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江村經濟讀後感
走出迷霧--《中國教育史》讀後感俗話說明史明理,今年的本科教程有一本《中國教育史》,老師的課上得挺有意思,暑假裡一時興起又將書看了一遍,《中國教育史》讀後感.1換一種眼光看喜歡中國歷史,一直是站在讀故事與背誦的角度去看,作來一種靜默的知識存放在了腦海里.從教育的角度去看時,體會到的是教育與中國各階段社會命運的密切聯系,特別是在辛亥革命前夕,關於中國教育與革命的關系的實踐,證明了教育對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依賴、影響與制約.從儒家思想統治中國的歷史,可以看以曾經使中國一度興盛,一度又因為宋朱理學的滅人慾的極端而成為中國的桎梏.於是,以太平天國的代表的便舉著滅孔反儒的旗幟試圖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實現.在事實的不斷證明中,作為封建統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卻又被搬了出來.兩次鴉片戰爭的外來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務運動一度促進了中國的發展.然而,穿著鞋走新路的尷尬終於被新文化運動所替代.換一種眼光看歷史,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種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總是隨著社會的現實需要而存在,其適合與否,總有社會這部不斷前行的機車來選擇或淘汰.由換一種眼光看歷史,想到如何換一種數學的眼光來看生活,如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許,在以歷史,以生活事件為主幹,以教育,以數學為輔線,各自構建起一個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的網,是一種轉換角度轉換眼光的方式,讀後感《《中國教育史》讀後感》.2新文化運動為什麼能夠成功?因為有著位於教育先列的教授們所指導,還有著以北師大為代表的相當數量的愛國青年在影響著,實踐著.由新文化運動想起如今所提倡以"尊重個性與自由"的啟蒙運動,在那時就提出的"平等、自由、博愛"為何沒有真正實現?相隔近一百年的今天,以解放個性為目的文化啟蒙運動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嗎?3對康有為,陳獨秀等的認識改變.在以前所學習過的歷史中,一直把康有為作為變法失敗的逃亡者,而與梁啟超作以比較.把陳獨秀作為右傾投降主義的一員來看.連同那胡適,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層政治色彩而有著一種近乎於不屑的那種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為考學所背誦的歷史與政治知識,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許,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走進歷史的長河中,伴隨著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的開放性思想,認識到康有為、陳獨秀都在某些方面為中國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對於無知,對於歷史從屬於政治的打破,感受的是,在當下生活的每一個點都是向前前行的著的歷史車輪中的一個很小很小的點."歷史不相信思想,歷史要的是行動",或許,所有的功過是非,只有置身於歷史的長河中才能更加顯現.4為什麼禮會成為日本"各安其位"的法寶促進了日本的先行,卻沒有給我國帶來後來強盛?在閱讀的過程中,這一直是困惑著我的一個問題.當讀到唐朝的大度與教育的自由與紛繁現象之時,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對於中國的發展那種無形的推動力量.可是從宋朝開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當時的統治者也都在努力著藉助事教育來實現國家的富強與繁榮,但是,又都以維護其統治作為根本.後來,這種思想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的是鴉片戰爭的暴發.當世界已在進行工業革命時,我們還在拿著大刀背著八股文.單純站在教育這一方面的理解是狹隘的,但是,可以從一角度看到一斑.初步看到中國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與荀子的思想,使我對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說嘆服中沉醉.看完中國教育史,看到現在所實施的各種教育制度,很多都能從祖先那裡找到先行的存在,迷惑叢生.不禁在想,中國的教育改革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到底發展了多少?中國現行的教育改革中必然的不足是什麼?站在書本的角度,站在中國的角度,只能從一個固定的方向來看,走出課本,走出中國,在比較的體系中,或許,會更清晰些.從迷霧中走來,再向著新的迷霧走去!
