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生活中的經濟學書評

生活中的經濟學書評

發布時間:2020-12-02 12:22:14

㈠ 茅於軾的生活中的經濟學的讀後感

1、 為什麼一本非原理類書籍可以流傳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經久不衰?——不論多深奧的理論,如果透徹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小事情反應大道理。 這個問題一直盤旋在我心中很久,因為書中大多講述的美國一些先進的市場經濟體制,例如超市中自動掃碼的高效,電梯靠右站給人帶來的便捷。這些種種也許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國,看上去非常新鮮轟動,但是對於今天的我們,很多便捷的運作形勢已經採用,為什麼這本書還會受到這么多人的追捧?! 後來我漸漸明白,我們學習的是這種做學問學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奧的原理,如果透徹理解融會貫通,應用於日常現象,那才真的實現了知識的價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解釋現象,從現象中獲得知識,形成知識儲備運用的良性循環。 2、 節約時間創造財富,社會道德促進發展 書中提到的許多現社會存在的問題,現實依然存在,例如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問題。書中講到:有次作者看到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鍾,當事人交換了駕駛執照,清理了事故現場,馬路又恢復了平靜。他們有很完善的保險制度,更重要的是雙方尋求可以接受的妥協辦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這讓我不禁想起前幾個月在三環上兩輛汽車的刮蹭事件,為了保持事故現場,兩輛車足足停了4個小時,造成三環交通大癱瘓。如果兩位司機可以放下是非,協商妥協,那麼節約的不僅僅是四個小時,還有這四個小時整個三環帶個社會的財富。 社會道德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大,良好的社會道德與秩序,可以減少糾紛,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節省社會監督成本,可以促使資本和勞動結合生產出更多財富。所以,「社會成員自覺程度越高,整個社會就越富裕」。 以上是讀罷《生活中的經濟學》感受很深的兩點,尤其佩服茅先生數學、經濟與哲學的綜合素養,以及敏銳獨特的視角。這是一個研究人員最應該具備的兩個素質,以茅老為目標,學習,學習,再學習。

㈡ 求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的讀書筆記,謝謝了~

抱著對經濟學的好奇和興趣,開始閱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這本傳說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經濟學知識的書。讀後發現果然很有親和力,相比以前在通選課上看的經濟學教材,是要容易閱讀和理解很多。不過四百多頁的份量,看得也真夠嗆的。

記得之前上"經濟學原理"這門通選課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惡心的公式,什麼邊際成本、邊際利潤,最後考試背得暈頭轉向不說,最郁悶的還是對於試卷的最後一道題要套哪條公式竟然完全沒思路,搞得我對經濟學原理沒啥好印象。直到閱讀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號稱語言生動且口語化,完全避開套公式、建模型的一般寫作思路的經濟學讀物,才扭轉了我對經濟學的態度。這的確是一本向廣大群眾普及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和原理的好書。

按書中的內容提要說,該書是一本為非經濟學專業學生撰寫的經典經濟學教材,風靡國際。與當今流行的主流經濟學教材不同,這本書繞開繁復的公式、函數、運算,通過深入淺出的故事和饒有趣味的圖畫告訴讀者:經濟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生活中的各種決策息息相關。正如書名所揭示的,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維方式,而這部教科書引導讀者學會經濟學推理方式,從而能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如果你對經濟學感興趣,想了解下生活中的一些經濟常識,那麼,推薦閱讀本書。雖然也劃了一些比較經典的句子,但四百多頁的份量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把那些經典的句子給整理出來的,所以就不整理了,不過順便也就貼一句印象最深刻的吧:

「世界上的貧窮國家缺的不是'物品',缺的是'想法'。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石油毫無實用價值,是人類的才智最終發現了石油為人類服務的方法。」

㈢ 急求一篇 經濟學方面的書的讀後感

國富論
亞當斯密《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由於《國富論》蘊涵了諸多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分析方法,並提出了經濟學原理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政策實施意義,本文僅對自身感興趣或自認為有特別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部分理論進行表述和評點。為避免打破原書的邏輯思維結構和思想脈絡,本文以《國富論》(謝祖鈞、孟晉、盛之譯,國富論----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節目錄為序作以擇要。

