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經濟學簡答題
市場理論的理解,在不同的市場理論部門
一種不同類型的市場條件:市場理論,根據不同層次的競爭,可分為四類: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壟斷市場。
完全競爭的市場,是指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
壟斷競爭市場上的同類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許多供應商的區別,無論是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因素是現有的市場結構的壟斷因素。
寡頭壟斷的市場,是指少數幾個廠商控制整個市場的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結構。
壟斷市場作為一個整體的行業的市場結構是指只有一個生產者。
四級市場在完全競爭的特點比較如下:
數量的產品,低廉的價格,高效率的
壟斷競爭:數略高的價格,高效率
寡頭:少量的高價位,低效率
壟斷:最昂貴的,最有效的
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之間的關系和平均消費傾向
一個數最少的: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占收入的百分比,APC:APC = B = C / Y
例如,一個社會收入20000億元,消費支出為15000億元,平均消費傾向消耗是0.75(1.5 / 2)。
邊際消費傾向是增加的消費在增加的收入的比例,MPC,即:MPC =△C /△Y。
收入增加30000億元(1萬億元人民幣),消費量增加至20000億元(05000億元)的邊際消費傾向是0.5(0.5 / 1)。
APC和MPC的變化的基本規律如下:
(1)平均消費傾向APC和邊際消費傾向MPC減少由於增加收入,消費也有所增加,但消費的增長速度低於收入的增長速度(APC降),和越來越小的(MPC減少)。 APC和MPC降低凱恩斯主義的角度來看,解釋了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規律之一。
(2)MPC的消費曲線C = C0 +的消費曲線上各點的斜率,斜率應該是平等的,但是從長遠來看,消費曲線的斜率越來越小。
(3)APC> MPC,你可以看到,從表10-1中的APC和MPC數字對比。這是因為即使收入是零,將是消費者的基本C0。 MPC應該是小於1,但大於零。
(4)消費和收入之間的關系,可以有三種情況:
C> Y,APC>
C APC>
C = Y,APC = 1
② 簡答:什麼是經濟學所謂的「選擇」它要解決哪些基本問題
加拿大經濟學家邁克爾·帕金寫了一本暢銷世界的經濟學教科書《經濟學》,該書的第一章一開頭就寫道:「從你每天早上醒來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滿了選擇。」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經濟學是什麼?說得高深點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科學。」
是的,選擇無處不在,選擇無時不有。早餐吃什麼?是麵包牛奶,還是豆漿油條?晚上幾點睡?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這些看似平常的瑣事實際上都蘊涵了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
選擇是痛苦的,因為它會讓你進退維谷,左右為難。
著名的「楊朱臨路而泣」的故事充分說明選擇帶給人的痛苦。楊朱是先秦有名的哲學家,他有一天走到一個三岔路口的時候,面對著面前的三岔口,突然放聲痛哭起來。有人大惑不解地問他為什麼痛哭,楊朱回答說:「我不知道該走哪條路!」那人不以為然,結果這個楊朱鄙夷地看了看他,滿臉憂愁地說:「你哪裡知道,人生到處都是這樣的三岔路口啊!」
作家幾米用漫畫的形式也演繹過這種「臨路難」的選擇情結。後來還拍成了一部特好看的電影,名字就叫《向左走,向右走》。
莎士比亞在其戲劇《哈姆雷特》中留下了描述兩難選擇的名句:「生還是死——這是個問題。」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最近(2010年6月),有一則讓人震驚的新聞,一個男青年因為在三名愛著他的女孩子之間難以取捨而最終選擇了自殺。
但是選擇又是幸福的,因為它告訴你至少你還有其他的機會。
歷史上,別無選擇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烏江自刎,而選擇做奴隸的越王勾踐終於創造了「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人間奇跡;別無選擇讓明末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前先殺死了自己心愛的女兒並對她說「願生生世世不再生在帝王家」,而選擇宮刑的司馬遷則忍辱負重寫出了照耀中國歷史進程的不朽巨著《史記》。
當然不當的選擇會帶來終身遺憾,所以我們有句俗話,叫做「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宋徽宗、宋欽宗選擇投降而不是拚死抵抗,結果被擄掠到寒冷的北方受盡凌辱,最後還不得善終,讓後人扼腕嘆息;崇禎皇帝選擇處死立下赫赫戰功的袁崇煥而自毀長城,其結果便是國破家亡。所以,面臨選擇時須慎之又慎。
回歸到經濟學上,因為資源是稀缺的,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在經濟學上的選擇問題包括: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如何配置現有的資金以達到最佳的消費效果或投資效果;選擇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必要時如何犧牲某種慾望來滿足另外一種慾望。對於生產者而言,選擇生產什麼物品和勞務以及各生產多少;選擇如何生產;選擇為誰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何時生產這些物品和勞務。這是每個消費者和生產者面臨的問題,也是經濟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經濟學是如何解決人們所面臨的選擇的問題呢?
