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20世紀以來,人類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漸加快。據1997年聯合國人居中心預測,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於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達61%。因此,城市作為人類的聚集地已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類的衣、食、住、行和從前一樣離不開自然界,城市也必須依賴於為其提供物質與能量、並可接納其「代謝」廢物的生態系統才能存在。歐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29個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態支撐系統的面積至少為此城市面積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時,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矛盾使城市的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1984年馬世駿等[2]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具體體現。顯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眾健康和城市環境改善的基礎。城市生態系統對於城市內區域性環境問題(大氣污染、雜訊等)的就地解決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一般來說,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公園、河流、森林、農田、果園苗圃、行道樹、廣場、屋頂花園和立體綠化等要素構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組成的網路結構[3]。本文重點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類型與內涵,並探討了其在評價和維持城市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與內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始成為一個科學術語,並且成為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Service」一詞,並列出了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環境服務」功能,包括害蟲控制、昆蟲傳粉、漁業、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洪水控制、物質循環與大氣組成等方面。稍後,在1981年,著名生態學家Ehrilship與 Holdren論述了生態系統在土壤肥力與基因庫維持中的作用,並系統地討論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會怎樣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以及能否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問題[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一詞很快地為生態學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義為: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並認為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品、醫葯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還創造與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形成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境條件[5]。
2.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類型劃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自然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類型劃分為海洋、森林、草原、濕地、水面、荒漠、農田、城市等16個大類26個小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調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質循環、污染凈化、文化娛樂價值等17種功能。以上17種服務功能類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方面:即生產和生活方面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⑵ 高中地理:湖泊的生態、經濟意義
1調節地區氣候,2帶來收入(漁業,旅遊業)3,參加大自然的循環,保持生態平衡。湖泊不僅具有大量淡水資源、農產品、水產品和礦產等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環境效益,在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調蓄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美化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湖泊生態系統具有超強的服務功能,它能夠為經濟系統提供四種服務:第一,從傳統的資源經濟學觀點來看,湖泊是經濟系統中原材料輸入的來源,如農產品、水產品和礦產等多種資源;第二,湖泊生態系統中的一些成分為維持生命系統提供了必要的服務,包括地表水的蓄積、控制土壤侵蝕、洪水控制、調節氣候等;第三,湖泊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舒適性服務,包括娛樂機會、野生生物觀賞、美景所帶來的愉悅感,以及其他一些與環境使用沒有直接聯系的服務,如文化、信仰的需要;第四,湖泊生態系統還能夠分解、轉移、容納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即所產生的殘留物、污染物。
供給水源調節徑流。
凈化水質,具有減少環境污染的作用,當水體進湖泊時因水生植物的阻擋作用,緩慢的水體有利於沉積物的沉積,從而有助於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的污染物儲存、轉化。許多植物如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富集重金屬的濃度比周圍水體高出10萬倍以上,水浮蓮、香蒲和蘆葦都已被成功地用來處理污水。湖泊中的蘆葦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和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對大腸桿菌、酚、氯化物、有機氯、重金屬鹽類懸浮物等的凈化作用尤為明顯。
維持生物多樣性。
調節氣候。濕地調節氣候功能包括通過濕地及濕地植物的水分循環和大氣組分的改變,調節局部地區的溫度、濕度和降水狀況,調節區域內的風、溫度、濕度等氣候要素,從而減輕乾旱、風沙、凍災、土壤沙化過程,防止土壤養分流失,改善土壤狀況。水體的調節作用,縮小了年較差和晝夜溫差。蘆葦濕地能夠大大緩解濕地排放溫室氣體對環境的破壞,抑制全球氣候變暖。
⑶ 復合生態系統環境,經濟,社會各系統之間有何關系
