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思想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思想

發布時間:2020-12-04 16:22:12

❶ 簡要說明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框架和核心思想

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選擇,它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如何試圖影響它們的選擇。

❷ 什麼是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或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 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2)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思想擴展閱讀: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

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❸ 微觀經濟學的內容框架體系及核心思想

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核心理論框架,思想: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最顯著的不同在於各自關注的對象、視野不同。微觀,顧名思義,為小為微,在研究對象上主要為個體、單個的經濟行為者,比如單個消費者、生產者,單個商品、生產要素市場。沒有一個市場只存在唯一的經濟行為者。如果一個國家、城鎮擁有生產者、消費者,但不同身份背後卻是同一個自然人,那麼這個國家、城鎮沒有必要存在市場,因為所有權不同的物品交換不可能出現。小農自給自足的小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但如其名所昭示那樣,它的交換范圍是「小」的,即不充分的商品交換。微觀經濟學的「微」並不是指交換范圍和交易成熟程度。當然,微觀經濟學的「微」不能小到市場上只存在唯一的經濟行為者。

微觀經濟學曾經有兩個最主要的假設,一是「經濟人」,二是「完全信息」。現在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完全信息在目前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因此局部修正了「完全信息」這個假設,「局部信息」取而代之。並由此催生出信息經濟學。經濟人內涵是指在特定條件下,人會追求最低的經濟代價獲取最大經濟利益,古語「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較取其重」是也。

微觀經濟學通過對個體經濟行為者的研究來說明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構成市場的基本要素是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奠定這個論調的可以追溯到馬歇爾,他創造地將需求、供給曲線放入同一個坐標中,二者的交點即為均衡價格——一個可以使供需雙方於某時點都達到滿足的平衡價格。這個簡易的靜態模型是所有經濟學人入門的第一個敲門磚,含義簡單明了且實用。根據這三個基本要素,衍生出消費者需求論、生產者的生產論、成本論和市場論和為達到最終均衡的福利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最終要證明完全競爭下的市場機制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市場失靈是市場環境摩擦的結果,要糾正失靈必須建設一個完全競爭的交易機制。這也是微觀經濟學索要闡述的核心思想。

但我們看到,微觀經濟學中暗含的「人同此心」假設使得很多微觀政策在實踐上效果不佳甚至南轅北轍。

重點定理:布雷利-邁爾斯第二定理,第三定理

❹ 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經濟規律。因為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

❺ 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什麼是市場失靈為什麼會存在市場失靈 淺顯通俗的解釋就可以

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分配理論。最核心的是價格理論回及其應用答。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原因是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簡單地說就是:壟斷,公共產品,非對稱的信息。