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經濟學給出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所謂機會成本,就是把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舉個消費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電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廳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部是《阿凡達》,一部是《孔子》。你喜歡看《阿凡達》,你女朋友喜歡看《孔子》,但是你們兩人只能選一部一起看。假如你們選擇了看《阿凡達》,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們選擇了看《孔子》,那麼你們的機會成本就是看《阿凡達》的享受。再舉個生產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企業老闆,你看中了兩種投資品種,一是生產衣服,一是生產食品,但是由於資金有限,你只能投資其中的一個,如果你選擇生產衣服,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選擇生產食品,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就是生產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臨選擇的問題時,經濟學給我們的建議就是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去消費或者去生產。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享受(經濟學上稱為效用)的商品去消費,選擇為我們帶來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產,這和我們普通人的本能選擇完全一致,我們不學經濟學就知道「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道理,那麼經濟學有何獨特之處呢?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我們未必每次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臨生與死、義與利的考驗時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死與義,所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而經濟學則嚴格遵守利己的選擇原則沒有絲毫妥協,這就是經濟學和我們的常識之間的區別所在。
經濟學里把嚴格遵循利己原則的人稱為經濟人,而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假設條件。
最後需要補充一點的是,機會成本的概念比較專業化,並非為普通老百姓所熟悉,所以慎重使用。著名經濟學、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盧卡斯就說經濟學家不可以隨便使用經濟學術語。他舉了個發生在身邊的例子來支持他的觀點,說他的一位朋友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有一天,朋友的太太發現家裡的水管壞了就叫他修理,結果他的這位朋友說:「叫水電工來修吧,我的時間很值錢,也就是說我修水管的機會成本很大。」說完後上樓看電視去了,於是這位太太向盧卡斯投訴說:「誰信他的鬼話,看電視難道也掙錢?」因此,盧卡斯認為那些動不動就說「機會成本」這樣經濟學術語的人只不過想嚇唬那些不懂這些術語的人而已。
③ 經濟學簡答題
您好!
貨幣乘數是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擴張關系的數量表現,即中央銀行創造或縮減一單位的基礎貨幣,能使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
貨幣乘數的大小由以下四個因素決定:
(1)法定準備金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均由中央銀行直接決定。通常,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越大。
(2)超額准備金率。商業銀行保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准備金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超額准備金率。顯而易見,超額准備金的存在相應減少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額准備金率與貨幣乘數之間也呈反方向變動關系,超額准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就越大。
(3)現金比率。現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現金比率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因此,凡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響現金比率。例如銀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導致生息資產收益減少,人們就會減少在銀行的存款而寧願多持有現金,這樣就加大了現金比率。現金比率與貨幣乘數負相關,現金比率越高,說明現金退出存款貨幣的擴張過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減少了銀行的可貸資金量,制約了存款派生能力,貨幣乘數就越小。
(4)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由於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於活期存款,各國中央銀行都針對商業銀行存款的不同種類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這樣即便在法定準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改變也會引起實際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改變,最終影響貨幣乘數的大小。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貨幣乘數就會變大;反之,貨幣乘數會變小。
總之,貨幣乘數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准備金率、現金比率及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等因素決定。
