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曼昆的微觀經濟學第一篇的問題
生產可能性曲線一般來說是曲線,原因是有遞增的機會成本的存在(此時向外凸),或者是規模報酬的存在(此時向原點凸)。
生產可能性曲線的直線形態是不變的機會成本和不變的規模報酬下得出的結論。
在學習生產可能性曲線時建議著重了解曲線的情況。
從圖象上看出,生產力可能性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且凹向原點的曲線,其經濟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第一:生產可能性曲線揭示了稀缺法則。任何經濟不可能無限量地生產。附圖中的W點便代表著在現代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
第二:任何一個經濟必須做出選擇。但不可能有同時選擇二個不同的點。同時,決定了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某一點進行生產就意味著決定了資源的配置。
它是在給定的假設條件下,最大可能的產量組合的軌跡,它一般凹向原點,隱含著成本遞增法則成立。該曲線上的任意一點均代表著有產率的產量組合,曲線之外的任意一點(如W點)表明在現有假設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內點(如H點)則表明缺乏效率。
第三:選擇就要付出代價,選擇就有機會成本。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任意點的斜率就代表著該產量水平上X的機會成本,其斜率為負表明要增加一種產品的生產勢必要減少另一種產品的產量。
第四:凹向原點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機會)成本遞增法則」。它是指隨著黃油(x)的產量增加,每增加一個單位的黃油產量所需放棄的槍炮(y)產量呈遞增的趨勢,或者說,黃油的機會成本隨其產量的增加而遞增。
為什麼成本遞增法則能夠成立呢?關鍵在於,在多數情況下,經濟資源並非完全適應於其他可供選擇的用途,即資產專用性。當然,如果資源能完全適應於生產黃油和槍炮,或者說,資源具備完全替代性,那麼,機會成本便為某一常數。生產可能性曲線就為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了。
第五:生產可能性曲線可以說明資源配置的效率。某種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如果增加某種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能不減少其他產品的產量的話。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隱含著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這一效率的定義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Pareto)首先提出的,因此,技術效率亦可被稱為帕累托效率。
⑵ 高分跪求經濟學論文一篇 有能力者進
論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及其指導意義
實行對外開放是鄧小平經濟理論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在科學總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順應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與構想。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思想,不僅是我國近20年對外開放的指導思想,而且對於我國在新世紀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確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4頁。)這是鄧小平同志對當代世界開放性特徵的高度的理論概括。當代世界就其經濟內容而言是開放的世界或開放的經濟,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國際間的經濟交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在自給自足占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中,經濟交往的規模和程度十分有限,交換在經濟生活中還不佔重要地位。只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之後,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出現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商品經濟才居於統治地位。資本主義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分工的擴大,進而形成突破國家和地區界限的國際分工;國際分工又加深國際間的經濟聯系,從而形成了世界市場;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資本的國際化。如同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形成了世界性的經濟聯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納入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社會化大生產的規模空前擴張,生產要素的配置擴大到整個世界范圍,世界各國的經濟獲得了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難以想像的大飛躍和大發展,世界進入了一個以國際經濟活動為舞台的發展階段。在這樣的國際經濟社會背景下,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興衰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能否面向國際市場,能否積極地發展同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無論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的、與世隔絕的狀態下求得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要受到本國的自然資源、產業結構和資金技術等條件的約束。即使是一個資源豐富,實力強大的國家或地區,也不可能擁有本國和本地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國際間的商品流動、資本流動、技術流動和勞務流動部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整個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因此,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將自己置身於國際經濟格局中來加快發展本國經濟。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把握這一歷史潮流,明確指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0頁。)對外開放是國際分工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鄧小平在總結我國歷史上及建國後前30年的閉關自守導致落後的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實現現代化,要趕超發達國家,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必須通過對外開放,獲取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各種資源,利用好國內外市場,形成自己的優勢,確立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才能加快我們的發展速度。他說:「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於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註:《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3頁。)他還說;「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7頁。)
