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學是什麼啊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了演化證券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邊緣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越來越高,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1)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一般情況下,經濟學理論建基在理性的「極大化」這假設之上,每個人都會在局限下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在經濟學理論中的假設真假並不重要,只要假設推論出來的可被驗證含意,能夠解釋及推測現實世界,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但是奧地利經濟學的理論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動的行動公理基礎之上。其學派旗幟鮮明的反對把理性狀態和極大化作為經濟學的邏輯前提。
凡是有解釋能力的理論,都一定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但未被事實推翻。 我們永遠不能證明一個理論,因為下一次的事件總會有機會推翻該理論。
②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產生:
1.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的產生與發展。
2.思想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以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3.從19世紀30年代起,先後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和英國工人的憲章運動。這三次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已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1.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種發展,除了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實踐的發展對自己創立的理論不斷充實和完善外,其後首先是由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俄國革命中實現的。
2.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在長期奮斗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先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它第一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指明正確的道路,而且為各門科學的發展提供銳利的武器。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③ 中國媒體的環境,從政治,法制和文化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越詳細越好。急需幫忙,謝謝了!
新的學術化導致了學術研究的顯著增長,然而政治經濟學佔有一席之地的院系並不欣賞觀念獨霸,以及大學外的批評者對討論的干預。盡管對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再度興趣范圍寬廣,但還是趨向於圍繞於幾個關鍵領域。
首先,多媒體匯合的興起加上一系列公共傳播部門的利益相聯使得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再次被提出:所有權模式的可能聯系,公司控制的結構,文化產品的范圍和差異。這也引發了一些對新構架的探索研究。通過象本·巴迪齊安《媒體壟斷》一樣的作品,對新興結構意義的討論在學術圈子外也找到了讀者。
其次,通過研究主要媒體部門內生產過程組織的對照方式,尋求它們對於創造性勞動和文化生產范圍與形式的意義,分析家們嘗試改進「文化產業」的總體觀念。法國學者們的創見在創立這一研究領域格外突出,如帕特里克·弗里奇1980年出版的《想像產業》與伯納德·米亞格與他的同事於1986年出版的《視聽產業化》。
第三,由於哈貝馬斯公共空間觀點的影響,學者回到了政治經濟學對綜合民主構建的中心關注。哈貝馬斯認為的公共空間是指一個公共討論的空間,它位於國家與資本之間,卻對兩者相對獨立。這在英國和歐洲引發了眾多批判性的分析,以回應有些批評家擴大電視市場門類的呼籲,堅定地維護將公共廣播服務作為調節公共空間的基石。對市場驅動廣播的批判在美國早有發展,這一思想最先由前聯邦通訊委員會經濟學家達拉斯·斯邁茲提出。五十年代,其他政治經濟學家起了重要作用,成功地在十年後游說引入公共廣播體系。
第四,學者們超越了由國家媒體變動狀況所引發的問題,開始思考新興跨國傳播體系的重新構成。正當最後一塊前殖民地獲得了政治獨立,成為自治的民族國家,赫伯特·席勒在他1969年出版的《大眾傳播與美帝國》,在他的帶領下批評家主張,新興的民族國家正在被納入新的帝國主義體系,這一體系不是基於相鄰的領土,而是由美國媒體和娛樂企業推行侵略性的消費主義進行的文化殖民。
