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福利經濟學第一定律,所有競爭均衡都是公平的,對嗎
嚴格說來不對。
理由1,任何定律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理由2,世界本身就版沒有公平。
世界本是不權公平的,也不可能公平。其實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首先,沒有人願意來維持這個公平,其次,即使有人願意也沒有人有這個能力,再次,即使有人願意也有這個能力,他也沒有這個時間,把世上人一一稱過。
所以就有了際遇這種說法。因為同做一件事,有人直上青雲,有人苦痛掙扎,使人長嘆卻又無奈,只能歸之於際遇。
而有人對這不公平是極看不開的。豁達二字易書難行。所以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墨子著《非攻上》。而劉基有《賣柑者言》。
2. 怎樣理解囚徒困境與福利經濟學第一定律的沖突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是指經濟主體的偏好被良好定義的條件下,帶有再分配的價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優的。而作為其中的特例,任意的市場競爭均衡都是帕累托最優的。
囚徒困境兩人都選擇非合作,達到了納什均衡狀態。在這種納什均衡條件下,每個人單方面地改變博弈策略都不能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好處,因此雙方都不會改變原有博弈策略。然而,從二人的總收益來講,達到納什均衡狀態下的總收益顯然不是最高的。囚徒困境下的納什均衡符合了帕累托最優的情形,但顯然這種帕累托最優對於整體利益來說沒有達到最大化。
3. 如何解釋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區別
利經濟學兩大定理分別說明了市場可以解決兩大問題: 效率和公平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指出,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競爭性市場均衡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的,即市場機制能夠解決效率問題。
但是,有效率並不意味著公平,比如在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也可能是帕累托最優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告訴我們,滿足一定條件,在在給定某種稟賦配置下,帕累托有效配置可以通過競爭性市場均衡來實現,換句話說,要實現公平目標,只要對初始稟賦進行調整,剩下的交給市場即可,這也說明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顧的。
關於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對稟賦的調整不需要對所有產品進行分配,只需調整其中一種產品(如土地)即可。
4. 如何理解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市場競爭能夠通過價格機制有效調節經濟活動,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
實現條件:完全競爭、無外部性、無交易成本、完全信息、無規模經濟
通俗解釋:
在一個完全競爭、完全信息、無交易成本、無外部性、無規模經濟的世界裡,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會促使整個社會達到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狀態。即:自由競爭的市場是帕累托最優的。
政策導向:崇尚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幹預。
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自由競爭市場可以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每個人的福利狀態取決於他初始資源擁有狀態。政府要想調節社會間的福利水平,應該對每個人的原始資源配置狀態進行干預和調整。
舉個例子
直接上圖:
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差別是:
第二定理是在第一定理上的深化,加入了一個論點:即初始資源配置狀態決定最終資源配置狀態。
理論前提是第一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