❻ 微觀經濟學的內容框架體系及核心思想論文

對邊際生產力論文的探討

一、邊際生產力理論的局限性
邊際生產力理論是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石。邊際生產力理論是用於闡明在生產中相互合作的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所得到的報酬的一種方法。通常情況,當其他要素數量不變,而單位某種生產要素離開(或加入)生產過程時所引起的商品產值的減少(或增加)量,就等於該種生產要素一個單位的服務報酬或其他報酬。這里很明顯,決定生產要素的報酬是取決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條件。在新古典理論中,一般用生產函數來表明這種投入和產出的技術關系。邊際生產力理論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是:
廠商的生產函數是Y=F(x[,1],x[,2],x[,3],x[,4]……),Y是生產過程中的產出,x[,1],x[,2]……是生產過程中的投入,F是生產函數。一般情況下,生產函數滿足下面假設:產出對生產要素的投入滿足一階偏導數大於零,二階偏導數小於零,即附圖。一階偏導數大於零表示,在其他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等量增加,必然帶來實物產出的增加,即邊際產品大於零,這一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可以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公理,廠商沒有必要在產量減少時增加一種要素的投入量。二階偏導數小於零也就是生產函數的凸性假設,表明一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會隨該要素的投入量增加而遞減的,這是一個比一階導數大於零較強的假定,這就是經濟學中常常使用的邊際產品遞減規律。「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規律,而是大多數生產過程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註: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5頁。)在生產過程中,任何一種要素的報酬超過了在少使用這種要素時損失的產值時,那麼就會少使用一單位該種生產要素,並且如果這種不平衡沒有消除,就會繼續減少使用這種生產要素,直到相等為止,即:附圖,(註:實際上應該要素的報酬應該等於要素的邊際生產收入(marginal revenue of proct),而不是邊際產值(value ofmarginal proct),由於新古典的邊際生產力理論主要是研究是完全競爭市場,因此二者在量上是相等。)其中w[,i]是x[,i]這種生產要素的報酬(價格),P為產品的價格。這個結論可以很簡單地從給定生產函數和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下得出。
邊際生產力理論有兩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來說明生產要素的需求量。兩要素是指總資本和總勞動,在這種形式下,生產函數的形式是Y=F(L,K),L、K分別是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勞動和資本的數量。多要素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可分辨要素的種類,就是在本文開始部分所採用的那種形式。兩要素形式可以使邊際生產力理論進行簡化,但是這個模型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如何將一個廠商投入的不同質的勞動和不同質的資本進行加總,(註:加總問題是邊際生產力理論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難,邊際生產力需要一個總量勞動和資本的概念,資本的加總只能通過對其價值(格)進行加總的形式來實現,而資本的價格受到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利息率)的影響,即維克賽爾效應,從而使邊際生產力理論成為一個循環論證。)這也是在上個世紀劍橋資本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問題。多要素形式避免了對不同的勞動和資本進行加總,但這種形式卻遠離現實,因為這種形式會使生產函數連續可微分的性質難以成立:許多廠商的投入要素都是固定比例,不可能單獨地增減一種生產要素而不增減其他的生產要素,即生產要素之間不存在替代性,這樣沒有辦法得出一種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因此邊際生產力的理論適用范圍非常有限。本文在這里分析的是邊際生產力理論的適用范圍,因此,在這里採用的是兩要素生產模型,將廠商的投入抽象地分為勞動和資本,而如何將異質的資本和勞動加總的問題給拋開,而抽象地認為勞動和資本是同質的。這樣邊際生產力的模型就可以描述成:對於一個廠商的生產函數Y=F(L,K),勞動者的報酬也就是工資附圖,資本的報酬也就是利潤(息)率附圖。

二、總額相符問題(Adding-up Problem)
邊際生產力在直覺上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因為它體現了一個基本的經濟理論原理,那就是其他要素固定不變時,一種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從而使廠商的利潤最大化。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每個要素的每一單位都按照相應的邊際生產力得到相應報酬,那麼廠商的產量是否等於所有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這就是Y=MP[,L]×L+MP[,K]×K。在1894年,威克斯蒂德在《論分配法則的協調》中詳細地論述了這一觀點,「這些分配份額加起來等於每個廠商的凈產量。」(註:《帕爾格雷夫經濟學詞典》第1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22-23頁;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3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07-409頁。)這個結論的詳細描述是:在生產函數是一次(線性)齊次性時,各種投入的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乘以其投入量的總和正好等於其產值,這就是總額相符,也就是歐拉定理(Euler's theorem),從而使邊際生產力在理論上更加完美。如果用產品的價格和生產要素的報酬來表示,就可以得到各種投入要素的報酬總和正好等於總產值。(註:在歐拉定理Y=MP[,L]×L+MR[,K]×K兩邊同時乘以產品的價格P,就可以得到Y×P=w×L+r×K。)廠商的(超額)利潤等於廠商的收入(總產值)減去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總和(總成本),即總額相符,廠商的利潤為零。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條件,就是生產函數必須是線性齊次的,即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的。
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通常用生產函數的齊次性來表示規模報酬。齊次性是一個數學概念,它表明一個函數F(x,y)如果滿足條件:P(ax,ay)=a[n]F(x,y),這個函數就是n次齊次性。如果n=1時,就是一次齊次性,也稱為線性齊次性,即F(ax,ay)=aF(x,y)。如果一個生產函數是n次齊次生產函數,那麼當n>1時,該生產函數就是規模報酬遞增,n<1時,是規模報酬遞減,n=1時,是規模報酬不變。這就意味著總額相符只有在規模報酬不變時,才能成立。同樣可以容易證明出:當n<1時,即存在規模報酬遞減時,廠商的總產值就小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得到報酬總和,存在著「總額不足」;當n>1時,即存在規模報酬遞增時,廠商的總產值就大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得到報酬總和,存在著「總額過剩」。那麼,誰來彌補「不足」和得到「過剩」呢?很明顯,這兩種情況下,邊際生產力理論存在著重大的缺陷,因為它與規模報酬遞增和遞減相矛盾,除非可以證明資本主義經濟中不存在著這兩種情況。在經濟中存在規模報酬遞減的可能不大,如果存在規模報酬遞減,就可以把大企業分割成小企業來生產,而在現實經濟中很少出現這種現象。所以一般認為經濟是規模報酬不變和遞增的。