20世紀以來,人類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漸加快。據1997年聯合國人居中心預測,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於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達61%。因此,城市作為人類的聚集地已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類的衣、食、住、行和從前一樣離不開自然界,城市也必須依賴於為其提供物質與能量、並可接納其「代謝」廢物的生態系統才能存在。歐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29個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態支撐系統的面積至少為此城市面積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時,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矛盾使城市的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1984年馬世駿等[2]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具體體現。顯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眾健康和城市環境改善的基礎。城市生態系統對於城市內區域性環境問題(大氣污染、雜訊等)的就地解決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一般來說,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公園、河流、森林、農田、果園苗圃、行道樹、廣場、屋頂花園和立體綠化等要素構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組成的網路結構[3]。本文重點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類型與內涵,並探討了其在評價和維持城市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與內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始成為一個科學術語,並且成為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Service」一詞,並列出了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環境服務」功能,包括害蟲控制、昆蟲傳粉、漁業、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洪水控制、物質循環與大氣組成等方面。稍後,在1981年,著名生態學家Ehrilship與 Holdren論述了生態系統在土壤肥力與基因庫維持中的作用,並系統地討論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會怎樣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以及能否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問題[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一詞很快地為生態學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義為: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並認為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品、醫葯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還創造與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形成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境條件[5]。 2.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類型劃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自然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類型劃分為海洋、森林、草原、濕地、水面、荒漠、農田、城市等16個大類26個小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調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質循環、污染凈化、文化娛樂價值等17種功能。以上17種服務功能類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方面:即生產和生活方面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⑷ 根據 生態經濟學 知識,談談你的家鄉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字數在800--1000字
自己找資料組織呀。
銅仁地區位於貴州高原東部,武陵山區腹地,東鄰湖南,北接重慶,是連接中原地區與西南邊陲的紐帶,享有「黔東門戶」之美譽。銅仁歷史悠久,春秋屬荊楚,秦屬中道,明代設府,沿襲至今。全區八縣一市一特區,總面積18023平方公里,總人口390萬,有漢、土家、苗、侗、仡佬等26個民族。
銅仁具有風景秀麗、生態資源豐富的梵凈山。它山體龐大,位於我區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海拔2572米,東西寬約21公里,南北長約27公里,總面積567平方公里,保存著14億年前冰川時期留下的自然奇跡,「蘑菇石」、「萬卷書」使遊人流連忘返。眾多的涓涓溪流向東匯集形成清澈透明的太平河,兩岸自然景色古樸秀麗,如詩如畫,順流而下,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梵凈山擁有四個氣候帶譜,是地球同緯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繁衍著5000多種動植物,珙桐、黔金絲猴等40多種被列為國家保護對象,被譽為「地球綠洲」、「動植物基因庫」和「人類的寶貴遺產」,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員。此外,我區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及烏江百里畫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銅仁九龍洞、省級風景名勝區玉屏舞陽河、石阡溫泉群以及銅仁東山寺、松桃苗王城等一大批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一句話,可以用「一山(梵凈山)兩江(烏江、錦江)三特色(喀斯特、溫泉、鄉村旅遊)四文化(生態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來概括。
但是,由於我區的旅遊業開發史較短,目前尚為發展中國家邊緣地區旅遊開發模式。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還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生態旅遊的發展基本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到大自然中旅遊,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縣市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2、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幾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使我區風景名勝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於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水土流失嚴重。或因山洪暴發,塌方擋路,毀景傷人;或因久旱無雨,水源枯竭,飲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築毀景障景,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有的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以索道為例,世界各國在作為國家公園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嚴格控制的,其中美國、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遊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索道在國家名勝中心區域的建成,不僅破示了自然風景區的原貌,而且使遊人大量集中於容量有限的山頂,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而我就不知我們即將竣工的梵凈山索道會導致什麼結果?我也不知面積十分有限的金頂能否承受如此之重?