(1)斯密認為,對工資勞動者的需求必須隨每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資本的增加而增長。而沒有後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長。而收入和資本的增長就是國家財富的增長。沒有國家財富的增長,也就不可能有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個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資本的增加引起社會資本總量的增加這一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得以不斷提高,使得整個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大為增加。然而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這種國家財富增長所引起的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甚至還有減小的趨勢。同時,在我國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在國民經濟持續高漲的同時(這里僅從數字可以說明,至於這個數字的准確性和可靠度則另當別論,但還是能夠得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論的,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盡管有勞動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國內的就業形勢卻日益嚴峻,失業人數逐年增加。當然,這其中有人口的增長快於經濟的增量、勞動力素質與就業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說明斯密的這一理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的外生變數,需作進一步的改進,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

(2)斯密認為,資本在農村的利率總要比城市的高,這是由於農村金融市場規模不經濟、借貸成本高、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資本在農業方面雖然對社會貢獻最大(現在已不能絕對地說是最大,用比較大的說法也許更合適),但利潤比較小,因此對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也就出現了農村發展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缺口趨於擴大,一方面卻是各種金融機構不願意在農村從事放貸業務。以斯密的思維,可以通過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限制來發展農村業務,通過圍繞時常利率進行自由浮動的適度高利率來彌補各種借貸成本,最後通過競爭者對市場的爭奪逐漸回歸到利率的正常水平,這不失為當前解決建設新農村資金籌集困難的有效途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適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會因為高的利率帶來新的高風險,就適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過引導和規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締各種非正規民間金融、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等措施來解決農村市場的金融抑制。

(3)斯密認為,當一個人的資財,只能維持他幾天或幾個星期的生活時,他會很少考慮從這筆資材中獲取收入。他會盡可能地節約消費,希望依靠自身的勞動,能獲得一些收入來增補這筆資財。他的資財完全來自他的勞動收入。各國的窮苦勞動者大多過的這種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過分析資財的額度和可支配期限將其界定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支出兩部分,又將生活性支出按來源和用途細劃為三種類型。這樣,使我們對收入的認識逐步深化,更利於支配和使用不同類型的資財,為後來人們樹立了理財觀念和收支計劃提供了依據。

(4)斯密認為,一個為了消費而借貸的人很快就會破產,而借錢給他的人通常也會後悔自己的愚蠢。因此,為了這樣一個目的不論是借款還是貸款不管什麼場合高利盤剝是不可避免的,對於雙方均將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貸的人多為窮人,放貸的人會提高利率(如高利貸)來彌補這部分風險,但利率提高的同時又增加了還貸的風險。這樣就存在了一個悖論:不管是借貸者還是放貸者,雙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種風險,高利貸卻依然能夠生存下來。我認為原因是高利貸的存在包含了諸多不正當的經濟和社會行為,比如洗黑錢、黑勢力介入、借款者被迫從事違法犯罪現象等。
由於當前我主要涉足的領域是農村的金融問題,所以對《國富論》中與此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拜讀和分析。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有選擇的精讀,第三篇是概要地閱讀,第四篇和第五篇僅作大致瀏覽,盡管殖民地部分斯密做了最為詳盡和精彩的論述,然而限於時間和篇幅,在此一一略過。上面的一些認識和觀點純屬我個人的意見,希望老師和學者能夠點出其中理解偏頗和謬誤之處,以期更好地理解這本經濟學的典範巨著。