㈡ 「江村經濟」中對於「家族」的研究和現代社會的區別
輩分是在中國家族內部用以區別長幼、規范血緣秩序的等級制度,儒家思想中的內人倫等級思想實容際上反映了這層關系的實質,……血緣關系就成了中國人倫理道德的基礎。」中國的輩分制度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是中國鄉土社會人倫性的體現。
首先是江村傳統觀念思想濃厚, 封建思想占據了農民思想的主導地位。 接著是江村信貸體系不完善, 金融市場太不穩定, 以至於江村的合作社被迫關門等。 最後是人才的缺乏, 使很多有效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最後導致浪費。 這些都是開弦弓村發展受阻的原因, 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廣大農村的問題。 從中國的國情來看, 個人認為, 要解決上述問題,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完善法律制度, 深入農村宣傳法律知識, 打破傳統觀念, 讓農民能真正的做到守法、 懂法、 用法。 二、 繼續堅持計劃生育制度, 宣揚男女平等。 三、 政府要實現宏觀調控, 同時建立服務型政府, 完善信貸體系, 穩定金融市場。 四、實現「三下鄉 」 政策, 即科技、 文化、 知識下鄉 。 五、 發展鄉 鎮企業, 引進外資,促進經濟發展。
㈢ 江村晚眺古詩的意思
楓橋夜泊1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2。
姑蘇城外寒山寺3,夜半鍾聲到客船4。
全部注釋
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一作《夜泊楓橋》。
2.江楓:水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後人因此詩而將當地一山名為"愁眠"。
3.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4.夜半鍾聲: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鍾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歐陽修《六一詩話》曾雲:"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說者亦雲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鍾時。"《庚溪詩話》於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鍾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雲:'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松影下,半夜鍾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詩藪》雲:"張繼'夜半鍾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鍾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半鍾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鍾雲外濕','鍾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鍾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憑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㈣ 幫忙啊,司空曙寫《江村即事》時的背景資料是什麼
這首小詩內容來淺顯,但詩人善於自從現實生活中捕捉富於特徵的景象,通過豐富的想像,勾勒出一幅幽美、閑靜的江村夜釣歸眠圖,給人以無盡的藝術美感。「釣罷歸來不系船 」,寫夜釣歸來,漁人懶系漁船 ,任其隨處飄盪的情景。傳遞出漁人一天勞作後,隨便把船一丟而坦然離去的情態。
「江村月落正堪眠 」,緊承上句,點明下船的地點、時間和人物的心情。地點是江村,時間是月落之夜,人物此時心境是滿身疲憊,正思睡眠。著一「堪」字,既表現出人物此時思眠之切,又說明江村幽靜的環境正好安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末兩句又緊承上兩句內容,把詩意推進了一層。意謂不消說一夜之間船不會被風吹去,即便吹去了,也只不過倚靠在蘆花淺水邊,這有什麼關系呢?這樣,不僅交待了首句「不系船」的原因,同時使人深深體味到江村風景的閑靜幽美、社會生活的安定太平及人物心境的歡暢閑適。
全詩寥寥四句,雖著墨不多,但作者能從生活中攝取漁人釣罷歸舟,放船安眠的小場景,在層層渲染中使其有情有景,妙趣橫生,令人讀後回味無窮,詩情畫意盡在其中。
㈤ 五一去綠江村露營怎麼樣
五一的時候,如果你想要露營的話,沒有必要專門去一個比較遠的地方,你在你們城市的周圍找一個農家樂去露營就可以了。
㈥ 《江村》杜甫的習題
江村
作者: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來自去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註:公元760年春。在親友的資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幾間草房,長期顛沛流離的詩人一家在此度過了近5年比較安穩的生活,此詩就作於這一時期。
(1)請從寫景和傳情兩方面簡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處。
【答案】運用了擬人手法,概括了草堂周圍的環境,一彎清流繞宅而過;傳達出詩人與周圍自然山水的融合無間,體現了詩人的自適和愜意。
