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2011-02-07 18:43發布日期:2004/1/19來源:[深圳新聞網]瀏覽:[7755]評論:[1]字體:大中小四、五年前,我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就在大學校園里見到少男少女們懷里抱著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當時,這本書剛剛出版就轟動一時,因為書還沒有寫完,出版商就支付了140萬美元的天價買下版權,這創造了經濟學教科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經濟學教科書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完全競爭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又是一個"贏家全得"的結果。套用一句廣告詞,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人生就是不公平。用曼昆自己在書中的例子來說,"金·凱利是最滑稽的演員,所有的人都等著看他下一部電影是什麼,看兩部只有金·凱利一半滑稽的演員主演的電影,並不是一種很好的替代品。"同樣,看很多本寫得糟糕的經濟學教科書,也無法取代閱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快樂,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會暢銷不衰、一版再版的原因。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可讀性很強,在Amazon網站的網友評論中,有一位讀者就說,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鐵上讀完這本書的。有很多優秀的經濟學教科書,比如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又比如斯蒂格利茨教授1993年出版的《經濟學》。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充滿了哲學的味道,讀來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講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華橫溢,讀他的《經濟學》就好像聽一個機智善辯的老師滔滔不絕地佈道,既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新鮮感,但是又總好像在擔心老師咄咄逼人的提問。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則像是一個年輕而時尚的老師,談吐風趣、風度翩翩,總是坐在學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講台上。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對經濟學感興趣,曼昆在舉例子的時候常常會說到當紅的影星、體育明星、甚至富有爭議的電視劇(比如《慾望城市》)。其他經濟學家如大鬍子克魯格曼、暢銷書作者瑟羅等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也會被他信手拈來。感謝曼昆,他的努力將有助於改善普通公眾對經濟學乃至經濟學家的看法。不要忘了,那些來上我們的經濟學課的學生並不會每個都成為職業的經濟學家,一個學期或一學年的授課未必能使他們牢記經濟學里縝密的推理和繁多的定理,但卻足以使他們形成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們的印象,讀後感《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對於像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來說,公眾的反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其發展。好的經濟學教科書能引導學生們去感受經濟學家們見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實質的判斷力,以及他們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樂觀精神。壞的教科書卻只能讓學生們覺得:經濟學無非就是那些畫在黑板上的、不知所雲的曲線。有一位來自挪威的學生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在他們那裡,學生用的都是自己的教授寫的那些令人無法卒讀的經濟學教科書。學生們厭惡地把這種做法叫做"教科書的黑手黨",因為教授們只允許學生閱讀自己寫的教材。這位學生的老師還推薦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盡管他多少有些不屑地說,那是本"程度比較低"的教科書。一年之後,學生忍無可忍地放棄了老師教的經濟學課,因為他無法忍受在聽完一門課之後仍然對這門課的內容不知所雲。值得慶幸的是,他讀完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所以,盡管他討厭自己的經濟學老師,但是他仍然熱愛經濟學。越是智商低的人越是害怕別人說自己白痴,所以他們會拚命炫耀自己的才華。看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智商的確不高,因為有個風氣是只有說別人聽不懂的話才能顯得自己的學問高。其實,不管我們在研究生院里的學問做得如何精巧和深奧,到了分析現實問題的時候,用的最多的還是那些曾在初級教科書里學到的概念和定理。或許,這意味著經濟學的道理原本就非常簡單,也或許,這意味著我們學到最後常常又把簡單的道理弄糊塗了。這正如弗里德曼曾說過的,"五十多年來,作為一個職業經濟學家,我一直對一種明顯自相矛盾的狀況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相對價格理論的基本原理極其簡單,甚至明晰到令人苦惱的程度。另一方面,很少有人會覺得這些原理是顯而易見、非常自然的,至於能夠把它們正確應用於具體問題的人就更少了"。艾林·恩索文(Alain Enthoven)的一段話更是尖銳:"我們所使用的經濟學理論大部分都是在大學二年級學到的,之所以還需要經濟學博士,是因為許多經濟學家直到從研究生院畢業才開始相信他們已經學過的東西,因為他們這時候才成為經濟學的既得利益者。"曼昆有一個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讓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經濟學原理》到了中國,曼昆的使命也到了中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幫助他完成這個使命。