3、風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我區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市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游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風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梵凈山、九龍洞垃圾隨處可見,錦江河裡經常漂著各種白色垃圾。這些都致使政府不得不花費巨資去清除和治理。
上述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區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三、 我區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1980年3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表了《世界自然保護戰略》,首次使用了「可持續發展」(sua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1987年,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提交了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給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該報告比較系統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它標志著可持續發展新觀念的誕生。報告中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人類有能力使發展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報告指出:人類社會在以往雖然獲得了經濟的迅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嚴重限制了人類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式,選擇新的發展模式,構建新的發展觀念,以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觀基本內容包括:著重點在於發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並強調要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客觀標准之一;強調代際之間的機會均等;要求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中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要求人們徹底改變對自然界的傳統態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價值標准,把自然界不再看作是被人類隨意盤剝和利用的對象,而看作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價值的源泉。綜合起來看,可持續發展觀體現了公平性、可持續性、共同性、需求性四個原則。依此定義,世界旅遊組織提出的可持續旅遊是:「旅遊資源和吸引物的開發、使用,不以犧牲我們子孫後代對其利用為代價」,要求旅遊設施的規劃、開發和運營,都應以環境、社會、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標准,在確保從旅遊中獲得收益的同時,旅遊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結構不會由於遊客的到來而受到破壞。
是的,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在挖掘開發我區生態旅遊時應把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生態旅遊開發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系列中的基本准則。
那麼,又如何來構建既具有我區特色又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生態旅遊呢?下面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1、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於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麼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一這點。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即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而我區的梵凈山被認定為地球上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億年前的古老地層,有冰川時期大自然留下的奇跡,繁衍著2600多種生物,成為人類難得的生態王國和動植物基因庫。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就該好好利用,千萬不要只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而過多人為的破壞它。即將竣工運營的梵凈山索道對梵凈山生態旅遊到底是利是弊還待「以觀後效」呢?要知道,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並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
2、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我區旅遊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遊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准備,並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遊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後,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做法我們可以借鑒。
旅遊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遊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遊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遊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遊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遊的環境保護稅收,用於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遊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4、加強宣傳,轉變旅遊觀念
我區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盈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意識的宣傳欄,導游們的導游詞中也很少觸及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而且,旅遊業的幹部及導游中大多數人也未接受過系統的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改變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教育計劃,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三是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諧、有序,體現「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遊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四是以地委、行署的外宣品牌「梵山凈土、桃園銅仁」為契機,把梵凈山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來全新定位,從文化、生態等角度來建構一個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以政府為龍頭,大力向海內外宣傳,使人們重新認識銅仁,讓銅仁走向世界,讓遊客走進銅仁。