第五,地下報刊、社區廣播和60年代中期以來的一系列另類和抵抗性媒體的快速增長促使批判研究者開始研究非主流與激進媒體的政治經濟學。這些作品受到了來自不同知識傳統的文化分析者的廣泛批評,他們指責政治經濟學將文化生產簡化為經濟動力。這些批評是誤置的。政治經濟學試圖展示經濟生活的潛在動力如何通過分配行動所需的物質與象徵的資源,從而影響傳播實踐;對資源控制和分配的不對稱如何構成文化產品中創造力的狀況和獲取參與文化消費的狀況。它關注資本主義動力如何幫助組織日常社會行為發生的游戲場,如何制定游戲規則。從認識論上說,它植根於批判現實主義而不是闡釋模式。它並不否認,在某些特例中,行為的趨勢被標上有創意的、即席的偶爾還是對立和抗爭;但它主要關注的不是事件,而是潛在結構的構成以及它們促使和抑制行為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述,它興趣特別濃厚的是,核心資源分配與控制的不對稱如何使文化行為侵害民主的活力。
④ 當代政治經濟學為什麼發展極為艱難曲折
西方歷史人類學理論流派主要由早期的政治經濟學派和後期的文化學派組成。政治經濟學派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理論基礎源自政治社會學中的世界體系理論或低度發達理論,也受到二戰後人類學中馬克思主義興起的深刻影響。與採納傳統人類學研究方式、把大部分目光聚焦於孤立社會和文化的法國結構馬克思主義相比,政治經濟學派把研究重點放在大規模地區的政治經濟體繫上,即將傳統的微觀社區與外部資本主義對之的滲透結合起來,強調的是外在力量的碰撞和社區在這種碰撞中的適應性變化和發展。與關注「原始」社區、將重要的外在影響力量視為自然環境的文化生態學相比,政治經濟學派所關注的是農民社區,把國家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看作重要的外在影響力量。該學派論證了「他者」是有歷史的,將「他者」與外部世界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過程密切聯系在一起。政治經濟學派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他們過於強調政治經濟因素,注重資本主義單向度的敘述,僅要求生產趨向的單一邏輯,通過抽象的敘述將客體具體化和歷史具體化,犧牲了人類學的文化主題,忽視了社會場景中的人類實踐,忽視了對「他者」能動性的關注,「他者的表述」被漠視,人類行動和特定象徵過程(文化)的關系沒有被充分表達出來。在對政治經濟學派的這些局限性進行批判的基礎上,在實踐、行動等時代社會理論的「催化」下,以關注「文化」、強調「他者」在歷史建構中的能動性為主旨的「歷史人類學」的又一新理論流派———文化學派逐現雛形。文化學派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人類學家薩林斯、桑格瑞、奧特納、羅薩多、大貫惠美子、卡馬羅夫夫婦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盡管他們的研究視角有別,但研究旨趣趨近。其一,專注在靜態文化結構模式中融入動態的歷史變化因素,為人類學中長期存在的「結構」與「歷史」、「文化」與「歷史」等基本矛盾的解決提供新的視角。其二,側重對政治經濟學派忽視文化的狀況進行批判,意在揭示作為歷史行動者的「他者」的能動性,即揭示處於文化、歷史、權力、實踐(行動)等互相交織的網路之中、處於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之中的「他者」,本身也具有能動作用———藉助自身文化的力量,在吸納並轉換世界體系的同時,建構了自己的歷史。總之,文化學派不僅關注「他者」的歷史,而且關注他者是如何運用自己特殊的文化手段來建構歷史。在他們看來,「客觀」歷史並不存在,歷史是「他者」文化的一種建構。文化與歷史是互相界定的:歷史是多重的,由文化來建構;而理解文化,離不開歷史的視野。作為人類學「歷史化」後期發展中的集中體現,文化學派使文化在更高的層次上回歸到人類學研究課題中來,對歷史人類學的研究主題———「他者—文化(結構)—歷史」進行了新的解讀,為人類學中長期存在的「結構」與「歷史」、「文化」與「歷史」等基本矛盾問題的解決續寫了新的「篇章」,解構了隱藏於人類學知識生產過程中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論,代表了歷史人類學發展大潮中的主流走向。
⑤ 政治經濟學派和文化研究學派的區別
政治經濟學派 從社會形態去理解政治,經濟,文化。
文化研究學派 從意識形態去理解政治,經濟,文化。
⑥ 日本經濟文化現在為什麼沒救了
分類
1.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2.從歷史發展來看:家版庭經濟學、政治經權濟學。
3.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4.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5.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⑦ 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⑧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
⑨ 學金融需要什麼文化,
不一樣的。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金融學是研究價值判斷和價值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傳統金融學理論和演化金融學理論兩大領域,是現代經濟社會的產物。金融、金融學均為現代經濟產物。古代主要是農耕、農業經濟,主要是易貨和簡單的貨幣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學。如在中國,一些金融理論觀點散見在論述「財貨」問題的各種典籍中。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形成於西方,叫「貨幣銀行學」。近代中國的金融學,是從西方介紹來的,有從古典經濟學直到現代經濟學的各派貨幣銀行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