(作於2003年11月18日)〔讓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Ⅱ 經濟學的哲學性質究竟是什麼讀後感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四、五年前,我到美國留學的時候,就在大學校園里見到少男少女們懷里抱著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當時,這本書剛剛出版就轟動一時,因為書還沒有寫完,出版商就支付了140萬美元的天價買下版權,這創造了經濟學教科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經濟學教科書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完全競爭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又是一個「贏家全得」的結果。套用一句廣告詞,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人生就是不公平。用曼昆自己在書中的例子來說,「金·凱利是最滑稽的演員,所有的人都等著看他下一部電影是什麼,看兩部只有金·凱利一半滑稽的演員主演的電影,並不是一種很好的替代品。」同樣,看很多本寫得糟糕的經濟學教科書,也無法取代閱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快樂,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會暢銷不衰、一版再版的原因。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可讀性很強,在Amazon網站的網友評論中,有一位讀者就說,他是在上下班的地鐵上讀完這本書的。有很多優秀的經濟學教科書,比如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又比如斯蒂格利茨教授1993年出版的《經濟學》。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充滿了哲學的味道,讀來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講述人生的道理。斯蒂格利茨教授才華橫溢,讀他的《經濟學》就好像聽一個機智善辯的老師滔滔不絕地佈道,既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新鮮感,但是又總好像在擔心老師咄咄逼人的提問。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則像是一個年輕而時尚的老師,談吐風趣、風度翩翩,總是坐在學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講台上。
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對經濟學感興趣,曼昆在舉例子的時候常常會說到當紅的影星、體育明星、甚至富有爭議的電視劇(比如《慾望城市》)。其他經濟學家如大鬍子克魯格曼、暢銷書作者瑟羅等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也會被他信手拈來。感謝曼昆,他的努力將有助於改善普通公眾對經濟學乃至經濟學家的看法。不要忘了,那些來上我們的經濟學課的學生並不會每個都成為職業的經濟學家,一個學期或一學年的授課未必能使他們牢記經濟學里縝密的推理和繁多的定理,但卻足以使他們形成對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們的印象。對於像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來說,公眾的反應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左右其發展。好的經濟學教科書能引導學生們去感受經濟學家們見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實質的判斷力,以及他們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樂觀精神。壞的教科書卻只能讓學生們覺得:經濟學無非就是那些畫在黑板上的、不知所雲的曲線。
有一位來自挪威的學生談到自己的經歷時說,在他們那裡,學生用的都是自己的教授寫的那些令人無法卒讀的經濟學教科書。學生們厭惡地把這種做法叫做「教科書的黑手黨」,因為教授們只允許學生閱讀自己寫的教材。這位學生的老師還推薦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盡管他多少有些不屑地說,那是本「程度比較低」的教科書。一年之後,學生忍無可忍地放棄了老師教的經濟學課,因為他無法忍受在聽完一門課之後仍然對這門課的內容不知所雲。值得慶幸的是,他讀完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所以,盡管他討厭自己的經濟學老師,但是他仍然熱愛經濟學。
越是智商低的人越是害怕別人說自己白痴,所以他們會拚命炫耀自己的才華。看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智商的確不高,因為有個風氣是只有說別人聽不懂的話才能顯得自己的學問高。其實,不管我們在研究生院里的學問做得如何精巧和深奧,到了分析現實問題的時候,用的最多的還是那些曾在初級教科書里學到的概念和定理。或許,這意味著經濟學的道理原本就非常簡單,也或許,這意味著我們學到最後常常又把簡單的道理弄糊塗了。這正如弗里德曼曾說過的,「五十多年來,作為一個職業經濟學家,我一直對一種明顯自相矛盾的狀況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相對價格理論的基本原理極其簡單,甚至明晰到令人苦惱的程度。另一方面,很少有人會覺得這些原理是顯而易見、非常自然的,至於能夠把它們正確應用於具體問題的人就更少了」。艾林·恩索文(AlainEnthoven)的一段話更是尖銳:「我們所使用的經濟學理論大部分都是在大學二年級學到的,之所以還需要經濟學博士,是因為許多經濟學家直到從研究生院畢業才開始相信他們已經學過的東西,因為他們這時候才成為經濟學的既得利益者。」
曼昆有一個崇高的使命,那就是讓所有的少男少女都迷戀經濟學。《經濟學原理》到了中國,曼昆的使命也到了中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幫助他完成這個使命。
Ⅲ 保羅塞繆而森的《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經濟學一直是我感興趣的學科,大體是因為經濟學可以讓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會現象的本質。經典的經濟學入門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國富論》,斯蒂格利茨《經濟學》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薦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一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曾創造了兩次吉尼斯世界記錄:一是書還未完稿時,出版商就出價140萬美元買下版權,從而創下經濟學著作賣價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二是書一出版便很快風行美國,出版僅3個月就被300多所大學採用作為教材,其英文版發行量在1998年出版當年就高達20萬冊,成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經濟學教材,其暢銷速度與暢銷數量又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本書特點鮮明,簡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邏輯嚴謹,是一本絕對值得去細細品讀的書!我是在2015年夏天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讀後有種醍醐灌頂的新鮮感。
