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百度語文高一閱讀短文作者盧新寧《「遺產經濟學」的文化後患》
「遺產經濟學」的文化後患
盧新寧
一向受到冷落的傳統文化,彷彿突然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了。
從一個「牛郎織女」故事,六個省明爭暗鬥,到一個「梁祝故里」傳說,十幾個城市虎視眈眈,直至如今山西兩地對「帝堯故里」的文化攻勢。近年來,文化遺產爭奪戰可謂烽煙四起、高潮迭出。
遺憾的是,這並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覺與文物保護意識增強。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
情」背後,是利益驅動下「遺產經濟學」的精細打算——「每挖掘一個名人故里,就可以開發一個旅遊景點,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將文化遺產,視為地方經濟的「搖錢樹」,這樣的觀念,在目前的中國已經有了很多現實注腳。我們在冊的世界文化遺產,十分之一由於「過度開發」受到警告就是明證。不少已經奪得文化遺產「歸屬權」的地方,以創收為核心,將文化演變為商業,大張旗鼓地進行著殺雞取卵似的經營。
這當然不是傳統文化的「利好」,而是歷史文化的災難。
當三江並流、都江堰、武當古剎等文化古跡傳出「過度開發」的消息,當幾乎每一種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盪盪卻毫無魅力的新建「偽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為一座荒唐可笑的娛樂場時,不僅觀眾失去了文化的共鳴,歷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壞和顛覆。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年來,「遺產經濟學」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在許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爭奪戰中,人們頻繁看到當地政府的身影。
今年上半年短短六個月里,一些政府參與的公祭活動席捲南北——陝西黃陵、河南周口與甘肅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鄲、甘肅天水和山西萬榮等地共享了女媧;陝西黃陵和河南新鄭分食黃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枝解炎帝;湖南寧遠跟山西運城一起爭奪舜帝……
由於地方政府的高調介入與認同,一些耗資巨大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也應運而起。「帝堯故里」爭奪戰中,臨汾修建了「中華民族文明之門」的華門,這座出手不凡的大製作從規模到設計處處「天下第一」。在此之前,長達21公里的「華夏第一祖龍」,高達40米的劉邦銅像,在河南兩地轟轟烈烈地打造。
政府參與社會事業的文化構建,本沒有錯。但問題是,這樣的建設應當以公共文化服務為重
點。面對此起彼伏的「爭奪戰」與「偽文化」浪潮,政府本應做正確的引導,為何卻成了推波助瀾的主導?
實際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動」與不斷新建的「文化標記」,已經成為一些地方政府新一輪面子工程的集體亮相,甚至有些國家級貧困縣也捲入其中。在光大傳統、發展文化的口號之下,一些官員的心中,不僅有對經濟效益的圖謀,更有對「政績收益」的盤算。他們用行政撥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創造經濟一文化上一政治的多贏。
讓經濟利用,被政治挾持,結果是,以文化為名義的文化行動,非但沒有為社會繁榮帶來推力,沒有增強我們的歷史文化意識,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圖的社會風氣,加劇了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的官場惡習,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債和社會成本。
這恐怕是「遺產經濟學」更大的後患!
16.本文所說的「遺產經濟學」具有怎樣的表現特徵?(6分)
17.為什麼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文化遺產爭奪戰」與「偽文化」建設浪潮?地方政府在社會文化事業構建中應持有怎樣的態度?(6分)
18.本文所說的「遺產經濟學」具有哪些文化後患?(6分)
六、16.爭奪文化遺產,志在必得;將挖掘的名人故里等,開發成旅遊景點,以此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將文化遺產,視為地方經濟的「搖錢樹」,以創收為核心,大張旗鼓地進行著殺雞取卵似的經營;地方政府對爭奪文化遺產高調介入與認同。(一個要點1.5分,最後四捨五入,得分不超過6分)
17.利益驅動,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地方政府以此作為面子工程,官員以此為自己撈取政績而推波助瀾;也有光大傳統、發展文化的考量。(一個要點1分,得分不超過3分)
積極參與,正確引導。(3分)
18.觀眾失去了文化的共鳴,歷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壞和顛覆(給歷史文化帶來災難);沒有為社會繁榮帶來推力,沒有增強我們的歷史文化意識;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圖的社會風氣,加劇了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的官場惡習;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債和社會成本。(一個要點1.5分,最後四捨五入,得分不超過6分)
②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產生:
1.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的產生與發展。
2.思想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以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3.從19世紀30年代起,先後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和英國工人的憲章運動。這三次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已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1.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種發展,除了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實踐的發展對自己創立的理論不斷充實和完善外,其後首先是由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俄國革命中實現的。
2.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在長期奮斗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先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它第一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指明正確的道路,而且為各門科學的發展提供銳利的武器。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③ 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一般的科學,而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揭示的是世界版的本質和世界權發展的一般規律。正因為如此,它有最大的普遍適用性,就時間、空間來說,它的歷史跨度和覆蓋面都是最大的。