㈣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宏觀經濟學讀後感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本文)宏觀經濟學讀後感(1)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和宏觀經濟學才真正知道和曼昆相見恨晚啊!讀了一段時間的宏觀經濟學,寫一點感受吧,宏觀經濟學讀後感。進入宏觀經濟學的第一步是看宏觀經濟學的數據,最重要的數據是國內生產總值(既衡量經濟的總收入又衡量經濟為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總支出)、消費物價指數(衡量生活費用和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和失業率(衡量想工作而沒有工作的人占勞動人口的比例)。理解宏觀經濟學的數據之後進入正式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即宏觀經濟學模型。首先探討長期中的經濟,主要用古典宏觀經濟學來解釋,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兩個重 的變數)。長期中的經濟有幾個重要的變數:真實國內生產總值、真實利率、物價水平、真實匯率、貿易余額和失業率。以下分別解釋這些經濟變數的決定因素和適用的模型。在長期中,一國的真實國內生產總值是由該國的勞動人口、資本存量(物質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存量)、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和將這些生產要素轉變為產出的技術所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生產函數Y=AF(K,L)。在長期中,真實利率是由投資和儲蓄所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可貸資金市場模型,該模型不僅可以解釋真實利率的決定還可以財政政策的長期效應,包括對投資的稅法,對儲蓄的稅法以及預算赤字。在長期中,一國的物價水平是由貨幣供應量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古典貨幣數量論(MV=PY),該模型還解釋了貨幣政策的長期效應。.在長期的開放經濟中,一國的貿易余額和真實匯率是由投資儲蓄和資本凈流出所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將可貸資金市場,外匯市場和資本凈流出與國內真實利率負相關關系相聯系起來的幾何圖象模型。該模型不僅解釋了貿易余額和真實匯率的決定還解釋了財政政策的長期效應(包括對投資的稅法,對儲蓄的稅法以及預算赤字)、貿易政策的長期效應和資本外的長期效應,讀後感《宏觀經濟學讀後感》。在長期中,自然失業率是由就業率和離職率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勞動力市場的動態模型。造成失業的原因有兩個:尋找相匹配的工作(摩擦性失業)和工資剛性(結構性失業)。以上就是對長期中的經濟的理解。宏觀經濟學讀後感(2)告別了長期,我們就要進入在超長期中的經濟,如果給我們50年的時間(超長期),我們的經濟會是怎麼樣變化呢?我們首先關心的是這個經濟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沒有提高(用人均收入來衡量),是什麼因素決定了該經濟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就進入了宏觀經濟學中的增長理論,增長理論告訴我們人均資本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決定了該經濟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個有用的模型就是索洛增長模型,該模型不僅解釋了人均資本存量,人口增長率和技術進步速度的差別導致了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差異,還解釋了各個國家經濟能夠永久性持續不斷的增長的源泉是技術的進步。長期和超長期中的經濟盡管迷人但是我們終歸生活在我們的短期經濟之中,所以我們更關心的是我們的短期經濟到底是怎麼樣運行的。並且長期和短期中的經濟非常的不一樣,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長期對我們來說,通常是一種誤導。長期中,我們都會死。如果在暴風雨的季節,經濟學家只能告訴我們暴風雨終將過去,海洋終將恢復平靜,但這樣我們給自己的任務就太簡單且無用了。短期經濟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價格是不變的,資源未充分地利用。短期中的經濟也有幾個重要的變數: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利率,貿易余額,名義匯率。在短期中,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和利率(內生變數)是同時決定的,決定他們的變數是貨幣供給(貨幣政策變數),政府支出,稅收(財政政策變數),以及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外生變數)。一個有用的模型是IS-LM模型。該模型解釋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在短期的開放經濟中,真實國內生產總值,利率,貿易余額和名義匯率(內生變數)是同時決定的,決定他們的變數仍然是貨幣供給(貨幣政策變數),政府支出,稅收(財政政策變數),以及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外生變數)。一個有用的模型是浮動匯率大型開放經濟下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該模型同樣解釋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短期效應。因此長期中僅存在物價的波動而產出不會發生變化,而短期中僅存在產出的波動而物價不會發生變化。聯系長期和短期經濟的是中期中的經濟,中期經濟不僅產出會發生而且物價也會發生變化。在中期經濟中有四個重要的變數:物價,產出,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在中期中,物價和產出是由總供給和總需求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AD-AS模型。該模型解釋了中期中物價和產出的波動。在中期中,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實際上和物價和產出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物價描述了通貨膨脹產出描述了失業率,因此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也是由總供給和總需求決定的。一個有用的模型是菲利普斯曲線,該曲線描述了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關系。該曲線實際上是由總供給曲線推導出來的,因此它和總供給曲線也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宏觀經濟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㈤ 書一篇關於某本經濟類書籍的讀後感

