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基礎解釋

經濟學基礎解釋

發布時間:2020-12-01 23:15:34

① 《經濟學基礎》,解釋需求的定義,以及影響,需求的因素,舉例說明需求規律。知道的幫忙回答下,謝謝

需求量是指消費來者一定時間內,自在各種價格水平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影響需求的因素1、商品價格,隨著商品價格的升高,需求量會下降。2、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消費者收入越多,對某一商品的需求量越大。3、相關商品的價格。4、消費者偏好。5、對商品的價格預期,預期下期價格升高,則現期需求量會增加。(這都是正常物品啊,劣等品和積分商品變化情況會有差別)。需求規律即商品需求量與商品價格之間反向變動的規律,即商品價格升高,需求量下降,商品價格下降,需求量升高。例子有很多,比如說汽車房子什麼的,價格下降,買的人會變多,需求量升高。

② 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定義

經濟學的基本概念、范疇、判斷與推理,包括經濟學體系的出發點、經濟學的根本方法與科學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

③ 《經濟學基礎》名詞解釋4分 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Okun's Law
由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提出的,用來近似地描述失業率和實際GNP之間的交替關系。其內容是,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1%,實際GNP便低於潛在GNP3%。

④ 經濟學基礎有哪些名詞解釋

資源:資源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們所發現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質、能量及其功能過程的總和,它們往往以原始(自然)狀態進入生產過程或直接進入消費過程以提高人類當前或未來的福利。

⑤ 用經濟學基礎解釋:(怎麼做喲)

經濟學中有一個「經濟人」的基本假設,即每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回可以說,答每一個經濟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生產者從事生產活動的出發點不是為消費者提供產品,而是獲得最大利潤。

⑥ 經濟學基礎知識

稀缺性 是資源 的有限性想對於人類需求的無限性
選擇 對不與不同的方案針對自己的狀況作出的最利己的決策
微觀經濟學 研究微觀經濟主體如廠商 消費者的經濟問題的相關學科

太累 了
不打了

西方經濟學書上都會有的

⑦ 經濟學基礎題(求詳細解釋)

相當於在邊界條件下求極值,你現在的邊界條件是X+Y=16,那你就畫這根constrain line,至於具體的無差異曲線應該是題目應該給的條件。當X+Y=18時,你畫出這根線後,繼續畫無差異曲線。

⑧ 經濟學基礎是什麼啊

系統介紹經濟學原理,包括一些經濟學術定義,微、宏觀經濟,微觀經濟包括經濟分析、經濟效應、市場周期、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市場、分配等乖,宏觀經濟學包括總需求和總供給,對經濟增長的分析、經濟周期分析、還有失業、通貨膨脹和開放經濟等等等等。買本書看看吧。

⑨ 跪求關於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解釋

所謂「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um),就是指在一種經濟狀態下,如果沒有一種辦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境況變得更好,這就意味著一個社會在既定的生產技術和既定的消費者偏好函數條件下,生產資源配置已達到最優狀況。「帕累托最優」是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對經濟學研究范疇的重要拓展之一。該范疇不僅對經濟學的研究和應用,而且對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都產生了廣泛而重大的影響。

對於上述「帕累托最優」狀況,筆者認為它可能是一個偽命題或至少是一個無意義陳述。下面談談理由。

首先,在理論建構中,前提的有效性是理論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但「帕累托最優」的前提條件是不符合實際的。「帕累托最優」的前提條件是生產技術和消費者偏好都是不變的。但實際情況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不僅生產技術在變化,而且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同樣,一個人在一生中,其效用偏好結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的。這里改變一個人效用偏好結構的因素是多元的。一是年齡因素。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效用偏好一般是不同的。二是生理因素。一個人生理條件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其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如有的人得了肝病,則原來飲酒的偏好將會隨之改變。三是職業改變。一個人在一生中,職業的改變是常有的事,有的人一生中可能會改變職業五、六次以上,不同的職業必然具有不同的激勵系統,相應一個人的效用偏好結構這時也會一定有所變化,以適應這種新情況。四是社會影響。社會影響主要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及時尚對一個人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所產生的作用。一個中國人,如果轉到美國定居,其效用偏好結構肯定會發生變化,因為出於生活的需要,他只有在生活方式上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才有可能更好地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同樣,由於社會潮流和時尚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即使一個人處在同一國家中,他也會為了適應形勢和潮流而不斷改變自己的效用偏好結構。從眾行為的普遍性為人們隨社會環境而改變效用偏好結構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礎。五是自然環境因素。人是適應環境的產物。不同的自然環境,必然會為人們提供不同的選擇菜單。人們選擇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適應和改變的過程,在這種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系中,人自身的效用偏好結構必然會隨所處自然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其次,所謂的「帕累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也是不存在的。所謂「帕累托改進」,就是指資源的一種重新配置,它使得至少有一個人的處境改善,而其他人的處境至少沒有變壞。

