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經濟學乘數問題求教
那麼同樣的問題是既然60進制是如此是習慣了,也很好用,那麼為什麼1秒等於1000毫秒?
② 是哪位經濟學家把凱恩斯的「乘數原理」與西方經濟學中流行的「加速原理」結合起來建立了經濟循環模式
乘數-加速原理
針對凱恩斯在《通論》中提出的「投資乘數論」內和「就業容乘數論」,漢森認為,乘數論不足以說明問題,原因是乘數論沒有說明一定量的投資如何引起收入和就業的增加,也沒有明確收入(或消費)的變化如何引起投資的變動。因而只有把加速原理(關於收入或消費量的變化如何導致投資量變動的理論)和乘數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估計乘數的作用,並解釋經濟增長中的周期波動現象。 薩繆爾森注意到了乘數論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關系,他在導師的提示下巧妙地把兩者合為一體,於1939年發表了他的處女作《乘數分析與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並首創經濟波動的模型,指出政府開支對國民收入的重大作用。西方經濟學界認為,這一開創性的研究是他在經濟周期理論方面的重要貢獻之一。
③ 西方經濟學中六大乘數
凱思斯提出的消費傾向=消費量/收人量,這是平均消費傾向。其邊際消費內傾向=消費增量/收容人增量=△c/△y,它是按照越來越小的規律變化的。
凱恩斯的投資乘數理論是:在一定的邊際消費傾向下,新增加的一定量的投資經過一定時間後,可導致收人與就業量數倍的增加,或導致數倍於投資量的gdp。這個理論可用下面的公式概括:
△gdp=△i·k
(1)
k=1/(1-△c/△y)=1/(1-消費增量/收入增量)
(2)
式中△i為新增投資,k為投資乘數。
凱恩斯的投資乘數理論是在社會總收入與總消費的基礎上,基於邊際消費傾向而產生的宏觀投資理論,它沒有專門分析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中投資拉動問題。
④ 西方經濟學
1.C=100+0.8Yd
Yd=y-t+tr
y=c+i+g
y=100+0.8(y-t+tr)+i+g=100+0.8(y-250+62.5)+50+200=1000,故均衡收入為1000.
2.投資乘數ki=1/1-b=1/1-0.8=5
政府支出乘數kg=5
稅收乘數kt=-b/1-b=-0.8/1-0.8=-4
轉移支付乘數ktr=b/1-b=0.8/1-0.8=4
平衡預算乘專數kb=kg+kt=1
3.a.增加政府購買=三角屬形g=三角形y/kg=200/5=40
b.減少稅收=三角形t=200/kt絕對值=200/4=50
c.由題意得:1200=100+0.8[1200-(t+三角形t)+tr]+(g+三角形g),且三角形g=三角形t=200
即同時增加政府購買200和稅收200就能實現充分就業.
有些符號不知道怎麼打出來,應該明白吧,三角形就是那個符號...
⑤ 簡述乘數理論及其適用條件西方經濟學
1.簡述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凱恩斯是經濟學界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 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資本主義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理論。 他的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對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凱恩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平的一般理論。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主要是:關於存在非自願失業條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處於一定水平上的時候,失業是可能的。與古典經濟學派相反,他認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無法解決失業問題。引入不穩定和預期性,建立了流動性偏好傾向基礎上的貨幣理論:投資邊際效應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薩伊定律和存款與投資之間的因果關系。2.詳細論述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是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觀點是: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資本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資本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資本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凱恩斯進一步認為,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決於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貨幣數量。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它決定消費需求。一般來說,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的增加往往趕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現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於是引起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是由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這兩個因素的對比關系所決定。資本邊際效率,是指增加一筆投資所預期可得到的利潤率,它會隨著投資的增加而降低,從長期看,呈現「資本邊際效率遞減」的規律,從而減少投資的誘惑力。由於人們投資與否的前提條件是資本邊際效率大於利率(此時才有利可圖),當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時,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證投資不減,因此,利率就成為決定投資需求的關鍵因素。凱恩斯認為,利息率取決於流動偏好和貨幣數量,流動偏好是指人們願意用貨幣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財富這樣一種心理因素,它決定了貨幣需求。在一定的貨幣供應量下,人們對貨幣的流動偏好越強,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將阻礙投資。這樣在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存在流動偏好兩個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資需求不足。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將產生大量的失業,形成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解決失業和復興經濟的最好法是政府幹預經濟,採取赤字財政政策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來擴大政府開支,降低利息率,從而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以提高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總之,凱恩斯認為,由於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規律」,從而既引起消費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資需求不足,使得總需求小於總供給,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和失業,這是無法通過市場價格機制調節的。