《西方經濟學 第四版》讀書心得
西方經濟學很強調需求和供給的關系。許多經濟學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一樣。但是他們總是能找到需求和供給關系的規律。筆者也想用自己的眼光,用容易理解的語言總結一下需求和供給的關系。
首先,對於生活必須品研究需求和供給的關系。由於生活必須品有這樣的特點:人們對生活必須品的需求在任何情況下都難以改變。舉例說明,糧食。不管糧食的產量(供給)有多少,人們對糧食的依賴不會改變,即使某年豐收,糧食產量大增,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也不會改變,並不會因為糧多而吃的量大。當然如果人們對生活必須品的需求增加,會使得生活必須品的供給也隨之增加,但這種情況一般很少出現。這種需求與供給的關系是由生活必須品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決定的。舉一個形象的例子,需求好像一堵牆,供給好像是一個人,在用一根繩子與牆拔河。供給這是如論用的力氣是大是小,都不會使得牆有絲毫動搖。
其次,對於奢侈品研究需求和供給的關系。奢侈品也有特點:收入多了,人們對奢侈品的購買就增加了。需求多了,廠商對奢侈品的供給也就多了。於是形成一個循環:需求->供給->利潤->工資(收入)->需求。具體解釋,需求增加,供給增加,企業利潤增加,給工人的工資增加,也就是國民收入增加,反過來刺激需求,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反之就是惡性循環。還是形象做一個比喻,這回是供給和需求兩個人在拔河,供給的力量大了,需求的力量也加大;需求的力量大了,供給的力量也加大。理想狀態下,繩子是保持靜止的,經濟也將穩步上升。但這里有問題值得探討:如果說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和需求是互相決定的,那麼應該讓誰先用力呢?顯然,首先刺激需求很容易。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不少刺激需求的政策,原因也在此。而增加供給,理論上也可以實現,但前提是要假定大部分廠商都願意冒風險大量生產,增加供給。現實狀態下,這點不太容易實現。
經濟危機之中,中國政府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了投資的規模,擴大了市場供給。從供給和需求的關繫上看,供給的擴大影響需求的擴大,同時又反作用於供給,使得經濟不斷向好,工廠的機器開始運轉,需要大量勞動力,就業率下降,人們收入增加,從而更加刺激了需求。近半年來中國經濟的復甦就源於此。然而,這樣的經濟膨脹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供不應求,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率大於人們手中收入增長率,需求就會下降,整個經濟運轉就會重新回到平衡。然而這個過程是十分漫長而痛苦的,許多人將會失業,或是收入減少,社會動盪,這也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產生的過程。但在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依靠政府有力的經濟政策,這個過程會平穩順利地完成,實現長期的經濟平衡。
補充一點,社會上經濟體和個人對未來經濟的預測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回復,許多企業會預期將來的經濟會進一步向好,於是抓緊生產。中小投資者也會預期資本市場的反彈,加大投資的力度,於是經濟的增長會成倍增長。這是現今的狀況。但反過來,如果社會對經濟的預期持悲觀態度,則經濟萎縮的速度也是十分驚人的。因此,如何引導全社會正確地理解國家一系列宏觀政策,正確預測經濟的未來走勢,對於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讀書心得
最近研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了解了經濟學的一些基礎知識,並且有了自己的一點想法,做一點總結,也是做些讀書筆記。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具有兩個要點,使用價值與價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即一種物品不用於交換,那麼它並不是商品,如空氣。但是一種物品有價值,就一定有使用價值,因為只有擁有使用價值,物品才有交換的價值,成為商品。也就是說,在市場上,買者付出貨幣購買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賣者放棄使用價值而獲得貨幣,價值在交換的瞬間得以形成。馬克思堅持勞動價值論,即勞動創造價值,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格是價值量的貨幣表現,但是價格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在價值附近上下波動。
在資本市場中,股票也是一種商品,但是這種商品比較特殊。股票的使用價值是法律賦予的,正如空氣是由自然界賦予的。股票的使用價值就是持有者可以以股東身份獲得分紅,或者將股票高價賣出獲得收益。但此時的股票並不是商品,而股票的價值又從哪裡來呢?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勞動創造價值,股票的價值是什麼樣的勞動創造的呢?答案是,當投資者認購上市公司股票時,所付出的貨幣就是間接的勞動,這些特殊的勞動間接創造了股票的價值。但是股票在二級市場交換時,並不創造價值,投資者只是在買賣中獲得了差價收益。
今天剛剛發布的消息,通用汽車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這讓叱詫風雲上百年的知名企業即是成為了經濟危機下的犧牲品。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角度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需求下降。需求下降是經濟危機的直接表現,而資本在W-G』的過程,也就是包含剩餘價值的產品被出賣轉化為增值的貨幣資本的過程無法順利進行,剩餘價值得不到體現。這對於以賺取剩餘價值為根本目標的資本主義企業來講是很大的打擊;第二,競爭壓力。國際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導致汽車行業的競爭壓力巨大,歐洲、日本,包括中國的汽車行業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剩餘價值理論,絕對剩餘價值的產生是以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基礎的。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以及其他企業的不斷競爭,導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來越短,此時依靠進一步減少個別勞動時間已經十分困難,剩餘價值的生產無法提高,企業利潤得不到保障;第三,勞動力支付壓力過大。通用汽車公司擁有上萬名職工,他們的工資待遇不斷增加,導致企業可變資本(即支付勞動力的資本)增大,相對來講增大的速度大於不變資本(即支付生產資料的資本)的增長速度,相對剩餘價值也得不到體現。