通常認為,經濟學是一門艱深的學科,常常需要運用大量深奧的數學知識,令人望而卻步,但在讀完本書後,卻有了另一番感受。這主要因為曼昆從容易理解的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漸進,旁徵博引,用妙趣橫生的語言向讀者展示經濟學的無窮魅力。限於本人的專業知識與文字駕馭能力,就書中前三條基本原理淺顯地談談我的一些讀後體會。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閑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斗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發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閑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干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為閑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拚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斗,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為一個職業人,能夠盡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准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復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Ⅳ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書中告訴我們,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面臨權衡取捨,這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其中的道理並不陌生,但能夠時時做出正確取捨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這充分說明了取捨的痛苦,如何取捨,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曼昆在提到這個原理時寫到:「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閑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我完全贊同這句話。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斗和追求。
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取捨中生活著。無論我們在找工作時,還是與他人合作時,甚至找女朋友時,如果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擁有稀缺性資源,如高學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這樣才可以發送有效的信號,才可以讓他人權衡取捨時更多的考慮我們。當然,其信號的成本是昂貴的。
個人行為的取捨或許是簡單的,當個人組成社會時,將會面臨更多、更難的權衡取捨。對於社會,效率與公平永遠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效率決定整個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則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得更均勻時,就減少了人們做大蛋糕的熱情,從而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這就要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正確的取捨。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對於一個沒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來說,他認為的成本是:「學費+住宿費+生活費+考試費用」,時間是一個不會計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卻認為:住宿費和生活費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會明白,因為這些開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會更貴。這樣說來,那不如接著讀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實際的成本卻正是我們所忽略了「機會成本」。如果六年的時間用來工作,我們能賺多少?你想過嗎?最重要的是六年寶貴的工作經驗,提前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讀書的成本。當然,對於更多繼續讀書深造的人以後所創造的收益會大於所有付出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自我實現」。
引用這樣一個例子是為了更好說明「機會成本」。經常用這種想法你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談到,工作是閑暇的機會成本,正是因為如此,經濟條件不充裕的人很願意選擇加班,甚至有人會選擇干副業。同樣曼昆也認為閑暇是工作的機會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旅遊業得以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剛讀書時好好學習是為了爭當「三好學生」,讀到中學挑燈夜戰是為了「中考」「高考」,在大學博覽眾書是為了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崗位上還得為了職稱拚死拼活……也許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奮斗,從一個頂點向另一個頂點攀登,不知疲憊。而這一切完全是符合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這常常可以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作為一個職業人,能夠盡可能考慮你的同事、下屬和領導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諧。
