程表示:
國民經濟核算等式:Y=C+I+G
消費函數:C=a+bYD
可支配收入:YD=Y-T+TR
稅收函數:T=T0+tY
轉移支付:TR=TR0,常數
投資:I=I0,常數
政府購買:G=G0,常數
把這些方程聯立起來:
Y=a+bYD+I+G
=a+b(Y-T+TR)+I+G
=a+b(Y-T0-tY+TR0)+I0+G0
=a+bY-btY-bT0+bTR0+I0+G0
Y-bY+btY=a-bT0+bTR0+I0+G0
[1-b(1-t)]Y=a-bT0+bTR0+I0+G0
均衡國民收入為:
Y={1/[1-b(1-t)]}*[a-bT0+bTR0+I0+G0]
求各個乘數的時候就直接對均衡國民收入表達式中相對應的變數求偏導數。
投資乘數,就對投資求偏導數
KI=dY/dI=1/[1-b(1-t)]
政府購買乘數:
KI=dY/dG=1/[1-b(1-t)]
稅收乘數(定額稅):
KT=dY/dT=-b/[1-b(1-t)]
轉移支付乘數:
KTR=dY/dTR=b/[1-b(1-t)]
那麼本題各個乘數的結果是:
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和稅收乘數分別是:25/7;25/7;-90/28
【注意】:稅收乘數這里僅僅是定額稅的乘數,比例稅在這里不推導了,可以看高鴻業的書。擴展到四部門,以及這里看做常數的變數也成為函數表達的時候,方法是一樣的。
❼ 國民收入核算原則<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從社會總產值中扣除物質消耗後的剩餘部分就是國民收入,國民收入(價值形態)=社會總產值-已消耗生產資料價值或國民收入(實物形態)=社會總產品-已消耗生產資料。在使用價值上,國民收入是由體現新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所構成。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生產部門,有農業、工業、建築業和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繼續的運輸業、郵電業及商業等。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 即國內生產總值) 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 (GNP, 即國民生產總值)。
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一)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
假設:經濟中就只存在兩部門,即消費者和企業,不考慮折舊,因此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凈值和國民收入相等,都用Y表示。
支出角度:Y = C + I
收入角度:要素總收入一部分用於消費,剩餘部分用於儲蓄。
於是,Y = C + S
所以 C + I = Y = C + S,即 I = S,這就是儲蓄——投資恆等式
注意:此時的儲蓄等於投資是指根據定義,從會計的角度看,事後的儲蓄和投資總是相等。但是這並不代表實際經濟中意願儲蓄(事前計劃的儲蓄)等於企業意願投資(事前計劃投資),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動機和投資動機不同,所以常常導致他們不等,從而使得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平衡,進而引起經濟的收縮或擴展。(主要差別在於存貨投資)。
(二)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
C + I + G = Y = C + S + T
即 I = S + (T – G)(個人儲蓄 + 政府儲蓄)
(三)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
I = S + ( T – G) + ( M – X + Kr ) ( 個人儲蓄 + 政府儲蓄 + 外國對本國的儲蓄)。
❽ 初級宏觀經濟學 在這個等式裡面,國民投資等於私人投資加凈出口,請問為什麼沒有政府投資這部分呢
政府儲蓄為稅收減政府購買。其中政府購買就是政府投資。相當於已經包含進去了。
❾ 西方經濟學中,收入和支出恆等式是否表明實際經濟處於均衡狀態若不是,如何解釋核算恆等關系求高解!
不是,只有使得收入和支出相等處的產出位於潛在產出水平上,經濟才處於均衡內狀態。換個角度,容恆等式是恆等的,但是顯然經濟不是一直處於均衡狀態的,會過熱(實際產出大於潛在產出,也是大家講的供不應求),會過冷。
❿ 在宏觀經濟學中,怎麼理解I=Sp+Sg+Sr這個恆等式
包括家庭、企業、政府和外國的四部門經濟的儲蓄投資恆等式。
從支出角度回看,y=C+I+G+X,從收入角度看,答y=C+S+T+M(這里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因此有C+I+G+X≡C+S+T+M,即I≡S+T—G+M–X。這里,M–X可作是國外部門的儲蓄,因為M從外國立場看是出口,即取得收入,X從外國立場看是進口,即支出,因此,M–X是外國的收入減去支出後的余額,可看作是國外部門的儲蓄,可用Sr表示,因此有I≡Sp+Sg+Sr。
在經濟學中,不論是4部門的還是只有家庭和企業2部門,或者是家庭和企業 政府三部門,儲蓄投資恆等式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