三、規模報酬遞增現象的存在性
規模報酬遞增是現代經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來看,生產是逐漸集中,大規模生產可以實行分工,採用先進設備,聘請高級專家,節省管理費用,都能提高生產效率,這些足以表明現代化的生產肯定是存在著規模遞增現象。斯密最早提出分工會導致專業化,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規模報酬呈遞增。斯拉法在《經濟學雜志》1926年12月發表了《競爭條件下的報酬規律》,指出「在純粹競爭的條件下,只要產量增加伴之有內部經濟,廠商便不會處於完全均衡狀態」,「遞增收益也是同完全競爭的假設不協調的」。從此也就揭開了不完全競爭理論的序幕。也有一些經濟學家承認存在著規模報酬遞增現象,但是「根據復制的觀點,不變規模報酬是最自然現象,但這並不等於說其他情況不可能發生……遞增的規模報酬通常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適用。」用復制來說明不變規模報酬的存在是有疑問的,這種復制是遠離現實的,因為在現實世界,人們基本上看不到廠商擴大產量的方法是在原有規模上擴大,而不是去建造新廠復制原來的工廠,范里安這種認為不變規模報酬是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但是不管怎麼很難否認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

四、邊際生產力理論對規模報酬遞增的解釋
既然規模報酬遞增是現代化生產中必然存在的現象,那麼邊際生產力理論必然要對這種與其相矛盾的規模報酬遞增給以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經濟中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之所以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是由於有一種促使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要素被人們忽視了,只要加入新的生產要素,生產函數就不會存在規模遞增現象:兩種要素的生產函數解釋不了現實經濟的真實情況,在現代經濟中,生產要素也在多元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等因素加入到生產函數中去,生產函數成了Y=F(L,K,T,I,E……),從而使生產函數變得越來越復雜,這樣處理之後,生產函數就成為線性齊次性,就可以滿足於總額相符,從而就使邊際生產力學說更加完美,甚至進一步找出科技、知識、教育等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來。這種學說存在著一個明顯的錯誤,根據生產要素的性質,生產要素起著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生產過程的投入物,二是要在生產過程中得到相應的報酬。盡管我們可以通過復雜的計算得出科技、知識和教育的邊際生產力,但是是誰根據這些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而得到它的報酬呢?是工人,還是資本家,還是科學家?另外,科技和知識都是體現在勞動和資本中,不能從勞動和資本中獨立出來,生產函數的形式應該是Y=F[L(T,I,E……),K(T,I,E……)],這樣,從數學的邏輯上分析,自變數之間必然是獨立的,即有完全的自由度。如果技術、知識、教育和勞動、資本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它們就不可能同時作為生產函數的自變數,即同時成為生產要素。因此,用多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使之成為線性齊次性,從而可以使之滿足總額相符的方法,是存在著邏輯矛盾。 答案補充 五、結論
因在經濟中普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現象,邊際生產力理論在決定生產要素的報酬時,不能實現總額相符,從而出現一個「余值」,這個余值卻不知道歸誰所有.很明顯,邊際生產力理論是和規模報酬遞增相矛盾的。如果考慮到資本和勞動的異質性,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在邊際生產力理論中所要求的資本數量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利息率)呈反向關系就由於「技術的再轉轍」不能得到保證。問題的根源在於邊際生產力理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它抽象掉了分配過程中的社會關系,而把分配完全歸因於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因素。在資本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控制著資本,從而也就控制著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選擇,從而規模報酬遞增是資本家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通過資本積累而進行技術選擇的必然結果。而資本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關系,同時也體現著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不是像邊際生產力理論中所表現的那樣,資本和勞動是平等的,進而得出資本家可以雇傭工人,支付給工人工資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工人僱傭資本,支付給資本家利息這種假想的生產方式的結果是相同的這樣矛盾的結論來。