我想,我們只有摒棄人類中心主義,拋棄對自然的掠奪,用非野蠻的方式對待大自然,從人統治自然過渡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才能擺脫生態與人類兩敗俱傷的結局。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區得天獨厚的青山綠水,更好地發展我區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⑸ 洪建國的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講師
洪建國生於1982年,湖南省華容縣人。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講師。洪建國於2001-2010年在華中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全日制學習,並獲得管理學學士與管理學博士學位。2010至今任教於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洪建國主要從事土地利用與規劃與土地經濟管理領域的工作與研究。 2010.7-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2005.9-2010.6華中農業大學碩博連讀專業:土地資源管理
導師:楊鋼橋
2001.9-2005.6華中農業大學本科學習專業:土地資源管理 1.土地利用與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農村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
能熟練使用AutoCAD,MapGIS等軟體。
2.土地經濟與管理:土地經濟學,土地價值評估,土地制度與土地管理。 1.農戶使用農業機械行為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生產要素市場發育與農戶生產行為決策——基於江漢平原與太湖平原的農戶調查.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增量城鎮用地區域配置研究——以湖北省為例.中國土地科學.2009,1
4.農戶種植結構區域分異研究.生態經濟.2010.4
5.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公眾認可度評價.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9,8 1.2011年,主持武漢市土地整治規劃(2011-2020年)專題研究——武漢市土地整治潛力分析與研究;
2.2010-2011年,指導完成《湖北省土地整治項目估算指標》編制工作;
3.2008年-2010年,參與《城市化進程中農戶的農地投入變化及其管控政策研究》課題的研究工作;
4.2008年,參與《湖北省城鎮化發展趨勢與用地規模預測》專題的編寫工作;
5.2006年,參與《湖北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制度》的編寫工作;
6.2006年-2007年,參與《湖南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准》編制工作;
7.2005年,參與《湖北省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規劃標准》的編寫工作;
2005年至今,參與與指導農村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工作20多項;市、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專項規劃10多項。
⑹ 近幾年來中國常見的災害性天氣
台風:福建東南地區
沙塵暴:中國北方春季
洪災:南方
雪災:南方
地震:四川
⑺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是什麼
20世紀以來,人類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漸加快。據1997年聯合國人居中心預測,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於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達61%。因此,城市作為人類的聚集地已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類的衣、食、住、行和從前一樣離不開自然界,城市也必須依賴於為其提供物質與能量、並可接納其「代謝」廢物的生態系統才能存在。歐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29個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態支撐系統的面積至少為此城市面積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時,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矛盾使城市的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1984年馬世駿等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具體體現。顯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眾健康和城市環境改善的基礎。城市生態系統對於城市內區域性環境問題(大氣污染、雜訊等)的就地解決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一般來說,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公園、河流、森林、農田、果園苗圃、行道樹、廣場、屋頂花園和立體綠化等要素構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組成的網路結構。本文重點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類型與內涵,並探討了其在評價和維持城市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1、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與內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始成為一個科學術語,並且成為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Service」一詞,並列出了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環境服務」功能,包括害蟲控制、昆蟲傳粉、漁業、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洪水控制、物質循環與大氣組成等方面。稍後,在1981年,著名生態學家Ehrilship與 Holdren論述了生態系統在土壤肥力與基因庫維持中的作用,並系統地討論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會怎樣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以及能否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問題[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一詞很快地為生態學家所接受。1997年Daily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義為: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並認為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品、醫葯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還創造與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形成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境條件。