2、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還在於,它是植根於實踐基礎之上的發展著的學說,而不是已經完成了的絕對真理的體系。
3、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強大生命力還因為,這種哲學學說實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工人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統一。
(3)文化遺產經濟學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這一理論品質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性決定的。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就決定了它必須不斷創新,引領時代潮流。
2、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點是實踐性,這就決定了它必須適應社會實踐發展的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豐富和發展自己。
3、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嚴格的科學性,這就決定了它必須遵循科學精神,反對思想僵化和教條主義,不斷發展自己的理論。
4、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革命性、批判性,這就決定了它不承認有任何「最終真理」,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學說。
④ 有哪些明星死了
1、姚貝娜
姚貝娜(1981年9月26日-2015年1月16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國內地流行樂女歌手,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2005年,在音樂劇《金沙》中飾演女主角金,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同年,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歌舞團,任獨唱演員。2006年,參加「第12屆CCTV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獲得通俗唱法亞軍。2008年,獲得「第13屆CCTV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流行唱法冠軍。
⑤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
⑥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文化遺產,是全民族共同的財富。也許正因為此,一
「遺產經濟學」的文化後患 一向受到冷落的傳統文化,彷彿突然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了。 從一個「牛郎織女」故事,六個省明爭暗鬥,到一個「梁祝故里」傳說,十幾個城市虎視眈眈,直至如今山西兩地對「帝堯故里」的文化攻勢。近年來,文化遺產爭奪戰可謂烽煙四起、高潮迭出。 遺憾的是,這並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覺與文物保護意識增強。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後,是利益驅動下「遺產經濟學」的精細打算——「每挖掘一個名人故里,就可以開發一個旅遊景點,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將文化遺產,視為地方經濟的「搖錢樹」,這樣的觀念,在目前的中國已經有了很多現實注腳。我們在冊的世界文化遺產,十分之一由於「過度開發」受到警告就是明證。不少已經奪得文化遺產「歸屬權」的地方,以創收為核心,將文化演變為商業,大張旗鼓地進行著殺雞取卵似的經營。 這當然不是傳統文化的「利好」,而是歷史文化的災難。 當三江並流、都江堰、武當古剎等文化古跡傳出「過度開發」的消息,當幾乎每一種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盪盪卻毫無魅力的新建「偽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為一座荒唐可笑的娛樂場時,不僅觀眾失去了文化的共鳴,歷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壞和顛覆。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年來,「遺產經濟學」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在許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爭奪戰中,人們頻繁看到當地政府的身影。 今年上半年短短六個月里,一些政府參與的公祭活動席捲南北——陝西黃陵、河南周口與甘肅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鄲、甘肅天水和山西萬榮等地共享了女媧;陝西黃陵和河南新鄭分食黃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枝解炎帝;湖南寧遠跟山西運城一起爭奪舜帝…… 由於地方政府的高調介入與認同,一些耗資巨大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也應運而起。「帝堯故里」爭奪戰中,臨汾修建了「中華民族文明之門」的華門,這座出手不凡的大製作從規模到設計處處「天下第一」。在此之前,長達21公里的「華夏第一祖龍」,高達40米的劉邦銅像,在河南兩地轟轟烈烈地打造。 政府參與社會事業的文化構建,本沒有錯。但問題是,這樣的建設應當以公共文化服務為重點。面對此起彼伏的「爭奪戰」與「偽文化」浪潮,政府本應做正確的引導,為何卻成了推波助瀾的主導? 實際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動」與不斷新建的「文化標記」,已經成為一些地方政府新一輪面子工程的集體亮相,甚至有些國家級貧困縣也捲入其中。在光大傳統、發展文化的口號之下,一些官員的心中,不僅有對經濟效益的圖謀,更有對「政績收益」的盤算。他們用行政撥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創造經濟一文化上一政治的多贏。 讓經濟利用,被政治挾持,結果是,以文化為名義的文化行動,非但沒有為社會繁榮帶來推力,沒有增強我們的歷史文化意識,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圖的社會風氣,加劇了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的官場惡習,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債和社會成本。 這恐怕是「遺產經濟學」更大的後患! ⑦ 你認為遺產經濟學的理論是否適合目前的文化遺產管理,你從遺產經濟學中受到了哪些啟示
近年來,文化遺產爭奪戰可謂烽煙四起、高潮迭出。這並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覺與文物保護意識增強。在個別地方政府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後,是利益驅動下「遺產經濟學」的精細打算——「每挖掘一個名人故里,就可以開發一個旅遊景點,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這反映了我們這個國家的執政政府,在文化遺產管理上存在著嚴重的「金本位」腐朽思想。從這樣的「文化遺產爭奪」鬧劇中,我們或許也能得到些啟示: ⑧ 遺產經濟學的文化後患的閱讀理解
16.本文所說的「遺產經濟學」具有怎樣的表現特徵?(6分) 與文化遺產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