❼ 學習統計學都要掌握哪些知識點

我是廈門大學一名大二的學生,在修WISE(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學院)的統計雙學位,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與其說學統計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點,不如說說統計在本科階段主要涵蓋了哪些課程吧。

必須要說明的是,此處談論的是統計(經濟)而非統計(數學)。前者與經濟金融的關系更加緊密,是放在經濟學院的,後者更加學術,是放在數學學院的。

本校的統計雙學位課程主要有商務溝通與文化交流,經濟學原理,概率論,數理統計,金融經濟學/資產定價,隨機過程,計算數據分析——使用統計軟體,時間序列分析,微觀經濟學及其應用,回歸分析,保險與精算,應用金融計量,多元統計分析,數據挖掘,金融衍生品分析,屬性數據分析,金融風險管理,數理金融學,公司金融,實驗設計與方差分析。


以上學科一部分是選修,一部分是必修,按照時間先後排序。可以看出來,因為經濟學院的原因,裡面很多選修課程都與經濟關系相當之大,事實上,很多經濟學科就是需要運用到統計的知識。

必修的基礎課程莫過於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兩門,別的理工學科4個課時上完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的孩子們要花兩個學期各4個課時。主要涵蓋了概率論(各種概型與分布),抽樣分布,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❽ 簡要分析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體系與核心思想.(不僅僅是微觀,包括宏觀和微觀!)

我也想求啊

❾ 舉例分析說明微觀經濟學核心思想,即無形的手的理論。急急急。。。

首先弄清楚微觀經濟學核心思想是什麼,毫無疑問當然是價格理論。所以有些微觀經濟學教材直接用價格理論來命名,比如貨幣主義學派代表人物,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弗里德曼所著的《價格理論》。
那麼市場就通過價格這只無形的手來調節經濟生活中的資源配置,當一種商品需求大於供給,會引起該商品價格上升,商品價格上漲會激勵許多廠商會進入該領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資本,勞動,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也就在該產品的生產領域得到相應增加,資源得到重新配;當供給大於需求時,效果則是相反的。以網易老總丁磊從事養豬業為例,豬肉價格上漲(當然還有其他因素,為便於分析,這里只考慮這一種因素)驅使他進入該行業進行生產經營,以謀求高利潤回報。如果豬肉價格上漲的夠變態的話,不僅IT業,其他行業的CEO估計也會被這只無形的手拉到農場養豬,這時大量的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都會投入到養豬業,從而促使該行業的發展。
這就是兩百多年前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裡面提出「無形的手」的市場經濟機制原理,即不需要政府行的政命令,通過市場自身調節,就能使資源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得到優化配置。如上例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通過價格機制自發地向養豬業流動,其過程並未受到中央政府的行政干預。

閱讀全文

與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