綜合上述原因,通用汽車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也就容易理解了。
馬克思認為,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而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稱為剩餘價值。這里有問題值得探索。為什麼工人的勞動會創造那麼多的價值?
原因有幾個,第一,工人通過學習,掌握了生產方法,比起原始社會人類還在摸索如何生產產品的時代,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但是,這種學習是要有投入的,勞動者自己負責這部分投入,通過社會上的學校獲得勞動基本技能(義務教育出外);第二,需要生產資料的完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講生產資料的重要性。生產資料的源頭是自然物質,從古至今可以看作不變的資本投入。假設對生產資料的投入資本為30;第三,生產工具的使用。如今的教材已經不提生產工具了,很多人把生產工具算作生產資料的一部分,它區別於生產資料的特點是,它的損耗是逐漸的,而生產資料的損耗是一次性的。假設這些資本要50,因此,不變資本此時是30+50=80a;
於是,在剩餘價值率為100%的情況下,資本家投入30用於購買生產資料,投入50用於購買生產工具,給工人支付的工資(可變資本)為20,那麼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為20,總價值為80a+20v+20m=120。但是剩餘價值率為什麼這么高呢?其實將三個原因價值化相加,即學習的投入+生產資料投入30+生產工具投入50,而產生剩餘價值。其中學習的投入是不需要資本家進行的,但投入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越多,剩餘價值率就越高,而工人的勞動不會因為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的投入加大而增加,反而會減少,假設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因此不變。如果此時支付工人的工資不變,就會給資本家帶來更多的剩餘價值,因此可以說,剩餘價值的增加是和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的投入增加有直接關系的,勞動創造的價值增加,原因也在此。所以,資本家佔有的剩餘價值增多,是要補償一部分生產資料的投入,並不能說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加劇。
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很可以理解馬克思的重要思想。他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研究,揭示了剩餘價值的本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揭示了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預言。但是從字里行間可以讀出,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現象的時候,馬克思並沒有一味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而是在某些情況下肯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比如,自由競爭市場的存在,使得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這一點,在公有制的情況下很難改善。可以說,馬克思自己也從哲學角度分析問題,存在即是合理。資本主義的存在必然有其歷史原因,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是,資本主義的矛盾也十分嚴重。比如,由於自由競爭導致的過度生產,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引起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這些問題,西方經濟學家也用了很長時間探索研究,希望能夠加以解決。其中有些解決辦法,如增加政府在經濟方面的投入,加強監管職能等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所有西方經濟學家只願意治標,即是在資本主義基本制度不變的情況下,使經濟穩定發展。馬克思則認為,要徹底解決經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就要大刀闊斧地改革,改變現有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發展。
其實筆者認為,首先,西方經濟學家努力想出的解決辦法,有些往往已經觸及到了社會主義的影子。比如,有人提出股份制的概念,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股份制公司掌握在少數一群人的手中,如果將這一群人擴大,變成全民,那就是公有制。其次,馬克思的觀點也有一定問題。社會變革需要十分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當然,如果不計後果,以暴力推翻現有的經濟體制,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體制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種改變必然會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因此,逐漸改革和發展才應該是綜合了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優勢的正確方向。
以上的一點,其實與我國現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狀不謀而合。中國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就是為了在不斷改革創新的基礎上,逐漸邁步進入社會主義時代,而又不會採取過於激烈的手段達到這個目的。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相信在中國的帶領下,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會逐步進入新時代,開創人類文明的又一先河。

