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管理經濟學 試解釋什麼是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由於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業的單位成本下降,從而形成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的經濟。
主要類型:
主要有3種類型:
1、規模內部經濟。指一經濟實體在規模變化時由自己內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2、規模外部經濟。指整個行業(生產部門)規模變化而使個別經濟實體的收益增加。如:行業規模擴大後,可降低整個行業內各公司、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之獲得相應收益。
3、規模結構經濟。各種不同規模經濟實體之間的聯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規模結構經濟: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合體規模結構、城鄉規模結構等。
通常,規模經濟分為兩類:一是從設備、生產線、工藝過程等角度提出的,稱為工廠規模經濟。其形成的原因有:①採用先進工藝,設備大型化、專業化,實行大批量生產,可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和設備投資;②實行大批量生產方式,有利於實現產品標准化、專業化和通用化(通常稱產品的「三化」),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種物耗,促進技術進步,取得顯著的經濟效果。二是企業規模經濟,指若干工廠通過水平和垂直聯合組成的經營實體。不僅可帶來單位產品成本、物耗降低,取得「全產品生產線」的效益,降低銷售費用,節省大量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還可使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於產品研製與開發,使其具有更強的競爭能力。在實際生產中,兩種規模經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但工業地理學更偏重於研究後者。
優勢:
1.能夠實現產品規格的統一和標准化。
2.通過大量購入原材料,而使單位購入成本下降。
3.有利於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化和精簡。
4.有利於新產品開發。
5.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❷ 經濟學中, 規模效益與規模效應的區別是
規模效應是一個經濟學上研究的課題。說白了就是你的生產要達到或超過盈虧平衡點,即規模效益。因為任何生產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要達到盈利,必須使得銷售收入大於生產成本,而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變的,所以生產的越多,分攤到單個產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
規模效益指的是,企業將生產要素等比例增加時,產出增加價值大於投入增加價值的情況。只有當經營規模擴大,其產量增加的比例大於全部要素投入量增加比例時,這種經營規模才具有規模效益。它是外來詞,英文是:economies of scale.
❸ 求經濟學中規模經濟定義的通俗解釋
就是說,如果你的全部生產要素都增加了一倍,那你的報酬的增加倍數。
有三種情況:
所有生產要素翻倍,報酬增加一倍以上,叫做規模經濟,
所有生產要素翻倍,報酬增加不到一倍,叫做規模不經濟,
所有生產要素翻倍,報酬也增加一倍,叫做穩定規模經濟(這個較少出現,constent economic return,不太好翻譯)。
❹ 微觀經濟學中規模經濟概念
規模經濟也稱內在經濟,是指廠商因擴大生產規模而使廠商收益增加,或專者說廠商產量增加的比屬例大於成本增加的比例,也就是說平均成本下降。引起規模經濟的原因有:1、因規模擴大而使分工更加科學專業2、因擴大規模從而可以使用更加先進的技術3、規模擴大從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副產品4、因規模擴大在購買要素和出售商品上更加具有優勢。
❺ 西方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是指什麼
1.定義:
大規模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指生產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降低的事實。規模經濟是由於一定的生產規模,固定成本可以認為變化不大,那麼新增的產品就可以分擔更多的固定成本,從而降低總成本。
人們根據的要求生產要素組合的數量變化規律,有意識地選擇和控制生產規模,增加生產和降低成本,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或生產力規模經濟的問題是確定最優生產規模。
規模經濟包括規模經濟、城市規模經濟和規模經濟。在西方經濟學,規模經濟是主要用於研究企業經濟。但隨著生產力的經濟的重要類別,規模經濟的含義更為廣泛,它包括從宏觀到微觀可以獲得經濟效益的規模經濟的各個層面。
2.分類:
規模經濟的分類方法很多,根據不同的規模經濟的來源,例如,可以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和規模經濟。聚集規模經濟是指生產的產品,雖然不同,但在某個鏈接多個工廠和公司有一個共同的點聚集,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嚴格地說,這種聚集規模經濟本身也是一種外部經濟效益。
規模經濟的形成的原因,一般認為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對應的是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
3.主要有三種類型:
(1)、內部規模經濟。一個經濟實體的規模變化引起的內部收入增加;
(2)、外部規模經濟。指整個行業(生產部門)大小變化和增加個人經濟實體的盈利能力。如行業規模擴大,可以減少每個公司在行業的生產成本,企業,使相應的收入。
(3)、結構規模經濟。不同規模的經濟實體之間的關系和匹配,形成一定規模的經濟結構:企業規模結構、經濟聯盟規模結構、城市和農村之間的規模結構等。
4.規模經濟理論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也是現代企業理論研究的重要范疇。
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在一特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兼並可以在兩個層次上實現企業的規模效益,即產量的提高和單位成本的降低。兼並給企業帶來的內在規模經濟在於:通過兼並,可以對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橫向兼並,可實現產品單一化生產,降低多種經營帶來的不適應;縱向兼並,將各生產流程納入同一企業,節省交易成本等。兼並的外在規模經濟在於:兼並增強了企業整體實力,鞏固了市場佔有率,能提供全面的專業化生產服務,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的需要。
❻ (微觀經濟學)利用經濟理論舉例說明廠商如何選擇規模大小和生產規模,詳細講解下哦(從規模經濟和規模不
當廠商規模小時,追加生產要素,會增加產量,此時追加生產要素的成本小於增版加產量所獲得的利潤,這時廠權商就會擴大生產,這就處於規模經濟階段。
當廠商繼續追加生產要素,要素增加,成本提高,產量也提高,這是有達到一個均衡,就是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產量獲得的利潤相等,這是最好的狀態了,利潤最大化。
當廠商繼續追加生產要素,成本就會大於利潤,利潤減少甚至虧損,這就是規模不經濟階段。
所以廠商選擇生產規模都是在追加要素成本和增加產量獲利之間先到一個平衡。
❼ 微觀經濟學 競爭里的有效規模就是規模經濟嗎
有效規模是長期中,LAC曲線最低點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企業跟其他所有回時期相比,答能選擇一個產量規模,讓企業的平均成本最小,所以叫有效規模。
而在LAC最低點左側,遞減的部分,稱為規模經濟,即隨著產量上升,LAC越來越低。
LAC右側遞增的部分叫做規模不經濟,隨著產量上升,LAC越來越高。
一般來說,廠商不會特別選擇LAC的最低點,或規模經濟部分,或不經濟的部分。只要滿足MC=MR就可以。所以規模經濟是否就是有效規模,不是必然的。
❽ 規模經濟學一般在經濟學的哪一章
只要了解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概念就知道答案了:邊際成本表示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增加多少。那麼,供給曲線上的點Q代表的就是,在產量Q-1上,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成本。也就是第Q個產品的成本。邊際收益:指廠商每增加一個單位的銷量而獲得的收益增量,解釋與邊際成本一樣。政府對有規模經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平均成本定價法,只能說不允許企業獲得超額利潤,並不代表企業利潤一定為零;會繼續經營,則是因為其長期內存在規模經濟,一般講,政府實行價格管制同時會給予企業一定的補貼,如果沒有補貼,那麼就會損失一部分的公眾利益,比如,同樣的價格,壟斷廠商可以減少或者增加產品或服務的供應。