實行對外開放首先在於利用國外資金,以彌補我國現代化建設資金之不足。我國的現代化是趕超型的現代化,具有明顯的高起點、高速度、高目標的特徵,引進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並加以消化吸收是我國現代化成功的關鍵,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來保證。而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資金除了依靠國內的積累之外,還需要利用國際市場進行積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僅在引進國外資金方面邁開很大的步伐,通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間接投資以及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等形式,引進巨額的外國資金和海外資金,同時還通過出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產品,獲得了巨額的外匯,為現代化積累了大量的資金。
其次是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加快培植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高低,取決於技術水平的高低和產業結構的高度。作為趕超型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加以消化吸收,並以較快的速度趕上世界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購買技術專利、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以及允許外資獨資經營等方式,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培植起許多高新技術產業,增強了這些產業及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可見,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節省了時間和資源,加速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
再次是利用國際間的交往以獲得更多的經濟信息。當今時代是信息的時代,誰掌握了豐富的信息,誰就可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誰就能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政治的走勢。鄧小平同志指出:「實行關閉政策的做法對我們極為不利,連信息都不靈通。現在不是講信息重要嗎?確實很重要。做管理工作的人沒有信息,就是鼻子不通,耳目不靈。」(註:《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06-307頁。)對於政府決策者和企業管理者來說,做出一項重大決策,都必須掌握充分的信息,並以此來判斷國際市場的變動和競爭對手的動向。因此,應該通過對外開放,在國際交往中積累、收集和整理世界經濟的信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服務。
二、根據經濟體制創新的需要,大力推進對外開放
黨的十四大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發達的商品經濟,它不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中建立,只能在開放的環境中形成。它不僅要求有統一的國內市場,而且還要求同國際市場相聯系,從而使商品、資金、技術、勞務和信息等要素在國際間流動,參與國際分工,並利用國際分工以節約社會勞動,提高經濟效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客觀上要求我們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政策。
我國是在經濟社會比較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的,沒有經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市場的發育程度很低,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要改造我們傳統的經濟體制並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市場體系。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經驗,了解和掌握資本主義市場機制運行的規律,規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弊端,趨利避害,逐步建設比較完善的國內市場體系。對外開放為我們了解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機制運行的規律,盡快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提供了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吸取世界各國培育市場體系的經驗和教訓,初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包括比較完善的商品市場和勞務市場,逐步建立包括金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並逐步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心任務是按照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改革企業的財產制度和組織形式,從而以規范化的公司制形式對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根本性的改造,使之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企業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為實現企業改革的這一目標,我們必須通過對內對外開放,逐步地拆除地區間和國際間的各種市場藩籬和貿易壁壘,促使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擴大,促進企業進入市場尤其是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市場的競爭,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與此同時,改革開放還使我國的很多企業了解和學會了利用國際通用的規則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利用國際上通行的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種國際標准來確立企業的形象,提高企業的信譽,促進了企業的成長和壯大。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學習和借鑒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管理國民經濟、調控市場機制方面的經驗,從而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市場經濟發源於資本主義國家,且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西方國家在對市場機制的作用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和全面的了解的基礎上,結合各國的國情來建立政府的宏觀調控體系,以緩和市場機制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的破壞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平穩有效運行。自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特大經濟危機之後,為了緩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及其破壞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建立和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系,採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其他多種經濟政策在內的宏觀調控手段,調節國民經濟運行,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後保持了長達1/4世紀的經濟長期繁榮。資本主義國家調控市場的各種嚴密的法規、宏觀經濟調控方法以及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的各種配套措施,對於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了有益借鑒。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並從實際出發,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宏觀經濟管理方法。實施了一系列以抑制通貨膨脹、保持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得明顯的成效,不僅保證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同時還保持了國民經濟的高增長。