往大的方面說,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准確把握民眾的利益所在。曼昆在書中舉了一個關於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對房屋實行最高限價,長期中會導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為此時政府限制了潛在房東的激勵,誰也不願做不賺錢的生意,此時房子的質量環境都會大打折扣,反而未達到政策制定的初衷,這也說明政府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實生活中我們接觸太多由於引進激勵機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的呼聲不絕於耳,我想應該有一個因素是因為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不高吧。這值得我們深思。
也許我們的專業與經濟無關,但我們的生活本身卻離不開經濟學的知識。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領略到了經濟學的魅力。而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過程中,也加深了我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學著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身邊的一些社會現象。但現實生活中一些經濟現象,遠非如書中所說那樣的簡單易懂,而是復雜多變的。也正是如此,讓我覺得自己所學只是皮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二)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裡面學到一些誒東西。在這里,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為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為什麼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為什麼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么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盡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
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為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麼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么誇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為什麼那麼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對於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麼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為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為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才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後感(三)
曼昆教授在《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即開宗明義的提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這十大原理涵蓋經濟學的各個方面,從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到人們如何進行貿易,直至整個經濟如何運行,層層推進,構成了經濟學的整體。
原理一雲:人們面臨權衡取捨;原理二雲: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機會成本。原理一和二是相關的,舉例來說,甲有5K人民幣,他可以選擇買一台筆記本電腦或者外出旅遊(當然他可能還有其它的選擇,比如買股票),那麼這個時候他就面臨取捨。這種取捨我們幾乎天天面對,今天中午吃午飯還是面條?天冷了,用取暖器還是開空調?買國產車還是買進口車?一個國家也類似如一個人,也需要做出取捨:該發展重工業還是輕工業?側重發展國防還是民用工業?是進口核電設備還是自主研發?所謂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必須放棄的東西。如上例中甲選擇買筆記本電腦,那麼他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外出旅遊(當然,其它的選擇也是他的幾乎成本)。也就是說甲決定花5K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他就不能再用這5K作其它的花費。
機會成本是極其重要的,考慮兩個人A和B,他們開個雜貨店,假設每天均能盈利200元。而A又是個程序設計人員,他如果在某公司上班,每天可以賺250元,那麼他開雜貨店的機會成本是較大的;而B是個卡車司機,如果他開車,每天可掙120元,他的機會成本要小。自然,A會關閉雜貨店而B會選擇繼續經營,這也解釋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職業多樣性以及人們的選擇的差異。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里通常假設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人就是在機會成本既定的條件下,人們會系統而有目的做可以達到其目的最好的事。在上列子中,同樣是一天時間,A會選擇做程序員工作,B會選擇開雜貨店,他們都是理性人。所謂邊際量,簡單舉例說,買9雙襪子花費18元,如果再買一雙,那就再加2元,那麼多買一雙襪子就得多花費2元,那麼這最後2元就是增加的這雙襪子的邊際價格。邊際量是經濟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可以解釋喜歡喝可樂的人為什麼不會把所有的錢都用來買可樂,可以解釋一個工廠不可能無限大。那麼所謂的理性人考慮邊際量就很好解釋了,一個喜歡喝可樂的人,他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是巨大的,但是再花3元買一瓶可樂所得到的滿足感可能會降低,顯然繼續買的話,他的滿足感繼續下降甚至會到反感可樂的地步。也就說,每多買一瓶,可樂的價格不變,但是他的邊際滿足感是下降的。