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類型劃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自然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類型劃分為海洋、森林、草原、濕地、水面、荒漠、農田、城市等16個大類26個小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調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質循環、污染凈化、文化娛樂價值等17種功能。以上17種服務功能類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方面:即生產和生活方面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⑻ 沈滿洪的主要著作與論文
(MAJOR PUBLICATIONS):
l 環境經濟手段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26萬字,1/1;
l 水權交易制度研究——中國的案例分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22萬字,1/1;
l 排污權交易機制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年(即將出版),26萬字,1/1;
l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經濟學分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37萬字,1/3;
l 綠色浙江——生態省建設創新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32萬字,1/5;
l 流域協調發展研究——以杭州市東苕溪流域為例,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31萬字,1/5,
l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1/3,26萬;
l 綠色制度創新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年3月,1/5,30萬字;
l 杭州運河地帶功能定位與綜合開發,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3/4,7萬/25萬字;
l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39萬字,主編;
l 生態經濟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年5月,58萬字,主編;
l 水資源經濟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33萬字,主編;
l 論環境經濟手段,經濟研究,1997年10月,1/1;
l 水權交易與政府創新,管理世界,2005年第6期,1/1;
l 水權交易與契約安排,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1/1;
l 能源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基於DEA的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2/2;
l 能源效率與能源生產率:基於DEA方法的省際數據比較,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年第9期,2/2;
l Impact Factors of Energy Proctivity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une 2007 Volume 5, No.2,2/2;
l Wha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energy proctivity? Evidence from China,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3),2/2;
l 工業績效、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基於2004年浙江省經濟普查數據的實證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7月,第7期,2/2;;
l 結構調整能否改善能源效率:基於中國省級數據的研究,世界經濟,2008年第11期,2/2;;
l 能源效率研究發展及趨勢:一個綜述,浙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2/2;;
l 運河杭州段的環境狀況分析與對策建議,經濟地理,2001年第4期,1/1;
l 轉塘地區走出「經濟窪地」的戰略構想,經濟地理,2004年第5期,1/1;
l 滇池流域環境變遷及環境修復的社會機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生態環境與保護》,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1/1;
l 庇古稅的效應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財政與稅務》(F61)1999年第9期,原載《浙江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1/1;
l 論環境問題的制度根源,浙江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1/1;
l 外部性的分類及外部性理論的演化,浙江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1/2;
l 黑河流域新舊「均水制」的比較,人民黃河,2004年第2期,1/2;
l 論水權交易與交易成本,人民黃河,2004年第8期,1/1;
l 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浙江學刊,2004年第4期,1/2;
l 經濟增長不能與發展劃等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我認為要樹立八個觀念,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9月18日,1/1;
l 生態補償機制的三大理論基石,中國環境報,2004年3月2日,1/2;
l 環境保護的第三種機制,中國環境報,2003年4月11日,1/1;
l 生態補償應有的基本類型,中國環境報,2004年12月14日,1/2;
l 信息披露是環境保護的一大法寶(上、下),中國環境報,2003年5月9日,5月16日,1/1;
l 析中國首例水權交易案,經濟學消息報,總第529期,2003年3月19日,第二版,1/1;
l 有規則無交易的水權案,經濟學消息報,總第526期,2003年1月31日,第一版、第三版,1/1;
l 「東方威尼斯」在消逝,經濟學消息報,總第553期,2003年8月8日,第三版,1/2;
l 「科斯」「庇古」誰治污更有效——與李治國先生商榷,經濟學消息報,2001年6月8日,第440期,1/2。
⑼ 分析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特徵
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類型與內涵研究
--------------------------------------------------------------------------------
來源:網路 發布日期:2006-07-22 瀏覽次數: 140