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努力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政策,逐步形成大開放格局。就我國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指導思想而言,鄧小平同志在一開始就十分明確地提出我們的對外開放是大開放。所謂大開放,就經濟方面來說,不僅東部地區要開放,而且中、西部地區也要對外開放;不僅第一產業要對外開放,而且第二、第三產業也要對外開放;不僅要採取貿易的形式,而且要採取技術交流、資金往來以及其他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不僅要在經濟上向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開放,而且要向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開放。總之,我們要把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把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放到世界經濟的大格局和國際市場的大背景之下,納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之中。這是因為,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不管是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還是落後的國家,都各有所長,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東西。在鄧小平大開放思想指導下,我們不僅能夠汲取各國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短處,加快我們的經濟發展,而且還可避免國民經濟受一個或某幾個國家支配、擺布,確保我們的對外開放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得以繼續,保持對外開放政策的長期性。
三、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開放型經濟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提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實行一系列更為開放的措施,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國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面臨著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產品出口等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我們要繼續以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為指導,以積極的態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開放型經濟,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一是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利用外資,合理引導外資投向,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利用外資是實行對外開放、加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途徑。鄧小平同志說:「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註:《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56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為改善外商投資環境作了許多努力,為外商投資企業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並制定實行了一系列為外商投資提供法律保障的法規和政策,利用外資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自1993年以來,我國已連續6年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在新世紀到來的新條件下,我們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還要作進一步調整,擴大利用外資的重點是吸引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含量高、規模大、管理先進的項目,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對外資的優惠政策要由原來的以地區性差別優惠為主轉變為以產業差別性優惠為主,重點引導外資流向交通運輸、能源、原材料、通信設施、農業開發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部門,流向汽車、航空、電子、機械、通信設備等支柱產業,流向商貿、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旅遊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從而促進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是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出口貿易戰略。首先是以質取勝戰略。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不足的國家,人口眾多,技術已具一定實力,因此,我們不能長期依賴「價廉質低」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而是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牢牢把握好提高經濟效益這一中心環節,下大力氣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檔次,從而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和科技發展水平較高兩方面的優勢。要重視科技興貿,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努力擴大機電產品和服務領域的出口規模,增加國內急需的技術裝備和重要資源的出口,盡快實現出口貿易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其次是市場多元化戰略。90年代初,我國出口產品市場90%以上集中於西方發達國家和港澳地區。市場過分集中,不僅會增加市場風險,而且還可能導致進出口貿易受西方發達國家所控制。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其基本要求是在繼續鞏固西方國家和港澳市場的同時,加快開拓發展中國家、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的市場,力爭對這些國家市場的出口產品比重逐步有所提高,避免對同一市場的過分依賴,增強防範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通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還有利於緩解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所造成的消極影響。