他進一步否定了通過利率的自動調節必然使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的理論,認為利率並不是取決於儲蓄與投資,而是取決於流動偏好(貨幣的需求)和貨幣數量(貨幣的供給),儲蓄與投資只能通過總收入的變化來達到平衡。不僅如此,他還否定了傳統經濟學認為可以保證充分就業的工資理論,認為傳統理論忽視了實際工資與貨幣工資的區別,貨幣工資具有剛性,僅靠伸縮性的工資政策是不可能維持充分就業的。他承認資本主義社會除了自願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外,還存在著「非自願失業」,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經常出現小於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均衡。這樣,凱恩斯在背叛傳統經濟理論的同時,開創了總量分析的宏觀經濟學。 凱恩斯三大基本理論: 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2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 3流動偏好規律 凱恩斯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三大心理規律。由於這些規律的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企業停產乃至破產,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造成工人失業。 凱恩斯全面地論述了其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認為「薩伊定律」並不成立,供給不能自動創造需求,資本主義經濟也不能自動地達到均衡。因為,在邊際消費傾向一般比較穩定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於儲蓄,而不是消費,這使得有效需求經常地表現為不足,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難以自動實現均衡。所以,為了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凱恩斯主張放棄經濟自由主義,代之以國家干預的方針和政策。國家干預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實現赤字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資的增量來彌補私人投資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資和公共消費指出,實現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有效方法。由此而產生的財政赤字不僅無害,而且有助於把經濟運行中的「漏出」或「呆滯」的財富重新用於生產和消費,從而可以實現供求關系的平衡,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認為,政府通過擴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費和公共投資,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從而減少失業,促進經濟的穩定和增長。政府支出具有一種大於原始支出數額的連鎖效應,一筆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幾倍於原始支出額的收入水平。這種現象被稱之為「乘數效應」。「我們稱K為投資乘數,這個乘數告訴我們,當總投資量增加時,所得之增量將K倍於投資增量」。 所以,K=1/(1-b)。其中,b為邊際消費傾向,b=Δc/ΔY,Δc為消費增量,ΔY為國民收入增量。可見,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支出的乘數效應也越大。也就是說,在乘數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筆支出ΔG,經濟就相應增加了K倍於ΔG的國民收入。即K·ΔG。為了達到增加國民收入,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政府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就一定會不斷擴大政府支出規模。 凱恩斯最後得出結論:資本主義市場中不存在一個能把私人利益轉化為社會利益的看不見的手,資本主義危機和失業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見的手即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資本主義國家才能擺脫經濟蕭條和失業問題。為此,凱恩斯主張政府通過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來達到充分就業。為刺激社會投資需求的增加,他主張政府採取擴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開支,增加貨幣供應量,實行赤字預算來刺激國民經濟活動,以增加國民收入,實現充分就業。
⑥ 西方經濟學中投資乘數的作用過程
凱恩斯提出的消費傾向=消費量/收入量,這是平均消費傾向(APC)。其邊際消費傾向(MPC)=消費增量/收入增量,即:MPC=△C/△Y .隨著收入的增加,邊際消費傾向遞減[3]。
凱恩斯的投資乘數理論是:在一定的邊際消費傾向下,新增加的一定量的投資經過一定時間後,可導致收入與就業量數倍的增加,或導致數倍於投資量的GDP。這個理論可用下面的公式概括:
△GDP=△I·K (1)
K=1/(1-△C/△Y)=1/(1-消費增量/收入增量) =1/(1-邊際消費傾向)=1/邊際儲蓄傾向(2)
式中△I為新增投資,K為投資乘數。
凱恩斯的投資乘數理論是在社會總收入與總消費的基礎上,基於邊際消費傾向而產生的宏觀投資理論,它沒有專門分析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中投資拉動問題。
(6)電大西方經濟學根據乘數理論擴展閱讀:
設投資產銷率為80%,新增投資量為1000萬元,有甲、乙、丙、丁等若干個相關工廠,由於生產與銷售的連續進行,每個工廠以同等的產銷率銷售自己的產品,經過一段時間的連續產銷過程之後,累計總額達到初始投資的5倍,即5000萬元。用圖1表示:
設初始投資為△I,相應的產品為X。,產銷率為m=△S/△P,新增銷售量△GSP,連續產銷次數為n,則經過n次產銷之後,新增累計銷售量為:
△GSP=X0 + X0m + X0m2 + ... + X0mn = X0(1 + m + m2 + ... + mn)
設k為累計銷售量與初始投資之比,稱投資乘數即:
k=△GSP/△I 或△GSP=△I·K (4)
由於:△I=X0,則:
K=△GSP/△I=X0(X0(1 + m + m2 + ... + mn)) / X
K = 1 + m + m2 + ... + mn (5)
當m<1,n→∞時,取(5)式的極限,則K=limk=1/(1-m)
因此,極限情況下,
K=1/(1-m)=1/(1-△S/△P) (6)
式(6)獲得了與凱恩斯投資乘數同樣的形式,適用於宏觀經濟投資分析。式(5)適用於產業投資分析,n為產業鏈節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投資乘數
⑦ 跪求西方經濟學簡答題答案:簡要說明乘數理論的內容並加以分析。急!急!考研在即!