這里暫時假設「帕累托改進」可以實現,這時就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所有人的境況都變好;第二種情況是有一部分人的境況變好,另一部分人的境況至少沒有變壞。

第一種情況與阿羅(K.J.Arrow)定理相矛盾。因為對原來的資源配置狀態進行重新配置,必然涉及到要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的多種方案(一般多於三個,若不到三個,可補充到三個以上,這里補充的方案是否合理不影響本文對問題的討論)有一個選擇的問題。根據阿羅定理,在滿足一定的公理條件下,若人數不少於兩個和方案數不少於三個,則不存在一個大家都公認的公平分配程序。既然如此,則在多種資源的配置方案中選一個讓任何人都認為公平和滿意的方案是不可能的。這時,選任何一種資源的重新配置方案,必定會使一些人覺得不公平,從而產生不滿意。不滿意的這部分人,其效用水平應當是下降的。這里主要原因是:一個人的效用,不僅取決於實際絕對擁有資源量的變化,而且更重要取決於他與社會其他人相比較的相對資源擁有量的變化。對於一個社會人而言,他更看重的是相對擁有資源量的變化。一是人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但本質是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是通過社會關系來體現的,而社會關系的深層內涵是一種通過比較而產生的社會相對性,既一個人更多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對比較來體現其在社會中的優越性和社會地位,體現其社會關系和社會屬性;而人與人之間的相對性本質上又是通過擁有資源的相對量來體現的。二是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替代規律的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個人對來自絕對資源擁有量增加的效用有一個遞減的趨勢,同時,對來自資源相對擁有量的效用會有一個遞增的趨勢。三是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由低級到高級可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會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上;在這五個層次需求的追求中,層次越高,資源相對擁有量所起的滿足作用越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相對資源擁有量的變化更看重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如某甲和某乙各原有50萬私人財富,對於社會新增加的20萬財富,按規定應當屬於甲所有,但實際分配的結果是乙得到了18萬,甲得到了2萬。這時甲和乙的實際狀況都得到了改善,按照「帕累托改進」標准,這種情況應當是一種「帕累托改進」。但實際上,甲認為自己是吃虧的並且受到了歧視,其效用水平肯定是下降的。再比如,假設甲和乙原來都是一般幹部,按規定,甲和乙條件一樣,都應當升為處長,但實際甲升了處長,而乙只升為科長。按照「帕累托改進」標准,這種情況也應當是一種「帕累托改進」,因為每一個人都較前有所進步,但實際上從乙的角度出發,乙認為社會對自己是不公平的,其實際的滿意度和效用水平肯定也是下降的。所以,根據阿羅定理,要選擇一種讓每一個人效用水平都提高的資源重新配置方案是不可能的,這也就說明「帕累托改進」的第一種情況是不存在的。這里可能有的同志認為,我不改變社會每個人原有資源的擁有狀況,而是平均給每個人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資源的擁有量。這種情況根據阿羅定理也不能提高所有人的效用水平。因為這種平均分配的規則肯定不符合一些人的偏好,這樣就會降低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比如,按貢獻,甲應當分到20萬元,乙應當分到2萬元,但一平均,甲和乙各拿11萬元,這時甲會認為自己是吃虧的,甲的滿意度肯定會下降。在我國,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生活得到改善的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並非就一定是增加的,這里就有個個人對相對資源擁有量的評價和效用問題。有些人就認為自己是吃虧的,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第二種情況也不可能存在。第二種情況是有一部分人的境況變好,另一部分人的境況至少沒有變化。對於境況變好的一部分人而言,不僅資源的絕對擁有量增加了,而且與另一部分人相比,資源的相對擁有量也增加了,所以,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一般總體會得到提高。但對於境況沒有得到改變的一部分人而言,由於與另一部分人相比,雖然資源的絕對擁有量沒有發生變化,但相對資源擁有量發生了減少的變化,所以這部分人的效用水平總體應當是下降的。例如,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國家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並沒有伴隨國民幸福水平的提高,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一方面,人們享受到了比原來更多的乳酪;另一方面,人們的痛苦也比原來更多。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分配不均衡問題也是緊密關聯的。而分配不均衡的最終體現就是資源的相對擁有量變化不均衡,並且這種變化沒有符合和滿足一部分人的偏好和要求。