三是實行均衡開放政策,保障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優越地理區位及良好的經濟基礎,在對外開放中率先起步,進而由沿海到內地,逐步形成梯度開放格局。這種非均衡對外開放戰略,在從封閉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初期,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伴隨著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步伐,我們的經濟政策傾斜重點應該向中西部地區擴大和轉移,從而實現我國的對外開放從「傾斜開放」向「均衡開放」的戰略轉變。在加強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的同時,根據中西部地區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有別東部地區的政策,加快中西部對外開放步伐,擴大開放區域,進一步加強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扶持力度,擴大審批許可權,優化投資環境,增強內地對外資的吸引力。實行均衡開放還要實現對外開放由區域模式向產業模式的轉變。原先的區域優惠政策容易造成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及資源配置的扭曲。而實施產業優惠政策,通過政策引導,使外資流向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流向支柱產業,流向第三產業,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此外,我們還要實現從淺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循環向深層次參與轉變,要更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循環,使經濟循環過程覆蓋和輻射各個部門和更加廣闊的地域,實現縱深循環,從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外向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實力的提高。
四、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促進國民經濟整體質量的提高。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是我國今後相當長時期里的戰略任務。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及亞洲「四小龍」等後起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已經實現高度的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並且在生產、資本、技術、信息等各方面都趨向國際化和全球化。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現代化,改變生產力落後狀況,是我們所面臨的長期性問題。我們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建立和發展開放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體系,其中包括以製成品出口為主的出口生產體系,對外經濟體系、技術引進和推廣體系、外經服務和監督體系以及社會信息體系,還包括為它服務的金融、保險、信息、生活、娛樂等第三產業的比重最終應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要實施「走出去」的戰略,要多方面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帶動國內出口或合作開發資源;特別是通過推進投資、貿易一體化,組建工、貿、技、銀相結合的大型企業集團進軍國際市場,如果我們有十幾個或幾十個真正的企業集團稱雄於國外,我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就會大大提高,外向型經濟目標就能更快地達到。
此外,還要加快推進我國貿易自由化進程,應當根據開放型經濟的要求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貿易政策指導思想,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體機制。我們應當盡早實現從外貿企業的審核制度向登記制度的轉軌,讓國內具有實力的企業盡早進入國際市場。適應貿易自由化的要求,應當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分步驟地把進口關稅降低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進一步放寬外匯管制,逐步開放外匯市場,把我國經濟逐步融入當代世界經濟體系。
⑶ 翻譯一篇經濟學相關文章(二)
2. 模型規范隨機邊境生產職能廣泛地使用分析技術效率在過去二十年。 原始的模型、Lovell 和Schmidt (1977) 並且Meeusen 和van den Broeck (1977) 被修改了和被擴大了在numberofways 。 offirm-specificvariables 。Themodelcanbeestimatedbyatwo-stagetechniquewherethe 隨機邊境首先被獲得並且被預言的效率然後退步在牢固具體可變物。但是,一個同時估計做法有提供一致的好處和高效率的估計。Battese 和Coelli (1993 年,1995) 提出了這樣模型根據盤區數據。被指定生產職能,注意現在被轉動對因素影響technicalefficiency 。不幸地, eproction 作用。在最經驗主義的研究中、常規輸入譬如勞資或他們的等值通常包括在生產職能,以其它可變物是 。AccordingtoBatteseandCoelli(1993) ,somevariables 也許甚而出現在兩個作用。在種植業,技術效率可能由大范圍因素影響。這些mayinclude: A. 生物factors..these 與種類屬性,相互連續影響有關在莊稼之中根據密集的莊稼系統,土壤特徵,並且重音gen- erated 由自然災害在莊稼期間成長。某種程度上,生產商是能tocontrol 或影響thesefactors viamanagement 決定。B. Humanresources.. managerialactivities 。 訓練,orlearning 由做, 。C. 社會經濟conditions..these 包括經濟發展、政策框架和協會設置的狀況。在中國,政
try to make you spacing better, and make it easier for people to translate!
2. 專用模型
隨機邊境作物函數已經在過去二十年裡被廣泛地應用於科技有效性的分析上。Aigner, Lovell和Schmidt(1977)及van den Broeck(1977)雙方的原始模型完全可以相互替代,並且已經由它們演化出大量更多的研究方法。其中一個分支就是用於描述企業有效性的外在函數—專用變數。模型參數可以用雙戰策技巧來估計,即是說,先得出隨機邊界,再由企業專用變數回歸得出預期效率。不過,一種同步估計過程在提供常數和有效估計量上更占優勢。Battese和Coelli(1993,1995)根據平面數據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模型。
在指定產品函數之後,我們接下來就要關注影響科技有效性的因素了。不巧的是,(這里有一句沒有空格的句子看不懂)。在大部分經驗研究里,產品函數都包括有常規自變數,如勞動力,資本或者和它們相差不多的變數,再加進一些只包含在效率函數當中的其它相應變數。Battese和Coelli(1993)指出,有些變數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函數中。
作物產品,科持有效性有可能被極大范圍的因素所影響。可能包括:
A. 生物因素----這些與變數屬性有關,在強烈的作物體系中作物間的相互連續的影響,土壤特徵,以及作物生長中自然災害的巨大壓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耕種者通過適當的方法決策能夠控制或影響這些有影響的因素。
B. 人力資源----(還是看不懂的句子。。。)
C. 社會經濟情形----包括經濟發展地位,政策構架和制度的制定。在中國,農業部分在各種程度上依然存在著政府幹涉情形。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區域性的關於食品政策上的改革,尤其是地方穀物市場情形及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佔有很大的決定性影響力量。特別地,土地使用期限是影響科技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決定性因素。
基於數據的局限性,並不是上面提及的所有因素都能夠引入分析模型。此外,Lovell和Schmidt(1980, 第23頁)爭論到有效性還和農業管理實施有極大的關系。因此,我們還需要考慮是否把下面的的變數包括進函數:受過良好教育的戶主將有可能更能夠有效的利用現有的。
⑷ 求翻譯這整篇文章,很多經濟學術語,幫幫忙.