㈥ 牛奶可樂經濟學 讀書筆記

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讀物這幾年大行其道,2006年的《魔鬼經濟學》,2007年的《貨幣戰爭》,今年的《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性越多越安全:顛覆傳統的反常經濟學》、《牛奶可樂經濟學》等等,觀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成為一種時尚。這是對傳統經濟學的一種「反其道而行之」,《日常經濟學》的作者羅斯?吉廷斯說,「經濟學往往從飛機的角度看待經濟,也就是從上往下鳥瞰,這樣一來,經濟制度的輪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棲居的人卻變得如螻蟻一般大小。」而上述的這些書不同,它們穩穩站在紅塵萬丈之中,用興致盎然的眼神看待周遭的現象,思索現象背後的原因,人的慾望、人的生存狀態不再渺小如螻蟻。
《牛奶可樂經濟學》是今年備受關注的一本書,原名叫做《經濟博物學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碼》。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著有最暢銷的中級經濟學教材《微觀經濟學和行為》,他教的微觀經濟學入門課程每年都會吸引6000多名學生,他布置過這樣的書面作業:「利用經濟學原理,探討你親身觀察到的事件或行為模式中的有趣問題。」而且不要長篇大論,字數限制在500字以內。「文章裡面不要摻雜復雜的技術,要假設你是在給一個從沒上過經濟學課的親戚講故事。」
《牛奶可樂經濟學》就是一本這樣的故事合集。問題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卻相當簡單——成本效益原則。當一個行動帶來的收益大於成本時,人們就會採取行動。這是絕大多數舉動的根源。
比如,為什麼最暢銷的書常常打折銷售,而最熱門的電影卻不打折?
因為對電影院來說,最稀缺的資源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歡迎的電影即使不打折也會滿座,出於收益最大化的考慮,電影院有理由不給票價打折。但是書不一樣,如果預見到哪些產品更熱門,賣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備好充足的庫存。賣家給書打折以促進銷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為什麼機票現賣價格更高,而演出門票現買卻更便宜?
因為航空業主管們發現,出公差的商務人士更傾向於臨時決定出行安排,而他們往往是高收入者,要麼很富裕,要麼可報銷,對價格並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樣,高收入者一般不願意到最後一刻才買票,臨時買票畢竟要面對不知道能不能買到、也不知道還有什麼樣的座位等不確定因素。事到臨頭才在售票口買票的,大多是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人。
為什麼「維多利亞的秘密」要提供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鑲鑽胸罩,雖說從來沒人買過?
因為鑲鑽胸罩顯然是個很能夠吸引眼球的新聞噱頭,而且成本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它的主要價值在於鑲鑽,而鑽石很容易回收,可以重復使用。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卻非常明顯。它改變了人們對送禮物該花多少錢的參照系,把「別人花了幾百萬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輸到人們的意識里,於是,花幾百美元買上一款高級胸罩就顯得沒那麼荒謬了。
為什麼男性立法者也贊成廢除一夫多妻制呢?
很多人覺得一夫多妻制對女人不利、對男人來說倒是件好事。其實,對於一部分男士來說,一夫多妻制的確是有利的,但是,多妻制會造成男女比例失衡,女性供應量持續短缺,不少男人完全結不上婚,男人面臨的壓力更大,所以,禁止多妻制的法律實際上充當了一種限制惡性競爭的協議,以免男人過得太辛苦。
為什麼某企業獎勵員工一輛豪華轎車,而不是等值的現金?
經濟學家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觀點:最好的禮物,往往是我們想要但是又不捨得買的東西。被獎勵,等與別人幫著自己做出了選擇,自己可以開開心心享受獎品,又無需為自己的奢侈行為感到愧疚。
為什麼很多酒吧喝一杯清水賣四塊錢,但咸花生卻可隨意索要?
理解這種做法的關鍵在於,花生的生產成本雖然比水高,但花生和酒是互補的。客人花生吃得越多,要點的酒或者飲料也就越多。水雖然幾乎沒有成本,但是客人水喝得越多,點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成本更低,酒吧還是要給它定個高價,打消顧客的消費積極性。
書中提出了100多個這樣的問題,全部來自於日常生活經驗,涉及產品設計、供求關系分析、公用品、人際關系、心理學、職場風雲等等各個方面,作者說「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它們並沒有標准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釋。」這也許正是此書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經濟生活現象,我思故我在,人生因此充滿樂趣。作為一個「從沒上過經濟學課的親戚」,這種書讓人讀得真是高興。別出手眼,獨特的觀察角度,如同一場美妙的智力探險,情趣盎然。不枝不蔓,一個圈子也不繞,盡量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沒有高深的數學模型,成本效益原則,邊際效益分析,機會成本分析……都是最基礎的經濟學概念。如同高手,無招勝有招,手中不需藏利器,拈花飛葉,皆可傷人,何必非要倚天劍、屠龍刀?
灑家依葫蘆畫瓢,也舉出兩個故事來試試看。
第一,限塑令一出,為什麼大超市積極響應,農貿市場的商販卻我行我素?是他們缺乏環保意識嗎?
這不是素質問題,是成本收益對比問題。通過限塑令的實施,大超市不但可以節省下每年幾十萬元的的免費塑料袋,而且還可以從幾毛錢一個的環保塑料袋、幾元一個的無紡布袋中獲取利潤,同時還營造了環保的正面形象,當然積極得多。而農貿市場的多家商販們面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不能提供免費塑料袋的,可能就把顧客趕到隔壁那家菜攤去了。
第二,為什麼買盜版書會有內疚感,而從網上在線收看、下載視頻,大多數人完全不內疚?
首先,是書籍往往是個人作品。我們買盜版書侵害到了這個人的利益,一個具體的受害者很容易引起我們的內疚感。而電影背後往往是一個團隊、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我們就不太容易慚愧。而且,很多小眾電影,在院線市場和碟片市場根本無法看到,因為這種電影的市場太小,商家無法從上映和出版碟片中獲利。這種即使想花錢買正版也無處可買的無奈也沖淡了負疚感。
這樣觀察、分析身邊的現象,著實很有趣。德謨克利特說,寧願找到一個因果的解釋,也不願獲得波斯的王位。我們沒有德謨克利特那麼偉大,能一生以探求事物之間的因果必然性為至大樂趣,但起碼,了解我們置身其中的這個世界,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背後的原因,總是有意義的吧?積極地思考,總勝過渾渾噩噩,不是嗎?
當然,如果你拒絕動這類腦筋,堅信只要存在的事物必定有它的道理,然後心安理得地接受,然後見怪不怪,當然也是一種活法,也未為不可。
======================================================================