【解析】考查對古代詩歌語言的鑒賞能力。這是煉字題,通過關鍵字把握意境。既然是煉字,一般是詞類活用,或者運用了修辭手法,做題時首先應該指出這點,再從景與情兩方面說明其效果。
(2)「事事幽」是統攝全詩的核心,請結合二、三兩聯簡要說明詩人是如何來表現「幽」的。
【答案】兩聯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賦的鋪陳手法;從景物(環境)和人事(人物活動)兩個方面展開描寫,典雅的環境和閑適的人物活動相互映襯;細節描寫。
【解析】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詩首聯寫景,頷聯、頸聯敘事兼描寫,尾聯抒情。「事事幽」統攝全詩,幽,僻靜、安閑之意。如何表現這一特點,就涉及到詩歌所用的表達技巧。二三聯,一句一景,用的是賦的鋪敘手法,用描寫角度來說,也可說運用白描的手法勾勒;第三聯,寫妻子「畫紙」,稚子「敲針」,屬細節描寫;第二聯屬環境描寫,第三聯是人物描寫,以環境的安閑襯託人物的安閑,用的是襯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以說是互相襯托或映襯。
(3)最後一聯,詩人的感情轉為凄婉,請作具體分析。
【答案】眼前悠遊閑適的生活,是建築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上的,曲折地表達出漂泊異地的窘迫;一旦俸祿供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流露出詩人對未來的憂慮。
【解析】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作者的情感總的來說是安閑的,為什麼尾聯轉為凄清。要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扣住文本,還要聯系作者身世。「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但有」,只要有。只要有老朋友的接濟,就能過上安閑的日子,心願已足,不復他求,由此可見生活的窘迫凄苦。為何這樣?聯系詩後註解,可知詩人漂泊他鄉,經濟窘迫。
(4)這首詩的詩眼是什麼?請作簡要分析。
答:詩眼是「幽」。頷聯景物「幽」——自在和諧,頸聯人事「幽」——閑適恬淡,尾聯心情「幽」——自得其樂。
(5)後人評價這首詩「照應緊湊,結構嚴謹」,試作具體分析。
答:照應:①後三聯緊扣「幽」,②中間兩聯分別扣題目中的「江」「村」。
對仗:①中間兩聯對仗工整,②頷聯除上下聯對仗外,還當句自對,「自去」對「自來」,「相親」對「相近」。
嚴謹:全詩由景——物——人——情,結構嚴謹,天衣無縫。
6.這首詩中的哪個字堪稱全詩的詩眼?請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
答.「幽」字。詩的前三聯緊扣「幽」字來描寫物態人事,首聯寫環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繞村而流;頷聯寫物態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鷗鳥相伴相隨;頸聯寫人事之幽趣:老妻可親,稚子可愛,合家怡然。此時此地,此情此景,詩人的內心享受著難得的安閑悠然,首聯「幽」字正是這種心境的體現。可謂一字經緯,統攝全篇。
7.有人說,詩的尾聯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實含悲苦。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結合全詩具體說明。
答:同意這種看法。環境優美,生活安定,得享天倫,擁有這些對於飽經離亂的詩人來說,自然是欣喜和滿足的。但是,這一切卻是建立在親友資助的基礎上的,是不牢靠的,並且杜甫這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怎會滿足於獨善其身。說「微軀此外更何求」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語,自慰之詞。所以說,這首詩的欣喜之音中透露著悲苦之調。
㈦ 如何以歷史學的眼光看待費孝通《鄉土中國》江村經濟》
如若以歷史學眼光來看待這兩本書,最重要無非便是在方法論上的啟示,尤其是《江村經濟》一書便是以一個微小的社區(如一個村)為研究對象,猶如通過顯微鏡下的一個切片,來看待整個中國的縮影。這種研究方法後來被稱之為「微型社會學」,以微明宏,以個別例證一般。在歷史學的研究之中,我們不難發現本土歷史學家與國外漢學家的一個明顯的非常有趣的對比,本土史學家們重歷史過程,往往從歷史的宏觀角度來展開論述,提出問題,走的是大視野的路子;而反觀國外漢學家們,像重量級的費正清、孔飛力,在自己讀過的他們的著述《中國:傳統與變革》、《基督教在中國——早期新教傳教士作品研究》、《叫魂:1768年的中國妖術大恐慌》等等,再諸如英國漢學家蘇珊·惠特菲爾德寫的《絲路歲月》,在考量大量的歷史古籍、方誌,甚至是細微到當時片段般的獄志、判書、信文等等,不斷考證之後,從小人物、從細微的角度來反映當時社會的大風貌。因此,費先生的兩本書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便對如今的史學研究大有裨益,在諸多的歷史研究考察中,許多人往往忽視很多很重要的細節性的東西,也正是少了這些細節,極可能就造成研究成果上人雲亦雲,模稜兩可等等,真實性、可信性大大降低,脫離了歷史學考證的嚴謹。在大歷史充斥的今天,應該更多的去把握歷史的細節,或許從中能得到更為真實的歷史真相,為今天提供更多的參考。
㈧ 《西太洋的航海者》《江村經濟》《薩摩亞人的成年》的作者以及寫作手法
《西太洋的航海者》作者:英國馬林諾斯基,寫作手法 敘述;《薩摩亞人的成年》作者瑪格麗特·米德 手法 說明;《江村經濟》作者:費孝通 手法 說明
大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