外國人想通過成為一個墨西哥銀行信託或得到墨西哥信任的手段,在美麗的墨西哥海灘或沿著美國和貝里斯邊境購買度假或退休住宅和公寓來賺錢。
墨西哥1917年憲法第27條表明,禁止外國人購買土地或是房屋在50公里(30英里)的海岸或100公里(60英里)的邊界也包括整個馬哈半島的簡稱為限制區的地方,除非是他們持有標題在墨西哥公司或是Fideicomiso(墨西哥信任),即是不能以普通名義購買。
墨西哥信任法成立於1973年,為提供符合憲法規定的一種合法的、簡單和安全的規避。以墨西哥銀行對外關系部長信任地方法定權利的名義許可下,使銀行可以管理對買方或代表受益人的財產,享有同樣的權利歸屬為墨西哥國家。
但墨西哥允許建立50年的許可證,要重新建立外國業主在墨西哥永久的人權屬性。外國人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分配權利賣給買方,或使買方獲得一個新的信任允許。許可證的費用和注冊的外國投資注冊目前約1950美元,銀行信任管理費用通常從每年200美元到200美元不等。
墨西哥公司作為收購「限制」屬性的工具:根據1993年外商投資法,在墨西哥建立的公司根據法律被認為是墨西哥所有,即使所有股東都是外國的。因此墨西哥是外國公司100%獲得財產的禁區。這僅適用於非住宅物業:如酒店、餐廳或其他類型的業務。它就阻礙了外國投資法在墨西哥建立退休或度假別墅。
大概大概意思,不知道你還需不需要。。要再找我譯完整,表嫌棄哦
⑸ 求幾篇經濟學的文章(或書的主要內容觀點介紹)
我到所有的專業網站搜了一下 沒搜到 給你幾個鏈接 你再自己試試吧
www.sicencedirect.com
www.sourceoecd.com
還有我們學校內圖書館的容資料庫search.ebscohost.com
⑹ 寫一篇經濟學心得 300字
學習經濟學的課程一直是我的一個願望,作為一個理工科的學生,平常的學習中,經管類的知識是很少涉及到的。也許是高中里經濟學知識學得不好吧,也許是為了得到這門課的學分,但是更多的是對股票、投資、金融危機的興趣和經濟學知識的渴望,不管怎樣我還是選上了這門課。快期末了,現在靜下心來談一下體會。
每節課老師都給我們留了一定的時間來課堂發言,交流一下最新的經濟學新聞以及一些經濟學知識,單單從內容上講,這些信息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見識;一些課本中比較難懂的概念,一位同學就用一個孤島上的事例簡單明了地向我們闡述了。另一方面,課堂發言是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因為平常我們這樣上去講的機會是不多的。理學院的一位同學就用英語完成了他的課堂發言,既把內容很好地展現了出來,又不乏新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師上課的另一部分是講他的留洋經歷,把外國的一些情況都介紹給了我們。每次講到一個話題,老師就可以從此引出去,滔滔不絕旁徵博引地將一大堆與此有關的東西。我覺得這樣非常好,作為一門通識課,課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而老師在這方面教給我們的都是十分好的材料,很好地促進了我們在這方面的認識。比如說留洋,其實我自從高考以來一直覺得出國不怎麼樣的,所以我沒去中科大,覺得讀大學就是為了出國是一種悲哀。現在逐漸地觀念有了一定的改變,我是學機械的,如果想在這方面有一定造詣的話,那麼至少應該去看看世界的一流水平是怎麼樣的。
關於經濟學,以前覺得是一門不太精確的學問,比如某個地方發生金融危機,然後有幾個專家跳出來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然後事實證明他們分析錯了。於是我就想怎麼連專家都會分析錯呢,那我們這些學經濟不是都在扯淡嗎?以前一直認為經濟學是很文科的一門學問,只要背一背記一記什麼的。然而翻開這本書,我的認識又發生變化了,經濟學是很精確的,至少應用微積分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死記硬背顯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關鍵是要靠理解。
這本書的上篇講的是微觀經濟學,上課講的是比較詳細的,但是課程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每節課的課堂發言,所以很多地方都是留給我們自己看了。不過作為一門通識課,起一個引導的作用也是很不錯的,「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微觀經濟學的很多部分都涉及到了相當繁瑣的數學運算,學完這部分的內容,我了解了需求和供給的關系、消費者理論和生產者理論等等,讓我對微觀這兩個字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宏觀經濟學是這本書的下篇,相比與微觀經濟學,這部分的內容把重點放在了經濟的總體上面,像通貨膨脹這樣的名詞,以前雖然也接觸過,但是學完了這部分內容後能夠更加深刻理解了。
這本書只上了短短的八周,雖然作業論文考試的任務還是很艱巨,很多同學包括我很害怕閉卷考(現在已經改成開卷了),但是我還是很慶幸能夠選上這門課,老師的講課以及帶來的課外信息都讓我們受益良多。
⑺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
⑻ 《經濟學是什麼》讀後感10篇