我是被」妙趣橫生」四個字所吸引的,才讀了這本書.剛開始讀時,感覺到翻譯文的弊病,文句不太流暢,還好有些有趣的故事彌補了它的缺陷,吸引我繼續往下讀.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是,產品設計的幾何學應用.要是易拉罐矮一些,胖一點,能省下不少鋁材料,但為什麼廠家還是選了高一點的呢,由於存在錯覺,消費者會覺得矮胖易拉罐裝的飲料容量較小,而不願購買.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賣,而可樂裝在圓瓶子里賣?圓柱形瓶子要浪費一定的貨架空間,但可樂要直接拿著喝,圓柱形物體更稱手.機會成本,也是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概念.我們經常會作出一定的選擇,而怎樣的選擇更劃算呢,那就要衡量一下,選擇的事情的價值是否比放棄的事情的價值大.時間成本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否值得你排長隊去獲得它,也啟發了我們,那些事情是可以外包給別人乾的.供求關系實踐.為什麼很多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花生米?簡單來說就是,酒水互為替代品,對一方的需求量的增多,將減少對另一方的需求量,而酒吧是靠賣酒賺錢的;而花生與酒水是互補商品,對一方的需求量的增多,將導致對另一方需求量的增多.經濟生活中的折扣.賣家允許顧客以折扣價購買,但前提條件是顧客必須首先躍過某種門檻.門檻是各式各樣的,關鍵在於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同時也要自己有條件去躍過這樣的門檻,比如說要等足夠長的時間.為什麼許多超市(小鎮上的也不例外)24小時營業?大多數顧客會選擇最適合自己要求的商店,以後大多數時間也都到這間店買東西.這也就意味著商店有強烈的動機要成為盡量多顧客的第一選擇,不惜24小時營業.為什麼股票分析師很少推薦賣掉某家公司的股票?分析師除了分析股票之外,也要考慮其他分析師的判斷,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做出跟其他分析師一樣的推薦,更何況買進推薦,即可以討好公司,又對一隻股票未來的價格,並未提供有用的信息.回歸平均.我們經常誤以為,這是某種方法的績效.新任領導一般是在環年景之後才上任的,這意味著,即便新任領導並不比原來的領導更出色,第二年的績效也會好一些.為什麼維羅利亞的秘密要提供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鑲鑽胸罩,雖說從來沒人買過?但這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為什麼人們在有了異性朋友之後,更容易找到另一個異性朋友?光看一個人的外表,很難判斷他到底夠不夠好.一個有魅力的姑娘,對一個認識的男性給予這么親密的關注,顯然說明,這個男的沒問題.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失調.對每一個有志於躋身頂尖大學的高中生來說,參加應試復習是必不可少的,但從總體上來看,花在這些復習上的大量時間和金錢其實也沒什麼用.爭取被錄取,這本質上是一場競賽,而在這場競賽中,不管人們競爭有多激烈,獎牌的數量總是有限的.沒有免費的午餐.桌上要真擺著免費的午餐,總不會一直沒人去吃吧.諸如此類的例子,讓我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了更多的了解.

