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政治經濟學中對商品、商品價值和價格的理解,它們的定義和關系。急~!!!
商品是為交換來而生產(或用於源交換)的對他人或社會有用的勞動產品。 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一個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即由於每一個商品都凝結著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若想衡量,其單位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在此請注意一點,商品是由於交換才產生的,所以如果沒有交換就不能被稱作是商品。一個物品是有使用價值的,例如牛奶可以喝來得到營養,但是如果我自己喝了牛奶,則牛奶只有使用價值,因為沒有被交換所以不能被稱作商品。但是如果我拿牛奶跟別人交換得到了大米,那麼其意義就是我將牛奶的使用價值轉移給了別人,使牛奶實現了其交換價值,則牛奶成為了商品。因此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一定就是商品,如果是商品一定是要有交換價值。但是交換價值又是無形的,是人與人直接交換形成的,其衡量標准正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最後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由商品的價值所決定,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商品價值上下波動。
㈡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價值與財富應當是什麼一個關系
從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理論看,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因此,價值是版抽象的。
財富是權實在的,財富的載體,歷史進程中,豐富多樣。一般認為,商品與貨幣是財富的代表、象徵。
勞動創造價值,價值外顯為財富,價值凝結在商品中,價值與財富是本質與現象的關系
㈢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如何理解一分價錢一分貨與價值決定的關系
價值規律抄的內容原理內容: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知識運用:一分錢一分貨;貨真價實、優質優價。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時候一分錢買不到一分貨,就叫做--物所不值(比如買到了假冒偽劣商品)。有時候一分錢買到了不止一分錢的貨,叫做--物超所值(比如買到了優惠價或團購商品)。一般情況下是一分錢一分貨,叫做--物有所值。僅供參考,祝您能經常買到物超所值的商品!
㈣ 【高中政治】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與經濟學的使用價值的關系
哲學的價值和經濟學的價值是兩個在性質上根本不同的范疇。兩者的區別主要是:
1、哲學的價值是指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即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通俗的說就是指事物對人的積極作用。
2、經濟學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哲學上的價值表示的是一種主客體關系,是對價值的最一般本質的抽象。而商品的價值是撇開了勞動的對象、使用的工具以及生產的方式、方法等具體的東西,所剩下的惟一的一個共同的東西——人的體力和腦力的耗費,即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它表示商品生產者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即商品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2)價值大小的評判標准不同。哲學上的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效用關系,那麼,判定一種事物是否有價值、價值大與小,當然就要考慮主體的需要和利益。由於主體的需要和利益是干差萬別的,面對同一個客體,不同的主體從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出發,會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價值評價。所以說哲學上的價值評價帶有很明顯的主觀性。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大小,及由它決定的商品的價格不是由任何個人的主觀意願決定的,所以商品的價值明顯地帶有確定不移(一定條件下)的客觀性。
㈤ 哲學中的價值和經濟學中的價值有什麼關系
只要是價值,其實都是一樣的東西。
只不過我們便於區分,勉強分一下。
經濟價版值我們通常指是商品,或者說經權濟關心的是資本!
哲學價值我們通常就是直接指關心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大多人說是終極關懷!
商品是剩餘價值,是交換價值!我們經常有各種各樣的關懷,我們關心房子問題,
關心衣服問題,關心吃飯問題,有這么多的關心,為什麼還有一個什麼關心叫做終極關心?
是因為我們的關心每天都在改變,只有一個關心我們基本是不會改變的!
因為這個關心可以決定我們所有的那些關心全部消失!
那個就是生存還是死亡!
試想你要是死了,你那些所有的關心你還有能力去關心嗎?
於是哲學就開始了,問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有關心?