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
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基本原理對各類存款來說都是成立的。
在理解創造過程時,作出了五個方面的假設
第一、 商業銀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備金,超額存款准備金全部用於放款或投資;
第二、商業銀行的客戶(包括存款人和借款人)將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銀行,並使用支票結算方式,不提取現金;
第三、銀行體系由中央銀行以及至少兩家以上的商業銀行組成;
第四、商業銀行只經營支票存款(活期存款),不經營定期存款,即存款形式沒有轉化的渠道;
第五、法定的存款准備金率為20%,原始存款為10萬元。
要理解具體的創造過程,採用T型帳戶的形式進行了說明,從這么一個過程可以看出,一筆原始存款,在整個銀行體系存款擴張原理的作用下,可以產生出大於原始存款若干倍的派生存款出來。這個派生存款數額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原始存款數額的大小、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高低。派生存款與原始存款數額成正比,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成反比。
④ 西方經濟學簡答題
1 理解市場理論中不同市場理論的劃分,不同市場類型的條件
答:市場理論中,按照競爭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是指競爭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
壟斷競爭市場是指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類產品,市場中既有競爭因素又有壟斷因素存在的市場結構。
寡頭壟斷市場是指少數幾個廠商控制著整個市場中的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結構。
完全壟斷市場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生產者的市場結構。
四種市場比較而言有一下特點:
完全競爭:產品數量多,價格低,效率高
壟斷競爭:數量多,價格略高,效率高
寡頭:數量少,價格高,效率低
壟斷:數量最少,價格最高,效率最低
2 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之間的關系
答: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占收入的比例,用APC表示,即:APC=b=C/Y。
例如,一個社會收入為2萬億元,消費支出為1.5萬億元,平均消費傾向就是0.75(1.5/2)。
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增加的消費在增加的收入中所佔比例,用MPC表示,即:MPC=△C/△Y。
例如,收入增加到3萬億元(增加了1萬億元),消費增加到2萬億元(增加了0.5萬億元),邊際消費傾向就是0.5(0.5/1)。
APC和MPC的變化有如下基本規律:
(1)平均消費傾向APC和邊際消費傾向MPC是遞減的,即由於收入增加,消費也增加,但消費增長幅度要小於收入增長幅度(APC遞減),並且越來越小(MPC遞減)。APC和MPC遞減是凱恩斯的重要觀點,是凱恩斯解釋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規律之一。
(2)MPC是消費曲線C= C0+bY的斜率,消費曲線上每一點的斜率應相等,但是長期來看,消費曲線的斜率越來越小。
(3)APC>MPC,從表10-1中的APC和MPC數字對比可以看到這一點。這是因為即使收入為零,也會有基本消費C0。MPC應該小於1,但大於零。
(4)消費和收入的關系,可有三種情況:
C>Y,APC>1
C<Y,1>APC>0
C=Y,APC=1
⑤ 宏觀經濟學簡答題
1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主要職能。
2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專降到極屬低時,人們就會預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貨幣需求彈性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貨幣政策失效,經濟增長停滯。
3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⑥ 簡答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經濟學的三個抄基本問題,一是生產問題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但在經濟學中,關注最多的其實並不是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而是生產最大化問題。二是交易成本問題。傳統經濟學關注的主要是生產成本問題。針對這一缺陷,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較完整地提出了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和分析工具,交易成本是與生產成本不同的成本,它是由於交易而產生。三是分配問題。分配問題不是獨立於生產問題的,它是由生產決定的,生產又是由生產條件的分配決定的。
⑦ 《經濟學基礎》 簡答題..
國內生產總值(英語: Domestic Proct,英語簡稱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個領土面積內的經濟情況的度量。
它被定義為所有在一個國家地區內一段特定時間(一般為一年)里所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值。它與國民生產總值(英語縮寫:GNP)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也就是說,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生產性收入。
國內生產總值最常見的計算公式是:
國內生產總值 = 私人消費 + 投資 + 政府消費支出 + 出口 - 進口
這條計算公式也可以寫成:
GDP = C + I + G + X - M
不同國家間的國內生產總值比較需要轉換各國貨幣,轉換方式主要有兩種:(1)使用各國貨幣的國際匯率轉換,或(2)根據各國貨幣與一選定標准(一般為美元)的購買力平價(英語縮寫:PPP)。