凱恩斯在消費傾向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乘數理論,乘數理論的經濟含義可以歸結為,投資變動給國民收入帶來的影響,要比投資變動更大,這種變動往往是投資的變動的倍數。通過乘數原理,凱恩斯得到了國民收入( Y )與投資量( I )之間的確切關系,將其經濟理論導向經濟政策,並指導經濟實踐。
貨幣效用的乘數理論
1. 乘數指自發性支出增加一倍所導致的均衡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
2. 投資乘數指投資增加一倍所導致均衡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 ki =Δy/Δi
3. 乘數原理:投資增加引起的國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投資增加量的若干倍 。
凱恩斯的著作:指貨幣的作用被逐層放大,產生了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效益。
——什麼是「乘數」?在宏觀經濟學中,乘數有廣義上和狹義上兩種含義:
廣義含義,是指均衡國民收入的變化量與引起這一變動的變數的變化量之間的比率。
狹義含義,特指投資乘數,即在一定的邊際消費傾向條件下,投資的增加(或減少)可導致國民收入和就業量若干倍的增加(或減少)。收入增量與投資增量之比即為投資乘數。
以公式表示為:K=△Y/△I 。
其中,K表示乘數,△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資增量。同時,由於投資增加而引起的總收入增加中還包括由此而間接引起的消費增量(△C)在內,即△Y=△I +△C,這使投資乘數的大小與消費傾向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可用數學公式推導如下:
K=△Y/△I=△Y/(△Y-△C)=1/(1-△C/△Y)
其中, △C/△Y為邊際消費傾向。
由上式可見,邊際消費傾向越高,投資乘數越大,反之則投資乘數越小。
乘數作用條件:社會上各種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乘數的經濟意義:經濟各部門密切相連,一個部門、產業投資的增加,也會在其他部門引起連鎖反應;收入的增加會持續帶來需求的增加。
乘數作用的雙重性:總需求增加,引起國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總需求減少,引起國民收入大幅度的減少。
——理解什麼是「乘數效應」
一、什麼是乘數效應?乘數效應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削減、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二、乘數效應的類型 1、投資或公共支出乘數效應它是指投資或政府公共支出變動引起的社會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增加或減少的影響程度。一個部門或企業的投資支出會轉化為其他部門的收入,這個部門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儲蓄後用於消費或投資,又會轉化為另外一個部門的收入。如此循環下去,就會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或支出的倍數遞增。以上道理同樣適用於投資的減少。投資的減少將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的倍數遞減。公共支出乘數的作用原理與投資乘數相同。
2、稅收乘數效應它是指稅收的增加或減少對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的程度。由於增加了稅收,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就會下降。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又會引起另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環下去,國民收入就會以稅收增加的倍數下降,這時稅收乘數為負值。相反,由於減少了稅收,使私人消費和投資增加,從而通過乘數影響國民收入增加更多,這時稅收乘數為正值。一般來說,稅收乘數小於投資乘數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數。
3、預算平衡乘數效應
預算平衡乘數效應,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當政府支出的擴大與稅收的增加相等時,國民收入的擴大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擴大量或稅收的增加量,當政府支出減少與稅收的減少相等時,國民收入的縮小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減少量或稅收的減少量。
三、乘數效應的運用比如激勵政策來說,管理者採取了諸如結果激勵方法,或者過程激勵方法,但是最好的結果也可能只是對某些具體的行為產生效果,而持續的激勵或者自發的激勵效果卻不可能實現。這裡面,管理者希望能夠實現一個乘數效應,即一種措施產生多重效果。
管理者當然也希望使管理能達到乘數效應。但是這里要注意一個問題,乘數效應不是一勞永逸。乘數效應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裡面的。只有這些相應的配套措施發揮了功效,乘數效應才可能發生功效的。所謂的配套措施是使當初的措施的效果進一步發揮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勵措施,如果單純的激勵是不可能在沒有激勵的情況下繼續發揮作用的。必須要相應的比如企業文化等的配套才可以的。只有做好相應的這些措施效果才可能發揮的。
⑧ 西方經濟學中六大乘數
1.投資乘數。投資乘數是指,投資變動l單位引起國民收入變動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數。政府支出乘數是指,政府支出變動1單位引起國民收入變動多少。
3.稅收乘數。稅收乘數是指,稅收變動1單位引起國民收入變動多少。
4.政府轉移支付乘數。政府轉移支付乘數是指,政府轉移支付變動1單位引起國民收入變動多少。政府轉移支付乘數與稅收乘數的值相等,是因為其也是通過影響消費支出來影響國民收入的,但是符號與稅收乘數相反。
5.平衡預算乘數。平衡預算乘數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支出變動的比率。
6.對外貿易乘數。對外貿易乘數是指,出口變動l單位引起國民收入變動多少。
⑨ 西方經濟學家為什麼把乘數稱為一把雙刃劍
乘數的作用具有兩面性。
比如投資乘數,當投資增加時,引起國民收入成回倍增加;投資減少答時,引起國民收入成倍減少。所以被稱為雙刃劍。
乘數亦稱倍數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卡恩在1931年提出的。
乘數是指總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或者說是國民收入增加量與引發這種增加量的總需求增加量之間的比率。
⑩ 根據高鴻業版西方經濟學論述「乘數-加速數」模型 百度百科的就不要復制了 在線急等
乘數-加速數模型是引入時間因素的國民收入模型,將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結合,以說明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
模型表達式為:Y=cYt-1+v(Ct-Ct-1)+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