㈥ 經濟學如何定義價格和價值關系
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比例的指數,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是構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經濟特有的范疇。
價格的職能有:
(1)標度職能。
即價格所具有的表現商品價值量的度量標記。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時間是商品的內在價值尺度,而貨幣是商品內在價值尺度的外部表現形式。貨幣的價值尺度的作用是藉助價格來實現的,價格承擔了表現社會勞動耗費的職能,成為從觀念上表現商品價值量大小的貨幣標記。
(2)調節職能。
即價格所具有的調整經濟關系、調節經濟活動的功能。由於商品的價格和價值經常存在不相一致的情況,價格的每一次變動都會引起交換雙方利益關系的轉換,因而使價格成為有效的經濟調節手段和經濟杠桿。
(3)信息職能。
即價格變動可以向人們傳遞市場信息,反映供求關系變化狀況,引導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價格的信息職能,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的,是市場上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㈦ 簡述一下天人合一與經濟學學科發展的關系,最好是500字以上,謝了
天人合一的經濟學
【摘要】本文是討論如何認識與實現一個能夠為了全人類與環境系統的帕累托改進、互惠互利、和諧相處、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指導全人類走向世界大同或者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道路,主要是從價值規律(或者「道」) 入手,這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古老而又全新觀點,它可以說是一種個人的成功學價值觀也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筆者企圖用數學邏輯來證明這種價值觀與世界觀是符合邏輯的,這一條道路是可以行得通的。它不是像烏托邦之鄉那樣遙不可及。
關鍵詞:道、價值、價值規律、需求量、生產量、系統、自我、真我、世界大同。
價值規律的本質
我認為人是一個控制系統,是具有自覺或者不自覺的調節糾正自己的行為趨於人體系統自己的價值軌道,使之接近邊際效應等於零的狀態軌道(這個軌道是由每一個可以無限細分的邊際效應等於零時空點連結起來的它就是國學所說的中正之道!)可見,價值規律(道)就是這樣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的,這就是亞當斯密所說的一隻無形的手!
其實,邊際效應等於零時就是需求量=消費量,如果價值主體能夠總是處於這個狀態說明他或者她是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狀態,這就類似於物理學的物體在外力衡量時做勻速運動一樣,不同的是一種是自然規律,一種是人自身的價值規律。現實中價值主體盡管暫時的需求量=消費量即邊際效應等於零的狀態是可能存在,因為,價值主體在消費物品的時候,這種物品的消費總是要經過邊際效應等於零的狀態這個檻或者度,但是,時時刻刻的需求量=消費量即邊際效應等於零的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話他或者她就不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真正的神了,
然而,現實中可以圍繞著這個軌道波動:有時候,需求量>生產(或者購買消費)量時即邊際效應大於零為正,這種狀態說明需要不能及時的滿足,這時候由於需要不能及時的滿足,所以,價值主體願意出比社會平均價值(用貨幣表現則是價格)高的價格去交換或者繼續投入生產實現一直達到邊際效用為零(需求量=生產量);有時候,需求量<生產量時即邊際效應小於零為負,這種狀態說明需要的購買消費滿足過度產生副作用和資金浪費或者生產過剩產生資源浪費,所以,主體不願意出與社會平均價值(用貨幣表現則是價格)一樣而願意轉讓去交換其它商品或者繼續投入生產其它需要不能及時的滿足的物品一直達到邊際效用為零。
上面的分析應該引入時間,因此,「需求率(需求率=需求量/時間)>生產率(生產率=生產量/時間)」時即邊際效應大於零為正;「需求率<生產率」時即邊際效應小於零為負;「需求量=消費量」時即邊際效應等於零為均衡狀態;也可以這樣表達:生產率/需求率=滿足率 ,滿足率有三種情況:滿足率>1;滿足率<1;滿足率=1。滿足率>1時,有剩餘或者不願意再消費;滿足率<1時,需求不足,願意再消費直到滿足;滿足率=1時,表示處於均衡狀態,物品的價值實現概率最大化為1,邊際效用為0,總效用也最大化。