通過兩種方式得到的各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名會有很大不同(見下),因為如果使用國際匯率,就會由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在國際市場過弱,而低估國內消費者與生產商的購買力50~60%;但是如果使用購買力平價,則又無法精確計算該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與服務。
國內生產總值分為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其中,名義國內生產總值 是以現行價格水平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值,不僅包含了當期產量的資訊也包含了當期該國的價格水平資訊。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是以不變價格水平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值。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用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比率計算的物價水平衡量指標。
⑧ 經濟學簡答題
1.不能,壟斷競爭廠商均衡時,不管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其價格一定等於實際需求曲回線與主觀需求曲線答相交的交點所對應的價格。因為只有這一價格,才是廠商願意接受的價格(主觀需求曲線上的價格),又是市場競爭允許有的價格(實際需求曲線上的價格)。因此,如果這兩條需求曲線交點所對應的價格為10美元,就不可能再在12美元水平上達到均衡。
2.第一階段:平均產量遞增,邊際產量總是大於平均產量;第二階段:平均產量遞減,平均產量大於邊際產量,邊際產量為正;第三階段:邊際產量為負。
廠商不會在第一階段生產。因為這個階段增加可變要素的投入引起的總產量的增加總會使得可變要素的平均產量有所提高,廠商也不會在第三階段生產,因為在此階段可變要素的增加反而使總產量減少。因此,廠商的理性決策應在第二階段,這時勞動及資本的邊際產量都是正的(盡管是遞減的),只有在此階段才存在著使利潤達到極大值的要素的最優組合。
⑨ 西方經濟學簡答題
你的題目還真是多啊
1 經濟學按劃分的標准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例如按研究的內容來看,可以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而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正是由於其劃分的標准不同,她們的區別之處在於,西方經濟學主要研究西方經濟運行的原理,機制等,按恩格斯的話來說就是他迴避了剩餘價值來源等問題,旨在維護資本主義國家統治者的利益,而政治經濟學則是由馬克思創立,他在該學說中節漏了剩餘價值的存在,說明了資本家是如何積累起財富的,但是他對經濟理論的研究甚少涉及,畢竟,馬克思創立該學說的目的旨在接樓資本主義對人名的殘酷剝削,號召廣大人民推翻其統治。
2之所以說西方經濟學是一個極不科學的名稱,主要是因為,西方這個概念是很廣泛的,我們平常說的政治經濟學是由西方學者馬克思同志創立的,他也是一個西方人,他所研究的對象也是西方的經濟學
5.稀缺性的相對性是指什麼?絕對性又指什麼?
資源的稀缺性是相對於人類無窮的慾望而言的,絕對性是指許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消費掉,就不會再有
6.什麼是選擇?為什麼必須作出選擇?它包括哪些內容?
所謂選擇是指消費者在面對眾多的可供選擇的對象時,總要做出選擇,消費哪一個,消費多少,怎麼消費,如何讓組合,等等
8.生產可能性邊界為什麼凹向原點?為什麼向東南傾斜?
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由於生產資料的邊際生產力遞減所致,表示在圖形上就是生產那可能性曲線的斜率越來越小,
9.為什麼生產可能性邊界上各點是生產兩種物品最好的組合?之內與之外一點的含義是什麼?
生產曲線與橫軸包圍的部分為生產區間,生產可能性邊界之內表示在既定資源的約束下,可能生產的產品的組合,而生產可能性邊界之外表示不可能達到的生產組合,一種資源投入特定的產品的生產中,便不能再用作他用,所以就有一個最優投入的問題,將資源投入到那種產品的生產上時才能得到最大的產出水平
10.生產可能性邊界如何說明了稀缺性與機會成本?
要答的思路和上一體大同小異
11.談談你對西方理論經濟學的科學性的認識。
從最開始的重商主義,重農主義到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經濟理論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之後又有凱恩斯在羅斯福新政和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環境下出版了通論,新古典經濟學占據統治地位,而二戰後由於經濟滯脹問題國家干預不能改善滯脹局面,導致自由主義的再次崛起,經濟學的每次發展都是一次完善,經濟學經歷了從理論研究到經濟學研究中運用數學模型進行論述,使其理論更具有說服力,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很好的發展
我認為一個學科的先進性就在於它的與時俱進上,不同的理論應適應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發現他的不足之處,並找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才是真正的治學態度
13.舉出三個西方理論經濟學對我國有用的例子。
我國現在實行的宏觀調控政策與凱恩斯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市場經濟則與自由主義的主張有密切聯系
重點是,我們國家實施的是宏觀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政策,換句話說,我們是把兩種思想同時運用於我國的經濟運行上
14.在學習西方理論經濟學的目的上,為什麼我國學員不同於西方?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而西方大部分是資本主義國家,我們的經濟環境也不一樣,我們實行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 ,而西方國家主要是市場經濟,國家對其干預甚少。我個人認為,中國這制度還是不錯的,在理論上,每52個月便是一個經濟周期,就會有一次大的經濟波動,從9798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到06年以來的經濟波動,08年股市全面崩盤,西方大量的大型公司倒台,前有雷曼兄弟,後又有通用的合並案,美國的經濟在迅速衰退,雖然理論上,在沒有管家干預的情況下,各種資源總能達到最優配置,但是,任何經濟體都有一定的反應時滯,未必所有經濟體都能熬到那一天,但是在國家干預的情況下,國家能夠從宏觀大局出發,引導企業走出困境,不好意思,扯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