摘要:雖然人類城市化速度在不斷加快,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仍離不開自然界。城市的存在不僅依賴於城市以外的生態系統,更需要城市內部生態系統的支撐。城市生態系統不僅可以產生生態效益,同時可以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揮著自然生態系統的功能。城市生態系統可分為行道樹、草地/公園、城市森林、耕地、濕地、湖/海和溪流等類型。生態系統的存在對城市的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其服務功能的研究可為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土地利用等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關鍵詞: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可持續發展
1 引言
20世紀以來,人類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漸加快。據1997年聯合國人居中心預測,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於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達61%。因此,城市作為人類的聚集地已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類的衣、食、住、行和從前一樣離不開自然界,城市也必須依賴於為其提供物質與能量、並可接納其「代謝」廢物的生態系統才能存在。歐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29個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態支撐系統的面積至少為此城市面積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時,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矛盾使城市的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1984年馬世駿等[2]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具體體現。顯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眾健康和城市環境改善的基礎。城市生態系統對於城市內區域性環境問題(大氣污染、雜訊等)的就地解決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一般來說,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公園、河流、森林、農田、果園苗圃、行道樹、廣場、屋頂花園和立體綠化等要素構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組成的網路結構[3]。本文重點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類型與內涵,並探討了其在評價和維持城市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與內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始成為一個科學術語,並且成為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Service」一詞,並列出了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環境服務」功能,包括害蟲控制、昆蟲傳粉、漁業、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洪水控制、物質循環與大氣組成等方面。稍後,在1981年,著名生態學家Ehrilship與 Holdren論述了生態系統在土壤肥力與基因庫維持中的作用,並系統地討論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會怎樣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以及能否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問題[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一詞很快地為生態學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義為: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並認為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品、醫葯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還創造與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形成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境條件[5]。
2.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類型劃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自然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類型劃分為海洋、森林、草原、濕地、水面、荒漠、農田、城市等16個大類26個小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調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質循環、污染凈化、文化娛樂價值等17種功能。以上17種服務功能類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方面:即生產和生活方面(見圖1)。
Costanza等通過測算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體現的自然資本價值,得到如下基本結論:整個生物圈每年產生的價值平均最少為33萬億美元,為全球GNP的1.8倍。這種價值構成全球社會經濟價值的一部分。有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結構分析可參考宗躍光等[7]的研究。
3 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3.1 城市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其特點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在生態系統中最易混淆的就是不同生態系統之間邊界的劃分。城市生態系統也是如此,它既可能被看作是一個統一的大生態系統,又可能被分割為幾個獨立的小生態系統,如公園和湖。在具體研究中,可根據城市的大小、發達程度和其所處的氣候、地理條件等地域特徵進行相應的城市生態系統分類。Per Bound等[1]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具有大面積水域和綠地的特點,將城市生態系統分為以下7類:行道樹、草坪/公園、城市森林、耕地、濕地、湖/海和溪流。行道樹即沿街樹,經常由硬化路面所包圍環繞;草坪/公園指那些由草、大樹和其他植被混合而成的需要管理的綠色區域,包括操場和高爾夫球場在內;城市森林是指比公園樹林覆蓋度更大的需要少量管理的區域;耕地和花園可種植和提供各類食物和花卉;濕地由各類沼澤和低濕地區組成,在各類生態系統服務中貢獻最大;湖/海指那些大面積的開闊水域;溪流是那些流動的水體的總稱。以上分類系統幾乎囊括了城市中出現的所有自然生態系統,因此可適合於任何城市。城市中其他地區(垃圾場或廢荒地、廣場等)也可能含有一定的植物與動物群落,但這些系統完全可以包含在上述7類中,只是可根據研究區域的具體特徵及城市本身的特點在具體工作中加以重點考慮。例如,在我國河北省石家莊市空氣達標方案研究中,結合規劃目標和石家莊市自身特點,除以上7類外,還增加了干河道、護岸樹2類。
3.2 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內涵及類型
從圖1可以看出,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內涵可包括有機質的合成與生產、生物多樣性的產生與維持、調節氣候、營養物質貯存與循環、土壤肥力的更新與維持、環境凈化與有害有毒物質的降解、植物花粉的傳播與種子的擴散、有害生物的控制、減輕自然災害等許多方面。而在城市生命支持系統中,以下6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至關重要:凈化空氣(大氣調節)、調節城市小氣候、減低雜訊污染、降雨與徑流的調節、廢水處理(廢物處理)和文化娛樂價值。