現實中政府對於社會需要的物質生產與需求和整個社會的控制行為是不可能完全信息與完全理性的;同樣道理,一個人對於自身的需要的物質生產與需求和整個肢體的控制行為也是不可能做到形與神、知與行完全信息與完全理性的;所以,多多少少出現一點偏差就是在所難免的,當這種偏差還不夠嚴重即達到系統的病態甚至崩潰時,也許還來得及調整過來,恢復到生產量與需求量均衡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是價值規律的均衡點上。上面,需求率(需求率=需求量/時間)>生產率(生產率=生產量/時間)與需求率<生產率,或者滿足率>1、滿足率<1時,都是這種行為沒有達到均衡而偏離的現象。可見,人對於物品使用價值量的生產與需求量的滿足之間是信息不對稱或者不完全信息的這是一對矛盾量。所以,不能把生產量等同於消費量,因此,生產量=消費量只是現實中的一個特例。
另外,從生產到消費或者需求的滿足,不是瞬間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因此,生產到消費和需求的滿足過程之中,物品的自然價值損失是熵增的,這就是說自然價值被人利用的概率是不完全的,這個過程中是伴隨著更多的自然物質資源的流失為代價的。比如,我們假設張三這個人實際對於大米每一年的生理上的需求量本來只有300公斤,但是,實際上張三生產(或者購買消費)大米的量卻大於300公斤,因為,大米在生產或者購買之後到真正實現滿足需求時這段時間,是可能存在損失的,比如放在家裡被老鼠吃了一點,或者不小心倒掉了一些等等。不過為了簡化問題的分析就像當初物理學對於真空的假設一樣這些損失我們可以忽略不計。
人是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的呢。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已經開始理解人體是一個經濟控制系統,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發展與優化,必須不斷的滿足自身的需求,同時,又必須為了不斷的滿足自身的需求,又必須不斷的去生產符合自身需求的物品使用價值,這就是一個:使用價值生產——消費——實現需求——再生產······的勞動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同時統一進行。當然,如果考慮到社會的分配與交換過程,完整的實現自身的價值是:「使用價值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實現需求——再生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價值主體必須始終遵循價值規律,盡量避免大起大落的波動,防止主體價值系統與環境的落差過大而出現系統崩潰。
然而,這個應該如何認識、判斷自身是否應該繼續那一種行為或者勞動而使自身避免與環境的落差過大而出現系統崩潰甚至趨於價值的最大化呢?下面,我們來探討這方面的問題。首先,在主觀上人是通過自身的感覺器官來判斷自身更加需求那一種物品,或者通過意識認識那一種物品對於自身更加有使用價值,從而總結出一套比較符合自身的價值觀。確定那些行為、勞動是應該繼續,那些行為、勞動是不應該繼續的取捨意義。
下面是我的分析,主體系統的主觀感覺到的信息只能(也只有)存在兩者情況:一、可能完全=(符合對稱)真實存在的信息;二、可能≠(不完全符合對稱)真實存在的信息。⑴是主觀信息與真實存在信息的(交集),二又可以分為兩者情況:⑴、是主觀信息(這個集合)與真實存在信息(這個集合)存在交集(真假混雜);⑵、主觀信息完全不符合真實存在的信息,即主觀信息(這個集合)與真實存在信息(這個集合)沒有相交,不可能是一的情況也不可能是二中⑴的情況,完全是相離的狀態,也就是說是完全間假沒有一點「真」的!從認識論來說,認識者要想完全達到一這種狀態是不可能的,但是可能無限逼近。所以,認識者希望對於認識對象認識的過程是從二中⑵的情況――→二中⑴的情況――→無限逼近一的情況。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過程就是從一個對於客觀事物的相對無知到相對可知的過程;是從一個對於客觀事物的現象到相對本質的過程;是從一個對於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到相對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從一個對於客觀事物的虛幻到相對真實的過程。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告訴我們:「真與可證是兩個概念。可證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證。」但是,主體可以通過客觀事物顯示出來的一些信息特徵、指標的比較來判斷那些可能是更加「真」的,那些可能是更加「假」的。