在不完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什麼樣的手段最好,還沒有說法,實踐上也沒有證明。如稅收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普遍的手段。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就不行,沒有形成必要的稅收體制。西方國家的稅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個人所得稅。而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占的比例實在太低,不能起多大作用。真要把個人所得稅管理起來,在技術上和管理上也跟不上,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稅收體制,電子計算機技術和網路也沒有建立,因而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這樣的教科書,內容不論,編寫得適應教學,很清楚,對象就是大學生。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系統的教科書。大的學者不屑於寫這樣的書,出版社也不願意出,考慮經濟效益多。其實,真正寫好了,可以保證經濟效益。國外很多出版社就靠教科書盈利。當然,也有一些為利益而寫的書。
⑼ 哪些經濟學期刊比較容易發
1、商場現代化,非核心,版面費900/版,一般是兩個版1800元,每月3期,近期每期190多篇文章,有300多頁。2005年共登刊文章大概4700篇。
2、集團經濟研究,非核心,版面費1000/版,一般是兩個版2000元,每月2期,每期大概140篇文章。
3、商業時代,核心,版面費900/版,一般是兩個版1800元,每月3期,每期大概50篇文章。
4、特區經濟,核心,版面費1000/版,一般是兩個版2000元,月刊,每期130多篇文章。 5、計算機工程與應用,核心期刊,版面費1000/版,一般是兩個版2000元,旬刊,每期130多篇文章。
6、安徽農業科學,核心期刊,版面費500/版,一般是兩個版1000元,旬刊,每期190多篇文章。
此外還要經濟論壇,中國市場,商業研究(核心)、企業經濟(核心)、企業活力、江蘇商論(核心)等也差不多。這些都是貿易經濟核心期刊(經濟論壇除外)。大家要發,直接郵件發到雜志社郵箱,一般不超過一周都有回復,95%採納。
⑽ 經濟學專業考研都可以考哪些
經濟學學碩有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西方經濟學,世界經濟,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經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等等,專碩的話就是金融考的人比較多。分享一篇經濟學高分經驗給你吧,希望你考研順利:
一戰失敗二戰中央財經大學考研高分經驗
通過二戰艱辛地努力,終於成功地從一普通二本院校跨考進入了中央財經大學。在此想要分享一下自己一戰失敗的原因以及一些考研的經驗,同時分享一下中財803的復習經驗,希望學弟學妹們能夠少走彎路。
一、數學篇
先說一下數學吧。數學是我的強項,二戰成績130+,然而也是這一科強項成為了我一戰的最da的敗筆,在這里說一下我的復習方法,以及強調一下復習過程中絕對不能犯的錯誤。
正式准備考研是在三月份,大概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過了一遍書上的知識點,五月份就開始做數學全書。第yi遍過全書時花的時間有些長,大概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把全書所有的題都過了一遍。這時候對數學知識點的掌握還有些零碎,這就需要做第二遍。第二遍在做各部分題時搞明白每道題對應的知識點,然後整合一下該知識點的出題模式。大概9月份完成三遍。10月份完成近10年的真題,真題的難易程度不同,切忌因准確率高而沾沾自喜。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每天堅持練習,切忌手生(我一戰就是吃了手生的虧,有兩個月未做過數學),可以做一下錯題或模擬,鍛煉自己的考場應對能力。
二、英語篇+政治篇
把這兩科結合起來說是因為這兩科在考生中並不會拉開太大的差距。
首先說英語,單詞是從四月開始過,一直到考試前都未停過。開始時可能背一遍花的時間很長,也容易忘,但這是一個記憶逐步加深的過程。真題前期做97—06年的,8月中旬開始做近十年的,注意把握文章中的每個長難句。
政治的復習同樣是按部就班,暑假聽一下天道考研網校的視頻課,加上看配套講義,並配套買了一本1000題來鞏固自己看的知識點;九月大綱出來後對修改的知識點進行補充,11月份開始著手實事並開始背誦知識點。
三、專業課篇
了解中財803的或許知道803的卷子有些偏難,歷年來學長學姐的成績大概都在100—110左右徘徊,其實803的整張卷子的出題規律很好把握,但要拿高分,卻還是需要花一番苦力。
803的題型從13年開始保持不變,微觀和宏觀都包括名詞解釋、論述和計算。微觀部分:名詞解釋4個,論述題2-3道(答題時也可能涉及到名詞解釋),計算題2-3道,宏觀同微觀一樣。
最後強調一下,一定要重視真題,因為真的可能會重復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