原理三是很具有實用性。假設你回家坐汽車正常的車票是50元,但是在汽車即將啟動時如果還有3個空位的話,最後上的一個人可以花40元坐車。因為最後一個人上車對汽車所有者的邊際成本是很小的,也就說帶上這個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是邊際收益卻比較大(也就是相對不帶這個人,額外賺取了40元)。但是如果有10個人想坐這個車的話,司機可能就需要重新考慮了,他必須考慮其所得和所失,如超載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前面買票的顧客的不滿而導致的投訴等等。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所謂激勵,就是某種刺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一旦外界有激勵存在,人們就會做出反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超市對商品打折,人們會爭先恐後的去買。汽油漲價,更多的人會選擇不開車或者購買小排量的車,汽車公司會研發節能汽車,而石油公司會選擇提高產量。經濟學家甚至宣稱,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而所有經濟學內容就是對此的解釋。
Ⅳ 經濟學原理讀書筆記
我覺得教材比什麼筆記都強,尤其是《西方經濟學》高鴻業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簡直不要太牛逼啊。
Ⅵ 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讀後感怎麼寫
用心寫。用筆寫
Ⅶ 曼昆經濟學原理的讀書筆記怎麼寫
網路文庫里有很多,可以去搜一搜: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書筆記:http://wenku..com/link?url=Brgydqp_-lQz_-w-Mvjo8f7Fv15KksPo5IfXHFRXZD0Pw-OHXU2ODY5uQq1GXTLl465LWfvT_Oxi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書筆記:http://wenku..com/link?url=wshUHYE57m_GNKPaWIvXlWXY8b18VKJ36s__48q6__
Ⅷ 社科書籍讀後感 5000字
這兩本書是社科書
《全球通史》讀後感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後感。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拚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後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誇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於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後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後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斯塔夫里阿諾斯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凶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讀後感
讀到這本書的紙質版本對我而言,存在一種偶然性。原因在於這本書是一本通俗讀物,一般而言我是興趣不大,去花錢買它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不過,因為在某論壇上有個抽簽贈書活動,所以我偶爾也會漫不經心地去嘗試一下,不料想抽到這本書了(其實我更想抽到的是彭慕蘭的《貿易打造的世界》)。
保羅.海恩,此書的作者之一,在看到這本書之前對於這個人沒有多少了解。不過他是任職於華盛頓大學。對於這個學校我還是比較熟悉的。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諾斯就在此學校任教,也為這本書作了序言。彼特克這個名字,我在米賽斯經濟研究中心的主頁之上曾經看過他的文章。大衛·普雷契特科雖然沒有聽說過,不過從對他的著作的介紹以及任職於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歷,可以感覺出來他和彼特克一樣,都是屬於受奧地利學派思想影響很深的人物。沒有看這本書,似乎就可以感受到書中蘊含的奧地利學派的氣息。
雖然到目前為止,才剛剛讀完這本書的微觀部分(這本書包括微觀,宏觀等方面的內容)。不過,基本上也摸清楚了這本書的大概脈絡。這本書總體而言,迴避了高深的數學模型,語言運用的比較淺顯易懂。主要針對的對象是非經濟專業的學生。希望能夠讓這些學生在一學期內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這似乎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有所相似,但是就其內容廣度而言,《經濟學原理》似乎無法與之媲美。個人覺得,這本書在國際上的流行程度必然會超過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這本書從開篇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當談到「需求定律」的時候,就引出了「市場出清」的真實存在:這種結果是在不經意間產生的,並非人為設計的結果。也許我們這時可以想像到當初的「科學的理性的計劃經濟」為什麼不能取得成功:原因就是在於它無法獲得真實的反映信息的價格。當談到成本的時候,似乎存在著某種因素,使得我搞清楚了以前一直困惑的一個問題:「成本」往往是與剩餘索償權聯系在一起的。人們會關注某種事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為之支付了成本費用,並且自己的行為決策與自己最終從中獲得的利益密切相關。與當然,在微觀部分最精彩的還是「利潤」的部分。」不確定性是利潤的源泉,這句話我在弗蘭克.奈特的《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中就已經知曉。不過奈特的書是我讀過的書當中最難讀懂的書籍之一。在讀過保羅.海恩等人的描述之後,似乎對於不確定性的認識比以前有所加深:「企業家" 的作用似乎與海納83年的一篇文章中所表述的」制度「的含義有相似之處。當然,這本書當中還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宏觀的部分我還沒有讀完,就不先作評論了。不過似乎我更感興趣的還是微觀部分。
這本書也許和其他書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本書的難易程度是個「變數」。如果只是為了對於經濟學的基礎概念有所了解的話,姑且只讀正文部分即可。如果想對經濟學知識有更深入的把握,可以對於每章後的習題進行思考。習題所涉及的領域個人感覺還是比較廣的,有涉及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公平概念」以及「討價還價理論」等等。當然,與正文相關的參考文獻也都是一些經典文獻,要想搞清楚這些文獻的學術內涵,還是需要有比較高的學術造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