而價值主體對於自身與環境之間的價值認識,正是基於自我對環境的「真」和「假」的的基礎上來判斷那一種東西對於自身是真的有價值,那些東西對於自身是 「假」(不真)的有價值,由於人對於「真價值」和「假價值」的認識和判斷都是相對的,所以,有沒有或者是否更加有價值的認知也是相對的。所以,我認為,這個價值的認知過程是一方面通過人的神經中樞系統感覺認識到的真價值與價值的相對比較,即相對於體驗者對於世界的真價值「涉世深淺」即感覺認識從而領悟能力和相對於作為一個判斷者的體驗者對於世界的假價值分辨能力而言的。
比如,一些因為感覺神經失靈(真)而飲食過量得到肥胖症和腸胃病與高血脂的人,每次吃飯時都感覺自己沒有吃飽喝足(相對於他們的感覺神經來說),可是事實上呢?他們已經吃飽喝足甚至營養過剩了,這時說明他們的感覺神經器官和神經中樞系統的感覺認知已經不可靠有偏差了。
當一個人主觀上的感覺神經器官和神經中樞系統的感覺認知已經失靈(真)和不可靠有偏差時。這時我們就需要藉助比較客觀上的更加精確的科學儀器的測量和觀察。還是以上面的例子為例:如果些因為感覺神經失靈(真)而飲食過量得到肥胖症和腸胃病與高血脂的人,通過醫院的非常先進的科學儀器的測量和觀察發現原來他們每次吃飯時都感覺自己吃飽喝足的狀態其實這時並不是真的剛剛好吃飽喝足,而是過度的飲食量已經超過合理量的20%,那麼,如果他們想要不因為過度的飲食量得肥胖症和腸胃病與高血脂就必須在沒有感覺自己吃飽喝足的狀態的80%(即八成飽)之前時停止進行飲食,反復訓練感覺認識那個合理狀態的飲食量與控制自身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行為療法的法則,它同時也是一種行為經濟學法則。當然,這是從生理學或者生物學意義上的經濟學。
如果是社會意義上的呢?
人的經濟行為除了上面的自我對於自身生理的本我的行為,來實現肉體與精神、知與行、生理與心理上的統一之外,還有就是自我對於社會或者自然環境方面的超我與客我的價值實現或者是統一。這個可以通過價格這個信息與自身的價值標準的比較之中,自覺或者不自覺的來調節糾正自己的行為趨於系統自己的價值軌道,使之接近邊際效應等於零的狀態軌道的(這個軌道是由每一個可以無限細分的邊際效應等於零時空點連結起來的它就是國學所說的中正之道!),可見,價值規律(道)就是這樣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的,這就是亞當斯密所說的一隻無形的手!
比如,以養豬這種社會勞動生產為例子:如果社會市場稀缺的總需求量是M頭/每天,競爭者產出供給P頭/每天,而自我的勞動產出N頭/每天。
那麼, N-(M-P)可以有三種情況:①N-(M-P)=0;②N-(M-P) <0;③N-(M-P) >0;
①當N-(M-P)=0時,是社會生產與需求均衡狀態,這時需求量=生產量,可能出現價格=價值。這時應該提高邊際產量使之保持趨於N-(M-P)=0的狀態;
②當N-(M-P) <0時,是社會生產不足,社會需求不能滿足,這時,可能出現價格>價值,這時應該提高邊際產量使之趨於N-(M-P)=0,不然就會錯失良機;
③當N-(M-P)>0時,是社會生產過剩,社會需求滿足過度,這時,可能出現價格<價值(均衡價格),這時應該降低邊際產量使之趨於N-(M-P)=0,不然就會血本無歸;可見,豬肉的降價是因為可能社會需求量的需求萎縮減少或者社會生產量的供給擴展增加引起的;豬肉的升價是因為可能社會需求量的需求擴展增加或者社會生產量的供給萎縮減少引起的。
當然,值得思考的是「我」這個需求量與消費量不只是指生理學方面或者心理學的個人價值量、社會價值量單一方面的需求量與消費量。因為,人類之中每一個人對於物品的需求並且去消費滿足往往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個人與社會甚至人與自然的統一。下面我們來理解不同的價值規律。
(1)個人的價值規律:包括①人體生理價值規律與②人體心理價值規律。
①人體生理價值規律:主要研究人體身體生理行為的健康長壽方面的規律(比如,醫學、營養學、生理保健理論方面等等學科都有涉及到這方面);②人體心理價值規律:主要研究人心理行為的幸福快樂方面的價值規律(比如,心理學、成功學、心理保健、宗教信仰方面等等都有涉及到這方面);這個類似於道家學說的修身養性之道。
人體生理價值規律①與人體心理價值規律②之間的關系是:①是②的生理物質基礎,②是①的心理信息表現(反映),但是,②又反作用於①對其產生影響,這種影響表現為人腦對於身體和感覺器官(耳、目、舌、鼻、皮膚等等)的控制。
(2)社會價值規律(包括馬克思經濟學的價值規律):主要研究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理和心理行為的有序、合理、優化(體現為人的健康、幸福快樂)機制方面的規律,這不僅僅包括社會物質商品的勞動生產、社會分配、社會交換、社會消費的合理性(比如,傳統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宗教聚會方面等等都有涉及到這方面);而是同時也包括情感道德等等一切人與人之間物質、能量和信息需要的生產、交換與消費和滿足,這個類似於道家學說的社會之道。