當然,如果對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狀態設定一些限制條件,我們就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狀況的一種「帕累托改進」。假設一個社會的人都是互相封閉的,相互之間沒有任何的信息交流,並且他們之間就財富的分配也沒有任何的信息交流。這時可通過對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成員增加相等的財富量或不等的財富量而實現「帕累托改進」。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產生資源絕對擁有量變化的效用,而不產生資源相對擁有量變化的效用。由於每個人的資源絕對擁有量是增加或至少是保持不變的,所以這時社會成員的狀況要麼是每個人都得到了不等的改善,要麼是至少有一部分人得到了改善,另一部分人至少保持不變。這種情況表示「帕累托改進」得到了實現。但問題是,人們之間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交流。在現實社會,人們之間不僅有各種信息交流,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在增加。有交流就必然產生資源相對擁有量方面的效用,同時,社會的等級性制度設定也更加放大了這種在資源相對擁有量方面的價值和效用。這也就表明,由於假設不符合社會實際情況,所以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帕累托改進」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由上討論可知,產生「帕累托改進」的各種情況都是不可能存在的。這表明可能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資源配置根本就沒有「帕累托最優」狀況存在;一種情形是任何一種資源配置狀況都是「帕累托最優」狀況。而這兩種情形說明:「帕累托最優」要麼是一個偽命題,要麼是一種無意義陳述。

再次,從「帕累托最優」狀態的產生機制看,「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存在也是不可能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的經濟體系中,如果存在著競爭性均衡,那麼這種均衡就是「帕累托最優」;同時,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認為,對於每一種「帕累托最優」狀態,在滿足有關個人效用函數(凸的無差異曲線)和生產函數(凸的生產函數)的某些條件下,總可以通過一個完全競爭市場的競爭性均衡來實現。但大家都知道,完全競爭市場的經濟體系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於抽象的理論中。

第四,從「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判斷依據看,「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實現也是有問題的。按照「帕累托最優」標准,判斷甲的狀態是否較前有所改進,其依據是甲自己的主觀效用和偏好,而不是社會統一標准和客觀標准。這就會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觀偏好,從而對同一狀況就會有不同的判斷。在現實中,從其他人的角度看,甲的狀態應當是改進的,但在本人看來,未必就認為是改進的。二是對同一個人而言,其慾望水平也是在不斷升級的。隨著客觀生活狀態的實際改善,一個人的需求和偏好也在變,這時基於個人效用偏好標准,其生活的快樂度和滿意度並非就一定是絕對提高的。因為效用實質體現的是個人慾望水平與慾望水平實現程度的比較。如果慾望水平低,而慾望水平的實現程度高,則效用水平就一定高;如果慾望水平高,而慾望水平的實現程度低,則效用水平就一定低。例如,有些人從原來落後的地方轉移到一個較先進的地方,從客觀角度看,盡管其實際的生活水平可能較前有所提高,但其主觀效用水平並非就一定是絕對提高的。因為這時有兩種情況:一是由於換了環境,有些人就有可能喪失一種相對優越感,從而減少了自尊和社會地位等產品所帶來的收益效用。如有些人選擇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就是因為更看重自尊和社會地位等所帶來效用的緣故。二是隨著社會交往和社會信息的增多,會激發出一個人更高的需求和慾望水平(假設這時實現水平並沒有相應提高)。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其效用水平的下降和生活快樂度的下降,而不是提高。所以,從判斷標准看,「帕累托最優」狀態有一個私人標准與社會標准,主觀標准與客觀標准相協調的問題。從個人標准推出社會標准,根據阿羅定理是不可能的。對於主觀標准和客觀標准,二者雖互相影響,但二者畢竟屬於不同的境界,並不能直接統一。主觀標准屬於主觀世界,客觀標准屬於客觀世界。主觀世界改變的內因是主觀世界自身的改變,而客觀世界的改變只是導致主觀世界改變的基礎和外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所謂「帕累托最優」境界的表述應當是一個偽命題,或者至少是一個無意義陳述。

當然,若對原有「帕累托最優」狀態中的一些限定條件進行一些改變,這時我們仍然可以得到一種在現實中有可能實現和存在的「帕累托最優」境界。但此「帕累托最優」境界的表述已不同於原「帕累托最優」境界的表述。主要的改變是:一是將個人判斷狀況改善的標准設為某一不具有主觀性的統一的社會客觀標准,而不以個人的效用偏好為判斷基礎;二是將某人狀況的改善僅限定為實際財富(能進行客觀估算的)擁有量的增加,而不是效用的增加。三是將變「好」與變「壞」的表述改為變「多」與變「少」的表述。這時新的「帕累托最優」境界可重新表述為:在一種經濟狀態下,在某一社會客觀標准下,如果沒有一種辦法能在不使社會任何其他人實際擁有財富(能進行客觀估算的)變少的前提下,使社會某(些)人實際擁有的財富(能進行客觀估算的)變得更多,這就意味著一個社會的生產資源配置已達到最優狀況。

⑩ 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學基本概念: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基礎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