3.2.1 凈化空氣
由於工業生產、交通和供暖所導致的空氣污染,是城市最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尤其是那些位置低窪、污染物不易擴散、清潔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城市。眾所周知,植被可以吸收大氣污染物,具有明顯的減輕大氣污染、凈化空氣的作用,但其凈化程度取決於城市當地的條件[8]。植被凈化空氣最初是從葉片對空氣中污染物和顆粒物的過濾開始的,其次才進行吸收。過濾能力隨葉片面積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樹木的凈化能力要高於草地與灌木。針葉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積,而且冬季空氣污染最嚴重時針葉樹葉不脫落,因此針葉樹比落葉樹的過濾能力更強。但是,針葉樹對大氣中污染物卻較為敏感,而闊葉樹對硫化物SOx(如SO2)、氮氧化物(NOx)、鹵化物等污染物的吸收力很強[1]。因此,行道樹、公園、城市森林等的結構以種植針、闊混合林時效果最好,植被比水或空曠地有更強的凈化空氣能力。植被的布局和結構也會影響凈化能力,過於密集的植被又會引起大氣紊流。Bernazky曾報道,在公園中空氣污染物近85%被過濾吸收,而林蔭道上只有70%。據統計,100hm2的混合林每年可從空氣中移走15 t顆粒物,而同等條件下純雲杉林可達30~40 t之多[1]。可見,在城市各類生態規劃中必須注意植被種類的搭配、區域的布局、結構的配置等問題。
3.2.2 調節城市小氣候
城市會影響所在地區的氣候甚至氣象。據有關研究統計[9],我國廣東省廣州市區與周邊郊區相比,氣溫高出7.2℃,空氣濕度則低於郊區,風向和風速也由於市內建築、道路等原因發生很大改變。此類城市熱島效應,正是由於城市內存在大面積的吸熱表面(硬化路面、建築物等),以及大量使用能源而引起的。
城市內所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均有助於熱島效應的緩減。水環境不論冬季還是夏季都可減少溫度偏差。植被對此的作用也不容忽視。1株成年大樹每天就可蒸發近450 L水,這些水需消耗1000 MJ的熱量才可自然蒸發出來[1]。因此,城市樹木可明顯降低城市夏季溫度。通過夏季遮蔭、冬季減小風速,植被還可減少能源使用,改善空氣質量。有關資料表明,就供暖和降溫所耗能源費用而言,美國芝加哥市區每增加10%的森林覆蓋率,每一居民單元每年就可減少50~90美元。而且,樹木長遠效益的現值估價大約為其費用現值估價的2倍之多[6]。
3.2.3 降低雜訊污染
交通、機械等原因造成的雜訊問題影響著城市居民的健康。據估計,消除雜訊所需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2%~2%。瑞士對此制訂的長遠目標是:雜訊最高值在市區外為55 db,市區內為30 db。
影響雜訊強度有2個因素:首先是雜訊源距離,每增加1倍距離可降低雜訊3db;其次是地面特性,據研究表明,柔軟的草坪比水泥步行街的雜訊低3 db;同時,其他植被也可降低雜訊:不小於5 m寬的密集灌木林可降低雜訊2 db,而50 m寬的森林可降低雜訊3~6 db;100 m寬的密集植被僅可降低雜訊1~2 db[1]。
雖然可以採取各種措施來降低雜訊,比如加設隔聲牆或隔聲玻璃,但玻璃僅限於室內,而隔聲牆又會影響城市景觀,因此最佳方式是進行城市生態規劃與建設,加強綠化建設。
3.2.4 調節降雨與徑流
表面覆有水泥、柏油等的基礎建築物,由於表面密實、堅硬,使大部分降水匯成地面徑流,且由於攜帶市區污水而使水質發生惡化。而植被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解決這一問題。植被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具有更強的滲透性,根系吸收水分後植物葉片以蒸騰的方式將水分釋放到空氣中,增加了大氣濕度,從而調節降雨和徑流;植被還能減緩水流速度,減少洪水危害。研究表明,有植被的地段僅有5%~15%的雨水流失,其餘的或蒸發或滲透到地面;相反,無植被的地段60%的雨水流入了暴雨污水溝[1]。據Andrew F,Seidl等[10]對巴西Pantanal地區的研究表明,此類調節功能價值占生態系統功能總價值的30.07%。因此,對地理條件處於有暴發洪水危險、自然條件又較差的城市,植樹造林的環境效益會更加顯著。
3.2.5 廢水處理
城市廢水處理量極大,例如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廢水處理企業每年處理近1.5億m3廢水[1],花費很大。而且廢水處理中所產生的營養物質,又會引起周圍水域生態系統的富營養化問題。由於濕地內生物可吸收大量營養物質,並且可減慢污水流速,使顆粒物質沉澱於底部,近96%的氮和97%的磷可滯留於濕地內。這樣,既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又減少了廢水處理的費用。
在全球范圍內,各種不同濕地已被用來處理大量不同的廢水,並且取得很顯著的效果。根據白曉慧等[11]的研究結果表明,2種人工濕地均可有效去除SS和BOD5,並且也可有效去除氮、磷,出水可達Ⅲ類水域(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游泳區)的水質標准要求。據統計,通過濕地恢復削減單位氮的費用只有2.5~7.5美元,而通過廢水處理廠所需費用卻達4.125~43.75美元[1]。這些數據並不包括濕地的其他效益,例如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因此,濕地在全球水循環系統中有著重要作用,具有「地球之腎」的美稱[12]。
3.2.6 文化娛樂、社會價值
密集的人口環境、緊張的生活節奏使人們幾乎沒有時間和空間去休息和娛樂,人們覺得離自然越來越遠。人只有在大自然中,頭腦才能更為靈活,思維才能更為敏捷,壓抑才能減輕,心理、生理病態和創傷才能癒合和康復。而且,綠色空間對於人類心理學研究十分重要,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對不同環境下人們對壓力的反應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暴露於自然環境下壓力水平會迅速下降,而在城市環境下壓力水平很高,甚至有不斷升高的趨勢。對醫院病人的研究也表明,居住於面向花園的病房中的病人比居住於病房面向建築物的病房中的病人恢復速度快10%,所需強烈鎮痛葯也減少了50%[1]。綠色環境可增進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改善生存質量。除植物以外,城市內出現的動物區系如鳥和魚,也可以給人們帶來可觀的美學、文化價值。此外,生態系統還可以改善城市景觀,而且某些生態系統具有科學研究價值。城市生態系統的某些植物(如地衣)具有指示、監測城市環境質量的功能。從Costanza等[6]的研究結果可知,以上兩部分佔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的10%。
4 結語
城市生態系統具有各種不同的服務功能,所有服務功能都同步進行。從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生態系統均有助於氣候的調節,並可提供文化娛樂價值。濕地在各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中都起到作用,而且在各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統計中占首位。
表1 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統計[1]
林蔭樹 草坪/公園 森林 耕地 濕地 溪流 湖海
凈化空氣
√
√
√
√
√
小氣候調節
√
√
√
√
√
√
√
削減雜訊
√
√
√
√
√
調節徑流
√
√
√
√
廢水處理
√
娛樂文化價值
√
√
√
√
√
√
√
在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分析中,必須仔細考慮各類生態系統的區域配置和各類服務功能的結合。在此基礎上,利用生態規劃、生態設計和生態管理技術,將單一的生物、物理、經濟環節和社會環節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有強大生命力的城市生態系統,並利用法律手段來高效利用土地、資源與能源,加強城市系統的生存適應能力、生產進化能力和生態整合能力,兼顧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只有這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