(3)自然(系統之間的)價值規律:主要研究自然系統與系統之間、系統與要素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輸出、輸入與交換和結構功能的有序、合理、優化機制方面的規律。(比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耗散結構、動物學、生物學、生態學理論方面等等自然科學都有涉及到這方面),這個類似於(或者可以說就是)道家學說的宇宙、自然之道。
自然(系統之間的)價值規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指價值規律是不能通過人的感覺器官可以感覺到的具體化的東西,她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一種只能通過人的大腦意識才能夠「感覺」到的東西。它是我們人類的大腦抽象出來的「感知」到的一般自然價值規律,我這里勉強表達出來,我認為認識這種價值規律,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一是以「為學日益」的方式向外追求學問,通過學習獲得科學技術知識,學習知識與技術要不斷地豐滿完善、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另一種是以「為道日損」 的方式向內追求真理。從認識的角度來說,是指首先要把所學習的東西通過通融貫通把這些所學習到的東西(知識)轉化為概念化的名稱,形成一個由這些概念化的名稱相互聯系組織而成的知識(信息)系統網路,使它們有條有理、化繁為的簡歸納總結;經過自己的研究發現,一般自然價值規律,主要體現為價值系統保持自身與環境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輸出、輸入與交換,而達到自身結構功能的有序、合理、優化的目的,這個過程是價值系統趨利避害、趨凶避吉,追求獲得利益最大化與付出成本最小化的過程。
另一種某一個具體事物的本身的自然價值規律,比如,生態系統之中的許許多多生物,以客觀的角度去分析觀察它們,它們的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客體,它們也遵循趨利避害、趨凶避吉,追求獲得利益最大化與付出成本最小化,但是,不同的生物自身具有與其他生物不同的價值規律,比如,同樣是哺乳動物的老虎和綿羊,老虎屬於食肉目是食肉動物;而綿羊屬於偶蹄目是食草動物,偶蹄動物擁有復雜消化系統的能有效地利用草這種粗糙、低營養的食物,可見,由於消化系統結構的不同肉與草對於老虎與綿羊之間需要或者具體價值肯定也是有天淵之別的,所以說,每一種生物都有它們自身具體的價值規律,不同的事物的價值因為不同的物種對於這種事物的差異而不同,人類對於其它物種來說其需要或者具體價值規律也是不同的,就是每一個不同的人類個體之間的需要或者具體價值規律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見,自然價值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她不因為某個人甚至整個人類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為某個人甚至整個人類的滅亡而消失,她就是那樣,自始至終都是在那裡存在著,只是在不同的以系統形式存在的某個具體宇宙萬物之中有具體的形式存在而已。她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又無處不在。宇宙天地萬物之間自然的運行正是由自然規律的存在和自我調節的結果。這個類似於(或者可以說就是)道家學說的「常道」。
㈧ 經濟學如何定義價格和價值關系
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比例的指數,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是構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經濟特有的范疇。
價格的職能有:
(1)標度職能。
即價格所具有的表現商品價值量的度量標記。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時間是商品的內在價值尺度,而貨幣是商品內在價值尺度的外部表現形式。貨幣的價值尺度的作用是藉助價格來實現的,價格承擔了表現社會勞動耗費的職能,成為從觀念上表現商品價值量大小的貨幣標記。
(2)調節職能。
即價格所具有的調整經濟關系、調節經濟活動的功能。由於商品的價格和價值經常存在不相一致的情況,價格的每一次變動都會引起交換雙方利益關系的轉換,因而使價格成為有效的經濟調節手段和經濟杠桿。
(3)信息職能。
即價格變動可以向人們傳遞市場信息,反映供求關系變化狀況,引導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價格的信息職能,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的,是市場上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