㈦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閑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斗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發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閑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干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為閑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拚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斗,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為一個職業人,能夠盡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准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復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二)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裡面學到一些誒東西。在這里,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為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為什麼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為什麼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么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盡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
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為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麼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么誇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為什麼那麼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對於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麼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為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為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才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三)
曼昆教授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即開宗明義的提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涵蓋經濟學的各個方面,從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到人們如何進行貿易,直至整個經濟如何運行,層層推進,構成了經濟學的整體。
原理一雲:人們面臨權衡取捨;原理二雲: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機會成本。原理一和二是相關的,舉例來說,甲有5K人民幣,他可以選擇買一台筆記本電腦或者外出旅遊(當然他可能還有其它的選擇,比如買股票),那麼這個時候他就面臨取捨。這種取捨我們幾乎天天面對,今天中午吃午飯還是面條?天冷了,用取暖器還是開空調?買國產車還是買進口車?一個國家也類似如一個人,也需要做出取捨:該發展重工業還是輕工業?側重發展國防還是民用工業?是進口核電設備還是自主研發?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的東西。如上例中甲選擇買筆記本電腦,那麼他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外出旅遊(當然,其它的選擇也是他的幾乎成本)。也就是說甲決定花5K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他就不能再用這5K作其它的花費。
機會成本是極其重要的,考慮兩個人A和B,他們開個雜貨店,假設每天均能盈利200元。而A又是個程序設計人員,他如果在某公司上班,每天可以賺250元,那麼他開雜貨店的機會成本是較大的;而B是個卡車司機,如果他開車,每天可掙120元,他的機會成本要小。自然,A會關閉雜貨店而B會選擇繼續經營,這也解釋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職業多樣性以及人們的選擇的差異。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里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人就是在機會成本既定的條件下,人們會系統而有目的做可以達到其目的最好的事。在上列子中,同樣是一天時間,A會選擇做程序員工作,B會選擇開雜貨店,他們都是理性人。所謂邊際量,簡單舉例說,買9雙襪子花費18元,如果再買一雙,那就再加2元,那麼多買一雙襪子就得多花費2元,那麼這最後2元就是增加的這雙襪子的邊際價格。邊際量是經濟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可以解釋喜歡喝可樂的人為什麼不會把所有的錢都用來買可樂,可以解釋一個工廠不可能無限大。那麼所謂的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就很好解釋了,一個喜歡喝可樂的人,他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巨大的,但是再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可能會降低,顯然繼續買的話,他的滿足感繼續下降甚至會到反感可樂的地步。也就說,每多買一瓶,可樂的價格不變,但是他的邊際滿足感是下降的。
原理三是很具有實用性。假設你回家坐汽車正常的車票是50元,但是在汽車即將啟動時如果還有3個空位的話,最後上的一個人可以花40元坐車。因為最後一個人上車對汽車所有者的邊際成本是很小的,也就說帶上這個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是邊際收益卻比較大(也就是相對不帶這個人,額外賺取了40元)。但是如果有10個人想坐這個車的話,司機可能就需要重新考慮了,他必須考慮其所得和所失,如超載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前面買票的顧客的不滿而導致的投訴等等。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所謂激勵,就是某種刺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一旦外界有激勵存在,人們就會做出反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超市對商品打折,人們會爭先恐後的去買。汽油漲價,更多的人會選擇不開車或者購買小排量的車,汽車公司會研發節能汽車,而石油公司會選擇提高產量。經濟學家甚至宣稱,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而所有經濟學內容就是對此的解釋。

閱讀全文

與生活中的經濟學書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